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学学术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领导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创刊于1977年,曾用刊名《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2-13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4114,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要以放射医学与核医学及相关学科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论著、综述、国际学术会议报道等为主要形式,着重报道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两大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强调文章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刊涉及的主要专业有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医学、辐射剂量、损伤与防护、放射性标记药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辐射与安全以及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等。

为便于国际交流,本刊刊用稿件的摘要和图表均采用中英文对译,并附有英文目次页。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多位国外专家和国内的130多位的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和通讯编委。本刊及时跟踪和介绍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充分反映其关注热点和研究动向,对我国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的科研、临床及教学等工作的开展、科学人才的培养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查看全部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编  辑: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电话(传真):(010)51322059

总 编 辑:樊赛军

编辑部主任:宋娜玲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8号

电  话:86-22-58089989
86-22-85682389

传  真:86-22-58089989

标准刊号:ISSN 1673-4114
CN 12-1381/R

邮发代码:6-102

广告经营许可证:津工商广字1201044000168

订  购:全国各地邮政局

邮  箱:gjfh2006@irm-cams.ac.cn

定  价:30元/期,全年360元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杂志微平台

显示方式: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王冰, 周湘艳, 崔凤梅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12-00367
[摘要](158) [HTML全文](147)
摘要: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是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致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性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本综述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领域实施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团队利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之间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胚胎发生过程的可比性,用怀孕小鼠和大鼠成功地建立了子宫内照射的动物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对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了向孕鼠腹腔内单次注射氚水的方法来模拟事故时所导致的母体体内氚水污染的状况。仔鼠在母体子宫内受到吸收剂量为指数下降形式的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在母鼠经自然分娩后,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最具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核医学分子影像在卵巢癌中的应用
薛妍, 刘海燕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2004-00364
[摘要](374) [HTML全文](333)
摘要: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困难,初次治疗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其诊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影像学在卵巢癌的诊疗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卵巢癌诊疗中极具潜力的非侵入性显像手段。PET/CT在卵巢癌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预后及复发的评估中应用广泛;PET/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较低的辐射剂量,在卵巢癌诊疗中表现出较大的优势;SPECT/CT也因多种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开发而在卵巢癌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PET/CT、PET/MRI及SPECT/CT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分子影像技术在卵巢癌诊疗中的价值。
LncRNA MIR503HG通过调控miR-224-5pCHSY1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张健, 李文君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6012-00358
[摘要](312) [HTML全文](317)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503宿主基因(LncRNA MIR503HG)通过调控miR-224-5pCHSY1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48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后的病灶情况将患者分为放射抵抗组(23例)和放射敏感组(25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2组患者结肠癌组织及各细胞株(CCD841、COLO320、SW480、RKO、HCT116)中LncRNA MIR503HG、miR-224-5pCHSY1的表达情况;构建放射抵抗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R,将HCT116R细胞株分为MIR503HG组、mimic-NC组、anti-miR-224-5p组、anti-miR-NC组、MIR503HG+miR-224-5p组、MIR503HG+miR-NC组;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LncRNA MIR503HG与miR-224-5pCHSY1的靶向作用;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两组间数据的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多个时间点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与放射敏感组相比,放射抵抗组结肠癌组织中LncRNA MIR503HG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40±0.36对0.72±0.17),miR-224-5pCHSY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1.06±0.25对1.54±0.2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47、6.529,均P<0.05)。CCD841、COLO320、SW480、RKO、HCT116及HCT116R各细胞株LncRNA MIR503HG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8±0.06、1.03±0.05、0.87±0.03、0.86±0.02、0.77±0.04、0.54±0.09,miR-224-5pCHSY1的表达量分别为0.38±0.06、0.56±0.01、0.59±0.02、0.59±0.05、0.63±0.04、0.82±0.06,与正常细胞株CCD841相比,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SW480、RKO、HCT116的LncRNA MIR503HG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2.061、1.665、4.058、6.201,均P<0.05),miR-224-5pCHSY1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t=1.238、1.930、2.037、1.742,均P<0.05)。与HCT116细胞株相比,HCT116R细胞株LncRNA MIR503HG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miR-224-5pCHSY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0、6.454,均P<0.05)。在照射剂量分别为4、6、8 Gy时,MIR503HG组的HCT116R细胞存活分数(SF)明显低于mimic-NC组[(0.59±0.10)对(0.79±0.05)、(0.40±0.08)对(0.60±0.10)、(0.18±0.06)对(0.38±0.0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4、1.937、2.650,均P<0.05)。过表达LncRNA MIR503HG后,MIR503HG组HCT116R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399。mimic-NC组、MIR503HG组、mimic-NC+4 Gy组、MIR503HG+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0+0.23)%、(18.44+1.57)%、(17.33+2.35)%、(29.83+1.89)%,与mimic-NC组相比,MIR503HG组、mimic-NC+4 Gy组HCT116R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3、1.475,均P<0.05)。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MIR503HG-Wt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加(1.02±0.20对1.60±0.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6,P<0.05);miR-224-5pCHSY1与LncRNA MIR503HG结合位点突变后,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MIR503HG-Mut的活性无明显变化(0.97±0.25对1.00±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1,P>0.05)。与mimic-NC组相比,MIR503HG组miR-224-5pCHSY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97±0.13对1.1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5,P<0.05)。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中miR-224-5pCHSY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99±0.19对0.9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4,P<0.05)。在照射剂量分别为4、6、8 Gy时,anti-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F均明显低于anti-miR-NC组[(0.59±0.08)对(0.79±0.12)、(0.39±0.06)对(0.67±0.07)、(0.19±0.04)对(0.52±0.0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1、2.034、2.911,均P<0.05)。抑制表达miR-224-5pCHSY1后,anti-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ER为1.566。anti-miR-NC组、anti-miR-224-5p组、anti-miR-NC+4 Gy组、anti-miR-224-5p+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8+0.78、14.48+1.21、13.89+1.36、23.64+1.03,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与anti-miR-NC+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1.934,均P<0.05);与anti-miR-NC+4 Gy组相比,anti-miR-224-5p+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26,P<0.05)。mimic-NC组、MIR503HG组、MIR503HG+miR-NC组、MIR503HG+miR-224-5p组的SF,照射剂量为4 Gy时,分别为0.82+0.17、0.53+0.12、0.54+0.11、0.78+0.15,照射剂量为6 Gy时,分别为0.66+0.13、0.38+0.09、0.35+0.08、0.57+0.10,照射剂量为8 Gy时,分别为0.49+0.10、0.15+0.06、0.13+0.05、0.43+0.11,与mimic-NC组相比,照射剂量≥4 Gy时,MIR503HG组HCT116R细胞的SF明显降低(t=1.609、1.533、1.927,均P<0.05),MIR503HG+miR-NC组HCT116R细胞的SF明显降低(t=1.294、1.490、1.825,均P<0.05);与MIR503HG+miR-NC组相比,照射剂量≥4 Gy时,MIR503HG+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F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73、1.204、1.937,均P<0.05),过表达miR-224-5pCHSY1后,MIR503HG+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ER为0.824,相比于MIR503HG明显降低。mimic-NC组、MIR503HG组、MIR503HG+miR-NC组、MIR503HG+miR-224-5p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61+2.10、24.97+0.91、24.81+1.27、16.15+1.10,与mimic-NC组比较,MIR503HG组和MIR503HG+miR-NC组HCT116R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2.159,均P<0.05);与MIR503HG+miR-NC组比较,MIR503HG+miR-224-5p组HCT116R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P<0.05)。 结论 过表达LncRNA MIR503HG可通过抑制miR-224-5pCHSY1表达增加结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MRI及X射线钼靶影像特征的诊断价值
刘晓瑜, 林翠君, 黄洁, 代海洋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2013-00349
[摘要](667) [HTML全文](525)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MRI及X射线钼靶影像特征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21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共4组,其中Luminal A型乳腺癌31例,年龄 (49.2±10.8)岁,范围31~85岁;Luminal B型乳腺癌104例,年龄(46.1±8.9)岁,范围28~69岁;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45例,年龄(49.6±10.1)岁,范围28~68岁;三阴性乳腺癌32例,年龄(48.5±8.5)岁,范围24~64岁。分析患者的临床、超声、MRI及X射线钼靶的影像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对诊断效能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结果 乳腺癌肿瘤病灶的长径、边缘、内部回声、超声血流Alder分级、MRI强化特征、钼靶发现的肿瘤内钙化、钙化形态、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绝经情况在鉴别乳腺癌分子分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10、χ2=9.927~33.542,均P<0.05)。乳腺癌肿瘤边缘与患者绝经情况可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独立预测因子(OR=7.053、23.696,均P<0.05),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35。Luminal A型: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模糊、血流Alder分级为0或Ⅰ级;MRI强化特征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不伴有钙化、多为点状钙化;确诊时多未绝经且多不伴有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毛刺成角、血流Alder分级为Ⅱ或 Ⅲ级;MRI强化特征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伴有钙化、多为点状钙化、确诊时多已绝经且多伴有淋巴结转移; HER-2过表达型: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毛刺成角、血流Alder分级为Ⅱ或 Ⅲ级;MRI强化特征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伴有钙化、多为多形性或线样钙化;确诊时多未绝经且多不伴有淋巴结转移;三阴性: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分叶状、血流Alder分级为0/Ⅰ级;MRI强化特征为环形强化;肿瘤内多不伴有钙化、多为多形性或线样钙化;确诊时多未绝经且不伴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肿瘤病灶的形态、后方回声、MRI乳腺实质背景强化、强化形式、动态增强曲线、DWI弥散情况、乳腺腺体量等影像学特征及患者年龄在鉴别乳腺癌分子分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MRI及钼靶影像特征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与MRA诊断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爽, 王三刚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2011-00348
[摘要](835) [HTML全文](727)
摘要: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急性期脑梗死(ACI)患者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来安家宁医院接受诊治的98例疑似AC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训练集,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45~80(60.5±3.3)岁;按照相同标准选取2022年3至10月于来安家宁医院诊治的疑似ACI患者(33例)纳入验证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42~79(61.1±3.6)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DWI和MRA的诊断效能、影像表现和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采用多分类资料的Kappa检验分析DWI与MRA诊断ACI患者的一致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WI与MRA检查结果不一致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Empower Stats和统计软件包“R”绘制森林图,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霍斯默莱梅肖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精准度。 结果 临床综合诊断为ACI的74例患者中,DWI检出阳性患者73例(98.65%),MRA检出阳性71例(95.95%)。患者健侧[≤6 h:(1.06±0.24)×10−4 cm2/s;6~24 h:(1.13±0.26)×10−4 cm2/s;24~72 h:(1.05±0.17)×10−4 cm2/s]和患侧[≤6 h:(0.59±0.11)×10−4 cm2/s;6~24 h:(0.44±0.10)×10−4 cm2/s;24~72 h:(0.53±0.09)×10−4 cm2/s]脑组织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27、12.630、7.646,均P<0.05);患者发病后24 h内,患侧脑ADC值[≤6 h:(0.59±0.11)×10−4 cm2/s;6~24 h:(0.44±0.10)×10−4 cm2/s]、rADC[≤6 h:(0.53±0.08);6~24 h:(0.43±0.05)]均先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10、5.569,均P<0.05),发病24 h后均显著升高[24~72 h ADC值:(0.53±0.09)×10−4 cm2/s,24~72 h rADC:(0.49±0.0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2.835,均P<0.05)。DWI与MRA检查结果一致的患者(68例)和不一致者(30例)DWI与MRA检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5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时间≤24 h、后循环、梗死病灶长径<2 cm是DWI与MRA诊断ACI患者结果不一致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9、1.169、1.567,均P<0.05)。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准确率和有效性均较高,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30(95%CI:0.899~0.961)和0.855(95%CI:0.812~0.898)。 结论 DWI可清楚地显示ACI病灶的位置和缺血程度,MRA则可准确地定位梗死血管及其狭窄程度,两种检查的一致性较好,均有助于ACI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发病时间、后循环和梗死病灶长径是影响二者诊断一致性的危险因素。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ICRP第148号出版物《参考动物和植物的辐射权重》内容简介及中国学者的贡献
刘玉龙, 王冰, 崔凤梅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05-00356
[摘要](335) [HTML全文](283) [PDF 508KB](1)
摘要:
核聚变的推广应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伴随着氚向环境中排放量的增加以及氚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受到低剂量氚照射的概率也随之增加。202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148号出版物《参考动植物的辐射权重》正式发布。在其选用的资料中,均引用了中国学者的相关文献及氚相对生物效能(RBE)的研究结果。笔者以ICRP第148号出版物为基础,概述了低能氚β粒子对不同生物终点影响的RBE值,总结了我国学者对氚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并对氚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对氚的纵深研究进展,为氚的辐射防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低剂量氚相对生物效能的实验研究与建议
周湘艳, 王冰, 赵骅, 崔凤梅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11-00366
[摘要](177) [HTML全文](118) [PDF 573KB](0)
摘要:
笔者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概述了核聚变燃料氚低剂量照射下的相对生物效能 (RBE)的研究。选择指数递减剂量率和恒定剂量率2种氚照射方式,观察研究以下生物学指标: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的显性致死突变率,显性骨骼突变率,初级卵母细胞和精原细胞的存活率,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胎肝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细胞率。计算2种氚照射方式下的RBE值,并分析RBE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累积剂量为0.2、0.3、0.4、0.5、0.6 Gy/10 d的条件下,指数递减剂量率和恒定剂量率2种氚照射方式下的RBE值为2.9~4.2。为了辐射防护的目的,建议将低传能线密度(LET)辐射对生物群的RBE值设定为3.0~3.5。如果估计暴露于氚β粒子或其他低LET辐射或接近导出考虑参考水平(DCRL)下,则可能需要采用较高的RBE值进行评估,以更为准确地估计辐射的危险度。
氚标记化合物在放射生物学基础与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刘芬菊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16-00362
[摘要](268) [HTML全文](266) [PDF 1156KB](0)
摘要:
氚标记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氚标记的生物大分子可用于分析生物体内与细胞内各类分子的代谢过程。笔者介绍了氚标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概述了氚标记的生物大分子在放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医学应用中的成果及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在测定DNA合成效率中的原理与应用。氚标记化合物对于研究细胞内DNA、RNA、蛋白质等分子的分布、代谢过程具有简便、迅速、直观、准确的优点,进一步研发基于氚标记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对于深入认识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氚水长期暴露对斑马鱼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顾鹏诚, 罗发坚, 薛惠元, 陈娜, 孙亮, 万骏, 崔凤梅, 涂彧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27-00350
[摘要](750) [HTML全文](565) [PDF 1760KB](1)
摘要:
目的 研究氚水长期暴露对斑马鱼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所产胚胎暴露在0 Bq/L、1×102 Bq/L、1×105 Bq/L氚水中长期饲养作为亲代(F0代),待其性成熟后进行繁殖,所得子代作为F1代。F1代斑马鱼继续饲养在与F0代对应的氚水浓度中。观察F1代斑马鱼的生长发育情况,检测胚胎期的自主运动、心率,幼苗期的孵化率、体长、活性氧(ROS)荧光强度,幼鱼期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总氚含量,成鱼期的产卵量。各检测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F1代0 Bq/L、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斑马鱼的孵化率分别为(90.66±0.05)%、(85.63±0.10)%、(78.06±0.15)%,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 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孵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5、1.370,P=0.462、0.220)。F1代3组斑马鱼受精后24 h的自主运动次数分别为(12.93±2.70)、(11.30±0.78)、(10.50±0.80) 次/min,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自主运动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08、1.499,P=0.370、0.208);3组斑马鱼受精后36 h的自主运动次数分别为(3.63±1.43)、(4.50±1.15)、(5.40±3.55) 次/min,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自主运动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17、0.799,P=0.460、0.469)。3组斑马鱼受精后48 h的心率分别为(59.43±6.93)、(65.00±3.30)、(61.23±4.55) 次/20 s,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6、0.376,P=0.278、0.726);3组斑马鱼受精后60 h的心率分别为(69.87±2.71)、(66.17±6.97)、(69.77±9.08) 次/20 s,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7、0.018,P=0.440、0.986)。3组斑马鱼受精后72 h的体长分别为(3.20±0.22)、(3.32±0.08)、(3.29±0.06) mm,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体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4、0.178,P=0.525、0.868);3组斑马鱼受精后84 h的体长分别为(3.42±0.07)、(3.46±0.11)、(3.40±0.04) mm,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体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7、0.496,P=0.626、0.646)。F1代3组斑马鱼ROS荧光强度分别为(21.07±4.74)、(23.71±7.73)、(23.19±5.32),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幼苗ROS荧光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82、0.593,P=0.582、0.575)。F1代3组斑马鱼在45 d时的T-SOD含量分别为(41.84±4.91)、(42.30±5.04)、(36.97±5.26) U/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T-SOD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2、1.171,P=0.916、0.307);3组斑马鱼在60 d时的T-SOD含量分别为(36.93±1.91)、(34.07±3.02)、(33.54±1.87) U/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T-SOD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7、2.195,P=0.240、0.093)。3组斑马鱼在45 d时的MDA含量分别为(3.60±1.56)、(3.59±0.44)、(2.95±0.58) nmol/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MDA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7、0.677,P=0.995、0.536);3组斑马鱼在60 d时的MDA含量分别为(4.00±0.52)、(4.19±1.37)、(3.01±0.32) nmol/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02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MDA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9,P=0.830),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MDA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1,P=0.047)。F1代3组斑马鱼产卵量分别为(188±88)、(204±22)、(220±40)枚,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产卵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0、0.757,P=0.701、0.477)。105 Bq/L 氚水长期暴露可导致F1代斑马鱼体内总氚含量的累积,鱼龄60 d时其体内总氚含量为(32.23±1.97) Bq/g。 结论 1×105 Bq/L氚水长期暴露可导致F1代斑马鱼体内的氚含量积累。
褪黑素在γ射线诱导的小鼠放射性肠损伤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高宇, 陆欣然, 杨蒙蒙, 樊赛军, 王芹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1006-00360
[摘要](261) [HTML全文](225) [PDF 2585KB](0)
摘要:
目的 探讨褪黑素在γ射线诱导的小鼠放射性肠损伤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3组,即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照射组(以13 Gy剂量对小鼠进行腹部照射)和褪黑素+照射组(对小鼠实施褪黑素给药,连续5 d,然后以13 Gy剂量进行腹部照射),每组5只,共15只。照射后3 d收集小鼠粪便,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应用Uparse 软件进行操作分类单元聚类和物种注释,应用Qiime微生物组分析平台进行样品复杂度分析和多样品比较分析。 结果 巴斯德菌属、分节丝状菌属和拟杆菌属是褪黑素+照射组小鼠肠道中丰度最大的菌群。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照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下降(均P<0.01),群落结构增加(P<0.001)。由门至种的不同分类级别的变形菌门/纲、肠杆菌目/科、巴斯德菌目/科/属/种和梭状芽孢杆菌纲/目是褪黑素+照射组小鼠肠道菌群组间丰度最大的菌群。在构建小鼠肠道菌群优势菌属共发生网络中,找到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这四大门类下占互作主导地位的菌属以及它们之间互作的关系。 结论 照射前给予褪黑素后小鼠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可能参与了褪黑素缓解γ射线诱导的放射性肠损伤的过程。
RECIL对NHL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预后评估及与Lugano标准的对比研究
于青青, 赵铭, 田蓉蓉, 原凌, 林艳梅, 王晋波, 贾媛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1009-00338
[摘要](2166) [HTML全文](1864) [PDF 1871KB](1)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L)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并与Lugano标准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1年11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的86例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23例,年龄34.0(22.0,47.0)岁。所有患者均在ASCT前后行18F-FDG PET/CT显像。根据RECIL在ASCT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依据患者疗效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iR);无效组: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依据Lugano标准在ASCT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CR)、部分缓解组(PR)、无效组(SD+PD);依据RECIL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CR)、部分缓解组(PR+MiR)、无效组(SD+PD),随访分析患者3年总生存(OS)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18F-FDG PET/CT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影响ASCT后NH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pa检验评价RECIL和Lugano标准评估NHL患者ASCT后疗效的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RECIL与Lugano标准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间3年OS率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3组间3年OS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RECIL及Lugano标准对3年OS率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移植后SUVmax[1.3(1.0,2.0)对5.2(4.8,8.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49,P<0.001),有效组移植前化疗方案数<2次的患者占比[65.7%(44/67)]高于无效组[21.1%(4/1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9,P<0.001),有效组一线巩固治疗组的患者[83.6%(56/67)]占比高于无效组[31.6%(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7,P<0.001)。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ECIL(HR=0.021,95%CI:0.003~0.155,P<0.001)、移植后SUVmaxHR=1.177,95%CI:1.087~1.274,P<0.001)、移植前化疗方案数(HR=6.197,95%CI:1.338~28.711,P<0.05)和移植时机(HR=8.808,95%CI:2.289~33.891,P<0.01)是NH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ECIL是NH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040,95%CI:0.004~0.439,P<0.01);RECIL与Lugano标准对NHL患者ASCT后的疗效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86.0%(74/86),Kappa=0.77,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ECIL与Lugano标准的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3年OS率(2.0%对0对52.0%,2.0%对0对45.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727、33.646,均P<0.001)。RECIL预测3年OS率的AUC略高于Lugnao标准的AUC(0.884对0.865,Z=1.334,P>0.05)。 结论 ASCT后RECIL可以准确评估NHL患者的预后,RECIL与Lugano标准对NHL患者ASCT后的预后评价作用接近。
核聚变燃料氚与监测的研究
李文红, 谢锋, 杨宝路, 周强, 拓飞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34-00365
[摘要](184) [HTML全文](167) [PDF 1179KB](0)
摘要:
核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无论是核裂变堆中产生的氚还是核聚变堆的燃料氚,都存在着泄漏和释放的风险。因此,对氚在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的转移及监测是当前辐射防护领域的一个开拓性的重要课题。笔者从核聚变能分类、核聚变燃料氚的来源与转移、空气中氚的监测、水中氚的分析、土壤中氚的监测、食品与生物样品中氚的分析以及环境中氚水平的监测进行综述,以便为核能的健康发展及氚的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氚的辐射危害与防护管理
刘强, 柴之芳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26-00361
[摘要](229) [HTML全文](239) [PDF 1262KB](0)
摘要:
氚既是核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料,也是核裂变反应堆的中子俘获反应产物,加强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其毒理学及辐射防护体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期专刊重点介绍了氚的环境迁移与监测、氚的辐射损伤与评价、氚的辐射防护与管理,并提出了今后深入开展氚研究的主要方向。
氚内污染病例的医学处理及启示
赵卫国, 耿小芳, 赵乐, 刘玉龙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06-00354
[摘要](750) [HTML全文](614) [PDF 1283KB](0)
摘要:
放射性核素氚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表面皮肤以及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内,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内照射损害。笔者简要介绍了氚的特性及其吸收与代谢机制,梳理了国内外几起涉氚事故所致氚内污染患者的临床医学处理资料,总结了氚内污染的救治要点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李维, 王雪梅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2016-00357
[摘要](434) [HTML全文](431) [PDF 1262KB](0)
摘要: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一组机制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逐年升高。由于HFpEF的早期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故其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相关影像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HFpEF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这为HFpEF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管理开辟了新方向。笔者主要对近年来HFpEF的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与管理
马楠, 冯骏超, 刘玉龙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04-00353
[摘要](668) [HTML全文](532) [PDF 1220KB](0)
摘要:
近年来,氚的辐射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范围大的工作。我国核与辐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突发事件应急有完善的应急制度与救援管理方案。笔者结合氚放射事故发生的特点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对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三级救援体系、涉氚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管理及心理援助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与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
氚水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薛惠元, 王天姿, 刘坤, 崔凤梅, 涂彧, 孙亮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28-00351
[摘要](519) [HTML全文](408) [PDF 1528KB](0)
摘要:
目的 研究氚水对早期发育阶段的斑马鱼造成的辐射剂量,并与其造成的生物效应相结合,初步观察剂量-效应关系。 方法 模拟真实实验条件,建立物理模型,计算受精后24 h(24 hpf )胚胎和 96 hpf 幼鱼在 3.7×103、3.7×104、 3.7×105 Bq/ml 3种不同浓度氚水中的吸收剂量率。观察经3种不同浓度氚水染毒后 24 h(24 hpf )胚胎和 96 hpf 幼鱼的翻转频率和心率,并与对照组(E3溶液)进行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的比较采用 LSD-t 检验。 结果 随着斑马鱼发育时间的延长,其吸收剂量有所提高。24 hpf 斑马鱼胚胎在3种不同浓度的氚水中对应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2.15×10、2.21×102、2.55×103 μGy/h;96 hpf 斑马幼鱼对应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 2.95×10、3.03×102、 3.47×103 μGy/h。24 hpf 斑马鱼胚胎翻转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3.7×103 Bq/ml 氚水处理组的翻转频率明显减少(t=3.94,P<0.001)。96 hpf 斑马鱼幼鱼心率随着氚水浓度的不同变化明显,与对照组比较,3.7×103 Bq/ml 氚水处理组心率明显下降(t=2.86,P=0.01),而 3.7×105 Bq/mL 氚水处理组心率上升(t=−12.12,P<0.001)。 结论 随着吸收剂量率的变化,24 hpf 斑马鱼胚胎翻转频率和 96 hpf斑马幼鱼心率出现显著改变 。
重水堆核电厂氚职业内照射的辐射防护管理实践
王孔钊, 孙毅, 邱旭, 杜烜境, 刘玉龙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17-00352
[摘要](488) [HTML全文](406) [PDF 1583KB](0)
摘要:
氚是核电厂常见的放射性核素。由于反应堆堆芯的设计特点,重水堆核电厂存在较高的氚职业内照射风险。秦山第三核电厂是我国唯一的重水堆核电厂,拥有2台CANDU6型重水堆核电机组。自2003年全面投入运行以来,秦山第三核电厂严格开展氚的场所和人员辐射监测,持续优化氚的监测技术与防护方法,确保核电厂人员的辐射安全和职业健康。2003年~2022年以来,秦山第三核电厂未发生氚内照射所致的个人超剂量限值受照,职业照射年人均氚内照射有效剂量低于200 μSv,平均年度氚内照射集体剂量占电厂总集体剂量年均份额的18.6%,远低于全世界重水堆核电厂20%~30%的平均份额。由此说明,氚内照射的剂量监测和辐射防护管理实践是有效的。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8F-FDG PET/CT显像二例
黄文鹏, 晁芳芳, 李莉明, 高剑波, 康磊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25-00355
[摘要](396) [HTML全文](299) [PDF 2156KB](0)
摘要: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血管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的“金标准”。笔者报道了2例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的脾脏SANT病例,从临床、组织病理学、治疗、18F-FDG PET/CT显像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以充分认识SANT的诊断标准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准确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刘珊, 吕哲昊, 付鹏, 赵长久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2010-00343
[摘要](2561) [HTML全文](2268) [PDF 1170KB](1)
摘要: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PCa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的 PSMA PET在PCa的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笔者就PSMA PET在PCa诊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胃癌新型PET分子探针的研发进展
丁缙, 朱华, 杨志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16-00346
[摘要](2834) [HTML全文](2611) [PDF 1272KB](6)
摘要: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在体的检查方法。使用PET显像进行早期检测、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监测有助于辅助诊断、预后,有利于提高胃癌五年生存率,并帮助临床医师诊断,鉴别其异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以PET显像为应用基础的胃癌特异性探针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笔者总结了胃癌特异性靶点及其对应分子探针的热点研究,并阐述和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希望为胃癌新型PET显像探针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全身广泛转移的隐匿性甲状腺滤泡状癌1例
钟建, 胡必富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26-00363
[摘要](193) [HTML全文](154) [PDF 2446KB](0)
摘要:
隐匿性甲状腺癌(OTC)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较为少见,而全身广泛转移的OTC病例国内外更是极少报道。笔者报道了1例全身骨骼、双肺、肾上腺等部位广泛转移但未发现原发灶的甲状腺滤泡状癌病例,通过分析其诊疗经过、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OTC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其全身广泛转移的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对肺结节检出及定性的效能评估
姚威, 李培秀, 霍英杰, 梁建利, 张新成, 冯长明, 王红辉, 张翔辰
当前状态: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4006-00359
[摘要](256) [HTML全文](219) [PDF 1679KB](0)
摘要:
目的 评估人工智能(AI)对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选取了2020—2021年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肺结节病例库中的355例患者[女性205例、男性150例,年龄(55.1±12.2)岁]的肺部CT图像并导入AI系统。将AI与3名初级职称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2名中级职称医师按照双盲原则对CT图像进行审核,并以2名中级职称医师的一致性意见作为真结节诊断的参考标准,比较AI与初级职称医师对肺结节检出的灵敏度。105例患者于术前CT引导下行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肺组织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AI与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 结果 355例患者的CT图像中共检出真结节1072个,其中AI共检出真结节1063个,漏诊9个,其灵敏度为99.16%(1063/1072);初级职称医师共检出真结节1009个,漏诊63个,其灵敏度为94.12%(1009/1072)。在肺结节检出方面,AI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初级职称医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07,P<0.05)。105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恶性结节88例、良性结节17例。其中AI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真阳性86例、假阳性15例、真阴性2例、假阴性2例;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真阳性83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16例、假阴性5例。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AI[94.12%(16/17)对11.76%(2/17),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98.81%(83/84)对85.15%(86/101),χ2=9.172,P<0.05];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灵敏度低于A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2%(83/88)对97.73%(86/88),χ2=0.595,P>0.05];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高于A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19%(16/21)对50.00%(2/4),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总的来说,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高于AI[94.29%(99/105)对83.81%(88/105),χ2=8.796,P<0.05]。 结论 在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诊断中,A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较低。临床工作中,医师可以利用AI良好的灵敏度,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但不能替代人工分析结果作为肺结节定性诊断的标准。
封面
2023 年 9 期封面
2023, 47(9).  
[摘要](515) [PDF 5122KB](11)
摘要:
2023 年 9 期目录
2023, 47(9): 1-4.  
[摘要](530) [HTML全文](384) [PDF 921KB](13)
摘要:
专家论坛
造血干细胞核辐射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新认识
王军平
2023, 47(9): 523-52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13-00347
[摘要](1110) [HTML全文](920) [PDF 1089KB](21)
摘要:
临床研究
不同肾脏深度估算公式校正SPECT/CT肾动态显像对计算活体肾移植供者GFR的影响
刘岩, 薛建军, 王岐, 许惠, 丁蕊娜, 闫青丹, 高蕊, 杨爱民
2023, 47(9): 525-53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0024-00340
[摘要](1969) [HTML全文](1704) [PDF 1599KB](17)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肾脏深度估算公式校正SPECT/CT肾动态显像对计算活体肾移植供者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肾动态显像的127名健康肾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名、女性91名,年龄(49.2±7.3)岁。以CT实测肾脏深度相对应的GFR为参考标准,分别对Tønnesen公式、Itoh公式计算的肾脏深度及相对应的GFR进行对比研究。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2)表示,各公式计算的肾脏深度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公式计算的肾脏深度及相对应的左、右肾GFR间的相关性。 结果 127名健康肾移植供者的CT实测左、右肾脏深度[7.03(6.34,7.67) cm、7.21(6.51,8.13) cm]明显大于Tønnesen公式和Itoh公式计算的左、右肾脏深度[5.66(5.30,6.06) cm、5.70(5.33,6.10) cm]和[6.70(6.33,7.10) cm、6.88(6.52,7.26) c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肾:Z=−9.53、−3.77,均P<0.001;右肾:Z=−9.73、−4.64,均P<0.001);CT实测左、右肾脏深度与Tønnesen公式、Itoh公式计算的左、右肾脏深度具有正相关性(左肾:r=0.330、0.331,均P<0.001;右肾:r=0.359、0.358,均P<0.001)。CT实测左、右肾脏深度相对应的GFR[46.4(39.9,52.0) ml/min、46.0(40.5,54.9) ml/min]大于Tønnesen公式和Itoh公式计算的左、右肾脏深度相对应的GFR[36.6(33.0,41.9) ml/min、36.2(32.1,40.1) ml/min]和[43.2(39.4,49.8) ml/min、43.8(39.4,48.7) ml/min],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肾:Z=−9.52、−3.76,均P<0.001;右肾:Z=−9.73、−4.75,均P<0.001);CT实测肾脏深度与Tønnesen公式、Itoh公式计算的肾脏深度相对应的GFR具有正相关性(左肾:r=0.476、0.476,均P<0.001;右肾:r=0.386、0.539,均P<0.001)。 结论 Tønnesen公式、Itoh公式计算的肾脏深度相对应的GFR适用于常规肾脏疾病的筛查及评估;对肾脏GFR要求更为严格的肾移植供体者,应以CT实测肾脏深度校正SPECT/CT计算GFR。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像特征
王佳, 牛俊巧, 李晓娟, 刘焱
2023, 47(9): 531-53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0002-00341
[摘要](1989) [HTML全文](1691) [PDF 2499KB](2)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TA)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特征及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TA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男患儿1例、女患儿10例(青春期女童8例),年龄(14.3±3.7)岁,病程(24.3±37.9)个月。所有患儿均行胸腹部CT平扫、主动脉CTA及其后处理检查,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和曲面重建。分析儿童TA的影像特征,判断Numano分型,观察主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受累的范围和程度,管壁(增厚、钙化、高密度环征、低密度环征、不均匀强化)、管腔(狭窄、扩张、正性重塑)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情况。 结果 11例TA患儿中,活动期9例(81.8%,9/11),并发高血压10例(90.9%,10/11),伴发全身症状5例(45.5%,5/11),伴心脏症状4例(36.4%,4/11),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3例(27.3%,3/11),其中1例并发高血压脑病(9.1%,1/11)。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减低各5例(45.5%,5/11),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升高各4例(36.4%,4/11)。Numano分型最常见的为Ⅳ、Ⅴ型,共10例(90.9%,10/11),降主动脉受累11例(100%,11/11),肾动脉受累10例(90.9%,10/11),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受累5例(45.5%,5/11),肺动脉受累2例(18.2%,2/11)。11例(100%,11/11)TA患儿CT平扫管壁密度均增高,呈高密度环征。9例(81.8%,9/11)活动期患儿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浑浊,3例(27.3%,3/11)管壁钙化。11例患儿CTA中主动脉及其分支均有弥漫性、多节段受累,管壁均增厚(3.1±0.9) mm并伴有不均匀强化。8例(72.7%,8/11)壁内层呈低密度环征。主动脉分支中肾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90.9%,10/11),2例(18.3%,2/11)肺动脉受累管腔均狭窄和(或)闭塞,4例主动脉扩张(36.4%,4/11)。 结论 主动脉CTA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全面显示受累血管的情况。分析儿童TA的CTA影像特征,对该病的筛查、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硅胶片对90Sr-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中放射性皮炎预防作用的研究
陈越虹, 陆勤, 黄忆云, 罗全勇, 沈晨天
2023, 47(9): 538-54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9009-00334
[摘要](2849) [HTML全文](2437) [PDF 1659KB](6)
摘要:
目的 研究90Sr-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中硅胶片对放射性皮炎的预防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接受90Sr-90Y敷贴治疗的175例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81例、女性94例,年龄(27.2±3.7)岁。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55例)、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6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90Sr-90Y敷贴器进行多次小剂量治疗,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和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分别使用1 mm、2 mm厚硅胶片对病灶周围皮肤进行保护。采用美国肿瘤放疗学会的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对3组患者的放射性皮炎进行分级,比较各组患者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等级。分析90Sr-90Y敷贴治疗疗程及硅胶片保护对发生严重放射性皮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3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和对照组患者放射性皮炎发生率(83.6%对89.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5,P>0.05);与对照组和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相比,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89.5% 对83.6% 对 54.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108、11.738,均P<0.05)。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总体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等级低于对照组(1.05±0.65 对 1.37±0.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5),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等级(0.63±0.66)低于对照组和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49、−3.473,均P<0.05)。90Sr-90Y敷贴治疗疗程的增加会使瘢痕疙瘩患者严重放射性皮炎发生的风险增加(OR=2.348,95%CI :1.524~3.618,P<0.001),不同厚度硅胶片的使用可降低严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风险(1 mm厚硅胶片:OR=0.273,95%CI:0.109~0.685,P<0.01;2 mm厚硅胶片:OR=0.099,95%CI:0.034~0.293,P<0.001)。 结论 90Sr-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患者时,使用2 mm厚硅胶片保护周围正常皮肤组织,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增强CT熵特征联合传统影像征象对胸腺上皮性肿瘤危险程度的鉴别诊断
苏秀芳, 徐坤财, 段晓蓓, 冯宝, 陈业航, 李坤炜, 李荣岗, 陈相猛
2023, 47(9): 545-55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10-00345
[摘要](1938) [HTML全文](1703) [PDF 3879KB](1)
摘要:
目的 探讨增强CT熵特征联合传统影像征象的组合模型鉴别诊断胸腺上皮性肿瘤(TET)危险程度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178例TE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3例、女性95例;年龄(52.7±12.4)岁,范围26~83岁],按照组织病理学亚型分为低危组(A、AB和B1型)和高危组(B2和B3型)。将全部患者进一步分为训练集(n=86)、内部验证集(n=51)、外部验证集(n=41),其中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合称为全部验证集(n=92),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用于预测模型的过程构建和效能评价。记录TET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病灶的传统CT征象。应用MATLAB R2016平台的开发软件,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定量提取、筛选熵特征。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有鉴别价值的熵特征,采用极限学习机(ELM)分类算法计算熵特征权重和熵标签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临床模型、熵模型和组合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比3个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178例TET患者中,低危组83例[男性38例、女性45例;年龄(52.8±12.4)岁,范围26~83岁];高危组95例[男性45例、女性50例;年龄(52.0±12.0)岁,范围27~80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CT征象中周围侵犯在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共提取初始熵特征1680个,最终筛选到21个核心熵特征,通过ELM计算得出训练集中低危组熵标签值为0.519±0.21,明显低于高危组(0.997±0.2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7,P<0.001)。熵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和全部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95%CI:0.876~0.983)、0.832(95%CI:0.723~0.941)、0.802(95%CI:0.666~0.939)、0.803(95%CI:0.715~0.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围侵犯(OR=6.343;95%CI:1.009~36.604;P=0.039)和熵标签值(OR=20.145;95%CI:5.887~68.936;P<0.001)是预测TET危险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共同构建的组合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和全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41(95%CI:0.894~0.987)、0.871(95%CI:0.775~0.968)、0.819(95%CI:0.689~0.949)、0.840(95%CI:0.761~0.919)。 结论 基于胸部增强CT图像的熵特征可以定量评估TET的危险程度;周围侵犯和熵标签值构建的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可以精准指导TET患者的术前治疗策略。
基于MRI 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于荭, 张胜男, 段丽莎, 孔蒙娟, 崔建岭
2023, 47(9): 555-56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19-00344
[摘要](2032) [HTML全文](1807) [PDF 1844KB](4)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且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MRI检查的41例骨肉瘤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22.0±11.0)岁,范围11~49岁]的病历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肿瘤组织坏死率≥90%者纳入疗效好组,<90%者纳入疗效差组。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化疗一期结束后5 d内和完成整个化疗后测量所有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记为ADC0、ADC1、ADC2,比较疗效好组和疗效差组ADC间的差异。在化疗一期结束后的DWI(b=1000 s/mm2)和ADC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随机分组法将数据按6∶4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SMOTE算法对训练集上的数据进行扩充,采用方差阈值、SelectKBest、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采用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传统影像学(ADC)及影像组学模型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效能。 结果 疗效好组10例、疗效差组31例。2组患者ADC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5±0.05)×10−3 mm2/s对(1.05±0.05)×10−3 mm2/s,t=1.14,P>0.05)];疗效好组的ADC1、ADC2高于疗效差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4±0.10)×10−3 mm2/s对(1.10±0.06)×10−3 mm2/s,t=−2.92,P<0.05;1.68(1.55,1.85)×10−3 mm2/s对(1.33±0.06)×10−3 mm2/s,Z=−2.61,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ADC1≥1.34×10−3 mm2/s时,其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81%,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95%CI:0.629~0.965);当ADC2≥1.51×10−3 mm2/s时,其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1%,AUC为0.777(95%CI:0.588~0.967)。从化疗一期结束后的DWI和ADC图像中共提取出1409个影像组学特征,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24(疗效好:6,疗效坏:18)∶17(疗效好:4,疗效坏:13)],将训练集数据扩充为70(疗效好:20,疗效坏:50),经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后,最终得到5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包括Interquartile Range、Skewness、Uniformity、Median、Maximum。采用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中该模型预测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ROC曲线的AUC为0.881(95%CI:0.811~0.942),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4%;测试集中AUC为0.769(95%CI:0.515~0.933),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69%。 结论 基于MRI 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效能优于传统影像学(ADC),在临床应用中潜力较大。
基础研究
两种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测定试剂盒的研制及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王立凯, 范文红, 杨思思, 邓德文, 谌红彬, 张文杰
2023, 47(9): 562-56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4024-00331
[摘要](2468) [HTML全文](2054) [PDF 1345KB](3)
摘要:
目的 研制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放射免疫测定(RIA)试剂盒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试剂盒,探讨其在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以2种试剂盒的技术指标为参考依据建立检测方法,确定磁微粒包被抗体的工艺方法及125I和吖啶酯标记抗体的工艺方法,并评价2种试剂盒的分析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通过检测临床癌症(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样本中的hVEGF,评价2种试剂盒对早期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2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磁微粒与包被抗体的最佳比例为1 ml磁微粒∶1 mg 抗体;125I与标记抗体的最佳比例为55.5 MBq 125I∶0.1 mg抗体,吖啶酯与标记抗体的最佳比例为25 μg吖啶酯∶0.2 mg抗体。RIA和CLIA试剂盒的分析灵敏度分别为17.6、9.2 pg/ml。在精密度方面,CLIA试剂盒的批内变异性略高于RIA试剂盒,而批间变异性略低于RIA试剂盒。RIA和CLIA试剂盒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28%和101.85%,说明CLIA试剂盒检测的准确率更高。在临床样本检测方面,2种试剂盒对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可达90%以上。RIA试剂盒和CLIA试剂盒检测出正常人血清样本的特异度分别为98.11%(104/106)和99.06%(105/106)。癌症患者与正常人hVEGF测定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695~−14.920,均P<0.01)。 结论 2种试剂盒各项技术指标较好,其中CLIA试剂盒的分析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在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综述
18F-FDG PET/MRI在存活心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张政, 胡晨曦, 赵军
2023, 47(9): 568-57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2015-00342
[摘要](2205) [HTML全文](1914) [PDF 1207KB](28)
摘要: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MRI存活心肌显像一直受到临床特别是心内科医师的关注,PET和MRI均可在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独特价值,一体化PET/MRI设备为探索其整合价值提供了新平台。笔者通过回顾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PET心肌显像的特点和MRI的临床应用情况,梳理近1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PET/MRI存活心肌显像的特点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为PET/MRI存活心肌显像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99Tcm-DTPA SPECT/CT眼眶显像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瑞琪, 闫春芳, 孙斌
2023, 47(9): 573-57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1008-00335
[摘要](3711) [HTML全文](3412) [PDF 1295KB](26)
摘要: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该病的早期活动期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目前该病的活动性分期主要采用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近年来,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 SPECT/CT眼眶显像在TAO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中都显示出重要价值,其可以与CAS互相补充,应用前景广阔。笔者总结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期建立标准化的采集和结果分析共识,进一步研究一种新的TAO筛选工具,将99Tcm-DTPA SPECT/CT眼眶显像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以便更加精准便捷地指导临床。
近距离放疗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苏文星, 黄彪, 张舒羽, 余道江
2023, 47(9): 579-58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6011-00337
[摘要](2483) [HTML全文](2218) [PDF 1279KB](16)
摘要:
瘢痕疙瘩是一种纤维增生性疾病,通常由伤口愈合异常引起,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近年来,近距离放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复发率,疗效显著。笔者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近距离放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对瘢痕疙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
POEMS综合征18F-FDG PET/CT显像一例及文献复习
隋玉栋, 郭兴隆, 路月, 高山, 王清, 王艳丽
2023, 47(9): 584-58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9006-00339
[摘要](1705) [HTML全文](1508) [PDF 2022KB](26)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POEMS)综合征累及右侧髂骨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回顾总结了POEM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18F-FDG PET/CT的影像表现。POEMS综合征18F-FDG PET/CT显像的报道较多,但影像表现只累及右侧髂骨的病例较少见。了解POEM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进行准确诊断。
消息
以原始创新赋能放射医学核医学自立自强——第二届中国放射医学发展大会在津召开
2023, 47(9): 588-589.  
[摘要](586) [HTML全文](497) [PDF 1919KB](7)
摘要:

视频Mor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