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41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目录
2017-04封面
2017, 41(4): 0-0.
摘要:
2017-04目录
2017, 41(4): 1-4.
摘要:
论著
新型αvβ3和Neuropilin-1双靶点正电子成像探针18F-FAl-NOTA-RGD-ATWLPPR用于脑胶质瘤的PET显像研究
赵龙, 罗作明, 孙龙, 吴华, 陈皓鋆
2017, 41(4): 233-2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1
摘要:
目的构建可靶向αvβ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Neuropilin-1(NRP-1)双受体的正电子成像探针,并验证双靶点融合肽探针较之单靶点探针的优越性。方法采用18F-氟化铝(18F-FAl)配合物的方法实现分子探针的18F标记。在人神经胶质瘤U87MG细胞中,检测αvβ3和NRP-1的表达水平,测定分子探针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脯氨酸-精氨酸(ATWLPPR)与αvβ3/NRP-1的受体-配体亲和力。在U87MG荷瘤裸鼠模型中,测定18F标记RGD-ATWLPPR的体内肿瘤micro-PET显像特性,并且与其对应单体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αvβ3及NRP-1在U87MG肿瘤细胞、肿瘤组织及肿瘤新生血管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受体-配体亲和力测定的实验结果显示,18F-FAl-NOTA-RGD-ATWLPPR双靶点融合肽与αvβ3及NRP-1的亲和力并未明显优于其单体,但融合肽在U87MG细胞中的摄取高于相应的单体肽。Micro-PET显像结果显示,融合肽较其单体肽RGD[(4.86±0.48)% ID/g vs.(3.33±0.15)% ID/g,t=10.21,P < 0.05]和ATWLPPR[(4.86±0.48)% ID/g vs.(2.28±0.41)% ID/g,t=32.16,P < 0.05]表现出了更好的显像效果,且融合肽在αvβ3、NRP-1任一受体被未标记“冷”肽阻断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肿瘤的阳性显像结果。结论18F-FAl-NOTA-RGD-ATWLPPR可以灵敏地对整合素αvβ3和NRP-1中任何一个受体高表达的肿瘤进行显像,并且较其单体具有更高的肿瘤摄取,但该融合肽的受体-配体亲和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8F-FDG PET/CT联合同机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
张辉, 唐嘉励, 段东
2017, 41(4): 241-2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2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同机高分辨率CT(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72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40例、良性32例)资料,对其临床资料、影像特征、SUVmax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CT下肺磨玻璃结节的直径(t=4.932,P < 0.001)、密度(χ2=29.425,P < 0.001)、分叶征(χ2=9.626,P=0.002)、毛刺征(χ2=7.605,P=0.006)、胸膜凹陷征(χ2=4.585,P=0.032)、血管集束征(χ2=7.605,P=0.006)及SUVmaxt=3.884,P < 0.001)在良、恶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χ2=0.026,P=0.873)、年龄(t=1.417,P=0.161)、空泡征(χ2=3.214,P=0.073)及空气支气管征(χ2=1.664,P=0.197)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密度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显著预测因子(χ2=10.261,OR=23.515,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结节直径≥11 mm、SUVmax≥0.9为评判指标具有较好的鉴别精度。HRCT、PET/CT及PET/CT联合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82.5%、90.0%,特异度分别为81.3%、78.1%、68.8%,准确率分别为77.8%、80.6%、80.6%。结论18F-FDG PET/CT联合HRCT通过对肺磨玻璃结节的代谢情况及影像学分析,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唑来膦酸联合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
李宁, 柴华, 杨志, 姚忠强, 杨鸿宇, 廖光星, 肖国有, 李党生
2017, 41(4): 247-2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3
摘要:
目的评估唑来膦酸联合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按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3组:唑来膦酸联合89Sr治疗组(A组)25例,年龄46~87岁,中位年龄66岁;单独给予唑来膦酸治疗组(B组)25例,年龄43~89岁,中位年龄65岁;单独给予89Sr治疗组(C组)24例,年龄47~85岁,中位年龄66岁。其中,B组和C组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骨骼疼痛缓解情况和骨转移病灶数目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治疗后,A组总的疼痛缓解率为88.0%,B组和C组分别为72.0%和79.2%,A组疼痛缓解情况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9,P < 0.05)。A组骨转移病灶好转率为88.0%,B组和C组分别为44.0%和75.0%,A组病灶好转情况分别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6,P < 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较单独给药具有更好的缓解疼痛作用,89Sr治疗可有效减少骨转移病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左甲状腺素撤药及用药状态下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肌酶谱和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梁昌平, 徐颖
2017, 41(4): 252-25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4
摘要: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在左甲状腺素撤药及用药状态下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肌酶谱、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及撤药后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的DTC患者46例,检测左甲状腺素撤药后4周及服用左甲状腺素后4、8、12周甲功3项[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TSH]、血肌酶谱[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氢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脂4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计算检验值,勾画指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记录患者临床症状。选取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体检甲功正常对照者50名,行血肌酶谱、血脂4项检测。将正常对照者与DTC患者撤药后4周的血肌酶谱、血脂4项行独立样本秩和检验。DTC患者撤药后4周FT3、FT4与血肌酶谱、血脂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① DTC患者在左甲状腺素撤药后4周与正常对照者在血肌酶谱(AST、LDH、CK)、血脂4项(TG、TC、HDL、LDL)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ST(t=3.888,P < 0.05)、LDH(Z=-3.372,P < 0.05)、CK(Z=-5.913,P < 0.05)、TG(Z=-2.787,P < 0.05)、TC(t=6.166,P < 0.05)、HDL(t=3.041,P < 0.05)、LDL(t=5.372,P < 0.05); ② DTC患者CK、TG、TC、LDL在服用左甲状腺素后4周恢复至正常范围水平; ③ FT3与CK、TC呈负相关,FT4与LDH、α-HBD、CK、CKMB、TG呈负相关; ④ 左甲腺素撤药后4周DTC患者的症状以肌肉酸痛、乏力、肿胀为主要表现的占86.96%。结论① DTC患者撤药后可导致AST、LDH、CK、TG、TC、HDL、LDL异常; ② 撤药后引起血肌酶谱、血脂4项指标的变化是可逆的; ③ 血清FT3、FT4是CK异常的影响因素; ④ DTC患者撤药后4周大多数发生甲减性肌病,给予左甲腺素替代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
陈相猛, 段晓蓓, 金志发, 张朝桐, 李卓永, 龙晚生
2017, 41(4): 258-26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5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AAIH)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76例AAIH患者的主动脉MSCTA检查资料,依据Stanford分型分为A型和B型,比较不同Stanford分型AAIH的影像学表现有无差异。根据患者随访期间的不同变化分为进展组与稳定和缓解组,分析进展的相关因素。所有结果均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Stanford A型27例(35.5%)、B型49例(64.5%)。A型、B型壁间血肿最大厚度、溃疡类病变、局灶性强化、胸腔积液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88、χ2=0.441、χ2=0.383、χ2=0.338,均P > 0.05)。A型、B型溃疡类病变的深度分别为(2.8±2.9)mm、(2.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19)。心包积液15例(19.7%),A型12例多于B型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8,P < 0.001)。41例AAIH患者短期随访,进展组20例,稳定和缓解组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与稳定和缓解组在溃疡类病变、溃疡深度、胸腔积液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27、Z=-2.689、χ2=4.111,均P < 0.05);在Stanford分型、壁间血肿厚度、局灶性强化、心包积液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53、Z=-0.874、χ2=0.006、χ2=1.733,均P > 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溃疡类病变是影响AAIH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结论AAIH在MSCTA上表现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无强化的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主动脉管壁。MSCTA检查可以对AAIH做出快速、准确诊断。溃疡性病变是影响AAIH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AAIH早期需要密切随访,监测有无进展。
综述
肝纤维化分子显像的研究进展
苏舒, 唐刚华, 向贤宏, 聂大红
2017, 41(4): 265-2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6
摘要:
肝纤维化是一种伴随慢性肝病的病理过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是肝活检术,但肝活检术有其局限性,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手段。在肝纤维化的早期阶段,其可通过治疗“逆转”,因此,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精确分期在控制该疾病中非常重要。由于分子影像学技术具有无创、特异度高等优点,因此其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笔者对磁共振分子影像学技术和核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临床用肿瘤细胞凋亡核医学显像剂研究进展
元龚骏, 聂大红, 唐刚华
2017, 41(4): 271-2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7
摘要:
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创、动态监测凋亡已成为目前抗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靶向外翻细胞膜磷脂显像剂99Tcm-4,5-2(硫代乙酰胺)戊酰-膜联蛋白V和99Tcm-联肼尼克酰胺-膜联蛋白V、靶向半胱天冬酶(caspases)显像剂18F-ICMT-11和18F-CP18、靶向凋亡细胞膜印迹显像剂18F-ML-10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虽然它们存在局限性,但当与传统的成像手段比较时,它们在肿瘤的诊断、治疗监测上具备一定的优越性。因此,肿瘤凋亡显像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目前核医学肿瘤细胞凋亡显像剂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张雪辉, 杨贵生, 肖国有
2017, 41(4): 278-28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8
摘要:
乳腺癌是“嗜骨性癌肿”,极易伴发骨转移,由骨转移引发的骨相关事件可明显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转归。因此,早期、准确诊断骨转移对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计划制定具有决定作用,对预后改善亦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乳腺癌骨转移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早期诊断骨转移提供影像学依据。
氨基酸类正电子显像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程林, 程竞仪
2017, 41(4): 283-28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09
摘要:
胶质瘤是神经系统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预后取决于分期、手术切除情况、组织学分类、病理分级等。氨基酸类正电子显像剂如11C-蛋氨酸(11C-MET)、18F-酪氨酸(18F-FET)等在胶质瘤PET显像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1C-MET和18F-FET作为氨基酸类显像剂既可以反映人体内的氨基酸转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又可以对胶质瘤进行早期诊断、分级、鉴别坏死与复发、放疗靶区的勾画及判断预后等,对其临床诊疗有较大的价值。笔者就两种氨基酸类显像剂在胶质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新型PET显像剂18F-FACBC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高骏, 段玉清, 于江, 李祎亮
2017, 41(4): 288-2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10
摘要:
前列腺癌(PCa)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约33%患者在10至15年内复发。这时利用PET/CT对病灶的精确定位和发展阶段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用于诊断PCa的PET显像剂主要有18F-FDG、11C-胆碱、18F-胆碱、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68Ga-PSMA)等。但是由于PCa细胞对18F-FDG摄取差、11C-胆碱半衰期短等原因,使得PCa诊断效果不理想。18F-氟环丁烷羧酸(18F-FACBC)显像剂具有对PCa细胞特异性强、半衰期长、制备简单等优点,具备成为诊断PCa新型PET显像剂的潜力。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沈倩, 兰永树
2017, 41(4): 294-297, 3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11
摘要: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以脑静脉回流障碍为核心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因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故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患者若不能在早期得到诊断与治疗,轻者表现为头痛,严重者可引起瘫痪甚至死亡。综合的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笔者就该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核医学工作人员和受检者辐射防护现状
李宁, 柴华, 肖国有
2017, 41(4): 298-3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12
摘要:
诊断核医学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具有电离辐射效应,有可能损害核医学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健康或危及生命。笔者介绍了国内外诊断核医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核医学工作人员和受检者在不同检查项目中的辐射剂量进行重点分析,评估他们的辐射防护状况。笔者分析了近年来核医学辐射防护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低于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受检者接受SPECT检查所致的辐射剂量主要来自99Tcm标记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接受PET/CT检查所致的辐射剂量绝大部分来自CT扫描,所以选择合适的放射性药物活度和CT采集条件可以显著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病例报告
甲状旁腺癌双肺多发转移99Tcm-MIBI SPECT/CT显像一例
成钊汀, 陈璟, 朱小华
2017, 41(4): 303-30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4.01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