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36卷  第2期

实验核医学
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陈敏, 魏玲格, 刘晓梅
2012, 36(2): 65-6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1
摘要: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恶变、转移以及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分子影像学应用高亲和力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在活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特征性地显示及测量生物机体的生化过程。近年来,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及定量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望成为肿瘤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评价的重要手段。该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程维维, 王辉
2012, 36(2): 69-7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2
摘要:
甲状腺癌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在核素治疗过程中会有30%的患者发生失分化,失分化甲状腺癌由于不能有效摄取131I而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其10年生存率可降至30%~40%。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与甲状腺癌的恶性表型有关,分化型甲状腺癌中TSHR基因表达降低,失分化甲状腺癌中TSHR基因表达沉默;体外实验将TSHR基因转染入甲状腺癌细胞株中,在促甲状腺激素刺激下可促进摄碘基因的表达并提高甲状腺癌细胞的摄碘率。由此可知,TSHR基因对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核素治疗有重要意义。该文回顾了TSHR的基因、蛋白结构以及其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作用,对TSHR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参与的信号传导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对TSHR基因沉默在失分化甲状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四维小鼠全身体模及其在医学影像研究中的应用
李崇国, 吴大可
2012, 36(2): 72-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3
摘要:
医学成像模拟对描述、评估和优化医学成像设备而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模拟的关键是必须有研究对象解剖结构仿真体模或模型。四维小鼠全身体模为影像研究提供了小鼠解剖和生理的仿真模型。精确的模型与成像过程相结合,能提供研究对象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不同的解剖和运动(心脏和呼吸)的大量逼真的成像数据。对研究解剖、生理、机体等因素对医学和小动物成像的影响来说,四维小鼠全身体模有巨大的潜力,其还可用于新仪器研究、图像采集策略、图像处理和重建方式、图像可视化和解释技术等。
临床核医学
PET、PET-CT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唐怡云, 王辉
2012, 36(2): 76-7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4
摘要:
18F-FDG PET、PET-CT已成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灶探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但对于甲状腺结节术前的诊断作用仍不清楚,许多研究对PET、PET-CT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尤其是针对细针穿刺后性质仍不明确的甲状腺结节。随着PET、PET-CT的广泛应用,逐渐增加的PET-CT意外发现的甲状腺结节也给临床医生的诊断及处理带来了挑战。18F-FDG的标准化摄取值(SUV)是PET、PET-CT最常用的半定量分析指标,通过描述组织葡萄糖代谢,用于鉴别肿瘤良恶性,但也存在许多内在缺陷。该文对SUV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现状及进展
彭武和, 程静, 曹庆东
2012, 36(2): 80-8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5
摘要: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是基于肺的血流供应和气道两个不同通路建立起来的核医学检查方法,此方法灵敏、可靠,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该文就最近15年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诊断、疗效观察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综述。
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姚小芹, 王辉
2012, 36(2): 84-8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6
摘要:
B型RAF基因(BRAF)编码蛋白质的第600位密码子对应的缬氨酸被谷氨酸替代(BRAFV600E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很多研究表明,该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该文综合阐明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术前诊断、预后判断和抑制剂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18F-FDG PET-CT在肾上腺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诊断标准探讨
罗家伦, 徐慧琴, 何延辉, 薛央扬, 赵学峰, 岳峤
2012, 36(2): 87-9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7
摘要:
目的 研究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性癌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最佳诊断标准。 方法 对59例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为肾上腺转移癌及18例肾上腺良性病变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的大小、SUVmax及正常肝组织的SUVmax,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59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共78个肾上腺病灶,SUVmax为7.05±5.26,18例良性病变患者共21个肾上腺病灶,SUVmax为2.27±1.3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9,P<0.01);肾上腺转移癌与良性病灶的大小(短径)分别为(1.52±1.05)cm和(1.66±0.91)cm,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肾上腺病灶SUVmax>3.1作为良恶性的诊断标准,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3%、90.5%和84.9%;以肾上腺病灶SUVmax与正常肝组织的SUVmax比值>1作为良恶性诊断标准,则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2%、90.5%和95.0%;肾上腺转移癌病灶大小(短径)与其SUVmax相关系数为0.501。肾上腺转移癌在双侧肾上腺的分布比例为:左侧30例(50.8%),右侧10例(17.0%),双侧19例(32.2%)。 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率;以肾上腺病灶SUVmax与正常肝组织的SUVmax比值>1为标准,可较好地诊断出肾上腺转移瘤的良恶性;肾上腺转移癌病灶的大小与其SUVmax有一定相关性,病灶常累及左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浆中TNF-α1和IL-2水平的临床分析
黄春玲, 查金顺, 蒋婷吟
2012, 36(2): 92-93, 1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8
摘要:
目的 探讨Graves病(GD)、Hashimoto病(HD)等不同病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1(TNF-α1)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变化特点。 方法 将250例甲亢患者分为3组,其中,GD组109例、HD组80例、其他病因组61例。正常对照组为98名健康正常人。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及健康正常人血浆中TNF-α1和IL-2的水平。 结果 250例甲亢患者中,GD组和HD组的TNF-α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组(dTNF-α1 =17.638和19.248,P均<0.01)和正常对照组(dTNF-α1 =24.460和26.070,P均<0.01);IL-2水平则是明显低于其他病因组(dIL-2=2.668和2.975,P均<0.01)和正常对照组(dIL-2=2.649和2.955,P均<0.01)。其他病因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TNF-α1和IL-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TNF-α1=0.821,dIL-2=0.194,P均>0.05)。 结论 GD、HD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伴有血浆TNF-α1、IL-2水平的改变,而高碘摄取、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毒性腺瘤等原因所致甲亢患者的血浆TNF-α1、IL-2水平则无特殊变化。血浆中TNF-α1和IL-2水平的检测分析对于GD和HD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放射生物学
白细胞介素21基因联合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王芹, 刘晓秋, 李进, 荣庆林, 宋力, 刘强, 张恒, 樊飞跃
2012, 36(2): 94-9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09
摘要:
目的 研究人白细胞介素2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IL-21)联合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立空白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LacZ)对照组、Ad- IL-21组、γ射线照射组和Ad- IL-21联合γ射线照射组(联合照射组),将Ad-IL-21于体外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转染6 h后进行0~10 Gy 137Cs γ射线照射,用噻唑蓝法检测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 结果 Ad-IL-21转染MCF-7细胞后,MCF-7细胞生长受到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Ad-lacZ组(F=26.34,P<0.05),单独照射组和联合照射组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Ad-IL-21组(F=23.51,F=27.55,P均<0.05),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细胞抑制率逐渐增高。同一照射剂量中,联合照射组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均显著高于γ射线照射组,联合照射组抑制率最高,与Ad-IL-21组和γ射线照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68,F=38.67,P均<0.05)。 结论 IL-21基因联合γ射线照射对乳腺癌细胞的抑瘤作用具有协同效应,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联合γ射线照射对不同品系小鼠的抑瘤作用
王月英, 王小春, 吴红英, 李德冠, 张恒, 宋娜玲, 褚丽萍, 路璐, 杜丽清, 王彦, 孟爱民
2012, 36(2): 97-10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0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17a 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DHEA)对不同品系小鼠肺腺癌的抑瘤作用及探讨合用137Cs γ射线照射是否具有抑瘤增效作用。 方法 将LA795肺腺癌细胞用生理盐水稀释为浓度约3.5×107/ml瘤细胞,接种于近交系IRM-1和IRM-2小鼠腋下,0.2 ml/只,24 h后分别将IRM-1和IRM-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单照组、DHEA(低、中、高剂量)组和DHEA(低、中、高剂量)联合照射组。DHEA组与DHEA联合照射组采取腹腔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其中,DHEA联合照射组于给药的第4日进行全身1 Gy照射,每日1次,连续5 d。观察DHEA联合γ射线照射对小鼠肺腺癌的抑瘤效果及对相关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结果 DHEA低、中、高剂量组对IRM-1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38.05%、49.33%和48.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7,4.929和4.889,P均<0.01),联合137Cs γ射线照射后的抑瘤率分别为56.98%、64.44%和62.7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5,5.770和6.165,P均<0.01)。DHEA低、中、高剂量组对IRM-2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42.73%、70.91%和67.73%,其中,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和3.062,P均<0.01),联合137Cs γ射线照射后的抑瘤率分别为63.63%、75.00%和68.6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4,3.426和3.156,P分别为<0.05,<0.01和<0.01)。 结论 DHEA对不同品系小鼠肺腺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联合γ射线照射后的抑瘤疗效比单纯DHEA组更为明显。
DNA修复基因hOGG1的寡核苷酸多态性与癌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王宏, 刘强, 杜丽清, 王彦, 付岳, 陈凤华, 樊飞跃
2012, 36(2): 101-10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1
摘要:
该文从基因结构、生物学功能和基因寡核苷酸多态性与疾病发生等方面探讨人源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hOGG1)基因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基因寡核苷酸多态性与癌症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综述hOGG1基因与癌症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hOGG1基因寡核苷酸多态性与辐射致癌的关系;指出hOGG1基因作为癌症易感人群诊断和预防标志物的价值。
SKP2表达对食管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王小春, 刘金剑, 王月英, 吴红英, 李德冠, 褚丽萍, 刘强, 宋娜玲, 樊飞跃, 孟爱民
2012, 36(2): 105-10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2
摘要:
目的 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高表达和低表达对食管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用Western-blotting方法筛选SKP2低表达和高表达的食管癌细胞系;构建SKP2正义表达载体p-pcDNATM 3.1/myc-His A-SKP2和RNA干扰载体SKP2 RNAi,分别转染SKP2低表达和高表达的食管癌细胞系,用5 Gy γ射线照射各组细胞,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结果 SKP2在4种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为KYSE510>KYSE450>EC9706>KYSE150。用p-pcDNATM 3.1/myc-His A-SKP2表达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后SKP2表达水平升高,5 Gy γ射线照射后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F=3.53,P<0.01),表明SKP2高表达可以降低食管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RNA干扰载体转染KYSE510细胞后SKP2表达水平降低,5 Gy γ射线照射后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F=5.23,P<0.05),表明敲降SKP2表达可以增加食管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结论 SKP2表达与食管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密切相关,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大剂量γ射线照射对小鼠免疫系统损伤远期影响的研究
李德冠, 王月英, 吴红英, 路璐, 王小春, 张恒, 樊飞跃, 孟爱民
2012, 36(2): 109-11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3
摘要:
目的 探讨亚致死剂量6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免疫细胞对脂多糖刺激反应性的远期影响。 方法 将实验小鼠分为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假照射组不接受照射,照射组给予6 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10周,分别将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小鼠按组别腹腔注射脂多糖(2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24 h和1 h后取材,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D4、CD8、B220细胞比例检测。取脾脏和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冲洗单侧股骨进行有核细胞计数。 结果 与假照射对照组小鼠相比,照射对照组小鼠的CD4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2.940, P<0.05),CD8和B220细胞比例显著下降(t=6.485和4.351,P均<0.01)。照射+脂多糖1 h组小鼠的CD4(t=2.510, P<0.05)、CD8(t=2.862, P<0.05)和B220(t=7.074, P<0.01)细胞比例较假照射+脂多糖1 h组小鼠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照射+脂多糖24 h组小鼠相比,照射+脂多糖24 h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5)。 结论 6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10周,小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恢复;与假照射组相比,在接受脂多糖刺激后照射组小鼠胸腺指数和外周血中CD8和B220细胞比例未见显著变化。辐射对小鼠免疫系统损伤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放射医学
影响数字乳腺X线摄影辐射剂量因素研究
王忠周, 刘素兰, 王新怡, 李爱银, 刘超
2012, 36(2): 113-11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4
摘要:
目的 对影响数字乳腺X线摄影辐射剂量的不同靶面/滤过组合以及不同曝光模式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西门子MAMMOMAT NovationDR型数字乳腺摄影机,应用不同靶面/滤过组合和不同曝光模式对乳腺体模和X射线用矩形波测试卡进行照射,记录其辐射剂量并观察测试卡显示的线对数,再对临床病例进行对比研究,记录其辐射剂量并观察照片质量有无差别。 结果 同等X线片质量下,三种不同靶面/滤过组合和两种不同曝光模式的辐射剂量差别较大,在体模试验中,钼靶/钼滤过组合达到2.2 mGy,钼靶/铑滤过组合达到1.5 mGy,而钨靶/铑滤过组合最小,只有1.0 mGy;与自动曝光模式的辐射剂量3.0 mGy相比,手动曝光控制模式的辐射剂量可下降到1.5 mGy。同时,临床病例测试结果与体模测试结果完全相符。 结论 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选择手动曝光控制模式和钨靶/铑滤过组合进行摄影,以尽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标准解读
张照辉, 贾廷珍, 张淑兰, 梁莉, 马力文, 毛节明
2012, 36(2): 117-1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5
摘要: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标准》已经卫生部批准并发布。此标准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制定此标准的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此标准主要用于事故性照射所致心脏损伤的诊断,对医疗照射引起心脏损伤的诊断也有指导意义。为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标准,也为了能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放射性心脏损伤患者,该文对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中下段食管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剂量学比较
张敏, 周莉, 张开贤, 李苓, 石存
2012, 36(2): 121-123, 封三.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6
摘要:
目的 分析中下段食管癌放疗中5野调强计划与7野调强计划的差异,寻找布野最佳方案。 方法 分别为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1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设计5野调强计划与7野调强计划,计划设计中要求95%的计划靶体积达到处方剂量。在每个病例中,分别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统计数据、剂量均匀指数、剂量适形指数。 结果 两种方案中,7野调强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较好(t=2.681,P<0.05);两种方案的剂量均匀指数、脊髓受照剂量、心脏受照剂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野调强计划的双肺V5、V10、V15较低(t=-7.938、-12.055和-4.859,P均<0.05)。 结论 在中下段食管癌放疗中,与7野调强计划相比,5野调强计划可以减少肺部的低剂量受照体积,同时提供可以接受的计划靶体积适形度,有助于减少肺部辐射损伤的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急性氯气中毒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分析
刘良卿, 郑建刚, 杨克宇, 武洪林, 唐庆放, 吴惠明
2012, 36(2): 124-1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7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氯气中毒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氯气中毒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依据国家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 胸部影像学表现正常,临床表现为刺激反应者65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无异常或两肺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临床表现为轻度中毒者31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小斑片样模糊阴影,肺野有毛玻璃样改变、两肺散在点状和网状阴影,常可见水平裂增厚、单个或多个局限性片状阴影,临床表现为中度中毒者17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两肺广泛且密度均匀的实变阴影,临床表现为重度中毒者4例。 结论 在有明确的氯气吸入史及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胸部影像学表现,能更准确地诊断氯气中毒以及判定病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原则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非缺血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孟庆玉
2012, 36(2): 127-1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2.01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