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30卷  第1期

实验核医学
L-[1-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定量检测肝脏功能动物实验研究
严惟力, 孙大裕, 林祥通, 蒋义斌, 孙旭, 戎兰, 梁棋
2006, 30(1): 9-13.
摘要:
目的 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动物呼气试验模型进行大鼠L-[1-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13C-PheBT),以验证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供有效的试验参数。方法 280~290g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急性肝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灌胃染毒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小动物呼气机进行机械通气制作呼气试验模型;按20mg/kg体重尾静脉弹丸给予13C-苯丙氨酸(13C-Phe),收集给药前和给药后1~60min呼出气样共29次气样,应用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样品中13C丰度。结果 13C排除时相曲线呈单峰,峰值多位于给药后2min;急性肝损伤大鼠呼气试验参数13C排除速率常数(PheBT-K)为(2.45±0.25)×10-2min-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98±0.19)×10-2min-1(t=5.40,P<0.001),而急性肝损伤大鼠呼出气中13C排除峰值和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KP)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8.15,3.40,3.90,4.83和4.12,P<0.05);13C快处置常数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0.58,P>0.05);急性肝损伤大鼠PheBT-K与血清ALT和AKP活度以及TBA和TBIL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74、-0.73、-0.82和-0.67,P值均小于0.05),而与血清AST活度无相关性(r=0.16,P>0.05)。结论 自行设计的小动物呼气试验模型是进行呼气试验基础研究的有效工具;动物PheBT-K是一项灵敏的分析指标。
188Re-奥曲肽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
宋进华, 王自正, 周云, 刘璐, 王峰, 顾建平
2006, 30(1): 14-16,38.
摘要:
目的 研究188Re-奥曲肽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为进一步肿瘤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16只荷人H460非小细胞肺癌的BALB/c裸鼠分为4组,经尾静脉注射188Re-奥曲肽18.5MBq (0.2ml).于注射后2h,4h,24h,48h每个时间点处死一组裸鼠,取血液、肿瘤组织及主要脏器测量其放射性计数率值,经放射性衰变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注射剂量率(% ID/g),观察标记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另2只荷瘤裸鼠同样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188Re-奥曲肽,于注射后相同时间点行SPECT扫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对肿瘤/非瘤组织放射性比值(T/NT)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188Re-奥曲肽标记率达(95.3±1.8)%,188Re-奥曲肽在荷瘤裸鼠体内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肝脏、肾脏及肠道,肿瘤部位在4h摄取达到高峰9.8% ID/g,此时SPECT在肿瘤部位有明显的放射性核素浓聚,T/NT在尾静脉药物注射后24h达到高值为7.1。结论 188Re-奥曲肽在BALB/c荷瘤裸鼠体内对人非小细胞肺癌具有靶向定位作用,其在肿瘤部位的分布具有较高的T/NT,188Re.奥曲肽有望用于表达生长抑素受体肿瘤的核素靶向治疗。
乳腺肿瘤生长抑素受体表达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王佳琼, 王自正, 姚薇萱, 王峰
2006, 30(1): 17-21.
摘要: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受体(SSTR)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99mTc-奥曲肽SSTR显像,勾画感兴趣区,计算瘤体与对侧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术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SSTR1-SSTR5 mRNA的表达,SP免疫组化法比较该15例乳腺癌和18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SSTR2和SSTR5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15例乳腺癌患者99mTc-奥曲肽SSTR显像均为阳性,T/N为1.873±0.341;②15例乳腺癌组织的SSTR1、SSTR2、SSTR3、SSTR4、SSTR5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15/15)、93.30%(14/15)、100%(15/15)、46.70%(7/15)、86.70%(13/15),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为内参基因计算的mRNA表达量,从高到低分别为SSTR3、SSTR1、SSTR2、SSTR5、SSTR4,SSTR2 mRN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显像T/N呈正相关,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0.728,P<0.01);③S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的SSTR2和SSTR5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结论 乳腺癌组织有丰富的SSTR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99mTc-奥曲肽SSTR显像对乳腺癌有较好的靶向诊断价值。
临床核医学
存活心肌判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杨斌, 李殿富
2006, 30(1): 21-23.
摘要:
存活心肌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常用的几项存活心肌检测技术的阳性预测值和特异性仍然偏低,其原因可能与冠脉搭桥术后自身冠脉或桥血管的通畅性、心肌功能恢复的评估时间、研究随访期间的心肌缺血和(或)损伤、血运重建术前的心室重构程度、心内膜下心肌瘢痕形成等因素有关。目前在存活心肌判断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在肾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邵志强, 肖耀军, 郑少斌
2006, 30(1): 24-26.
摘要: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在肾恶性肿瘤中主要应用于原发肿瘤定性诊断和分期、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灶诊断等。PET检查对选择治疗方案的影响主要由于发现远处转移病灶和对病灶定性。并优于CT等常规检查。但18F-FDG PET对诊断原发性肾细胞癌敏感性低于CT,可能与肿瘤分级或某些特性有关。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在感染与炎症病变中的应用
李林法
2006, 30(1): 26-29.
摘要: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已成为肿瘤诊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新近研究表明18F-FDG PET、在明确炎症、感染灶的部位和性质方面也有潜力。阐述了感染与炎症摄取18F-FDG的可能机制及18F-FDG PET在感染与炎症病变中的主要应用与进展。
正电子药物在肿瘤诊断中的进展
张佳胤, 李彪
2006, 30(1): 30-35.
摘要: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显像(PET)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良恶性鉴别以及复发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最成熟的正电子肿瘤显像剂,但是18F-FDG在部分肿瘤中的显像结果并不理想。11C-甲硫氨酸(11C-MET)、11C-乙酸(11C-acetate)、11C-胆碱(11C-choline)、18F-脱氧胸苷(18F-FLT)等各类非葡萄糖代谢的正电子显像剂逐渐投入临床使用,它们将和18F-FDG互补,提高各种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
放射免疫显像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与应用
薛艳, 安瑞芳
2006, 30(1): 36-38.
摘要:
放射免疫显像是利用肿瘤相关单克隆抗体与肿瘤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放射性浓集区强度的不同而显示出肿瘤病灶,故在肿瘤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医用内照射剂量
放射免疫治疗中的α核素微剂量研究
田源, 张良安
2006, 30(1): 39-41.
摘要:
微剂量研究在临床α核素放免治疗的计划设计和疗效评价中起重要作用。设计一整套既能准确描述α粒子在细胞、亚细胞水平上剂量的不均匀分布,又适于临床使用的微剂量估算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介绍了α核素微剂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以及最新发现的显著影响其结果精确度的因素。
放射生物学
染色质重构因子CHD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王会平, 徐勤枝, 周平坤
2006, 30(1): 42-47.
摘要:
染色质重构是DNA修复、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染色质重构使染色质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如染色质去凝集,核小体变成开放式的疏松结构,使转录因子等更易接近并结合核小体DNA,从而调控基因转录等。CHD蛋白是目前已知的染色质重构复合物之一。目前已鉴定了6个人类CHD蛋白成员,主要有3种功能结构域:N端的两个染色质调节域,位于中部的类SWI2/SNF2 ATP酶/解旋酶域,以及C端的DNA结合域。CHD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与人类某些疾病有关。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研究进展
秦阳华, 韩玲
2006, 30(1): 47-49.
摘要:
恶性转化是复杂的、渐变的过程,涉及许多遗传改变,包括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和其他调节基因功能改变。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抑癌基因,过去近10年的研究表明其和许多肿瘤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分子生物学有关FHIT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侧重描述了其和辐射致癌的关系。
γ-H2AX分析及其在监测电离辐射所致DNA双链断裂中的应用前景
由莉, 赵永成
2006, 30(1): 50-52.
摘要: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组蛋白H2AX在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调控、基因组稳定的维持和肿瘤抑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放射生物学中具有应用前景。磷酸化的组蛋白H2AX (y-H2AX)对DNA双链断裂快速敏感的反应使其成为DNA双链损伤的标志。y-H2AX分析也将在监测电离辐射尤其是低剂量电离辐射所致的DNA双链损伤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促血管生成素的功能及应用进展
潘秀花, 杨占山
2006, 30(1): 53-55.
摘要:
促血管生成素(Ang)作为血管生成的一种因子,分为Ang-1、Ang-2、Ang-3、Ang-4四类亚型,在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Ang功能的研究进展发现,它参与了许多与血管生成有关的疾病,因此Ang在与血管生成有关的疾病如血管闭塞性疾病、肿瘤和放射性皮肤溃疡修复中有广泛应用前景。
临床放射医学
极重度骨髓型与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救治进展
胡锴勋, 艾辉胜
2006, 30(1): 56-59.
摘要:
极重度骨髓型与肠型急性放射病(ARS)一直是医学难以攻克的热点问题。本文从4个方面概括ARS治疗的新进展:①WR-2721作为细胞防护剂的机制和早期应用,可能阻断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性放射损伤;②细胞因子治疗放射病的新进展,提出重视造血恢复后患者的免疫重建;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病有重要治疗意义;④放射病的抗感染防护和治疗,临床真菌感染症状出现前,抗真菌用药的适应证。
低剂量辐射与糖尿病
赵红光, 蔡露, 龚守良
2006, 30(1): 59-62.
摘要:
低剂量辐射(LDR)诱导免疫兴奋效应及适应性反应的机制可能与LDR诱导的保护性蛋白和抗氧化物质有关,并在糖尿病(DM)及其他疾病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主要综述LDR对DM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并讨论LDR应用于临床及DM并发症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