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氚的辐射危害与防护管理
ICRP第148号出版物《参考动物和植物的辐射权重》内容简介及中国学者的贡献
刘玉龙, 王冰, 崔凤梅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05-00356
摘要:
核聚变的推广应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伴随着氚向环境中排放量的增加以及氚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受到低剂量氚照射的概率也随之增加。202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148号出版物《参考动植物的辐射权重》正式发布。在其选用的资料中,均引用了中国学者的相关文献及氚相对生物效能(RBE)的研究结果。笔者以ICRP第148号出版物为基础,概述了低能氚β粒子对不同生物终点影响的RBE值,总结了我国学者对氚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并对氚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对氚的纵深研究进展,为氚的辐射防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低剂量氚相对生物效能的实验研究与建议
周湘艳, 王冰, 赵骅, 崔凤梅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11-00366
摘要:
笔者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概述了核聚变燃料氚低剂量照射下的相对生物效能 (RBE)的研究。选择指数递减剂量率和恒定剂量率2种氚照射方式,观察研究以下生物学指标: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的显性致死突变率,显性骨骼突变率,初级卵母细胞和精原细胞的存活率,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胎肝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细胞率。计算2种氚照射方式下的RBE值,并分析RBE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累积剂量为0.2、0.3、0.4、0.5、0.6 Gy/10 d的条件下,指数递减剂量率和恒定剂量率2种氚照射方式下的RBE值为2.9~4.2。为了辐射防护的目的,建议将低传能线密度(LET)辐射对生物群的RBE值设定为3.0~3.5。如果估计暴露于氚β粒子或其他低LET辐射或接近导出考虑参考水平(DCRL)下,则可能需要采用较高的RBE值进行评估,以更为准确地估计辐射的危险度。
氚标记化合物在放射生物学基础与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刘芬菊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16-00362
摘要:
氚标记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氚标记的生物大分子可用于分析生物体内与细胞内各类分子的代谢过程。笔者介绍了氚标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概述了氚标记的生物大分子在放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医学应用中的成果及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在测定DNA合成效率中的原理与应用。氚标记化合物对于研究细胞内DNA、RNA、蛋白质等分子的分布、代谢过程具有简便、迅速、直观、准确的优点,进一步研发基于氚标记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对于深入认识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氚内污染病例的医学处理及启示
赵卫国, 耿小芳, 赵乐, 刘玉龙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06-00354
摘要:
放射性核素氚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表面皮肤以及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内,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内照射损害。笔者简要介绍了氚的特性及其吸收与代谢机制,梳理了国内外几起涉氚事故所致氚内污染患者的临床医学处理资料,总结了氚内污染的救治要点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与管理
马楠, 冯骏超, 刘玉龙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04-00353
摘要:
近年来,氚的辐射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范围大的工作。我国核与辐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突发事件应急有完善的应急制度与救援管理方案。笔者结合氚放射事故发生的特点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对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三级救援体系、涉氚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管理及心理援助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涉氚事故的医学应急与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
氚水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薛惠元, 王天姿, 刘坤, 崔凤梅, 涂彧, 孙亮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28-00351
摘要:
目的 研究氚水对早期发育阶段的斑马鱼造成的辐射剂量,并与其造成的生物效应相结合,初步观察剂量-效应关系。 方法 模拟真实实验条件,建立物理模型,计算受精后24 h(24 hpf )胚胎和 96 hpf 幼鱼在 3.7×103、3.7×104、 3.7×105 Bq/ml 3种不同浓度氚水中的吸收剂量率。观察经3种不同浓度氚水染毒后 24 h(24 hpf )胚胎和 96 hpf 幼鱼的翻转频率和心率,并与对照组(E3溶液)进行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的比较采用 LSD-t 检验。 结果 随着斑马鱼发育时间的延长,其吸收剂量有所提高。24 hpf 斑马鱼胚胎在3种不同浓度的氚水中对应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2.15×10、2.21×102、2.55×103 μGy/h;96 hpf 斑马幼鱼对应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 2.95×10、3.03×102、 3.47×103 μGy/h。24 hpf 斑马鱼胚胎翻转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3.7×103 Bq/ml 氚水处理组的翻转频率明显减少(t=3.94,P<0.001)。96 hpf 斑马鱼幼鱼心率随着氚水浓度的不同变化明显,与对照组比较,3.7×103 Bq/ml 氚水处理组心率明显下降(t=2.86,P=0.01),而 3.7×105 Bq/mL 氚水处理组心率上升(t=−12.12,P<0.001)。 结论 随着吸收剂量率的变化,24 hpf 斑马鱼胚胎翻转频率和 96 hpf斑马幼鱼心率出现显著改变 。
重水堆核电厂氚职业内照射的辐射防护管理实践
王孔钊, 孙毅, 邱旭, 杜烜境, 刘玉龙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17-00352
摘要:
氚是核电厂常见的放射性核素。由于反应堆堆芯的设计特点,重水堆核电厂存在较高的氚职业内照射风险。秦山第三核电厂是我国唯一的重水堆核电厂,拥有2台CANDU6型重水堆核电机组。自2003年全面投入运行以来,秦山第三核电厂严格开展氚的场所和人员辐射监测,持续优化氚的监测技术与防护方法,确保核电厂人员的辐射安全和职业健康。2003年~2022年以来,秦山第三核电厂未发生氚内照射所致的个人超剂量限值受照,职业照射年人均氚内照射有效剂量低于200 μSv,平均年度氚内照射集体剂量占电厂总集体剂量年均份额的18.6%,远低于全世界重水堆核电厂20%~30%的平均份额。由此说明,氚内照射的剂量监测和辐射防护管理实践是有效的。
基础研究
氚水长期暴露对斑马鱼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顾鹏诚, 罗发坚, 薛惠元, 陈娜, 孙亮, 万骏, 崔凤梅, 涂彧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27-00350
摘要:
目的 研究氚水长期暴露对斑马鱼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所产胚胎暴露在0 Bq/L、1×102 Bq/L、1×105 Bq/L氚水中长期饲养作为亲代(F0代),待其性成熟后进行繁殖,所得子代作为F1代。F1代斑马鱼继续饲养在与F0代对应的氚水浓度中。观察F1代斑马鱼的生长发育情况,检测胚胎期的自主运动、心率,幼苗期的孵化率、体长、活性氧(ROS)荧光强度,幼鱼期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总氚含量,成鱼期的产卵量。各检测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F1代0 Bq/L、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斑马鱼的孵化率分别为(90.66±0.05)%、(85.63±0.10)%、(78.06±0.15)%,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 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孵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5、1.370,P=0.462、0.220)。F1代3组斑马鱼受精后24 h的自主运动次数分别为(12.93±2.70)、(11.30±0.78)、(10.50±0.80) 次/min,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自主运动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08、1.499,P=0.370、0.208);3组斑马鱼受精后36 h的自主运动次数分别为(3.63±1.43)、(4.50±1.15)、(5.40±3.55) 次/min,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自主运动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17、0.799,P=0.460、0.469)。3组斑马鱼受精后48 h的心率分别为(59.43±6.93)、(65.00±3.30)、(61.23±4.55) 次/20 s,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6、0.376,P=0.278、0.726);3组斑马鱼受精后60 h的心率分别为(69.87±2.71)、(66.17±6.97)、(69.77±9.08) 次/20 s,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7、0.018,P=0.440、0.986)。3组斑马鱼受精后72 h的体长分别为(3.20±0.22)、(3.32±0.08)、(3.29±0.06) mm,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体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4、0.178,P=0.525、0.868);3组斑马鱼受精后84 h的体长分别为(3.42±0.07)、(3.46±0.11)、(3.40±0.04) mm,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体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7、0.496,P=0.626、0.646)。F1代3组斑马鱼ROS荧光强度分别为(21.07±4.74)、(23.71±7.73)、(23.19±5.32),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幼苗ROS荧光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82、0.593,P=0.582、0.575)。F1代3组斑马鱼在45 d时的T-SOD含量分别为(41.84±4.91)、(42.30±5.04)、(36.97±5.26) U/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T-SOD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2、1.171,P=0.916、0.307);3组斑马鱼在60 d时的T-SOD含量分别为(36.93±1.91)、(34.07±3.02)、(33.54±1.87) U/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T-SOD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7、2.195,P=0.240、0.093)。3组斑马鱼在45 d时的MDA含量分别为(3.60±1.56)、(3.59±0.44)、(2.95±0.58) nmol/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MDA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7、0.677,P=0.995、0.536);3组斑马鱼在60 d时的MDA含量分别为(4.00±0.52)、(4.19±1.37)、(3.01±0.32) nmol/mgprot,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02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MDA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9,P=0.830),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MDA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1,P=0.047)。F1代3组斑马鱼产卵量分别为(188±88)、(204±22)、(220±40)枚,与0 Bq/L氚水暴露组相比,1×102 Bq/L、1×105 Bq/L氚水暴露组F1代斑马鱼产卵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0、0.757,P=0.701、0.477)。105 Bq/L 氚水长期暴露可导致F1代斑马鱼体内总氚含量的累积,鱼龄60 d时其体内总氚含量为(32.23±1.97) Bq/g。 结论 1×105 Bq/L氚水长期暴露可导致F1代斑马鱼体内的氚含量积累。
褪黑素在γ射线诱导的小鼠放射性肠损伤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高宇, 陆欣然, 杨蒙蒙, 樊赛军, 王芹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1006-00360
摘要:
目的 探讨褪黑素在γ射线诱导的小鼠放射性肠损伤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3组,即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照射组(以13 Gy剂量对小鼠进行腹部照射)和褪黑素+照射组(对小鼠实施褪黑素给药,连续5 d,然后以13 Gy剂量进行腹部照射),每组5只,共15只。照射后3 d收集小鼠粪便,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应用Uparse 软件进行操作分类单元聚类和物种注释,应用Qiime微生物组分析平台进行样品复杂度分析和多样品比较分析。 结果 巴斯德菌属、分节丝状菌属和拟杆菌属是褪黑素+照射组小鼠肠道中丰度最大的菌群。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照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下降(均P<0.01),群落结构增加(P<0.001)。由门至种的不同分类级别的变形菌门/纲、肠杆菌目/科、巴斯德菌目/科/属/种和梭状芽孢杆菌纲/目是褪黑素+照射组小鼠肠道菌群组间丰度最大的菌群。在构建小鼠肠道菌群优势菌属共发生网络中,找到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这四大门类下占互作主导地位的菌属以及它们之间互作的关系。 结论 照射前给予褪黑素后小鼠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可能参与了褪黑素缓解γ射线诱导的放射性肠损伤的过程。
临床研究
RECIL对NHL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预后评估及与Lugano标准的对比研究
于青青, 赵铭, 田蓉蓉, 原凌, 林艳梅, 王晋波, 贾媛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1009-00338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L)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并与Lugano标准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1年11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的86例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23例,年龄34.0(22.0,47.0)岁。所有患者均在ASCT前后行18F-FDG PET/CT显像。根据RECIL在ASCT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依据患者疗效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iR);无效组: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依据Lugano标准在ASCT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CR)、部分缓解组(PR)、无效组(SD+PD);依据RECIL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CR)、部分缓解组(PR+MiR)、无效组(SD+PD),随访分析患者3年总生存(OS)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18F-FDG PET/CT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影响ASCT后NH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pa检验评价RECIL和Lugano标准评估NHL患者ASCT后疗效的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RECIL与Lugano标准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间3年OS率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3组间3年OS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RECIL及Lugano标准对3年OS率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移植后SUVmax[1.3(1.0,2.0)对5.2(4.8,8.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49,P<0.001),有效组移植前化疗方案数<2次的患者占比[65.7%(44/67)]高于无效组[21.1%(4/1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9,P<0.001),有效组一线巩固治疗组的患者[83.6%(56/67)]占比高于无效组[31.6%(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7,P<0.001)。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ECIL(HR=0.021,95%CI:0.003~0.155,P<0.001)、移植后SUVmaxHR=1.177,95%CI:1.087~1.274,P<0.001)、移植前化疗方案数(HR=6.197,95%CI:1.338~28.711,P<0.05)和移植时机(HR=8.808,95%CI:2.289~33.891,P<0.01)是NH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ECIL是NH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040,95%CI:0.004~0.439,P<0.01);RECIL与Lugano标准对NHL患者ASCT后的疗效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86.0%(74/86),Kappa=0.77,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ECIL与Lugano标准的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3年OS率(2.0%对0对52.0%,2.0%对0对45.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727、33.646,均P<0.001)。RECIL预测3年OS率的AUC略高于Lugnao标准的AUC(0.884对0.865,Z=1.334,P>0.05)。 结论 ASCT后RECIL可以准确评估NHL患者的预后,RECIL与Lugano标准对NHL患者ASCT后的预后评价作用接近。
人工智能对肺结节检出及定性的效能评估
姚威, 李培秀, 霍英杰, 梁建利, 张新成, 冯长明, 王红辉, 张翔辰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4006-00359
摘要:
目的 评估人工智能(AI)对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选取了2020—2021年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肺结节病例库中的355例患者[女性205例、男性150例,年龄(55.1±12.2)岁]的肺部CT图像并导入AI系统。将AI与3名初级职称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2名中级职称医师按照双盲原则对CT图像进行审核,并以2名中级职称医师的一致性意见作为真结节诊断的参考标准,比较AI与初级职称医师对肺结节检出的灵敏度。105例患者于术前CT引导下行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肺组织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AI与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 结果 355例患者的CT图像中共检出真结节1072个,其中AI共检出真结节1063个,漏诊9个,其灵敏度为99.16%(1063/1072);初级职称医师共检出真结节1009个,漏诊63个,其灵敏度为94.12%(1009/1072)。在肺结节检出方面,AI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初级职称医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07,P<0.05)。105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恶性结节88例、良性结节17例。其中AI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真阳性86例、假阳性15例、真阴性2例、假阴性2例;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真阳性83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16例、假阴性5例。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AI[94.12%(16/17)对11.76%(2/17),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98.81%(83/84)对85.15%(86/101),χ2=9.172,P<0.05];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灵敏度低于A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2%(83/88)对97.73%(86/88),χ2=0.595,P>0.05];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高于A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19%(16/21)对50.00%(2/4),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总的来说,副主任医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高于AI[94.29%(99/105)对83.81%(88/105),χ2=8.796,P<0.05]。 结论 在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诊断中,A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较低。临床工作中,医师可以利用AI良好的灵敏度,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但不能替代人工分析结果作为肺结节定性诊断的标准。
综述
核聚变燃料氚与监测的研究
李文红, 谢锋, 杨宝路, 周强, 拓飞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34-00365
摘要:
核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无论是核裂变堆中产生的氚还是核聚变堆的燃料氚,都存在着泄漏和释放的风险。因此,对氚在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的转移及监测是当前辐射防护领域的一个开拓性的重要课题。笔者从核聚变能分类、核聚变燃料氚的来源与转移、空气中氚的监测、水中氚的分析、土壤中氚的监测、食品与生物样品中氚的分析以及环境中氚水平的监测进行综述,以便为核能的健康发展及氚的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李维, 王雪梅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2016-00357
摘要: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一组机制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逐年升高。由于HFpEF的早期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故其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相关影像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HFpEF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这为HFpEF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管理开辟了新方向。笔者主要对近年来HFpEF的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刘珊, 吕哲昊, 付鹏, 赵长久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2010-00343
摘要: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PCa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的 PSMA PET在PCa的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笔者就PSMA PET在PCa诊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胃癌新型PET分子探针的研发进展
丁缙, 朱华, 杨志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16-00346
摘要: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在体的检查方法。使用PET显像进行早期检测、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监测有助于辅助诊断、预后,有利于提高胃癌五年生存率,并帮助临床医师诊断,鉴别其异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以PET显像为应用基础的胃癌特异性探针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笔者总结了胃癌特异性靶点及其对应分子探针的热点研究,并阐述和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希望为胃癌新型PET显像探针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述评
氚的辐射危害与防护管理
刘强, 柴之芳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9026-00361
摘要:
氚既是核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料,也是核裂变反应堆的中子俘获反应产物,加强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其毒理学及辐射防护体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期专刊重点介绍了氚的环境迁移与监测、氚的辐射损伤与评价、氚的辐射防护与管理,并提出了今后深入开展氚研究的主要方向。
病例报告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8F-FDG PET/CT显像二例
黄文鹏, 晁芳芳, 李莉明, 高剑波, 康磊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25-00355
摘要: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血管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的“金标准”。笔者报道了2例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的脾脏SANT病例,从临床、组织病理学、治疗、18F-FDG PET/CT显像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以充分认识SANT的诊断标准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准确诊断。
全身广泛转移的隐匿性甲状腺滤泡状癌1例
钟建, 胡必富
,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26-00363
摘要:
隐匿性甲状腺癌(OTC)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较为少见,而全身广泛转移的OTC病例国内外更是极少报道。笔者报道了1例全身骨骼、双肺、肾上腺等部位广泛转移但未发现原发灶的甲状腺滤泡状癌病例,通过分析其诊疗经过、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OTC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其全身广泛转移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