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学学术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领导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创刊于1977年,曾用刊名《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2-13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4114,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要以放射医学与核医学及相关学科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论著、综述、国际学术会议报道等为主要形式,着重报道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两大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强调文章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刊涉及的主要专业有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医学、辐射剂量、损伤与防护、放射性标记药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辐射与安全以及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等。
为便于国际交流,本刊刊用稿件的摘要和图表均采用中英文对译,并附有英文目次页。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多位国外专家和国内的130多位的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和通讯编委。本刊及时跟踪和介绍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充分反映其关注热点和研究动向,对我国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的科研、临床及教学等工作的开展、科学人才的培养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编 辑: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电话(传真):(010)51322059
总 编 辑:樊赛军
编辑部主任:宋娜玲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8号
电 话:86-22-58089989
86-22-85682389
传 真:86-22-58089989
标准刊号:ISSN 1673-4114
CN 12-1381/R
邮发代码:6-102
广告经营许可证:津工商广字1201044000168
订 购:全国各地邮政局
定 价:30元/期,全年360元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杂志微平台
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主要类型。在NSCLC的发展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起重要作用,并成为NSCLC治疗中的重要靶点。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广泛用于NSCLC的靶向治疗中,并被证明可以有效延长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期,其疗效和预后与EGFR突变状态密切相关,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可以非侵入性地对NSCLC进行评估,在预测NSCLC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面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近期18F-FDG PET/CT与EGFR突变状态相关的代谢参数、影像组学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PET绝对定量心肌血流(MBF)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增益价值,但由于传统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限制,其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叔丁基-氯-5[4-(2-氟-18F-乙氧基甲基)苯基甲氧基]-3(2H)-哒嗪酮(18F-Flurpiridaz)的成功研发开创了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新领域,其具有良好的绝对定量MBF和心肌血流储备(MFR)的性能,且相较于经典的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其在物理性质、心肌摄取率和临床应用的方便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已进入临床Ⅲ期研究,成为最有前途的18F标记的PET心肌灌注显像剂。笔者就18F-Flurpiridaz PET绝对定量MBF显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明显改善,但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CTRCD)严重威胁着肿瘤幸存者的健康,其中蒽环类药物(ANTs)引起的心脏毒性极其常见,并可导致不可逆心脏损伤。ANTs心脏毒性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心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早期检测心脏毒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讨论可能有助于早期检测ANTs心脏毒性的影像学新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心肌应变成像、心脏核磁(CMR)心肌应变成像及心肌组织定量成像和PET/CT显像。
生长抑素受体(SSTR)特别是SSTR2过表达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共同特征,也是NEN分子显像和核素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过去,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核素标记的SSTR激动剂的研究,并成功将其用于NEN的临床显像和治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素标记的SSTR拮抗剂比激动剂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肿瘤摄取率更高、滞留时间更长,且所获得的影像对比度更高,故其在NEN的分子显像和核素靶向治疗中更具优越性。笔者就核素标记的SSTR拮抗剂在NEN显像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EN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近年来兴起的树状大分子材料的结构可控,且其与细胞膜和各种活性药物分子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因此成为构建纳米载药体系的优良材料。笔者就近年来基于树状大分子材料构建的纳米载药体系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唾液腺功能受损是头颈部肿瘤放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产生严重影响,唾液腺功能受损发生率随着头颈部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而增高,亟需明确的防治手段。目前已有大量国内外研究揭示了唾液腺功能放射性损伤的部分机理并提供了部分防治措施予以临床参考。笔者重点综述由131I治疗引起的唾液腺功能损伤的机制、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放射性碘(RA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主要与肿瘤病灶对RAI 的摄取能力及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有关。对RAI 治疗反应评估为疗效不满意的患者,可以通过上述2个方向来改善其对RAI 治疗的敏感性。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影响DTC患者RAI治疗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总结了影响RAI摄取的包括钠碘同向转运体(NIS)表达及质膜定位的相关机制,以及影响RAI放射敏感性的DNA损伤修复等机制,以期为DTC患者内照射增敏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手、足部小关节,呈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改变,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不同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PET提供了一种在细胞水平上的显像方法,是一种潜在的、高度灵敏的滑膜炎评估方法。笔者就PET分子探针在RA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RA的诊断提供思路。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易转移、进展快、预后差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和及时的疗效评估对胰腺癌患者至关重要。一体化的PET/MRI作为一种新型的多模态成像技术,集合了MRI的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序列、多参数和PET代谢显像的高灵敏度等优势,在胰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疗效评估、预后预测、复发监测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就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MRI的优势及其在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进行综述。
简易Z评分成像系统(eZIS)是一种基于统计参数图(SPM)和三维立体定向表面投影(3D-SSP)的辅助脑血流灌注SPECT图像自动诊断的统计分析方法,可用于痴呆、帕金森病、共济失调和运动神经元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其他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相比,eZIS可提供正常数据库,并通过图像转换程序实现不同机构的数据共享,使未来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成为可能。笔者就eZIS在脑血流灌注SPECT诊断神经退行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eZIS的认识,促进其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笔者报道了1例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双肺多发结节性淀粉样变病例,分别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诊断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肺淀粉样变的认知。结节性肺淀粉样变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与常见的肺内肿瘤鉴别困难,临床鉴别肺结节时应考虑该病的可能。因此,18F-FDG PET/CT显像对双肺多发结节性淀粉样变病变范围的评估至关重要。
恶性间叶瘤(MM)是一种由2种或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恶性间叶成分组成的软组织肉瘤,其发病率较低。笔者报道了1例通过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的发生于肺内的特殊MM病例,分别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了MM的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肺MM的认识。
89Sr是1种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尤其是全身多发性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药物,但89Sr致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除了89Sr本身的放射生物效应外,89Sr治疗时的骨肿瘤负荷、治疗前的放疗、化疗以及抗雄激素治疗等都是引起骨髓抑制的重要因素。笔者对89Sr治疗转移性骨肿瘤致骨髓抑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女性相比男性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冠脉)解剖生理基础及神经激素水平,这导致其更多表现为非阻塞性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血流绝对定量技术是一种无创性诊断冠心病(CAD)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功能性检查方法。负荷试验中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作为自主神经功能的替代指标,对女性血流灌注参数乃至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笔者就负荷MPI中心率和血压变化对CAD诊断及风险评估的增益价值进行综述,为推进负荷MPI的临床应用及制定用以改善女性自主神经功能为靶点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随着PET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18F-氟化铝(AlF)标记的多肽分子探针也备受关注。其标记方法简便易行,PET显像的灵敏度及空间分辨率高,可示踪多种生物靶点,从而为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重要信息,且部分18F-AlF标记的多肽分子探针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笔者对18F-AlF标记的多肽生物靶向分子探针在PET肿瘤显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部位广,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无法有效检出全身的、微小的、隐匿的内异症病灶。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碱类似物、雌激素类似物和生长抑素类似物等具有检出内异症病灶的潜能,并能够提供内异症病灶的功能和代谢信息,对内异症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笔者就内异症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内异症分子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增生的克隆性浆细胞可累及骨骼系统或髓外,进而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以监测全身葡萄糖代谢,故已成为评估MM病况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笔者就18F-FDG PET/CT在MM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并分析了其局限性,同时,对新型分子探针在MM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展望,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ET/CT在MM诊疗中临床价值的认知,进一步发挥PET/CT在MM临床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有超过4亿的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胰岛β细胞的减少和功能受损相关。糖尿病患者若长时间高血糖,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及其他并发症。笔者就不同种类的PET或SPECT分子显像在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监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病、自主神经病变、大脑异常和糖尿病足的早期精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前列腺癌(PCa)的发病率在男性肿瘤中位居首位,其易发生骨转移,主要表现为疼痛、生活质量降低、骨折、骨功能衰退、造血功能受损和生存率降低等。骨扫描指数(BSI)是一种定量测量骨病严重程度的方法,可以对PCa患者骨肿瘤的累及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将PCa治疗前后的骨显像变化与临床检查结果相结合,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或缓解。笔者对BSI和BSI自动程序的发展及其在PCa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放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肿瘤存在辐射抗性,且正常组织存在辐射耐受剂量问题,两者严重影响肿瘤的放疗效果。因此,研究辐射增敏新策略以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尤其重要。核受体是细胞内含量丰富的一类转录因子超家族,参与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核受体及其相关配体可能参与肿瘤的放疗抵抗,因而核受体可能是肿瘤放疗增敏的新靶点。笔者总结了核受体及相关配体在肿瘤放疗增敏方面的研究进展。
笔者报道了1例肝肺吸虫病18F-氟脱氧葡萄糖 PET/CT显像的病例,该病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或肝脓肿等。肺吸虫进入人体后可以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PET/CT作为全身检查可以发现更多器官的受累情况。笔者通过对该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加深了对肝肺吸虫病分子影像学特征的认识,以期对肝肺吸虫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加强认识,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