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44卷  第11期

显示方式:
2020-11期封面
2020, 44(11): 0-0.
摘要:
2020-11期目录
2020, 44(11): 1-4.
摘要:
临床研究
基线18F-FDG PET/CT 在结外自然杀伤/T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来瑞鹤, 孙一文, 李爱梅, 许守林, 蒋冲
2020, 44(11): 671-67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20-00100
摘要:
目的 探讨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治疗前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代谢参数在其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确诊为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6(21~76)岁。根据患者不同生存状态分为无进展组、进展组和生存组、病死组。所有患者行PET/CT显像,测量各组患者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以SUV>40% SUVmax的体素边界作为临界值,分别测量全身肿瘤代谢体积(MTV)和全身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2组的PET参数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的最佳临界值,根据PET参数最佳临界值将患者重新分为以临界值为界的不同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预测2组间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评估PET参数和临床变量的预后意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PET参数是否为OS和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结果 无进展组的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的MP25P75)分别为10.8(6.9,14.4)、13.1(7.0,16.7)cm3和53.81(34.1,97.4),进展组分别为11.7(9.5,17.8)、29.4(17.3,69.2)cm3和183.5(125.1,725.3)。进展组的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均高于无进展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0、−3.28、−3.25,均P<0.01)。生存组的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的MP25P75)分别为9.9(6.7,12.7)、10.2 (6.7,17.1)cm3和52.4(33.4,90.4),病死组分别为12.3(9.9,18.7)、25.5(13.4,113.6 )cm3和187.8(110.0,1006.9)。病死组的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均高于生存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7、−3.11、−3.76,均P<0.01)。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以临界值为界的不同组患者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2、13.07、15.51,均P<0.05);全身MTV和全身TLG以临界值为界的不同组的患者PF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16.21,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9.03、19.17 cm3和99.9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韩国预后指数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SUVmax>9.03、全身MTV>19.17 cm3和全身TLG>99.95是OS的预后危险因素,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全身MTV>19.17 cm3和全身TLG>99.95是PFS的预后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全身MTV>19.17 cm3和全身TLG>99.95是OS和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全身MTV和全身TLG能够评估ENKTL患者的预后,而SUVmax对于ENKTL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不大。
BRAFV600E 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放射性碘治疗后s-Tg的影响
张小燕, 王森, 丁颖, 李文亮, 杨光, 陈鸿彪, 贾建敏, 杨辉
2020, 44(11): 679-68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8003-00102
摘要:
目的 探讨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其对PTC患者放射性碘(RAI)治疗后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并行BRAF基因检测的2647例患者[男性599例、女性2048例,年龄8~84(45.00±11.70)岁]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2230例)和野生组(417例),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选取接受过2次RAI治疗的PTC患者86例[男性28例、女性58例,年龄13~77(42.72±15.69)岁)],同样分为突变组(57例)和野生组(29例),分析2组间在行RAI治疗前后的s-Tg水平差异。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ney U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评价s-Tg水平与BRAFV600E突变之间的关系。 结果 2647例PTC患者的BRAFV600E突变率为84.2%(2230/2647)。突变组的年龄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野生组[(45.29±11.51)岁对(43.43±12.53)岁,t=5.28,P=0.022;48.39%对41.97%,χ2=5.81,P=0.016]。在接受2次RAI治疗的86例PTC患者中,第2次RAI治疗前,突变组的s-Tg水平明显高于野生组[(61.16±90.95) ng/mL对(18.56±37.77) ng/mL,Z=−2.41,P=0.003];与突变组相比,野生组患者第1次和第2次RAI治疗前的s-Tg水平差值明显下降[(−1.61±37.18) ng/mL对(−24.00±30.00) ng/mL,t=−2.81,P=0.006]。 结论 BRAFV600E突变的PT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初始RAI治疗后生化指标s-Tg改善较差。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外照射剂量的研究
肖林林, 胡盼盼, 卞岍雨, 罗玲玲, 张然, 姚晓波, 夏俊勇, 金晓毛, 刘学公, 程义壮
2020, 44(11): 685-69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2019-00095
摘要:
目的 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 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 99Tc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 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426~5397.675,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0,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对单侧肾积水患者健侧肾代偿功能的研究
李亚男, 张遵城, 董华
2020, 44(11): 691-69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24-00094
摘要:
目的 探讨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价单侧肾积水患者健侧肾代偿功能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57例单侧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9例、女性108例,年龄12~87(52.84±14.23)岁。所有患者均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并通过Gates法计算患者分肾及总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按照患者的肾积水程度、患肾受损程度、肾结石位置、患肾位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将各组的健侧肾与单侧肾的GFR正常值上限作比较,计算患者健侧肾的GFR的代偿率(%)。健侧肾与患侧肾的GFR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患者健侧肾代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的患侧肾的GFR为(28.60±15.13) mL/min,健侧肾的GFR为(63.17±15.74) mL/min,总的GFR为(92.94±24.46) mL/min。患侧肾的GFR明显低于健侧肾的GFR,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01)。患者健侧肾的GFR存在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增高,其代偿率为9.54%(−5.94%,26.45%)。患者不同年龄和患侧肾积水程度对健侧肾的GFR的代偿率有影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32、12.71,均P<0.01);患侧肾受损程度、肾脏积水位置、肾结石位置和性别对健侧肾的GFR代偿率无影响,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34,Z=−0.51、−1.62、−1.41,均P>0.05)。 结论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可以更好地评估单侧肾积水患者健侧肾代偿能力,能够为单侧肾积水患者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CTA评估吸烟和被动吸烟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王飞飞, 迟华群, 刘月平, 路彬, 郝大鹏
2020, 44(11): 697-70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15-00096
摘要:
目的 通过CT血管成像(CTA)评估吸烟和被动吸烟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行颈部CTA的拟诊为脑血管病的受检者284名,其中男性133名、女性151名,年龄42~79(60.3±12.5)岁。根据是否吸烟或被动吸烟将受检者分为吸烟组(95名)、被动吸烟组(87名)、非吸烟组(102名)。比较3组受检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累及节段数、类型、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并分析吸烟指数与斑块累及节段数之间的相关性。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吸烟指数与斑块累及节段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 结果 3组受检者的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发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0、0.43;χ2=1.58、0.19、0.56,均P>0.05)。吸烟组男性比例(83.2%,79/95)高于被动吸烟组(31.0%,27/87)和非吸烟组(26.5%,27/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9.77,均P<0.05)。284名受检者共检测2840个动脉节段,其中2058个(72.5%)节段存在斑块。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的总斑块[80.5%(765/950)、74.7%(650/870)]、非钙化斑块[46.8%(445/950)、40.0%(348/870)]、混合型斑块[45.6%(433/950)、41.4%(360/870)]累及节段比例均高于非吸烟组[63.0%(643/1020)、20.9%(213/1020)、30.8%(314/102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3~21.33,均P<0.05);吸烟组总斑块、非钙化斑块累及节段比例高于被动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0、9.77,均P<0.05)。吸烟组、被动吸烟组所有类型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4~20.11,均P<0.05)。吸烟组混合型斑块及非钙化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明显高于被动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5~15.64,均P<0.05)。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的吸烟指数与总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型斑块的累及节段数均呈正相关(吸烟组:r=0.52、0.57、0.48,均P<0.05;被动吸烟组:r=0.40、0.42、0.43,均P<0.05)。 结论 吸烟、被动吸烟均可导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增多、斑块量化指标增大;且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颈部动脉斑块的累及节段数越多。
综述
术前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陈学涛, 姚稚明
2020, 44(11): 704-70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8030-00090
摘要: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肺癌的病死率高居榜首,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作为一种从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细胞代谢状态的功能显像方法,已成为NSCLC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重要工具。18F-FDG PET/CT可检测出常规CT遗漏的其他病变部位,在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预后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就18F-FDG PET/CT相关代谢参数在预测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预后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单光子核素标记的PSMA小分子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侯露, 弓健, 王璐, 徐浩
2020, 44(11): 709-71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8025-00091
摘要: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癌中特异性过表达,以其作为生物靶点,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目前,对PSMA小分子抑制剂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应用正电子核素如68Ga、18F等进行标记并通过PET显像实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或应用β放射性核素如177Lu进行标记以靶向治疗前列腺癌。近年来,应用单光子核素标记PSMA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笔者就单光子核素标记的PSMA小分子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张翰玲, 晋建华
2020, 44(11): 717-72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7043-00093
摘要:
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近年来有关HT合并PTC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标志性抗体、分子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尹梦婷, 李素平
2020, 44(11): 722-72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31-00098
摘要:
甲状腺癌在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按组织学分类分为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髓样癌及甲状腺未分化癌,其中PTC最为常见。目前认为PTC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131I治疗及甲状腺激素替代抑制治疗,但小部分患者会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10年生存率显著下降40%~85%。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袭和TNM分期等将出现不同的预后(复发、转移和死亡等)情况。因此,上述临床病理学特征也被用于预测PTC患者的预后情况,能尽早辨识此类风险因素,将争取更多时间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笔者就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的关系展开综述。
乳腺癌核素靶向诊疗一体化的研究进展
姚兰琳, 吴华, 郭崴
2020, 44(11): 728-73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26-00081
摘要:
近年来,核医学仪器设备的发展以及新型特异性显像剂的出现和深入研究使乳腺癌特异性分子显像技术得以快速发展,这有利于乳腺癌的特异性诊断。同时,利用特定靶点进行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还能逐步推进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随着靶向分子探针的不断出现和分子靶向技术的不断完善,乳腺癌核素特异性显像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将成为乳腺癌个体化诊疗的重要手段。笔者对受体、抗体和基因介导的乳腺癌核素靶向诊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其诊疗一体化的改进策略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