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25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综述
钠/碘同向转运体
柳卫, 张满达, 王铁生
2001, 25(2): 49-52.
摘要:
钠/碘同向转运体是甲状腺滤泡细胞基底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介导甲状腺对碘的主动运输。本文综述钠/碘同向转运体在基因、蛋白质二级结构、电生理学特征、调控及组织分布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对甲状腺疾病和放射性碘治疗的意义。
半侧空间忽略定位研究
尹雅芙, 李亚明
2001, 25(2): 53-55.
摘要:
半侧空间忽略(HSN)与脑卒中的愈后密切相关。大多数学者认为,HSN是由于介导方向性注意的网络结构损伤所致,包括额叶、顶叶和扣带回皮质及与之相连的皮质下区域丘脑、基底节和上丘。与忽略最相关的部位一般认为是右侧顶下小叶。人类颞-顶-枕连接区(temporal-parietal-occipital junction),即TPO连接区病变易致HSN。利用敏感的SPECT技术检测忽略患者脑损伤部位的局部脑血流(rCBF),进行定位及定量研究,可望为HSN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
单链抗体的研究进展
谭文庆
2001, 25(2): 55-59.
摘要:
抗体技术由细胞工程抗体(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发展到基因工程抗体,尤其是抗体库技术的出现,将抗体工程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从抗体库技术等方面介绍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v antibody,sc Fv)的进展情况。
基因转染诱导核素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
罗全勇
2001, 25(2): 60-62.
摘要:
应用基因转染技术,诱导肿瘤细胞表达某种表面抗原或受体,使肿瘤细胞能够选择性地摄取某一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以便能够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恶性肿瘤。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癌胚抗原(CEA)基因转染诱导放射免疫治疗,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基因转染诱导131I治疗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AT)基因转染诱导间碘苄胍(MIBG)治疗等。通过基因转染,可以使核素治疗恶性肿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核素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反义显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夏劲松
2001, 25(2): 62-65.
摘要:
反义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反义寡核苷酸,通过体内核酸杂交而显示目的基因表达的一种显像方法,具有设计简便、合成简易、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等特点。成功的反义显像要求反义寡核苷酸易被细胞摄取、耐核酸酶、杂交稳定、标记简单。脂质体、受体等介导的反义RNA转移,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以及标记方法的改进将大大加快反义显像的临床应用。
肿瘤血管活性肠肽受体显像
王雪鹃, 张梅颖, 林保和
2001, 25(2): 65-69.
摘要: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一种由28个氨基酸组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神经递质,能通过其受体调节正常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VPAC(VIP受体)广泛存在于各种正常和肿瘤组织中,但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密度远大于正常组织,这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血管活性肠肽受体显像奠定基础。此种显像已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选择与预后评价。
NF-κB不同二聚体的活化与辐射诱导凋亡的关系
何淑杰, 刘树铮
2001, 25(2): 74-77.
摘要:
转录因子κ基因结合核因子(NF-κB)一直被看作是细胞的存活因子,对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起强烈的抵抗作用。然而,近来的研究逐渐表明,NF-κB不同亚基的组合可能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作用。对这方面课题的深入研究,无疑对理解中、高剂量辐射免疫抑制效应的机制可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依据,并对临床肿瘤的放疗将提供新的有价值的资料。
应用DNA芯片技术结合核技术对辐射致癌分子机制的研究
韩玲, 李雨, 陈杞
2001, 25(2): 78-81.
摘要:
DNA芯片技术是新近出现的新的基因分析方法。它是将成千上万个寡核苷酸固定在约厘米大小的硅片上,将待测材料用荧光素或同位素标记,在DNA芯片上与探针杂交,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芯片进行扫描获取杂交探针的荧光信号。该技术可用于DNA测序,转录情况分析,基因诊断与基因药物设计,突变及多肽性检测遗传作图等方面的研究。
AT的信号传导
李雨, 潘真, 蔡建明
2001, 25(2): 82-86.
摘要:
基因缺陷所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表现为免疫缺陷、进行性共济失调、性腺发育异常、辐射敏感和易患癌症等。本文综述了AT的信号传导,包括AT基因突变和临床症状、电离辐射诱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一些转录因子、细胞周期检控点异常、持续的氧应激和细胞凋亡等。
放射增敏剂研究概况
李莉
2001, 25(2): 87-90.
摘要:
肿瘤乏氧是导致放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放射增敏剂由于能提高乏氧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而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放射增敏剂的研究包括传统硝基咪唑类化合物、乏氧细胞毒性物、一氧化氮供体、血红蛋白别构效应物和金属卟啉等,它们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改善组织氧合状态或选择性杀死乏氧细胞,从而提高细胞对射线敏感性。由于肿瘤微环境极其复杂,尽管已合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化合物,但尚未发现真正能适用于临床的药物。
小剂量电离辐射可消灭部分肿瘤
何庆嘉, 冉新泽
2001, 25(2): 90-92.
摘要:
小剂量电离辐射能减少肿瘤的转化、发生及生长,并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染色体损伤及增加损伤细胞的清除等机制有关。小剂量电离辐射可消灭部分肿瘤的发现,为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