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40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论著
继发性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曹登敏, 林美福, 陈文新, 陈彩龙, 周硕
2016, 40(6): 403-40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1
摘要:
目的 探讨继发性骨淋巴瘤在18F-FDG PET/CT显像中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的46例继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PET/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骨髓穿刺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组,对两组显像相应穿刺部位(髂棘)SUV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绘制穿刺部位SUV诊断继发性骨淋巴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 46例继发性骨淋巴瘤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0例;单发10例,多发18例,全身弥漫分布18例。46例患者骨质异常表现多样,其中,骨髓浸润型31例(67.40%)、混合型10例(21.74%)、硬化型3例(6.52%)、溶骨型2例(4.34%)。46例患者中肱骨或股骨受累32例(69.57%),均为骨髓浸润型表现。骨髓穿刺阳性组及阴性组SUV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4.036,P < 0.001,提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刺部位SUV诊断继发性骨淋巴瘤的ROC曲线结果显示SUV诊断界值为2.35,其诊断继发性骨淋巴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3.3%和80.0%。 结论 继发性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的特征性,在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对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李生栩, 唐明灯, 林端瑜, 刘道佳, 吕清湖, 张杰平, 蔡志华
2016, 40(6): 408-4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2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与增强CT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方法 胸段食管鳞癌患者54例,术前一周内行18F-FDG PET/CT和增强CT扫描,术后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不同短径范围的诊断准确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四格表χ2检验。 结果 手术共切取肿大淋巴结186枚,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淋巴结转移77枚,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7.9%(60/77)、95.4%(104/109)和88.2%(164/186),增强CT分别为40.3%(31/77)、75.2%(82/109)和60.8%(113/186),二者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4、15.77和36.7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5~10 mm及≥10 mm)的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增强CT,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和26.4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二者间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优势明显。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HRCT病变区与非病变区18F-FDG PET/CT表现分析
张莹莹, 王振光, 武凤玉, 刘思敏
2016, 40(6): 414-4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高分辨率CT(HRCT)上病变区域和非病变区域的PET/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按照IPF的临床诊断标准,选取接受PET/CT检查并有完整资料的IPF病例及健康体检者各27例,规定病变区域为HRCT上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网格影及蜂窝影等区域,非病变区域为肉眼可观察到的密度低于病变区的最小密度区,测定病变区域的SUVmax,分别在IPE组非病变区域和对照组肺部HRCT横断面图像上画取ROI,测量其CT值,并在PET/CT图像相应位置画取ROI,测量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计算与纵隔大血管主动脉弓血池(SUVmax、SUVmean)比值:肺组织/纵隔血池最大摄取比(LT/MBmax)和肺组织/纵隔血池平均摄取比(LT/MBmean)。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LT/MBmax、LT/MBmean及CT值差异。 结果 IPF组27例患者,其中肺部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14例、网格影27例、蜂窝影13例,同一患者可有多种表现,以上表现均为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值为2.32±1.10。IPF组非病变区域LT/MBmax(0.44±0.55 vs.0.32±0.05)和LT/MBmean(0.55±0.38 vs.0.33±0.05)均高于对照组(t=5.87和2.89,P均 < 0.05);但两组CT值(-836.59±32.33 vs.-837.99±29.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05)。 结论 IPF患者HRCT上显示的病变区与非病变区对18F-FDG摄取均增加,PET/CT在IPF诊断及治疗监测方面有一定优势。
非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低剂量和高剂量131I清甲疗效的分析
刘娇, 程兵, 常伟, 李祥周, 刘保平
2016, 40(6): 419-4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4
摘要:
目的 研究应用低剂量(1.11 GBq)和高剂量(3.70 GBq)放射性131I清除非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131I清甲治疗的63例非高危DT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首次手术距清甲的时间间隔、甲状腺24 h摄碘率、血清TSH水平和清甲剂量对清甲疗效的影响;27例患者给予低剂量、36例患者给予高剂量的131I清甲治疗,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低剂量和高剂量131I清甲疗效的差异,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63例非高危DTC患者中,清甲成功者46例(73.02%,46/63)、未成功者17例(26.98%,17/63);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1I清甲剂量是清甲成功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Wald=6.42,P=0.011);27例给予低剂量131I清甲患者中有15例清甲成功,36例给予高剂量131I清甲者中31例清甲成功,Pearsonχ2检验结果表明,高剂量131I清甲成功率(86.11%,31/36)明显高于低剂量(55.56%,15/27)(χ2=7.311,P=0.007)。 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当残余甲状腺组织较少时,对于非高危DTC患者可考虑采用高剂量131I清甲治疗,提高一次清甲成功率。
B超引导下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评价
徐蓉生, 梅艳, 赵力威, 舒斌, 何文果, 段云
2016, 40(6): 424-42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5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 97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在B超引导下术中植入125I粒子,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和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242、19-9(CA242、CA19-9)的水平进行疗效评价,随访中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 术前与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18、0.022、0.034、0.045,P均 < 0.05);肿瘤完全缓解患者8例、部分缓解46例、稳定34例、疾病进展9例,总有效率为55.67%(54/97);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CA242、CA19-9的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27、0.029、0.017、0.022,P均 < 0.05);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为(8.0±4.5)个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论 B超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癌痛缓解明显。
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同步推量调强放疗预后比较
黄维, 李英, 龙强, 鲁文力, 姜庆丰, 谭本旭, 田丽娟, 罗弋, 肖英, 方文姬
2016, 40(6): 429-4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6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技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不良反应、远期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77例中晚期未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其中70例行IMRT,207例行SIB-IMRT。比较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IMRT与SIB-IMRT后的不良反应,并进行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法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IMRT组与SIB-IMRT组的随访率均为100%。与IMRT相比,SIB-IMRT未增加患者直肠及膀胱的急性毒性反应(χ2=0.306和0.971,P均>0.05)和远期毒性反应(χ2=0.014和0.381,P均>0.05)。IMRT组及SIB-IMRT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和99.5%,3年OS分别为75.0%和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9和0.674,P均>0.05)。患者年龄和治疗前淋巴结状态是所有入组患者(χ2=7.971和15.938,P均 < 0.05)及SIB-IMRT组患者(χ2=7.503和10.048,P均 < 0.05)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SIB-IMRT技术安全可行,且可以减少后装治疗次数,减轻患者后装治疗的不适及痛苦。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SIB-IMRT是一种可尝试的外照射技术。
不同MRI序列检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乳腺病变效能的比较研究
卢瑞梁, 贺小红, 蔡华清, 洪居陆, 冯燕韻, 徐志锋
2016, 40(6): 435-44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7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MRI序列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乳后乳腺病变的检出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怀疑合并乳腺病变的注射隆乳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弥散加权成像(DWI)、MR水成像(MRH)及肝脏容积超快速(LAVA)三维多期动态增强序列,分析各序列图像中病灶的信号特点、位置、形态、大小和数量,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别计算不同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总检出率和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各序列病灶的总检出率差异采用R×C交叉表卡方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结果 160个乳腺中共检出86个病灶,其中乳腺癌病灶30个。T1加权像、T2加权像、STIR、DWI、MRH及LAVA增强序列对乳腺病灶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2.56%(28/86)、61.11%(53/86)、63.88%(55/86)、41.66%(36/86)、89.53%(77/86)、100%(86/86),其中乳腺癌病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3.33%(10/30)、66.67%(20/30)、66.67%(20/30)、46.67%(14/30)、100%(30/30)、100%(30/30)。对各序列乳腺病变的总检出率行R×C交叉表卡方检验:χ2=129.428,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序列乳腺癌病灶诊断准确率行R×C交叉表卡方检验:χ2=51.843,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序列乳腺病变总检出率和乳腺癌病灶诊断准确率行组内两两比较分析,除T1加权像与MRH、T2加权像与STIR对乳腺病变总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2=1.593、0.100,P均>0.05),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9~87.509,P均 < 0.05);而MRH与T1加权像、MRH与T2加权像、MRH与STIR、T2加权像与STIR,以及DWI与LAVA增强序列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11、2.443、2.443、0.000、0.000,P均>0.05),其他序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30.000,P均 < 0.05)。 结论 DWI和LAVA增强序列对PAHG注射隆乳后乳腺病变的总检出率最高;合理应用MRI序列,有利于提高乳腺癌病灶的诊断准确率。
640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量化评价及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蔡培坤, 梁辉晖, 董琴, 梁焕
2016, 40(6): 442-4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8
摘要:
目的 利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形态学特征行定量分析,并探讨其与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收集行冠状动脉成像的1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若MB-MCA的诊断成立,描述MB-MCA的分布和分型,并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记录位于左前降支2段(LAD2)的MB-MCA的厚度以及血管直径,计算其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MB-MCA粥样斑块情况。 结果 186例患者中56例(70段)存在MB-MCA,其中48段(68.6%)位于LAD2;70段MB-MCA中浅表型有44段(62.9%),深厚型有26段(37.1%)。位于LAD2的MB-MCA厚度和直径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差异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3.38,P均 < 0.05);43段位于LAD2的纳入分析的MB-MCA中有28段(65.1%)为Ⅱ级狭窄。70段MB-MCA中共48段(68.6%)存在粥样斑块,其中近侧者42段(87.5%),明显高于远侧者6段(12.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 < 0.05)。 结论 640层螺旋CT不仅能直接显示MB-MCA的存在,同时能对其形态特点、伴随心动周期动态变化情况行量化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述
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分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张毓艺, 姚稚明
2016, 40(6): 447-4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09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准确的淋巴结分期是确定患者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18F-FDG PET/CT作为一种同时包含功能代谢与解剖形态信息的高端影像学诊断方法,在NSCLC淋巴结分期(N分期)中呈现出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大量研究已基本证实哪些是影响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笔者主要就近年为提高NSCLC淋巴结分期准确性而探索出的新参数、新技术进行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核素显像研究进展
陈立, 陈跃
2016, 40(6): 452-4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10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核素显像方法较多,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在DTC骨转移中主要用于骨转移的诊断、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放射性核素显像目前主要包括SPECT显像和PET显像,前者包括131I显像、99Tcm-MDP显像等,后者包括124I显像、18F-FDG显像、18F-NaF显像等。笔者将放射性核素显像方法在DTC骨转移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99Tcm-MDP骨显像胸部异常放射性摄取的原因分析
任佳忠, 李永梅, 刘岩, 杨国仁
2016, 40(6): 459-46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11
摘要:
99Tcm-MDP骨显像时除全身正常组织及病变骨组织显影外,骨外组织也常不同程度地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尤以胸部软组织最为常见。研究胸部骨与骨外组织摄取显像剂显像的不同原因,分析其可能蕴含的病变信息,给临床诊疗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
前列腺癌骨转移影像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廖光星, 冷志欣, 肖国有
2016, 40(6): 464-46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12
摘要:
前列腺癌具有很高的骨转移倾向,在初次诊断时即有较高的骨转移率,所以前列腺癌患者早期筛查骨转移对前列腺癌的分期、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临床常用的骨转移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转移瘤早期即有较高的检出率,辅以X线平片、CT、MRI等手段,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就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检查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为临床早期诊断骨转移瘤提供影像学依据。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应用进展
马彦云, 张辉
2016, 40(6): 469-47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13
摘要: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不仅可以获得多种参数(D值、D*值和f值),而且还具备同时提供扩散与灌注信息、无需对比剂等诸多优势,能够更精细地显示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性,更敏感地体现组织的病理改变,反映疾病的真实性,IVIM-DWI已成为近年来MRI新技术应用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国内外大量文献作为依据,对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较为全面而简要的阐述。
CT虚拟结肠镜对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黄天骄, 史学森, 孙凯
2016, 40(6): 474-4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6.014
摘要:
CT虚拟结肠镜(CTVC)应用临床以来,在结直肠癌(CRC)的诊断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较短的检查时间、较低的辐射剂量和高质量的成像使其成为CRC的早期筛查手段。笔者主要对CTVC在CRC早期筛查方面的进展和临床价值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