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学学术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领导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创刊于1977年,曾用刊名《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2-13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4114,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要以放射医学与核医学及相关学科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论著、综述、国际学术会议报道等为主要形式,着重报道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两大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强调文章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刊涉及的主要专业有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医学、辐射剂量、损伤与防护、放射性标记药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辐射与安全以及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等。
为便于国际交流,本刊刊用稿件的摘要和图表均采用中英文对译,并附有英文目次页。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多位国外专家和国内的130多位的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和通讯编委。本刊及时跟踪和介绍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充分反映其关注热点和研究动向,对我国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的科研、临床及教学等工作的开展、科学人才的培养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编 辑: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出 版: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部
总 编 辑:樊赛军
编辑部主任:宋娜玲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8号
电 话:86-22-58089989
86-22-85682389
传 真:86-22-58089989
标准刊号:ISSN 1673-4114
CN 12-1381/R
邮发代码:6-102
广告经营许可证:津工商广字1201044000168
订 购:全国各地邮政局
定 价:30元/期,全年360元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杂志微平台
唾液腺功能受损是头颈部肿瘤放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产生严重影响,唾液腺功能受损发生率随着头颈部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而增高,亟需明确的防治手段。目前已有大量国内外研究揭示了唾液腺功能放射性损伤的部分机理并提供了部分防治措施予以临床参考。笔者重点综述由131I治疗引起的唾液腺功能损伤的机制、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随着PET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18F-氟化铝(AlF)标记的多肽分子探针也备受关注。其标记方法简便易行,PET显像的灵敏度及空间分辨率高,可示踪多种生物靶点,从而为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重要信息,且部分18F-AlF标记的多肽分子探针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笔者对18F-AlF标记的多肽生物靶向分子探针在PET肿瘤显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放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之一,但肿瘤存在辐射抗性,且正常组织存在辐射耐受剂量问题,两者严重影响肿瘤的放疗效果。因此,研究辐射增敏新策略以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尤其重要。核受体是细胞内含量丰富的一类转录因子超家族,参与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核受体及其相关配体可能参与肿瘤的放疗抵抗,因而核受体可能是肿瘤放疗增敏的新靶点。笔者总结了核受体及相关配体在肿瘤放疗增敏方面的研究进展。
笔者通过分析2例患者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 SPECT/CT眼眶显像的不同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简述该影像学方法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活动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前临床常用的TAO活动期评估方法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症状做出临床活动性评分(CAS),但轻、中度患者临床表现部分有重叠,单纯使用CAS评分不易鉴别,且该诊断具有一定主观性。通过病例分析,结果显示,99Tcm-DTPA SPECT/CT眼眶显像较CAS对非活动性TAO有着更高的阴性预测值,这说明该显像也能成为TAO评估的一种选择。
笔者报道了1例肝肺吸虫病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的病例,本病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或肝脓肿等。肺吸虫进入人体后可以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PET/CT作为全身检查可以发现更多器官的受累情况。笔者通过对该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加深了对肝肺吸虫病分子影像学特征的认识,以期对肝肺吸虫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加强认识,减少误诊。
前列腺癌(PCa)的发病率在男性肿瘤中位居首位,其易发生骨转移,主要表现为疼痛、生活质量降低、骨折、骨功能衰退、造血功能受损和生存率降低等。骨扫描指数(BSI)是一种定量测量骨病严重程度的方法,可以对PCa患者骨肿瘤的累及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将治疗前后的骨显像变化与临床检查结果相结合,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或缓解。笔者对BSI和BSI自动程序的发展及其在PCa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部位广,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无法有效检出全身的、微小的、隐匿的内异症病灶。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碱类似物、雌激素类似物和生长抑素类似物等具有检出内异症病灶的潜能,并能够提供内异症病灶的功能和代谢信息,对内异症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笔者就内异症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内异症分子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增生的克隆性浆细胞可累及骨骼系统或髓外,进而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以监测全身葡萄糖代谢,故已成为评估MM病况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笔者就18F-FDG PET/CT在MM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并分析了其局限性,同时,对新型分子探针在MM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展望,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ET/CT在MM诊疗中临床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发挥PET/CT在MM临床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有超过4亿的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胰岛β细胞的减少和功能受损相关。糖尿病患者若长时间高血糖,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及其他并发症。笔者就不同种类的PET或SPECT分子显像在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监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病、自主神经病变、大脑异常和糖尿病足的早期精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女性相比男性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冠脉)解剖生理基础及神经激素水平,这导致其更多表现为非阻塞性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VD)。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血流绝对定量技术是一种可无创性诊断冠心病(CAD)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功能性检查方法。负荷试验中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作为自主神经功能的替代指标,对女性血流灌注参数乃至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预测作用。笔者就负荷MPI中心率和血压变化对CAD诊断及风险评估的增益价值进行综述,为推进负荷MPI的临床应用及制定以改善女性自主神经功能为靶点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笔者报道了1例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双肺多发结节性淀粉样变病例,分别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诊断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肺淀粉样变的认识。结节性肺淀粉样变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与常见的肺内肿瘤鉴别困难,临床鉴别肺结节时应考虑该病的可能。因此,18F-FDG PET/CT显像对双肺多发结节性淀粉样变病变范围的评估至关重要。
恶性间叶瘤(MM)是1种由2种或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恶性间叶成分组成的软组织肉瘤,其发病率较低。笔者报道了1例通过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的发生在肺内的特殊MM病例,分别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了MM的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MM的认识。
89Sr是1种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尤其是全身多发性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药物,但89Sr致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除了89Sr本身的放射生物效应外,89Sr治疗时的骨肿瘤负荷、治疗前的放疗、化疗以及抗雄激素治疗等都是引起骨髓抑制的重要因素。笔者对89Sr治疗转移性骨肿瘤致骨髓抑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混合性生殖细胞瘤(MGC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其恶性程度较高,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典型影像学特征。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原发于胸腔的MGCT病例。笔者报道了1例纵隔旁左侧胸腔巨大MGCT病例,其病理成分为卵黄囊瘤和畸胎瘤,并分别从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等方面以及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了MGCT的特点,旨在提高其诊疗能力。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群中第2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有效方法治疗这种慢性疾病。心脏神经受体显像可以直观显示心脏交感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状态,是评价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灵敏指标,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PD尤为重要。笔者重点阐述了心脏神经受体显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P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131I全身显像可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转移或复发的诊疗方案提供主要依据,是目前临床不可或缺的辅助诊疗方法。然而,由于多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可能会导致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这对正确解读131I全身显像、判断是否存在复发和转移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了解造成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的原因对DTC患者的正确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从病因学的角度对DTC患者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的原因进行综述。
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单发病灶的PBL更为罕见,其影像学表现有溶骨破坏、软组织肿块、骨质密度不均等,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仅从病变部位的CT或MRI的影像学表现很难做出准确诊断。笔者选取了2例行18F-FDG PET/CT显像且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单发病灶的PBL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其临床特征和PET/CT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综合分析,与其他骨恶性肿瘤及骨良性疾病等进行鉴别、诊断,总结分析诊断思路,得出相对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为临床提供帮助。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瘤不仅会导致顽固性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还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死亡风险的上升。放射性药物内放射治疗具有疗效好、靶向性好和毒性低等优点。常用于治疗骨转移瘤的放射性药物主要是释放β粒子和α粒子的药物,其中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较成熟,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释放α粒子的放射性药物越来越多地用于骨转移瘤的治疗,其在缓解骨痛、降低SRE发生率、延长总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笔者仅就α粒子放射性药物在骨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吞咽困难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接受放化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超过76%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轻者降低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吞咽困难的形成与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和康复计划等相关,其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头颈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临床防治措施明显不完善。笔者从吞咽系统的解剖及生理过程、放疗后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的形成原因、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吞咽困难的评估以及吞咽功能训练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为防治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的吞咽困难提供思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该病的病理学特征。在过去的20年中,分子影像探针在AD的诊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脑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与Aβ或NFT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影像探针可成为准确和早期诊断AD的有价值工具,且其已被提出作为最近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中的生物标志物。笔者主要对Aβ和NFT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根据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不同危险度分层结果,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行131I治疗,但131I可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因此正确评估患者体内的辐射剂量,对辐射防护个体化及131I治疗流程的优化至关重要。DTC患者术后131I治疗期间辐射剂量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体内和体外测量两大类,体外测量包括尿液测量法和血液剂量测定法;体内测量主要包括局部测量法和全身测量法,笔者就辐射剂量相关测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外泌体是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的重要物质,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价值,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外泌体示踪方法是揭示外泌体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外泌体示踪主要依靠分子影像学技术,其优势主要集中在核医学分子显像,其中包括外泌体的核素直接标记法和间接标记法。核医学分子显像可与解剖学成像相结合,定量监测外泌体的分布,还可对外泌体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外泌体示踪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从外泌体的生物学价值、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外泌体示踪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为半刚性的、无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软骨具有承重、应力缓冲和辅助运动等多种生理功能。软骨固有的修复能力差,损伤不易逆转且治疗难度大。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适宜的电磁辐射对软骨细胞形态的维持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软骨细胞外基质的稳态以及骨关节炎的治疗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就电磁辐射对软骨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前列腺癌(PCa)的发病率位居全球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在逐年上升。若PCa不被及早发现、检测、诊断,将严重危害老年男性的健康。自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V2.1版指南更新了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序列及评分新规范以后,mpMRI在PCa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多项研究报道了mpMRI在PCa活检前及指导靶向活检、主动监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及转移中的应用价值,但mpMRI评估PCa仍然存在局限性。笔者主要就mpMRI关键序列及评分的新规范、mpMRI评估PCa的应用进展、当前的局限性及潜在的解决方案展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