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12-00367
摘要: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是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致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性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本综述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领域实施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团队利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之间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胚胎发生过程的可比性,用怀孕小鼠和大鼠成功地建立了子宫内照射的动物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对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了向孕鼠腹腔内单次注射氚水的方法来模拟事故时所导致的母体体内氚水污染的状况。仔鼠在母体子宫内受到吸收剂量为指数下降形式的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在母鼠经自然分娩后,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最具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是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致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性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本综述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领域实施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团队利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之间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胚胎发生过程的可比性,用怀孕小鼠和大鼠成功地建立了子宫内照射的动物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对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致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了向孕鼠腹腔内单次注射氚水的方法来模拟事故时所导致的母体体内氚水污染的状况。仔鼠在母体子宫内受到吸收剂量为指数下降形式的低剂量氚β粒子照射。在母鼠经自然分娩后,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最具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2004-00364
摘要: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困难,初次治疗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其诊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影像学在卵巢癌的诊疗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卵巢癌诊疗中极具潜力的非侵入性显像手段。PET/CT在卵巢癌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预后及复发的评估中应用广泛;PET/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较低的辐射剂量,在卵巢癌诊疗中表现出较大的优势;SPECT/CT也因多种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开发而在卵巢癌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PET/CT、PET/MRI及SPECT/CT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分子影像技术在卵巢癌诊疗中的价值。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困难,初次治疗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其诊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影像学在卵巢癌的诊疗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卵巢癌诊疗中极具潜力的非侵入性显像手段。PET/CT在卵巢癌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预后及复发的评估中应用广泛;PET/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较低的辐射剂量,在卵巢癌诊疗中表现出较大的优势;SPECT/CT也因多种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开发而在卵巢癌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PET/CT、PET/MRI及SPECT/CT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分子影像技术在卵巢癌诊疗中的价值。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6012-00358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503宿主基因(LncRNA MIR503HG)通过调控miR-224-5pCHSY1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48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后的病灶情况将患者分为放射抵抗组(23例)和放射敏感组(25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2组患者结肠癌组织及各细胞株(CCD841、COLO320、SW480、RKO、HCT116)中LncRNA MIR503HG、miR-224-5pCHSY1的表达情况;构建放射抵抗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R,将HCT116R细胞株分为MIR503HG组、mimic-NC组、anti-miR-224-5p组、anti-miR-NC组、MIR503HG+miR-224-5p组、MIR503HG+miR-NC组;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LncRNA MIR503HG与miR-224-5pCHSY1的靶向作用;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两组间数据的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多个时间点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与放射敏感组相比,放射抵抗组结肠癌组织中LncRNA MIR503HG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40±0.36对0.72±0.17),miR-224-5pCHSY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1.06±0.25对1.54±0.2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47、6.529,均P<0.05)。CCD841、COLO320、SW480、RKO、HCT116及HCT116R各细胞株LncRNA MIR503HG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8±0.06、1.03±0.05、0.87±0.03、0.86±0.02、0.77±0.04、0.54±0.09,miR-224-5pCHSY1的表达量分别为0.38±0.06、0.56±0.01、0.59±0.02、0.59±0.05、0.63±0.04、0.82±0.06,与正常细胞株CCD841相比,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SW480、RKO、HCT116的LncRNA MIR503HG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2.061、1.665、4.058、6.201,均P<0.05),miR-224-5pCHSY1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t=1.238、1.930、2.037、1.742,均P<0.05)。与HCT116细胞株相比,HCT116R细胞株LncRNA MIR503HG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miR-224-5pCHSY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0、6.454,均P<0.05)。在照射剂量分别为4、6、8 Gy时,MIR503HG组的HCT116R细胞存活分数(SF)明显低于mimic-NC组[(0.59±0.10)对(0.79±0.05)、(0.40±0.08)对(0.60±0.10)、(0.18±0.06)对(0.38±0.0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4、1.937、2.650,均P<0.05)。过表达LncRNA MIR503HG后,MIR503HG组HCT116R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399。mimic-NC组、MIR503HG组、mimic-NC+4 Gy组、MIR503HG+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0+0.23)%、(18.44+1.57)%、(17.33+2.35)%、(29.83+1.89)%,与mimic-NC组相比,MIR503HG组、mimic-NC+4 Gy组HCT116R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3、1.475,均P<0.05)。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MIR503HG-Wt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加(1.02±0.20对1.60±0.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6,P<0.05);miR-224-5pCHSY1与LncRNA MIR503HG结合位点突变后,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MIR503HG-Mut的活性无明显变化(0.97±0.25对1.00±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1,P>0.05)。与mimic-NC组相比,MIR503HG组miR-224-5pCHSY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97±0.13对1.1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5,P<0.05)。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中miR-224-5pCHSY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99±0.19对0.9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4,P<0.05)。在照射剂量分别为4、6、8 Gy时,anti-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F均明显低于anti-miR-NC组[(0.59±0.08)对(0.79±0.12)、(0.39±0.06)对(0.67±0.07)、(0.19±0.04)对(0.52±0.0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1、2.034、2.911,均P<0.05)。抑制表达miR-224-5pCHSY1后,anti-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ER为1.566。anti-miR-NC组、anti-miR-224-5p组、anti-miR-NC+4 Gy组、anti-miR-224-5p+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8+0.78、14.48+1.21、13.89+1.36、23.64+1.03,与anti-miR-NC组相比,anti-miR-224-5p组与anti-miR-NC+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1.934,均P<0.05);与anti-miR-NC+4 Gy组相比,anti-miR-224-5p+4 Gy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26,P<0.05)。mimic-NC组、MIR503HG组、MIR503HG+miR-NC组、MIR503HG+miR-224-5p组的SF,照射剂量为4 Gy时,分别为0.82+0.17、0.53+0.12、0.54+0.11、0.78+0.15,照射剂量为6 Gy时,分别为0.66+0.13、0.38+0.09、0.35+0.08、0.57+0.10,照射剂量为8 Gy时,分别为0.49+0.10、0.15+0.06、0.13+0.05、0.43+0.11,与mimic-NC组相比,照射剂量≥4 Gy时,MIR503HG组HCT116R细胞的SF明显降低(t=1.609、1.533、1.927,均P<0.05),MIR503HG+miR-NC组HCT116R细胞的SF明显降低(t=1.294、1.490、1.825,均P<0.05);与MIR503HG+miR-NC组相比,照射剂量≥4 Gy时,MIR503HG+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F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73、1.204、1.937,均P<0.05),过表达miR-224-5pCHSY1后,MIR503HG+miR-224-5p组HCT116R细胞的SER为0.824,相比于MIR503HG明显降低。mimic-NC组、MIR503HG组、MIR503HG+miR-NC组、MIR503HG+miR-224-5p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61+2.10、24.97+0.91、24.81+1.27、16.15+1.10,与mimic-NC组比较,MIR503HG组和MIR503HG+miR-NC组HCT116R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2.159,均P<0.05);与MIR503HG+miR-NC组比较,MIR503HG+miR-224-5p组HCT116R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P<0.05)。 结论 过表达LncRNA MIR503HG可通过抑制miR-224-5pCHSY1表达增加结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2013-00349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MRI及X射线钼靶影像特征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21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共4组,其中Luminal A型乳腺癌31例,年龄 (49.2±10.8)岁,范围31~85岁;Luminal B型乳腺癌104例,年龄(46.1±8.9)岁,范围28~69岁;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45例,年龄(49.6±10.1)岁,范围28~68岁;三阴性乳腺癌32例,年龄(48.5±8.5)岁,范围24~64岁。分析患者的临床、超声、MRI及X射线钼靶的影像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对诊断效能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结果 乳腺癌肿瘤病灶的长径、边缘、内部回声、超声血流Alder分级、MRI强化特征、钼靶发现的肿瘤内钙化、钙化形态、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绝经情况在鉴别乳腺癌分子分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10、χ2=9.927~33.542,均P<0.05)。乳腺癌肿瘤边缘与患者绝经情况可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独立预测因子(OR=7.053、23.696,均P<0.05),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35。Luminal A型: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模糊、血流Alder分级为0或Ⅰ级;MRI强化特征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不伴有钙化、多为点状钙化;确诊时多未绝经且多不伴有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毛刺成角、血流Alder分级为Ⅱ或 Ⅲ级;MRI强化特征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伴有钙化、多为点状钙化、确诊时多已绝经且多伴有淋巴结转移; HER-2过表达型: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毛刺成角、血流Alder分级为Ⅱ或 Ⅲ级;MRI强化特征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伴有钙化、多为多形性或线样钙化;确诊时多未绝经且多不伴有淋巴结转移;三阴性:肿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分叶状、血流Alder分级为0/Ⅰ级;MRI强化特征为环形强化;肿瘤内多不伴有钙化、多为多形性或线样钙化;确诊时多未绝经且不伴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肿瘤病灶的形态、后方回声、MRI乳腺实质背景强化、强化形式、动态增强曲线、DWI弥散情况、乳腺腺体量等影像学特征及患者年龄在鉴别乳腺癌分子分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MRI及钼靶影像特征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2011-00348
摘要: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急性期脑梗死(ACI)患者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来安家宁医院接受诊治的98例疑似AC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训练集,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45~80(60.5±3.3)岁;按照相同标准选取2022年3至10月于来安家宁医院诊治的疑似ACI患者(33例)纳入验证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42~79(61.1±3.6)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DWI和MRA的诊断效能、影像表现和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采用多分类资料的Kappa检验分析DWI与MRA诊断ACI患者的一致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WI与MRA检查结果不一致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Empower Stats和统计软件包“R”绘制森林图,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霍斯默莱梅肖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精准度。 结果 临床综合诊断为ACI的74例患者中,DWI检出阳性患者73例(98.65%),MRA检出阳性71例(95.95%)。患者健侧[≤6 h:(1.06±0.24)×10−4 cm2/s;6~24 h:(1.13±0.26)×10−4 cm2/s;24~72 h:(1.05±0.17)×10−4 cm2/s]和患侧[≤6 h:(0.59±0.11)×10−4 cm2/s;6~24 h:(0.44±0.10)×10−4 cm2/s;24~72 h:(0.53±0.09)×10−4 cm2/s]脑组织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27、12.630、7.646,均P<0.05);患者发病后24 h内,患侧脑ADC值[≤6 h:(0.59±0.11)×10−4 cm2/s;6~24 h:(0.44±0.10)×10−4 cm2/s]、rADC[≤6 h:(0.53±0.08);6~24 h:(0.43±0.05)]均先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10、5.569,均P<0.05),发病24 h后均显著升高[24~72 h ADC值:(0.53±0.09)×10−4 cm2/s,24~72 h rADC:(0.49±0.0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2.835,均P<0.05)。DWI与MRA检查结果一致的患者(68例)和不一致者(30例)DWI与MRA检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5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时间≤24 h、后循环、梗死病灶长径<2 cm是DWI与MRA诊断ACI患者结果不一致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9、1.169、1.567,均P<0.05)。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准确率和有效性均较高,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30(95%CI:0.899~0.961)和0.855(95%CI:0.812~0.898)。 结论 DWI可清楚地显示ACI病灶的位置和缺血程度,MRA则可准确地定位梗死血管及其狭窄程度,两种检查的一致性较好,均有助于ACI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发病时间、后循环和梗死病灶长径是影响二者诊断一致性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