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34卷  第6期

实验核医学
受体结合实验及其在放射性显像剂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周雪, 乔晋萍, 孔爱英, 朱霖
2010, 34(6): 321-3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1
摘要:
受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筛选方法,它通过体外实验来考察配体与受体的结合能力。目前,很多放射性显像剂是利用放射性配体与体内受体结合的高度选择性来进行受体显像的。因此,受体结合实验是放射性显像剂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体外评价方法,在放射性显像剂设计与筛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体结合实验及其在放射性显像剂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周雪, 乔晋萍, 孔爱英, 朱霖
2010, 34(6): 321-3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1
摘要:
受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筛选方法,它通过体外实验来考察配体与受体的结合能力。目前,很多放射性显像剂是利用放射性配体与体内受体结合的高度选择性来进行受体显像的。因此,受体结合实验是放射性显像剂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体外评价方法,在放射性显像剂设计与筛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纳米材料在核医学中的应用
刘金剑, 刘鉴峰
2010, 34(6): 326-3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2
摘要: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医学应用中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药物靶向传递和转基因载体等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纳米材料也逐渐开始在核医学中应用。该文综述了目前几类纳米材料在核医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纳米材料在核医学中的应用
刘金剑, 刘鉴峰
2010, 34(6): 326-3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2
摘要: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医学应用中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药物靶向传递和转基因载体等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纳米材料也逐渐开始在核医学中应用。该文综述了目前几类纳米材料在核医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甲状腺癌骨转移模型的研究
亓龙, 王辉
2010, 34(6): 329-33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3
摘要: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该病预后较好,但若发生骨转移,患者10年生存率将明显降低。目前,甲状腺癌发生骨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对甲状腺癌骨转移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甲状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甲状腺癌骨转移机制和治疗的基础,根据其建立方法可分为自发性、化学诱导性、转基因诱导性和移植性4种。
甲状腺癌骨转移模型的研究
亓龙, 王辉
2010, 34(6): 329-33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3
摘要: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该病预后较好,但若发生骨转移,患者10年生存率将明显降低。目前,甲状腺癌发生骨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对甲状腺癌骨转移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甲状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甲状腺癌骨转移机制和治疗的基础,根据其建立方法可分为自发性、化学诱导性、转基因诱导性和移植性4种。
正电子放射性显像剂 18F-FDG的研究进展
孙华, 杨雁, 李琳, 杨发科, 赵雷
2010, 34(6): 333-336, 36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4
摘要:
18F-FDG是PET-CT影像诊断重要的示踪剂之一,采用亲核取代反应制备 18F-FDG比亲电取代反应更优越,因此,前者取代后者将势在必行。全自动合成模块工艺对放射性药物的规模化生产以及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新技术手段在 18F-FDG合成模块中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的示踪剂, 18F-FDG的质量控制要求严格。先进的检测手段以及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为 18F-FDG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保证。对18FFDG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发现,该示踪剂静脉注射后的代谢过程符合三室模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该文从合成原理、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代谢分布与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对 18F-FDG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正电子放射性显像剂18F—FDG的研究进展
孙华, 杨雁, 李琳, 杨发科, 赵雷
2010, 34(6): 333-336,36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4
摘要:
18F-FDG是PET-CT影像诊断重要的示踪剂之一,采用亲核取代反应制备18F-FDG比亲电取代反应更优越,因此,前者取代后者将势在必行。全自动合成模块工艺对放射性药物的规模化生产以及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新技术手段在18F-FDG合成模块中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的示踪剂,18F-FDG的质量控制要求严格。先进的检测手段以及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为18F-FDG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保证。对18F-FDG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发现,该示踪剂静脉注射后的代谢过程符合三室模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该文从合成原理、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代谢分布与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对18F-FDG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临床核医学
血清FPSA/TPSA及性腺激素测定结合核素骨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黄诚刚, 陈小艳, 马春清, 王俊红, 苏莉, 邓燕, 牛文强
2010, 34(6): 337-3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FPSA/TPSA比值、血清催乳素、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雌二醇、孕酮、睾酮的测定并结合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转移和复发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44名健康男性、75例良性前列腺疾病[其中4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25例BPH伴急性尿潴留(BPH+AUR)者,9例急性前列腺炎(AP)]和48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催乳素、FSH、LH、雌二醇、孕酮、睾酮及TPSA、FPSA、FPSA/TPSA测定。用 99Tcm-MDP对48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分析各项指标对前列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结果 ① 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TPSA、FPS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11.42, t2=12.01, P < 0.01); ②前列腺癌患者TPSA、FPSA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疾病组(t1=10.69, t2=11.18, P < 0.01); ③前列腺癌患者FPSA/TPSA比值明显低于BPH组(t=2.95, P < 0.01), 但与BPH+AUR组及AP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1=0.73, t2=0.62, P > 0.05)。④前列腺癌患者FSH、LH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睾酮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而其他性腺激素催乳素、雌二醇、孕酮无显著差异(P > 0.05);⑤前列腺癌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在治疗前后除根治术外,其他各组治疗前后FSH、LH、睾酮均有明显变化(FSH: t=4.01, P < 0.01; LH: t=2.46, P < 0.05; 睾酮: t=3.20, P < 0.01);⑥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TPSA、FPSA显著高于未发生骨转移者(tTPSA=5.38, tFPSA=4.26, P < 0.01),但FPSA/TPSA比值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t=1.61, P > 0.05)。 结论 TPSA、FPSA在诊断前列腺癌、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疾病及判断骨转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FPSA/TPSA < 0.16时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将增大,但不能独立用于诊断前列腺癌,TPSA、FPSA和性腺激素测定结合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复发与转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血清FPSA/TPSA及性腺激素测定结合核素骨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黄诚刚, 陈小艳, 马春清, 王俊红, 苏莉, 邓燕, 牛文强
2010, 34(6): 337-3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FPSA/TPSA比值、血清催乳素、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雌二醇、孕酮、睾酮的测定并结合99Tcm-MDP全身骨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转移和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44名健康男性、75例良性前列腺疾病[其中4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25例BPH伴急性尿潴留(BPH+AUR)者,9例急性前列腺炎(AP)]和48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催乳素、FSH、LH、雌二醇、孕酮、睾酮及TPSA、FPSA、FPSA/TPSA测定。用99Tcm-MDP对48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分析各项指标对前列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①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TPSA、FPS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11.42,t2=12.01,P<0.01);②前列腺癌患者TPSA、FPSA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疾病组(t1=10.69,t2=11.18,P<0.01);③前列腺癌患者FPSA/TPSA比值明显低于BPH组(t=2.95,P<0.01),但与BPH+AUR组及AP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1=0.73,t2=0.62,P>0.05)。④前列腺癌患者FSH、LH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睾酮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而其他性腺激素催乳素、雌二醇、孕酮无显著差异(P>0.05);⑤前列腺癌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在治疗前后除根治术外,其他各组治疗前后FSH、LH、睾酮均有明显变化(FSH:t=4.01,P<0.01;LH:t=2.46,P<0.05;睾酮:t=3.20,P<0.01);⑥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TPSA、FPSA显著高于未发生骨转移者(tTPSA=5.38,tFPSA=4.26,P<0.01),但FPSA/TPSA比值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t=1.61,P>0.05)。结论 TPSA、FPSA在诊断前列腺癌、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疾病及判断骨转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FPSA/TPSA<0.16时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将增大,但不能独立用于诊断前列腺癌,TPSA、FPSA和性腺激素测定结合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复发与转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18F-FDG PET与MRI联合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应用前景
王甜甜, 赵晋华
2010, 34(6): 343-3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6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利用18F-FDG PET联合MRI的方法可以同时提供斑块代谢、形态及成分方面的信息,大大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8F-FDG PET与MRI联合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应用前景
王甜甜, 赵晋华
2010, 34(6): 343-3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6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利用 18F-FDG PET联合MRI的方法可以同时提供斑块代谢、形态及成分方面的信息,大大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放射性核素标记胆碱与18F-FDG PET肿瘤显像的对比研究
李亚军, 张慧娟
2010, 34(6): 348-3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7
摘要:
18F-FDG PET是目前临床上许多恶性肿瘤分期和再分期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在恶性肿瘤的疗效监测中也有很大价值。胆碱是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重要成分,恶性肿瘤的胆碱代谢增高。11C-/18F-胆碱PET在临床上已用于许多恶性肿瘤的诊断及转移瘤的检出。该文回顾了18F-FDG和11C-/18F-胆碱PET在肿瘤显像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了其优势和限度。
放射性核素标记胆碱与18F-FDG PET肿瘤显像的对比研究
李亚军, 张慧娟
2010, 34(6): 348-3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7
摘要:
18F-FDG PET是目前临床上许多恶性肿瘤分期和再分期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在恶性肿瘤的疗效监测中也有很大价值。胆碱是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重要成分,恶性肿瘤的胆碱代谢增高。11C-/18F-胴碱PET在临床上已用于许多恶性肿瘤的诊断及转移瘤的检出。该文回顾了18F-FDG和11C-/18F-胆碱PET在肿瘤显像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了其优势和限度。
F-FDGPET与 99Tcm-MDP骨显像在诊断肿瘤骨转移中的比较
陶欣慰, 黄钢
2010, 34(6): 352-3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8
摘要:
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将大大影响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PET和骨显像作为两种常见的评估全身骨骼情况的显像模式,能早期发现骨转移,进行肿瘤分期,帮助临床治疗。通过两种显像的原理,可以分析不同骨质破坏的病理类型的诊断差异和侧重点。除PET和骨显像之外,MRI也是灵敏度很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此外,新型PET示踪剂的出现和PETCT、SPECT-CT融合显像必将为核医学探测肿瘤骨转移提供新的价值。
18F-FDGPET与99Tcm-MDP骨显像在诊断肿瘤骨转移中的比较
陶欣慰, 黄钢
2010, 34(6): 352-3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8
摘要:
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将大大影响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PET和骨显像作为两种常见的评估全身骨骼情况的显像模式,能早期发现骨转移,进行肿瘤分期,帮助临床治疗。通过两种显像的原理,可以分析不同骨质破坏的病理类型的诊断差异和侧重点。除PET和骨显像之外,MRI也是灵敏度很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此外,新型PET示踪剂的出现和PET-CT、SPECT-CT融合显像必将为核医学探测肿瘤骨转移提供新的价值。
全身骨显像两眼眶正中放射性浓聚灶成因探讨
佟丽娟, 王明泽, 王丽梅
2010, 34(6): 355-35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9
摘要:
全身骨显像两眼眶正中放射性浓聚灶成因探讨
佟丽娟, 王明泽, 王丽梅
2010, 34(6): 355-35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09
摘要: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效果的评价和转移瘤的定位等方面有重要价值[1],因此在各类肿瘤患者中应用广泛。我们在各类肿瘤患者骨显像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前后位颅而两眼眶正中见有2.3 cm×2.3 cm放射性浓聚灶,其放射性明显高于上颌骨区,不知是否为异常放射性分布,查阅相关资料未得到答案[1],由此往往建议临床医师结合临床作进一步检查,加重了医患负担,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与血清胱抑素C测定法在肾小球功能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季泽强, 缪蔚冰
2010, 34(6): 357-3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0
摘要:
目的 比较 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和血清胱抑素C测定两种方法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差别。 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患者,其中高血压病患者38例、肾脏病患者35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9例、其他疾病患者8例。分别通过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法和血清胱抑素C测定法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结果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1,P > 0.05),且呈线性相关(r=0.809,P < 0.01);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法在测定GFR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分肾功能,观察双肾血流灌注和排泄状况。 结论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与血清胱抑素C测定两种方法评估GFR,结果无显著差异,且相关性很好。前者可以获得分肾功能,对肾功能状态的评估更为全面;而后者测定方法简便、省时,且价廉,更适合于对临床患者肾功能的筛查。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与血清胱抑素C测定法在肾小球功能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季泽强, 缪蔚冰
2010, 34(6): 357-3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0
摘要:
目的 比较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和血清胱抑素C测定两种方法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差别。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患者,其中高血压病患者38例、肾脏病患者35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9例、其他疾病患者8例。分别通过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法和血清胱抑素C测定法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结果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1,P>0.05),且呈线性相关(r=0.809,P<0.01);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法在测定GFR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分肾功能,观察双肾血流灌注和排泄状况。结论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与血清胱抑素C测定两种方法评估GFR,结果无显著差异,且相关性很好。前者可以获得分肾功能,对肾功能状态的评估更为全面;而后者测定方法简便、省时,且价廉,更适合于对临床患者肾功能的筛查。
双峰型胰岛素释放曲线的初步分析
郭永铁, 耿洁
2010, 34(6): 359-36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双峰型胰岛素释放曲线(IRC)出现的原因。 方法 以63例双峰型IRC 2型糖尿病患者为双峰组、18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并计算稳态模型指标。 结果 两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1 h胰岛素、空腹C-肽、1 h C-肽、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 h血糖、1 h血糖、2 h血糖、3 h血糖、0.5 h胰岛素、2 h胰岛素、3 h胰岛素、0.5 h C-肽、2 h C-肽、3 h C-肽、血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曲线下面积、C-肽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双峰组 > 对照组,△C-P30/△G30:双峰组 < 对照组。 结论 双峰组患者胰岛第一分泌相过度代偿,0.5 h胰岛素形成假性峰值而导致血糖增高,胰岛第二分泌相形成正常峰值,此组患者应为糖耐量受损。
双峰型胰岛素释放曲线的初步分析
郭永铁, 耿洁
2010, 34(6): 359-36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双峰型胰岛素释放曲线(IRC)出现的原因。方法 以63例双峰型IRC2型糖尿病患者为双峰组、18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并计算稳态模型指标。结果 两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1 h胰岛素、空腹C-肽、1 h C-肽、Homa-1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 h血糖、1 h血糖、2 h血糖、3 h血糖、0.5 h胰岛素、2 h胰岛素、3 h胰岛素、0.5 hC-肽、2 h C-肽、3 hC-肽、血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曲线下面积、C-肽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双峰组>对照组,△C-P30/△G30:双峰组<对照组。结论 双峰组患者胰岛第一分泌相过度代偿,0.5 h胰岛素形成假性峰值而导致血糖增高,胰岛第二分泌相形成正常峰值,此组患者应为糖耐量受损。
辐射损伤
镁离子对放射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杨美玉, 王利利, 涂彧
2010, 34(6): 363-36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2
摘要:
放射性脑损伤是脑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几年对Mg2+的研究证明了其在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是目前综合性评价前景较好的神经保护剂。该文综述了放射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的Mg2+变化情况及产生原因,并从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分析了Mg2+对放射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镁离子对放射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杨美玉, 王利利, 涂彧
2010, 34(6): 363-36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2
摘要:
放射性腩损伤是脑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几年对Mg2+的研究证明了其在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是目前综合性评价前景较好的神经保护剂。该文综述了放射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的Mg2+变化情况及产生原因,并从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分析了Mg2+对放射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临床放射医学
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栓塞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安彩霞, 刘建中, 杨丽娟
2010, 34(6): 367-3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3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 63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像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分析。 结果 64层螺旋CTPA对63例患者肺动脉各级管腔内的栓子均明确显示,共累及肺动脉303支;图像分析结果全部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和(或)左右肺叶、段、亚段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和血管阻塞;部分显示肺栓塞的间接征象为:马赛克征、右心房及右心室肥厚及扩张、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不张及实变(肺梗死)等。6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复查CTPA,其中,栓子完全消失者47例,栓子明显缩小者11例,溶栓治疗效果差者3例,考虑为慢性肺栓塞。 结论 64层螺旋CTPA是临床最有效的诊断肺栓塞及溶栓后疗效评价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栓塞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安彩霞, 刘建中, 杨丽娟
2010, 34(6): 367-3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3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63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像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PA对63例患者肺动脉各级管腔内的栓子均明确显示,共累及肺动脉303支;图像分析结果伞部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和(或)左右肺叶、段、亚段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和血管阻塞;部分显示肺栓塞的间接征象为:马赛克征、右心房及右心室肥厚及扩张、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不张及实变(肺梗死)等。6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复查CTPA,其中,栓子完全消失者47例,栓子明显缩小者11例,溶栓治疗效果差者3例,考虑为慢性肺栓塞。结论 64层螺旋CTPA是临床最有效的诊断肺栓塞及溶栓后疗效评价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高场强MRI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志军, 丛英珍, 许祖闪, 全勇
2010, 34(6): 370-37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场强MRI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胃癌术后患者43例。其中,胃癌术后复发组33例,均经过消化道钡餐、CT、手术或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对照组10例,均经胃镜活检及病理检查证实无复发。MRI检查前使用低张剂,服用水做为阴性对比剂,应用1.5TMR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扩散加权成像、真稳态进动快速序列等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方法。结果 MRI诊出胃癌术后复发患者30例。对照组残胃壁厚度(4.5±0.3) mm,吻合口胃壁厚度(6.3±1.4) mm;复发组残胃吻合口胃壁增厚>8mm者30例,吻合口邻近胃壁厚度>5 mm者19例,吻合口软组织肿块并邻近胃壁增厚者11例,肝脾胰腺等周围脏器转移者5例,肝胃之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9例,病灶在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者9例,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呈渐进性、延迟强化者30例。结论 MRI较好地显示了残胃壁及吻合口胃壁的厚度,能够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是否与周围组织有毗邻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和腹腔内脏器转移等,可以用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或综合治疗,对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放射医学·
高场强MRI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志军, 丛英珍, 许祖闪, 全勇
2010, 34(6): 370-37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6.01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场强MRI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胃癌术后患者43例。其中,胃癌术后复发组33例,均经过消化道钡餐、CT、手术或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对照组10例,均经胃镜活检及病理检查证实无复发。MRI检查前使用低张剂,服用水做为阴性对比剂,应用1.5 T MR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扩散加权成像、真稳态进动快速序列等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方法。 结果 MRI诊出胃癌术后复发患者30例。对照组残胃壁厚度(4.5±0.3)mm,吻合口胃壁厚度(6.3±1.4)mm;复发组残胃吻合口胃壁增厚 > 8 mm者30例,吻合口邻近胃壁厚度 > 5 mm者19例,吻合口软组织肿块并邻近胃壁增厚者11例,肝脾胰腺等周围脏器转移者5例,肝胃之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9例,病灶在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者9例,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呈渐进性、延迟强化者30例。 结论 MRI较好地显示了残胃壁及吻合口胃壁的厚度,能够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是否与周围组织有毗邻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和腹腔内脏器转移等,可以用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或综合治疗,对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