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30卷  第3期

实验核医学
抗P-gp抗体PHMA02在裸鼠体内的影像分布研究
秦岚, 邵梦麟, 王树滨, 苏晔, 吕晶丽, 高瀛岱, 刘芳, 郭红
2006, 30(3): 129-131.
摘要:
目的 研究抗P-糖蛋白(P-gp)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PHMA02在移植有K562/A02细胞瘤的裸鼠体内的影像分布。方法 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PHMA02抗体,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技术鉴定纯度,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FACS)测抗体与K562和K562/A02细胞的结合活性,改良氯胺T法125I标记抗体,尾静脉注射入裸鼠,分时间点行SPECT扫描。结果 纯化所得PHMA02纯度较高,与P-gp+的K562/A02细胞特异性结合阳性率为94.47%,注入125I标记的PHMA02后,P-gp+(K562/A02)组第2日全部裸鼠瘤区出现放射性浓聚,并在随后数日浓集进一步增强。结论 125I-PHMA02抗体在P-gp+(K562/A02)组和P-gp-(K562)对照组的影像学差异可以明确区分P-gp+的肿瘤组织。
PET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吴华
2006, 30(3): 132-136.
摘要:
对于大脑高级功能活动的机制迄今人们知之甚少。近年来,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图、脑磁图、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PET或PET-CT等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大脑功能的研究,本文对于这一领域的有关方法学和有关PET研究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σ受体及其在肿瘤核医学中的应用
徐宇平, 杨敏, 曹国宪
2006, 30(3): 136-138.
摘要:
σ受体是一类非阿片受体,其在各种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神经胶质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中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高度保守。通过对其分类、功能、分布、配体及其在肿瘤核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将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PET报告基因显像
陈虞梅, 黄钢
2006, 30(3): 139-141.
摘要:
运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及相关的PET报告基因及报告探针的活体显像技术可提供关于基因治疗定量及定性的信息,并可提供其他技术不能获得的参数,这对更好地理解基因治疗的过程及人类基因治疗的未来发展及临床应用很有意义。
放射性核素反义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王亚飞, 孟庆勇
2006, 30(3): 142-144.
摘要:
放射性核素反义治疗是放射性核素产生辐射生物效应杀伤病变细胞与反义寡核苷酸链阻断基因表达相结合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特异性强、靶向性高和损伤性小等优点,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临床核医学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放射导向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渠浩, 王振军, 陈大志, 王铁, 韩进, 杜燕夫, 李敏哲
2006, 30(3): 145-147.
摘要:
目的 报告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应用于结直肠癌放射导向手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2h将18F-FDG111MBq静脉注射入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开腹后以γ探测仪探测肿瘤原发部位(T)及正常组织(NT),每隔1h测定一次,至手术开始后5h;对离体标本的上下两个断端及癌旁组织进行测定、对标本的各组系膜淋巴结进行测定,探索正电子放射导向手术(PRGS)的最佳术中探测时间。以T/NT≥1.5为阳性标准,计算PRGS对原发肿瘤的探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系膜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PRGS的最佳术中探测时间为静脉给药后的第5到第6小时。PRGS对原发肿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1.9%;对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和68.9%。结论 18F-FDGPRGS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结直肠癌肿瘤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ET-CT与钼靶X线、B超定性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余丰文, 冯彦林, 贺小红, 刘德军, 温广华, 袁建伟
2006, 30(3): 148-151.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乳腺癌的患者分别行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和PET-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比较PET-CT、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结果。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48例,良性病变12例。PET-CT目测法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8%、83.3%、91.7%及95.7%,钼靶X线法分别为81.3%、83.3%、81.7%及95.1%,B超法分别为85.4%、83.3%、85.0%及95.3%。三种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性(χ2=3.40,P>0.5)。结论 18F-FDGPET-CT诊断乳腺癌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能对乳腺癌的分期提供更多的信息。
131I合并小剂量碳酸锂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探讨
徐海青, 吴边
2006, 30(3): 151-152.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131I合并小剂量碳酸锂治疗Grave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前口服碳酸锂250mg,1次/d,共5周。于第三周末给予Graves患者一次性口服131I,剂量为3.15MBq(80uCi)/g甲状腺组织的60%~70%。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按随访结果分成痊愈、好转、无效三类。结果 单次131I合并小剂量碳酸锂治疗Graves患者,痊愈率(106例)、好转率(28例)、无效率(8例)分别为74.6%、19.7%、5.6%,对23例Graves患者进行重复治疗(未再次服用碳酸锂)后痊愈为10例、好转8例、无效5例,分别占43.5%、34.8%、21.7%。其中,首次131I治疗后半年随访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者25例,占17.6%。结论 131I合并小剂量碳酸锂治疗Graves病疗效显著,同时可以减少131I的使用剂量,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反应。
放射性核素标记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魏莉, 罗荣城
2006, 30(3): 153-157.
摘要:
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RIT)属于内照射治疗,可以用较少的单克隆抗体耦联放射性核素,在肿瘤局部产生足够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B细胞淋巴瘤有较高的复发比例,其CD20抗原表达率达90%以上,且不易从细胞膜上脱落,因此131I-利妥昔单抗CD20是B细胞淋巴瘤放免治疗的最佳靶点。目前已有数个放免治疗的药物,如:131I-托西莫单抗(131I-tositumomab)、131I-Rituximab、90Y-替坦异贝莫单抗(90Y-ibritumomabtiuxetan)等,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它们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使用结果表明:肿瘤部位的高吸收剂量保证了治疗的有效性,其对非靶器官的照射剂量是安全的。最主要的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胃肠道反应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在取得满意结果的同时,B细胞淋巴瘤放免治疗仍存在许多问题,人们正致力于更进一步的研究解决此类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甲状腺肿瘤SPECT-CT融合显像的应用近况
咸雨蔚, 左书耀
2006, 30(3): 157-160.
摘要:
甲状腺肿瘤SPECT-CT融合显像将解剖成像与功能成像的优势相结合,克服了以往SPECT、CT单一成像的各自缺陷,可同时提供病变的解剖结构与功能代谢信息,能在术前对甲状腺肿瘤进行精确定位,在鉴别肿瘤良恶性、探测复发或转移、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PET-CT相比,其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中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和131I-全身显像的意义
林军, 缪蔚冰, 吴立坚, 汤冰
2006, 30(3): 161-162,167.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治疗中131I-全身显像(131I-WBS)和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的意义。方法 3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4~6周用131I行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3~6个月后重复治疗,治疗中131I-WBS和Tg测定同期完成。结果 在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时显像发现淋巴、肺及骨转移灶有11例,其余转移灶于重复治疗时发现。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以淋巴转移效果最好,肺转移次之,骨转移最差。有8例患者(20.5%)Tg测定与131I-WBS不符。结论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效果好,患者存活率高;131I-WBS和Tg测定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随访中应联合应用,互相补充。
核医学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李小东, 张遵城, 董华, 董萍, 赵洪刚, 郭永涛
2006, 30(3): 163-167.
摘要:
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与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较CT能更早地显示肿瘤部位和扩散范围,对肿瘤临床分期、制定手术和放射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是常规CT和MRI的有益补充。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安全且疗效肯定,是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
放射生物学
乏氧靶向性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增强胰腺癌放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刘军叶, 郭鹞, 郭国祯
2006, 30(3): 168-172.
摘要:
目的 探讨乏氧靶向性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胰腺癌放射治疗的增强效应。方法 借助DNA重组技术构建乏氧依赖性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5HRE/hCMVmp-BCD。用Westernblot检测细菌胞苷脱氨酶(BCD)的表达,细胞生长抑制实验检测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Ad-5HRE/hCMVmp-BCD/5-FC单独或联合放射治疗对MIA-PACA2细胞移植瘤的杀伤效应。结果 MIA-PACA2细胞感染Ad-5HRE/hCMVmp-BCD后,乏氧处理可诱导BCD蛋白的表达,并显著提高细胞对5-FC的敏感性。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Ad-5HRE/hCMVmp-BCD/5-FC与放射治疗均可抑制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但两者联合可显著增强对移植瘤的抑制效应。结论 乏氧靶向性的Ad-5HRE/hCMVmp-BCD/5-FC自杀基因系统可显著增强胰腺癌细胞的放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细胞因子在急性辐射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苗莉, 缪竞诚
2006, 30(3): 173-176.
摘要:
急性辐射损伤以及肿瘤患者在放疗或化疗后,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骨髓功能抑制。一些细胞因子通过刺激不同分化时期、不同类型的靶细胞影响其增殖和分化,从而对骨髓造血细胞起辐射防护和促进骨髓造血恢复的作用。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高纯度重组造血因子,这些因子在急性辐射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救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细胞因子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临床放射医学
呼吸门控与放疗
司宏伟, 耿建华, 陈盛祖
2006, 30(3): 177-180.
摘要:
近几年来,虽然放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随呼吸运动的病灶的适形放疗还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对呼吸进行补偿的方法,呼吸门控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虽然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标记对胸腹部病灶进行门控放疗,但是很明显内部标记与肿瘤病灶的实时运动一致性较好,而外部标记与胸腹部病灶的一致性并不完全相同:在腹部一致性较好,而胸部则较差。应用这些门控方法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呼吸对病灶的影响,精确靶区的勾画,减少可能出现的放疗副反应。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2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失败病例临床分析
陈志军, 涂新华, 周爱清, 王雪芹
2006, 30(3): 180-182.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失败病例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放化疗失败的恶性肿瘤患者,经皮穿刺或术中直视下将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瘤床,随访血常规、症状、体征,B超或CT观察肿瘤变化情况及粒子分布情况等。结果 共治疗2例3人次,肿块明显缩小,症状明显改善,溃疡面愈合,未见粒子移位,血象未见明显下降。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为放化疗失败病例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可弥补放化疗治疗的不足。
胰腺癌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济东, 王俊杰
2006, 30(3): 182-184.
摘要:
胰腺癌仍是肿瘤学目前难以攻克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放射性粒子由于其物理及生物学的特点,治疗胰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放射性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的设计和建立,为研究粒子辐射生物效应提供了有效和重要的方法,并已广泛用于放射生物学和剂量学的研究。临床研究显示,胰腺癌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重要方法。
儿童结节性硬化症14例的磁共振表现
王春祥, 李欣, 候志彬
2006, 30(3): 185-188.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 收集2002年3月至2005年4月间临床证实的结节性硬化症14例,全部病例均进行MR检查,其中3例进行增强检查。不合作儿童检查前采用6.5%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睡眠。结果 全部病例均显示大小不等(1~5mm)的室管膜下结节。皮层或皮层下结节10例,表现为脑回核心样病灶和H型病灶。白质异常信号6例,分别呈线状、楔形、不规则形。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结论 MRI对TSC诊断的敏感性高,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室管膜下结节是TSC最重要的MR影像学表现之一,以T1加权成像(T1WI)及梯度回波序列显示效果最佳。T2加权成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对TSC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结节、脑白质区病灶的显示优于T1WI。
CT和MR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顾爱华
2006, 30(3): 188-192.
摘要:
近年来随着CT、MR功能成像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尝试使用CT、MR肝脏灌注成像评价肝脏功能及肝脏病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综述了近来国内外CT、MR灌注成像在肝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是图像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