2020年  44卷  第10期

封面
2020-10期封面
2020, 44(10): 0-0.
摘要:
目录
2020-10期目录
2020, 44(10): 1-4.
摘要:
述评
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期核医学诊疗工作的防控
张永学
2020, 44(10): 607-60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9032-00086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应根据疫情的不同时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指南和规范进行有效防控,避免交叉感染,保障核医学工作人员、患者及陪护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安全。
新冠肺炎的诊断与防护
CT与核酸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及病程演变的对比分析
邢路静, 张瑞芳, 柴亚如
2020, 44(10): 610-61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7038-00087
摘要:
目的 对比评估CT与核酸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效能和病程演变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3月5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4例确诊和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CT和核酸检测结果,其中,确诊COVID-19患者76例[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25~83岁]、疑似COVID-19患者88例[男性47例、女性41例,年龄21~75岁]。将所有受检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122例)和≥60岁组(42例)。以咽拭子取样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不同年龄组间各诊断效能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分析确诊患者自就诊以来的多次CT图像和核酸检测结果,对比COVID-19患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临床表现、CT和核酸检测结果的转变规律。 结果 164例患者中,核酸检测最终确诊阳性76例,阳性率为46.3%;CT诊断阳性143例,阳性率为87.2%。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1%(73/76)、20.5%(18/88)、51.0%(73/143)、85.7%(18/21)、55.5%(91/164)。CT的各诊断效能在<60岁和≥60岁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0.414,均P>0.05)。88例疑似COVID-19患者中,CT诊断阳性率为79.5%(70/88)。76例确诊患者初诊时,8例(10.5%)为无症状亚临床期,7例(9.2%)CT无阳性表现,11例(14.5%)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中9例(81.8%)CT诊断有阳性表现,CT肺炎进展期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病程演变过程中,CT能清晰显示肺炎的进展和缓解程度,4~8 d后复查,28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14例(50.0%)核酸检测结果转阴;9~12 d后复查,46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31例(67.4%)核酸检测结果转阴。 结论 CT在早期COVID-19的筛查和诊断中较核酸检测更灵敏,且能更早地评估COVID-19的病程演变,可作为COVID-19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18F-FDG PET/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朱子扬, 兰晓莉, 安锐
2020, 44(10): 616-62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6039-00083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的防护建议
张敬勉, 王建方, 赵新明
2020, 44(10): 622-62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2014-00079
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并迅速蔓延。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中如何进行防护显得尤为重要。核医学诊疗工作涉及门诊、影像检查、检验和放射性核素病房治疗等,环节较多,流程相对复杂。因此,对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人员和患者的管理、防护以及工作场所的环境消毒等的要求应更为严格。笔者根据国家相关指南和实际工作状况,提出了COVID-19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的防护建议,旨在加强核医学诊疗工作中的防控,并保障医患安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核医学科特殊工作流程的可行性探讨
张国建, 王文睿, 王雪梅
2020, 44(10): 627-63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2018-00084
摘要: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并迅速蔓延,给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核医学科与普通的影像科室有所不同,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的诊断和治疗及体外分析3部分,而且工作人员多、场所分散、流程复杂且检查项目繁多。因此,对患者的防护管理更加复杂,在此期间的防护工作不仅包括对核素辐射的防护,还包括对COVID-19疫情的严格防护,即“双重防护”。笔者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COVID-19诊疗方案、防护措施和指南,根据核医学科的工作性质与特点,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COVID-19疫情时期核医学科的特殊工作流程与防护要点。旨在有效防护核素辐射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阻断COVID-19疫情的传播,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概率,保障医疗安全并提高医疗质量。
区域内首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报道
殷权贵, 刘继承, 赵圆, 刘立杰, 高绍华
2020, 44(10): 631-63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2031-00082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以乏力、发热为首发症状,流行病学史不明确、实验室检查倾向于细菌性感染,发病第8天经胸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疑似病例,并最终经核酸检测结果而确诊。该病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性强,部分患者累及多个脏器,病情进展迅速。该病例为区域内聚集性发病的首例,笔者意在提示,在COVID-19防控临床工作中,对于从事高危职业但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应予以足够重视,应尽早行胸部CT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并反复多次行核酸检测,避免漏诊。
临床研究
瑞加诺生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郭小闪, 靳春荣, 武志芳, 武萍, 李莉, 陈伟强, 李思进
2020, 44(10): 634-64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3048-00088
摘要:
目的 探讨瑞加诺生注射液作为负荷药物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疑似冠心病的42名受试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法将受试者分为2组:瑞加诺生组[男性8名、女性9名,年龄(59.83±7.88)岁]和腺苷组[男性12名、女性13名,年龄(56.32±7.34)岁],分别行瑞加诺生和腺苷注射液的静息MPI后再行负荷MPI,之后2周内所有受试者均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2组MPI诊断冠心病的效能并观察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或方差分析、Wilcoxon Z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瑞加诺生和腺苷的MPI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2组一般资料、CAG阳性率及狭窄程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03~1.201,Z=−1.346~−0.228,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P>0.05)。瑞加诺生负荷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0.00%(7/10)、特异度为87.80%(36/41)、阳性预测值为58.33%(7/12)、阴性预测值为92.31%(36/39)、准确率为84.31%(43/51);腺苷负荷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1.43%(10/14)、特异度为86.89%(53/61)、阳性预测值为55.56%(10/18)、阴性预测值为92.98%(53/57)、准确率为84.00%(63/75),2种MPI方法诊断效能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P=1.00),其分别与CAG结果比较,均存在中度一致性(κ=0.537、0.525,均P<0.001)。药物不良反应为轻微和暂时的,2组间在脸红、胸痛和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和头痛、恶心、心悸等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P>0.05),只有腹部不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44)。 结论 瑞加诺生作为心脏负荷试验药物用于MPI诊断冠心病,与腺苷注射液比较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8F-FDG PET/CT 显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林小敏, 潘雪艳, 唐明灯
2020, 44(10): 641-64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27-00089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直肠癌术前肿瘤、结节、转移(TNM)分期中的价值及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117例患者(男性66例、女性51例,年龄29~83岁,中位年龄57岁)的相关资料,评估18F-FDG PET/CT对直肠癌原发灶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准确率。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基于性别、年龄、病灶长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血管侵犯(LVI)、周围神经侵犯(PNI)、TNM分期、临床分期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原发灶SUVmax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原发灶SUVmax与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8F-FDG PET/CT对直肠癌原发灶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6.1%、81.2%、95.7%、76.9%,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κ=0.601、0.535、0.867、0.667(均P<0.01)。不同病灶长径(t=4.982,P<0.01)、LVI(t=−2.581,P=0.011)、PNI(t=−2.873,P=0.005、N分期(t=2.792,P=0.006)、临床分期(F=3.072,P=0.031)的原发灶SUVmax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t=0.688,P=0.493)、年龄(t=1.523,P=0.130)、病理类型(t=0.886,P=0.377)、分化程度(t=0.045,P=0.964)、T分期(F=2.323,P=0.103)、M分期(t=−1.502,P=0.136)的原发灶SUVmax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灶SUVmax与病灶长径、LVI、PNI、N分期、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230~0.308,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是直肠癌分期的有效方法。原发灶SUVmax可部分反映肿瘤的增殖及侵袭能力。
综述
肠道微生物在放射性肠损伤及其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赵晓彤, 柳杨, 王芹, 刘强
2020, 44(10): 649-65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22-00080
摘要:
放射性肠损伤(RIII)是腹盆腔肿瘤放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后续治疗计划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其患病人数已远超炎症性肠病,亟需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证明,RIII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而粪菌移植(FMT)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可以作为RIII治疗中的潜在方法。笔者着重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在RIII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FMT在RIII治疗中的应用。
18F-FDG PET/CT显像中肝脏弥漫性摄取增高的鉴别诊断
王振光, 杨光杰
2020, 44(10): 655-66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19-00076
摘要:
肝脏摄取状态常作为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时图像质量评价、疗效评估和病变诊断的参照标准。但有时肝脏呈弥漫性、均匀性或非均匀性18F-FDG摄取增高,被称为“超级肝显像”。除生理和技术因素影响外,各种弥漫性肝实质疾病和肝脏恶性肿瘤都可导致肝脏对18F-FDG的摄取增高。笔者就此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鉴别诊断拓展思路。
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龚佳丽, 赵晋华
2020, 44(10): 661-66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35-00074
摘要:
易损斑块的破裂常常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早期监测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子影像技术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检测,其中,用于监测易损斑块的分子影像技术有核医学分子显像、超声分子成像、MRI和光学成像等。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由于结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多解剖与生物代谢信息,因此在监测易损斑块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制备与构建对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至关重要,寻找合适的靶点、增强分子探针的靶向性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为更敏感地检出早期易损斑块提供可能。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性能与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模态分子探针的研究中,然而,此类探针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中。笔者针对易损斑块在组织学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生物标志物,综述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陆素青, 卢彦祺, 付巍
2020, 44(10): 667-67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4018-00085
摘要:
肾动态显像检查需要弹丸注射显像剂,由于弹丸注射质量直接影响显像结果,因此对注射要求较高。笔者就直接弹丸注射法、三通管注射法、留置针注射法、静脉液路注射法及其他方法在核素肾动态显像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分析多种弹丸注射方式的优缺点,为提高核素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的成功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