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2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核医学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陈香, 赵军
2005, 29(3): 97-100.
摘要:
PET-CT实现了功能影像和结构影像的同机图像融合,诊断灵敏度及准确性好,对淋巴结分期准确,可以鉴别病灶的良恶性以及判断治疗后残存肿瘤的活力,使肺癌诊断的定性、定位、定量及定期更准确。本文综述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和分期、疗效观察、治疗决策及放疗计划制订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肿瘤标记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陈虞梅
2005, 29(3): 101-104.
摘要: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关其检测的肿瘤标记物很多,部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迄今为止尚无理想的肿瘤标记物。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例如癌胚抗原、CA19-9、CA50、CA242等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并探讨近来研究发现的几种联合检测方法对提高结直肠癌诊断正确性的临床价值。另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肿瘤标记物及基因肿瘤标记物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研究也取得较大的进展,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诊断效率的新的检查方法。
放射性核素标记小分子多肽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周玉凤
2005, 29(3): 105-108.
摘要:
近年来,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多肽进行受体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已变得非常重要。临床应用最多的是生长抑素类似物。现已成功开发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α-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神经紧张素、血管活性肠肽、铃蟾肽、P物质、神经肽Y、缩胆囊素类似物等,并已进行体内、外研究。综述了应用90Y和177Lu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进行受体介导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的情况,以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缩胆囊素和神经肽Y用于内照射治疗的前期临床资料。
甲状腺相关眼病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段炼, 李险峰
2005, 29(3): 108-111.
摘要: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眼眶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证实免疫抑制剂和眼眶局部放疗对活动期的患者有显著疗效,而对于静止期的患者基本无效。因此,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活动度评定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眼眶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在判断其活动度及评价治疗效果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小剂量131I治疗甲亢的对比研究
秦岚, 邵梦麟, 王俊起
2005, 29(3): 112-114.
摘要:
目的: 通过277例小剂量131I治疗Graves'病的临床观察资料与Howarth D的报道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277例患者按分步法分为45Gy和77Gy两组,分别与Howarth D的60Gy和90Gy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个剂量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甲亢的治愈率和甲减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4月时甲功正常的比例和甲减的发生率出现高度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Howarth D提出的小剂量优化治疗方案能够在减少或延迟甲减发生的前提下有效治疗Graves'病,我们认为,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实行分步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甲减发生率,提高甲亢治愈率。
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状况与肿瘤分期的关系
董晖, 王朝杰
2005, 29(3): 115-117.
摘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状况及其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和酶免法分析60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比较各项指标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CD8+)、sIL-2R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T细胞总数(CD3+)、辅助性诱导性T细胞/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结直肠癌Dukes'分期的增高,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逐渐降低,sIL-2R逐渐增高。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分期有关,其恶性程度越高,免疫功能越低,预后越差。
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庄明明, 问奕欣, 洪晓鹏, 郑卫军
2005, 29(3): 118-12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sICAM-1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2.874,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呈正相关(r=0.275,P<0.05),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呈负相关(r=-0.4812,P<0.01);从ChildA级到ChildC级,血清sICAM-1水平逐步升高(r=0.3698,P<0.05);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GOT、血尿素氮(BUN)、总胆红素(SB)、肌酐(Cr)、s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rhGH治疗组治疗后BUN、Cr、sICAM-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rhGH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5.45%、36.36%、18.18%和36.36%、45.45%、27.27%。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增高与肝细胞损伤、肝功能障碍有关,血清sICAM-1水平监测可作为临床观察肝硬化患者病变活动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放射医学
辐射致癌危险预测模型的改进
童建
2005, 29(3): 121-126.
摘要:
对辐射致癌危险度的计算,是基于特定肿瘤的危险预测模型。最近,对原有模型中使用的一些参数进行了改进,包括采用两种危险系数即死亡率危险系数和发病率危险系数、提出年龄和性别特异性的致癌危险系数等。应用这些改进的危险系数,计算并给出了不同核素和不同暴露方式下组织和器官的辐射致癌危险度估计值。
SCGE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研究
刘强, 姜恩海, 李进, 唐卫生, 王知权
2005, 29(3): 126-129.
摘要: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检测单个细胞的DNA损伤。放射生物学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用于检测精子细胞、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哺乳动物细胞受照后的DNA损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有关软件的深层开发,使得这一技术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尤其在照后早期,较其他传统生物剂量学技术具有明显优势,用于放射生物剂量学研究将有良好前景。
环氧合酶-2抑制剂及其辐射增敏效应
周乐源, 周菊英
2005, 29(3): 129-131.
摘要:
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因其广泛的预防和抑制肿瘤作用,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关注。COX-2抑制剂与射线合并作用于肿瘤细胞时产生了辐射增敏现象,增敏的机制可能是COX-2抑制剂改变了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提高对辐射诱导凋亡易感性等。
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芹
2005, 29(3): 132-136.
摘要:
对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XRCC)基因功能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哺乳动物DNA损伤修复过程和遗传不稳定性致癌机制的理解。通过观察XRCC基因突变体的表型,可以对其功能进行鉴定。目前已鉴定的这一基因家族的多数成员均参与几种重要的DNA修复途径,包括碱基切除修复、同源重组修复和非同源末端重接。XRCC基因的鉴定及其在DNA损伤修复和维持遗传稳定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动态成像技术及其在精确放疗中的应用
杨克柽, 孙卫国, 林意群
2005, 29(3): 136-139.
摘要:
放射治疗的发展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密不可分,CT成像的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得动态CT日益成为临床应用的有效手段。在放疗模拟定位的应用中,采用呼吸门控技术得到呼吸周期中不同相位的三维图像,可掌握肿瘤目标随呼吸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对改进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直线加速器上嵌入两正交的X射线成像系统,以实时跟踪肿瘤目标的位置,也是四维放疗研究的一个方向。
肿瘤MR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吴沛宏, 王国慧
2005, 29(3): 139-142.
摘要:
MR分子影像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借助MRI技术在活体状态下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肿瘤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诊断与监测治疗效果。目前关于MR分子影像研究多集中于MR特异性分子探针的制备、肿瘤血管形成显像、报告基因显像、波谱显像等方面,由于MR具有精确的空间定位及功能成像等优势,因此在肿瘤分子影像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在21世纪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MR分子影像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借助MRI技术在活体状态下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肿瘤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诊断与监测治疗效果。目前关于MR分子影像研究多集中于MR特异性分子探针的制备、肿瘤血管形成显像、报告基因显像、波谱显像等方面,由于MR具有精确的空间定位及功能成像等优势,因此在肿瘤分子影像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在21世纪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胶质瘤中的应用
刘影, 李传福
2005, 29(3): 143-145.
摘要:
综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及扩散加权成像(包括扩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