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36卷  第3期

实验核医学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基因治疗及早期影像学监测的研究进展
王朋, 兰晓莉, 张永学, 齐红艳
2012, 36(3): 129-13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1
摘要: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性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技术,已用于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为诸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也是骨科常见病,传统的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都有众多弊端,疗效难以令人满意,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疗法,在骨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展现了光明前景,大量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其可行性。该文着重介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基因治疗及早期监测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放射分析方法的建立
黄丽娟, 王立凯, 胡芳, 孟涛, 魏丙卓, 张志洋
2012, 36(3): 134-1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2
摘要:
目的 制备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M2-PK)单克隆抗体,并建立免疫放射分析的检测方法。 方法 用肿瘤M2-PK抗原免疫小鼠,经细胞融合及筛选后得到一对单克隆抗体,建立免疫放射分析的方法,并评价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精密度。 结果 获得了1A6和3F8两株效价高、特异度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双抗体夹心免疫放射分析方法。该检测方法的分析灵敏度为2 U/ml,临床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5%和89.0%,提供的M2-PK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 < 14.8 U/ml,批内不精密度 < 5%,批间不精密度 < 10%。 结论 建立的双抗体夹心免疫放射分析法可用于体检筛查及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做到尽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核医学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剂99Tcm-奥曲肽的SPECT研究
刘淼, 刘兴党
2012, 36(3): 138-14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3
摘要:
核医学SPECT在20世纪已进入分子显像时代,受体显像尤其是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更是目前核医学显像研究的热点。利用111In、123I、99Tcm90Y等放射性核素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进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且部分已用于临床显像。该文对99Tcm标记奥曲肽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99Tcm-奥曲肽SPECT显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等作简要概述。
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浅表恶性转移肿瘤
张宏伟, 李庆新, 刘惠萍, 晁栋, 孟辉
2012, 36(3): 142-14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4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术中组织间植入治疗浅表恶性转移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B超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24例恶性肿瘤切除后28处浅表转移病灶肿瘤组织内,治疗1个月后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和瘤灶大小等变化,并定期随访。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因植入125I粒子而导致严重并发症,随访1~14个月,中位随访8个月,均无不良反应发生。125I粒子植入1个月后,肿瘤病灶疼痛症状完全缓解23处,部分缓解5处;肿瘤病灶体积部分缓解25处,3处无改变。 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浅表恶性转移肿瘤,方法简便,近期疗效确切,能缓解癌性疼痛及局部压迫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肺癌的放射性核素分子靶向治疗
张富海, 孟召伟, 谭建
2012, 36(3): 145-1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5
摘要:
肺癌严重危害民众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国内外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在不断上升。在城市中,肺癌的病死率占男性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的38 %,占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的16%,均居首位。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多年来一直没有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转染钠/碘转运体基因及分子靶向药物介导的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成为治疗晚期肺癌新的研究方向。
PET-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文立莲
2012, 36(3): 148-15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6
摘要:
妇科肿瘤严重威胁妇女健康,随着影像学设备软硬件的不断进步,PET作为一种功能性检查方法正逐步应用于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化疗后的疗效监测,而PET-CT的出现使得功能与结构成像完美融合,代表了当今影像学的最高水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PET-CT的特点及其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8F-FDG PET和CT判断肺结核病灶活动性的比较
米宝明, 万卫星, 郁春景, 尤徐阳, 徐巧玲, 陈峰, 杜晓庆
2012, 36(3): 151-15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7
摘要:
目的 评价18F-FDG PET和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肺结核病灶活动性判断的差异。 方法18F-FDG PET-CT显像中发现的31例肺结核病例,分别用CT图像和PET图像对肺结核病灶是否活动进行判断,然后对两种影像学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方法判断结果一致者26例,不一致者5例。6例CT诊断为非活动性肺结核者(愈合病灶),PET均判断为非活动性病灶;16例CT示病灶大部分钙化、伴有少许索条影(陈旧性病灶)并诊断为非活动性肺结核者中,5例PET判断为活动性病灶,其中3例病灶为结节的未钙化部分放射性轻度浓聚,2例为索条影伴有放射性轻度浓聚;9例CT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者,PET均判断为活动性病灶。 结论 18F-FDG PET在判断愈合后的结核病灶和完全处于活动期的结核病灶时,与CT判断结果一致,但在对陈旧性结核病灶是否存在残余活动性病灶的判断上优于CT。
放射生物学
脂多糖对受照小鼠血清IL-10、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路璐, 李德冠, 王月英, 张俊玲, 吴红英, 孟爱民
2012, 36(3): 154-15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8
摘要:
目的 探讨6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对脂多糖刺激反应性的远期影响。 方法 将实验小鼠分为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假照射组不接受照射,照射组给予6 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10周,将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小鼠按组别分别提前24 h和1 h腹腔注射脂多糖(20 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只)。取小鼠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IL-6和TNF-α的水平。 结果 假照射组小鼠在给予脂多糖刺激1 h后,血清中IL-10、IL-6和TNF-α水平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t=7.31、2.71和15.09,P分别为 < 0.01、 < 0.05和 < 0.01)。照射组小鼠在给予脂多糖刺激1 h后,血清中IL-10、IL-6和TNF-α水平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t=4.14、7.18和5.14,P均 < 0.01)。与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小鼠在给予脂多糖刺激24 h后,TNF-α和IL-6水平无明显变化,IL-10水平升高了19.9%(t=2.84,P < 0.05)。 结论 经6 Gy γ射线照射后10周,小鼠免疫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在接受脂多糖刺激后,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小鼠的抗感染能力也有差异。脂多糖对辐射后小鼠血清中IL-10、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IRM-2小鼠全长cDNA编码蛋白质分析
王芹, 刘晓秋, 李进, 杜利清, 孙志娟, 王彦, 刘强, 宋力, 樊飞跃
2012, 36(3): 157-1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9
摘要:
目的 分离和鉴定IRM-2小鼠辐射抗性相关基因。 方法 以IRM-2小鼠的21条表达序列标签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从IRM-2小鼠全长cDNA文库中测定cDNA克隆的序列,通过与GenBank进行同源序列信息比对,对全长cDNA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分析。 结果 从IRM-2小鼠全长cDNA文库中获得5条全长cDNA序列,与小鼠已知基因不同源,得到了可能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等信息。 结论 通过对全长cDNA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提示IRM-2小鼠体内可能存在目前尚未发现的辐射抗性相关基因。
放射治疗热增敏作用研究进展
万丹丹, 王宏, 温镭, 闵莹
2012, 36(3): 160-16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0
摘要:
该文综述了放疗联合热疗的肿瘤治疗方法中放疗热增敏作用的机制,从热物理作用、肿瘤微环境、蛋白分子变化等角度探讨了其作用原理,并对放疗热增敏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了简单的概述。
辐射剂量、损伤与防护
水中总α、β放射性测量概述
王丽琴, 屈喜梅, 焦玲, 丁艳秋, 武权, 张文艺
2012, 36(3): 164-16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1
摘要:
核能的利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潜在的核威胁。总α、β测量作为放射性分析手段中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已被广泛地用于环境监测和工业应用中。该文简单地介绍了水中总α、β放射性测量的常用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显带技术在高、低传能线密度辐射损伤中的应用
马铁军, 王毅, 安源, 王东平, 秦雪琴, 范青萍, 张娟
2012, 36(3): 168-17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2
摘要: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电离辐射密切相关,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的生物剂量评估。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显带技术(mBAND)是染色体畸变检测的重要新兴技术,并且逐步应用于不同传能线密度(LET)射线所引起的染色体畸变检测。该文对mBAND技术在X、γ射线所属的低LET射线和太空射线及高能重离子流所属的高LET射线中的应用,二者引起不同染色体畸变类型以及产生的不同辐射生物剂量效能作综合阐述。
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及辐射防护
刘莉, 杨景魁
2012, 36(3): 172-1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3
摘要: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由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瘤体侵犯重要脏器后常影响肿瘤的切除。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是肿瘤近距离放疗的一种新兴方法,有助于肿瘤的整体杀灭,同时保证了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了组织创伤及治疗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随着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迅速推广,治疗过程中的辐射威胁也随之而至。目前,对125I粒子的研究局限于治疗手段和效果方面,尚未在术中使用、消毒及防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虽然能达到疗效是治疗的关键,但是防护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和更新防护技术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其研究结果势必对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放射医学
整体护理对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口腔黏膜损伤防治的作用
陈凤华, 李东坡, 郭萍, 刘强, 樊飞跃
2012, 36(3): 176-1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4
摘要: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口腔黏膜损伤的控制是否有效。 方法 将47例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给试验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口腔护理、健康教育。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1和4.449,P<0.05)。 结论 整体护理可有效控制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口腔黏膜的损伤。
多层螺旋CT在儿童泌尿系统损伤中的应用
冯辉, 陈静
2012, 36(3): 178-18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统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43例泌尿系统损伤的患儿行MSCT后,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横断面图像进行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获得完整的尿路影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负责图像分析及诊断。 结果 43例患儿中,单纯肾挫伤5例、肾挫裂伤伴包膜下血肿5例、肾挫裂伤伴肾周血肿4例、肾挫裂伤伴肾上腺血肿2例、肾撕裂伴尿外渗13例、肾撕裂伴肾蒂损伤3例、肾撕裂伴输尿管损伤6例、骨盆骨折伴后尿道断裂2例、膀胱壁损伤伴膀胱内血凝块3例。 结论 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质量高及薄层扫描的特点,对儿童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断具有优势。
网络管理对肿瘤放疗流程的优化
何垠波, 周莉, 徐庆丰, 柏森, 钟仁明
2012, 36(3): 182-18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6
摘要:
放射治疗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治疗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由过去以X射线治疗机、60Co远距离治疗机为主,发展到今天以直线加速器、后装治疗机为主要治疗机,辅以模拟定位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图像引导装置、多种体位固定方式等的系列设备系统。随着分工的细化,逐步形成了以放疗医师、技师、物理师、工程师、护士等为一体的人员结构。如何将放射治疗中各部门有机的结合并协同有效的管理,确保肿瘤放疗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减少放射事故的发生,提高肿瘤放疗疗效,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研究人员的问题。该文通过讲述引进MOSAIQ®系统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总结了使用MOSAIQ®系统对优化肿瘤放疗管理流程的经验,认为MOSAIQ®系统的运行模式优化了肿瘤放疗流程,加强了人员及信息管理、放疗质量控制,节省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CT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潘亚菊
2012, 36(3): 186-18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7
摘要:
CT是一种方便、迅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楚地显示颅脑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CT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使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该文从缺血性脑梗死、颅内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方面介绍了CT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优点。
日本福岛核事故
福岛核事故辐射与健康危害国际研讨会的总结和建议
王彦, 刘强, 樊飞跃
2012, 36(3): 189-1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8
摘要:
主题为辐射与健康危害的国际专家研讨会于2011年9月11日至12日在日本福岛县举行。研讨会组织了来自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领域专家,目的旨在讨论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潜在公众健康危害。与会专家们广泛的国际经验有利于对事故后放射性物质对环境污染的评估,一致认为,后续的评估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该会议提出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辐射与健康危害的相关建议和结论。
核辐射事故后的公众健康保护
杜利清, 刘强, 樊飞跃
2012, 36(3): 191-19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19
摘要:
日本福岛核事故伴发强烈的地震和巨大海啸,给当地的公众健康防护带来了巨大挑战。该文总结了核事故后多方面可供借鉴的教训,包括对自然和科技双重灾害的紧急应对、国际化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等。
日本福岛核泄漏将威胁海洋生物
吴清, 刘强
2012, 36(3): 192-1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20
摘要: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大量放射性同位素泄漏到太平洋,虽然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会被海洋大大稀释,短期内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的危害,但随着食物链对长半衰期同位素的累积,会增高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生物群体的死亡率。该文总结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对福岛周围地区海洋生态学系统放射性污染调查的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