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33卷  第4期

实验核医学
125I粒子治疗对肝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张颖, 林军
2009, 33(4): 193-19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1
摘要:
125I粒子低剂量率连续照射肝癌细胞,能明显上调细胞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同时明显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且细胞周期发生再分布,照射后细胞被阻滞在对辐射相对敏感的G2-M和S期。研究结果表明,125I粒子连续照射能够通过诱导凋亡的途径,明显杀伤肿瘤细胞。
比较SPECT-CT和PET-CT在小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潘懿范, 宋少莉, 黄钢
2009, 33(4): 196-19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2
摘要:
在医学研究中,针对疾病的小动物模型进行动态生物学进程的监测已成为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传统核医学影像测得的重要生理学参数包括血流量、生化代谢和细胞受体等。而如今,核医学已发展至双元融合的影像模式,包括SPECT-CT和PET-CT,这意味着在同一次扫描中,通过硬件对图像的融合,可得到功能学和解剖学的双重影像。该文针对SPECT-CT和PET-CT在小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结论:针对小动物模型的PET-CT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很大优势,但SPECT-CT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研究成本低。
肿瘤组织乏氧与葡萄糖代谢
司宏伟, 徐慧琴, 岳峤, 耿建华, 陈盛祖
2009, 33(4): 200-2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3
摘要:
乏氧是导致放、化疗失败原因之一,活体探知葡萄糖和乏氧代谢空间分布,有助于修订放疗计划以提高治疗效果、早期评估患者放化疗疗效和预后。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沉积主要依赖血流供应,与细胞摄取率关系较弱,且仅反映肿瘤细胞膜葡萄糖通量大小,无法区分有氧代谢、细胞增殖旺盛组织和乏氧组织。临床经验提示,18F-FDG综合反映肿瘤恶性程度,且葡萄糖代谢和乏氧代谢空间分布差异大者肿瘤侵袭性较强。18F-FDG和18F-氟米索硝唑的摄取总体相仿,但不能除外局部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否认18F-FDG可作为乏氧标志物使用,但其评估肿瘤乏氧状态的价值或特异性有限。
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子显像研究
汪永红, 陈文新, 何品玉
2009, 33(4): 204-2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4
摘要:
表皮生长因子在不同类型肿瘤的生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创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监测在肿瘤的诊断与疗效的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针对EGFR的放射性示踪剂研究进展迅速,为ECFR分子显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过量碘摄入对甲状腺功能影响的探讨
王玉华, 李亚明
2009, 33(4): 206-20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5
摘要:
过量碘摄入可以引起甲状腺细胞形态的改变,继而引起甲状腺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甲状腺疾病。将与碘属同族元素的核素引入体内进行甲状腺显像对于诊断甲状腺疾病有重要意义,而阐述过量碘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对于指导甲状腺核素显像前的准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核医学
人脑功能显像研究药物成瘾的新进展
吕荣彬, 韩梅, 刘兴党
2009, 33(4): 210-21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6
摘要:
神经功能影像技术为认识人类药物成瘾的神经药理学机制提供了很大帮助。该文在阅读神经功能影像技术在药物成瘾研究中应用的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药物成瘾者在依赖、戒断、复发等不同状态下脑内血流灌注、葡萄糖代谢、神经受体及转运体等发生的形态和功能活动的改变,以寻求与药物成瘾相关的神经核团、神经通路以及受体作用系统,从而了解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SPECT-CT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应用
孟德刚, 孙晓光, 黄钢
2009, 33(4): 214-2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7
摘要:
鉴于PET-CT应用的巨大成功,人们对与其类似的SPECT-CT的兴趣越来越大。SPECT-CT实现了SPECT功能信息与CT解剖信息的同机融合,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文综述SPECT-CT的一些特点及目前在内分泌肿瘤、前哨淋巴结、肿瘤骨转移、淋巴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甲状腺癌分子影像诊断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常伟, 高再荣
2009, 33(4): 218-2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8
摘要: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医学影像学检查是甲状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分子影像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活体状态下通过影像学手段定性和定量显示甲状腺癌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特定分子表达及其水平变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甲状腺癌分子影像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综合应用临床影像学对乳腺癌进行筛查、诊断和分期
赵晋华, 郭慧敏
2009, 33(4): 222-2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09
摘要:
乳腺癌是导致女性因癌症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增加,但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其病死率下降。影像学方法在检测乳腺癌、指导治疗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放射性核素显像在乳腺癌的诊断和分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维甲酸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
李艳玲, 栾兆生
2009, 33(4): 226-22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0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在进展过程中可发生失分化,以致于术后131I治疗或甲状腺素替代疗效差或无效,成为目前DTC治疗的难题之一。维甲酸作为维生素A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在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维甲酸能够诱导失分化的DTC细胞再分化,提高肿瘤组织对131I的摄取能力,从而提高DTC治疗的疗效。
功能影像学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王晓慧, 陈雪红, 柳江燕
2009, 33(4): 229-23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1
摘要:
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手段,对于控制和治愈难治性癫痫,将致痫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术前精确定位致痫灶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功能影像学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PECT、PET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因此临床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检查方法。
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剂11C-CFT和18F-CFT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柴黎明, 杨小丰, 王爽, 吴君, 赵周社
2009, 33(4): 232-2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2
摘要:
使用11C和18F标记的托烷类衍生物的正电子显像剂是目前临床常规使用的正电子显像剂,11C标记的显像剂11C-2β-碳甲氧基-3β-(4-氟苯基)托烷(11C-CFT)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比活度高、成本低等优点,但是11C半衰期太短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18F-CFT具有半衰期长、临床使用方便而受到重视。11C-CFT和11F-CFT PET均被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和对药物治疗疗效的监测。
PET-CT全身显像甲状腺意外摄取18F-FDG的临床价值
翟歌, 李彪
2009, 33(4): 235-2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3
摘要:
近年来,临床上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疗效检测和预后判断取得了重要的价值。非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时偶尔发现甲状腺部位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18F-FDG摄取,可能与甲状腺癌或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有关。
难治性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
姚红霞, 张金山
2009, 33(4): 237-23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4
摘要:
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真皮肿瘤,难治性瘢痕疙瘩包括经病灶手术切除联合X线外放疗、药物治疗、局部注射皮质激素或钙离子阻滞剂、硅凝胶治疗、物理治疗等无效或复发的瘢痕疙瘩,这种不能行上述治疗的或合并感染的瘢痕,治疗困难、复发率高。应用32P及辅助一定浓度的维生素E对难治性瘢痕疙瘩的治疗可能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体内自由基与Graves病研究新进展
张瑞国, 晋建华
2009, 33(4): 240-242,2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5
摘要:
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Graves病时体内也常有活性氧和活性氮等自由基的改变,其氧化应激对甲状腺及人体其他重要脏器都可造成一定的损伤,抗甲状腺药物和131I治疗Graves病后,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参数也可发生改变。
放射生物学
微小RNA在电离辐射和肿瘤中的作用
游洋, 郭海卓, 金顺子
2009, 33(4): 243-24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6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含21~25个核苷酸长度的单链小分子RNA,其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节中起到了多重作用,miRNA的突变或异位表达与多种肿瘤相关。电离辐射可以诱导miRNA的改变,从而产生致癌或抑癌效果,而且辐射诱导的miRNA表达变化还显示出细胞特异性和性别特异性。
G蛋白偶联受体与辐射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志清, 刘永学
2009, 33(4): 246-2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7
摘要: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大家族,通过G蛋白介导其细胞作用,在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G蛋白和GPCR与辐射损伤关系密切,这些研究为充分认识辐射损伤机制及提高防治水平提供了新的观点。
技术与方法
生物发光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杨丽平, 赵敬湘, 裴雪涛
2009, 33(4): 249-2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8
摘要:
生物发光成像(BLI)是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细胞或DNA,在ATP及氧气存在条件下,催化荧光素的氧化反应而发光,从而能够直接监控活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该文通过比较BLI与MRI,PET、放射成像的异同,以及BLI在肿瘤、干细胞和免疫细胞运输、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应用,为更好地推广BLI的应用提供依据。
生物学系统内检测自由基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池翠萍
2009, 33(4): 252-2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4.019
摘要:
活性氧等自由基与神经变性性疾病、糖尿病、辐射损伤等多种病理过程的发展相关。检测自由基技术在辐射防护和辐射生物效应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文综述了建立在电子自旋共振(ESR)基础上的各种自由基检测技术,同时介绍了新近建立的利用免疫电子自旋捕捉技术检测DNA和蛋白质大分子自由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