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学学术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领导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创刊于1977年,曾用刊名《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2-13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4114,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要以放射医学与核医学及相关学科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论著、综述、国际学术会议报道等为主要形式,着重报道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两大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强调文章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刊涉及的主要专业有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医学、辐射剂量、损伤与防护、放射性标记药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辐射与安全以及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等。
为便于国际交流,本刊刊用稿件的摘要和图表均采用中英文对译,并附有英文目次页。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多位国外专家和国内的130多位的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和通讯编委。本刊及时跟踪和介绍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充分反映其关注热点和研究动向,对我国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的科研、临床及教学等工作的开展、科学人才的培养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编 辑: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电话(传真):(010)51322059
总 编 辑:樊赛军
编辑部主任:宋娜玲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8号
电 话:86-22-58089989
86-22-85682389
传 真:86-22-58089989
标准刊号:ISSN 1673-4114
CN 12-1381/R
邮发代码:6-102
广告经营许可证:津工商广字1201044000168
订 购:全国各地邮政局
定 价:30元/期,全年360元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杂志微平台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在体的检查方法。使用PET显像进行早期检测、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监测有助于辅助诊断、预后,有利于提高胃癌五年生存率,并帮助临床医师诊断,鉴别其异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以PET显像为应用基础的胃癌特异性探针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总结了胃癌特异性靶点及其对应探针的热点研究,并阐述和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希望为胃癌新型PET显像探针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瘢痕疙瘩是一种纤维增生性疾病,通常由伤口愈合异常引起,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近年来,近距离放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复发率,疗效显著。笔者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近距离放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对瘢痕疙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MRI存活心肌显像一直受到临床特别是心内科医师的关注,PET和MRI均可在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独特价值,一体化PET/MRI设备为探索其整合价值提供了新平台。笔者通过回顾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PET心肌显像的特点和MRI的临床应用情况,梳理近1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PET/MRI存活心肌显像的特点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为PET/MRI存活心肌显像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PCa表达中具有特异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的 PSMA PET在PCa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笔者就PSMA PET在PCa诊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笔者报道了1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POEMS)综合征累及右侧髂骨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回顾总结了POEM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18F-FDG PET/CT的影像表现。POEMS综合征18F-FDG PET/CT显像的报道较多,但影像表现只累及右侧髂骨的病例较少见。了解POEM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进行准确诊断。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经济都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在该病的早期活动期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该病的活动性分期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近年来,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 SPECT/CT眼眶显像在TAO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中都显示出重要价值,其可以与CAS互相补充,应用前景广阔。笔者总结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突出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期建立标准化的采集和结果分析共识,进一步研究一种新的TAO筛选工具,将99Tcm-DTPA SPECT/CT眼眶显像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以便更加精准便捷地指导临床。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机构建设和医疗行业发展的不断投入,对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国产医疗设备得到创新发展及推广应用。同时核医学普及率及临床需求的逐渐提高,使国产核医学设备数量大幅增加,在PET/CT、PET/MR及SPECT/CT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及发展。笔者就目前国产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情况及现状进行综述。
人血清白蛋白(HSA)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能结合和运输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也可作为药物载体用于肿瘤的靶向给药。通过在药物分子中添加功能性化学基团可实现药物与HSA的结合,增加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同时不会显著影响药物的生物活性,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放射性治疗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集程度并延长浓集时间,改善其靶向治疗的效果。HSA结合型分子探针还可用于心脏功能和血管通透性评价以及淋巴显像。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各种HSA结合型分子探针在核医学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PT)是一种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钙磷代谢紊乱的多系统疾病,手术是其常规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对病灶的精准定位和定性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十分关键。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术前甲状旁腺定位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型显像剂(如18F-甲基胆碱)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总结了SPECT、PET显像及不同放射性显像剂在HPT术前影像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AFTN)是一种能引起甲状腺毒症的疾病,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其中99%为良性,多发生在甲状腺的2个侧叶,峡部少见。AFTN的治疗方法有手术、131I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其中131I治疗是一种治疗AFTN的有效方法。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AFTN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方法,以及131I治疗的原理、临床应用与疗效等作一综述,为AFTN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肿瘤放疗或意外照射事故中,皮肤会受到不同剂量的辐射,造成放射性皮肤损伤(RISI)。临床上对RISI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药物,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RISI防治药物极为重要。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RISI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RISI防治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