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学学术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领导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创刊于1977年,曾用刊名《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2-13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4114,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要以放射医学与核医学及相关学科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论著、综述、国际学术会议报道等为主要形式,着重报道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两大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强调文章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刊涉及的主要专业有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医学、辐射剂量、损伤与防护、放射性标记药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辐射与安全以及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等。
为便于国际交流,本刊刊用稿件的摘要和图表均采用中英文对译,并附有英文目次页。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多位国外专家和国内的130多位的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和通讯编委。本刊及时跟踪和介绍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充分反映其关注热点和研究动向,对我国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的科研、临床及教学等工作的开展、科学人才的培养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编 辑: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电话(传真):(010)51322059
总 编 辑:樊赛军
编辑部主任:宋娜玲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8号
电 话:86-22-58089989
86-22-85682389
传 真:86-22-58089989
标准刊号:ISSN 1673-4114
CN 12-1381/R
邮发代码:6-102
广告经营许可证:津工商广字1201044000168
订 购:全国各地邮政局
定 价:30元/期,全年360元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杂志微平台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是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致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性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本综述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领域实施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团队利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之间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胚胎发生过程的可比性,用怀孕小鼠和大鼠成功地建立了子宫内照射的动物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对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了向孕鼠腹腔内单次注射氚水的方法来模拟事故时所导致的母体体内氚水污染的状况。仔鼠在母体子宫内受到吸收剂量为指数下降形式的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在母鼠经自然分娩后,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最具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困难,初次治疗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其诊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影像学在卵巢癌的诊疗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卵巢癌诊疗中极具潜力的非侵入性显像手段。PET/CT在卵巢癌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预后及复发的评估中应用广泛;PET/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较低的辐射剂量,在卵巢癌诊疗中表现出较大的优势;SPECT/CT也因多种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开发而在卵巢癌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PET/CT、PET/MRI及SPECT/CT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分子影像技术在卵巢癌诊疗中的价值。
核聚变的推广应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伴随着氚向环境中排放量的增加以及氚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受到低剂量氚照射的概率也随之增加。202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148号出版物《参考动植物的辐射权重》正式发布。在其选用的资料中,均引用了中国学者的相关文献及氚相对生物效能(RBE)的研究结果。笔者以ICRP第148号出版物为基础,概述了低能氚β粒子对不同生物终点影响的RBE值,总结了我国学者对氚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并对氚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对氚的纵深研究进展,为氚的辐射防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概述了核聚变燃料氚低剂量照射下的相对生物效能 (RBE)的研究。选择指数递减剂量率和恒定剂量率2种氚照射方式,观察研究以下生物学指标: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的显性致死突变率,显性骨骼突变率,初级卵母细胞和精原细胞的存活率,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胎肝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细胞率。计算2种氚照射方式下的RBE值,并分析RBE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累积剂量为0.2、0.3、0.4、0.5、0.6 Gy/10 d的条件下,指数递减剂量率和恒定剂量率2种氚照射方式下的RBE值为2.9~4.2。为了辐射防护的目的,建议将低传能线密度(LET)辐射对生物群的RBE值设定为3.0~3.5。如果估计暴露于氚β粒子或其他低LET辐射或接近导出考虑参考水平(DCRL)下,则可能需要采用较高的RBE值进行评估,以更为准确地估计辐射的危险度。
氚标记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氚标记的生物大分子可用于分析生物体内与细胞内各类分子的代谢过程。笔者介绍了氚标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概述了氚标记的生物大分子在放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医学应用中的成果及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在测定DNA合成效率中的原理与应用。氚标记化合物对于研究细胞内DNA、RNA、蛋白质等分子的分布、代谢过程具有简便、迅速、直观、准确的优点,进一步研发基于氚标记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对于深入认识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核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无论是核裂变堆中产生的氚还是核聚变堆的燃料氚,都存在着泄漏和释放的风险。因此,对氚在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的转移及监测是当前辐射防护领域的一个开拓性的重要课题。笔者从核聚变能分类、核聚变燃料氚的来源与转移、空气中氚的监测、水中氚的分析、土壤中氚的监测、食品与生物样品中氚的分析以及环境中氚水平的监测进行综述,以便为核能的健康发展及氚的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氚既是核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料,也是核裂变反应堆的中子俘获反应产物,加强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其毒理学及辐射防护体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期专刊重点介绍了氚的环境迁移与监测、氚的辐射损伤与评价、氚的辐射防护与管理,并提出了今后深入开展氚研究的主要方向。
放射性核素氚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表面皮肤以及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内,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内照射损害。笔者简要介绍了氚的特性及其吸收与代谢机制,梳理了国内外几起涉氚事故所致氚内污染患者的临床医学处理资料,总结了氚内污染的救治要点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一组机制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逐年升高。由于HFpEF的早期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故其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相关影像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HFpEF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这为HFpEF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管理开辟了新方向。笔者主要对近年来HFpEF的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近年来,氚的辐射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范围大的工作。我国核与辐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突发事件应急有完善的应急制度与救援管理方案。笔者结合氚放射事故发生的特点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对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三级救援体系、涉氚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管理及心理援助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与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
氚是核电厂常见的放射性核素。由于反应堆堆芯的设计特点,重水堆核电厂存在较高的氚职业内照射风险。秦山第三核电厂是我国唯一的重水堆核电厂,拥有2台CANDU6型重水堆核电机组。自2003年全面投入运行以来,秦山第三核电厂严格开展氚的场所和人员辐射监测,持续优化氚的监测技术与防护方法,确保核电厂人员的辐射安全和职业健康。2003年~2022年以来,秦山第三核电厂未发生氚内照射所致的个人超剂量限值受照,职业照射年人均氚内照射有效剂量低于200 μSv,平均年度氚内照射集体剂量占电厂总集体剂量年均份额的18.6%,远低于全世界重水堆核电厂20%~30%的平均份额。由此说明,氚内照射的剂量监测和辐射防护管理实践是有效的。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血管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的“金标准”。笔者报道了2例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的脾脏SANT病例,从临床、组织病理学、治疗、18F-FDG PET/CT显像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以充分认识SANT的诊断标准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准确诊断。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PCa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的 PSMA PET在PCa的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笔者就PSMA PET在PCa诊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在体的检查方法。使用PET显像进行早期检测、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监测有助于辅助诊断、预后,有利于提高胃癌五年生存率,并帮助临床医师诊断,鉴别其异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以PET显像为应用基础的胃癌特异性探针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笔者总结了胃癌特异性靶点及其对应分子探针的热点研究,并阐述和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希望为胃癌新型PET显像探针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隐匿性甲状腺癌(OTC)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较为少见,而全身广泛转移的OTC病例国内外更是极少报道。笔者报道了1例全身骨骼、双肺、肾上腺等部位广泛转移但未发现原发灶的甲状腺滤泡状癌病例,通过分析其诊疗经过、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OTC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其全身广泛转移的治疗方案。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MRI存活心肌显像一直受到临床特别是心内科医师的关注,PET和MRI均可在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独特价值,一体化PET/MRI设备为探索其整合价值提供了新平台。笔者通过回顾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PET心肌显像的特点和MRI的临床应用情况,梳理近1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PET/MRI存活心肌显像的特点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为PET/MRI存活心肌显像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该病的早期活动期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目前该病的活动性分期主要采用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近年来,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 SPECT/CT眼眶显像在TAO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中都显示出重要价值,其可以与CAS互相补充,应用前景广阔。笔者总结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期建立标准化的采集和结果分析共识,进一步研究一种新的TAO筛选工具,将99Tcm-DTPA SPECT/CT眼眶显像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以便更加精准便捷地指导临床。
瘢痕疙瘩是一种纤维增生性疾病,通常由伤口愈合异常引起,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近年来,近距离放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复发率,疗效显著。笔者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近距离放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对瘢痕疙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笔者报道了1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POEMS)综合征累及右侧髂骨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回顾总结了POEM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18F-FDG PET/CT的影像表现。POEMS综合征18F-FDG PET/CT显像的报道较多,但影像表现只累及右侧髂骨的病例较少见。了解POEM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进行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