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45卷  第8期

显示方式:
2021-08期封面
2021, 45(8): -1--1.
摘要:
2021-08期目录
2021, 45(8): 1-4.
摘要:
临床研究
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单凤玲, 孙贞魁, 沈晨天, 罗全勇
2021, 45(8): 479-48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5025-00069
摘要:
目的 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 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99Tc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99Tcm-HYNIC-TOC)SPECT/CT、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结果 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和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 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99Tc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PMT患者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 结论 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18F-FDG PET/CT 对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髓内复发灶的诊断价值
王剑杰, 张滨, 马潞娜, 田智勇
2021, 45(8): 486-49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0022-00089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急性白血病(AL)骨髓移植术后髓内复发灶的诊断价值,筛选可用于诊断其复发的半定量参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北燕达医院接受骨髓移植且疑为髓内复发的81例AL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和病历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36例,年龄3~55(25.14±15.07)岁。以骨髓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复发的“金标准”,将患者分为复发组(41例)、无复发组(40例),测量并计算所有可疑复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肝脏本底SUVmax,计算附肢骨SUVmax/中轴骨SUVmax和骨髓SUVmax/肝脏SUVmax比值,并以其不同的临界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诊断复发的效能。以视觉判读法为参照,分析并计算18F-FDG PET/CT不同半定量参数诊断AL髓内复发灶的效能。2组间半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 81例AL患者中,复发组的中轴骨SUVmax高于无复发组(3.10±1.65对1.99±1.26,t=3.367,P=0.001);与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的骨髓SUVmax /肝脏SUVmax比值(1.20±0.56对0.89±0.74)和附肢骨SUVmax /中轴骨SUVmax比值(1.58±1.38对0.79±0.37)均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3.477,均P<0.05)。基于SUVmax的半定量指标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中轴骨SUVmax≥2.05作为判断髓内复发的标准时,其诊断AL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0.73%(29/41)、72.50%(29/40)和 71.60%(58/81),AUC为0.770。视觉判读法结果显示,以多灶性摄取+弥漫性摄取18F-FDG为髓内复发的诊断标准时,其诊断AL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5.37%(35/41)、70.00%(28/40)和77.78%(63/81)。 结论 18F-FDG PET/CT视觉判读法是诊断AL复发简便、可靠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基于SUVmax的半定量参数分析是视觉判读法的重要补充。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许颍, 李广利, 张申, 蔡二锋, 关永珍, 黄成奇
2021, 45(8): 495-50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05026-00090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代谢参数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NSCLC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43例,年龄33~90(66.0±11.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并计算代谢参数,变异系数(CV)为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标准差(SD)与SUVmax的比值;LMV为淋巴结SUVmax与纵隔血池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的比值;病灶葡萄糖酵解总量(TLG)为肿瘤代谢体积(MTV)与SUVmean的乘积。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连续性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患者肺部原发肿瘤的长径>30.0 mm或淋巴结的短径>10.0 mm时易发生淋巴结转移(61.9%对38.1%、59.5%对40.5%,χ2=9.16、5.20,均P<0.05);转移组患者的原发肿瘤CV、淋巴结SUVmax和LMV均高于未转移组患者(46.7±6.1对29.4±6.0、5.9±1.9对2.8±1.6、2.2±0.6对1.4±0.3,t=13.81、8.60、3.9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SUVmax[OR=2.2,95%可信区间(CI):1.30~3.80,P<0.05]和原发肿瘤CVOR=1.5,95%CI:1.20~1.80,P<0.01)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CV的曲线下面积(AUC)=0.97(SD=0.02,95%CI:0.94~0.99,P<0.01),当CV>30.5时,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41.7%;淋巴结SUVmax的AUC=0.91(SD=0.30,95%CI:0.85~0.97,P<0.01),当淋巴结SUVmax>3.1时,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23.3%。将2种危险因素进行联合诊断,得出的AUC=0.98(SD=0.01,95%CI:0.96~1.00,P<0.01)。 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中原发肿瘤CV和淋巴结SUVmax是预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单侧单发肾癌患者术前分肾GFR的测定与分析
焦妍, 张悦, 张遵城
2021, 45(8): 501-50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2028-00072
摘要:
目的 分析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的单侧单发肾癌患者总肾、患肾及健肾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50例单侧单发肾癌患者(肾癌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3~65(54.2±9.7)岁]的术前临床资料,并以中国肾癌高发年龄段(47~68岁)的60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36名、女性24名,年龄(56.1±8.6)岁]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肾癌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同期均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肾动态显像,比较2组受试者的临床指标、总肾及单肾GFR。肾癌组总肾GFR与对照组总肾GFR,肾癌组患肾、健肾GFR与对照组单肾GFR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肾癌组患者中非对称肾功能的发生情况和健肾代偿情况,比较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 结果 肾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年龄、吸烟情况、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和尿酸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0.021,t=0.656~1.980,均P>0.05)。肾癌组患者总肾GFR[(103.9±15.9) mL/min]与对照组[(103.2±10.6) mL/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P=0.908)。与对照组单肾GFR[(51.2±5.9 ) mL/min]相比,肾癌组患肾GFR[(47.4±13.0) mL/min]明显降低,健肾GFR[(56.1±10.9) mL/min]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8、2.837,均 P <0.05)。50例肾癌患者中,21例患者患肾与健肾GFR占总肾GFR的百分比之差的绝对值>10%;16例患者健肾GFR高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单肾GFR参考值范围的上限。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分别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1±26.1) mL/(min·1.73 m2vs. (108.7±13.4) mL/(min·1.73 m2),t=3.765,P<0.05]且二者具有相关性(r=0.54,P<0.05)。 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可获得患肾和健肾GFR变化的准确信息,为肾癌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放疗在低负荷转移性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骆华春, 傅志超, 沈志勇, 王鑫鹏, 蔡履娟, 冯静, 应文敏, 陈忠华
2021, 45(8): 507-51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5013-0006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放疗方法在低负荷转移性前列腺癌(LBMP)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11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LBMP的91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3~72(67.4±4.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全雄激素阻断内分泌治疗,其中52例患者接受单纯前列腺直接放疗(PODT组),39例患者接受前列腺联合转移灶放疗(PMRT组)。PODT组患者的放疗靶区为前列腺和双侧精囊,即计划靶区体积(PTV),其处方总剂量为62.5 Gy(2.5 Gy/次,1次/d,25次/5周);PMRT组患者的放疗靶区为PTV+淋巴结计划大体肿瘤体积(PGTVnd)+椎体转移灶计划大体肿瘤体积(PGTVm),其中,PGTVnd处方总剂量为55 Gy(2.2 Gy/次,1次/d,25次/5周);PGTVm处方总剂量为45 Gy(1.8 Gy/次,1次/d,25次/5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肿瘤照射体积、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采用扩展性前列腺癌复合指数(EPIC)量表和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标准评价2组患者各个随访时间点的生存质量和急性放射损伤;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急性放射损伤;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 χ2检验。 结果 PODT组总的照射体积为(264.52±86.37) cm3,显著低于PMRT组的(418.47±63.64) cm3,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2, P<0.05)。PODT组危及器官(直肠、膀胱、左侧股骨头和右侧股骨头)的照射剂量均显著低于PMRT组(t=2.01~4.78,均P<0.05)。PODT组在放疗结束当天、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的泌尿系统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PMRT组(Z=4.467、5.726、7.984,均 P<0.05);PODT组在放疗结束当天、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24个月的肠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PMRT组(Z=3.826、5.693、7.874,均 P<0.05);PMRT组的性功能评分在放疗后3个月及以后的各个随访时间点均高于PODT组(Z=2.381~9.872,均P<0.05)。PODT组和PMRT组的5年总生存(OS)率和前列腺癌特异性生存(PCSS)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62、3.07,均P>0.05)。PODT组的5年无生化失败期间(IBF)率低于PMRT组(4.2%对14.9%),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3)。PMRT组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减少、下降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ODT组(χ2=6.09、3.12、7.58,均P<0.05);其呕吐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PODT组(48.7%对19.2%,χ2=8.93,P<0.05)。 结论 LBMP患者接受PMRT可提高IBF时间,但无法延长PCSS和OS时间,且增加了辐射损伤的发生率。
基础研究
西格列汀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
张远洋, 王梅芳, 董银萍, 吴静, 王欣悦, 李文璇, 李德冠
2021, 45(8): 515-52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0019-00088
摘要: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 将15只C57BL/6小鼠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照射组、西格列汀+照射组,每组5只。照射组和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接受7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者于照射后2 h开始灌胃西格列汀,给药剂量为10 mg/kg,连续给药7 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第30天取外周血进行血象测定,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后取骨髓细胞测定有核细胞数、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数量及其活性氧水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减少、下降(t=3.476~12.200,均P<0.05);HSC和HPC的数量及百分比均明显减少、降低(t=3.174~5.287,均P<0.05);HSC中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1980.6±309.3对3994.5±1119.0,t=3.904,P<0.05),骨髓细胞CFU-GM显著减少(66.2±5.3对30.8±3.9,t=13.240,P<0.05)。与照射组相比,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8.0±1.0)×106个对(11.0±0.4)×106个,t=4.593,P<0.05]、白细胞数量[(3.0±0.2)×109个/L对(3.9±0.3)×109个/L,t=7.020,P<0.05]均增多;HPC数量[(33 724.4±10 594.9)个对(101 637.6±17 240.5)个,t=5.951,P<0.05]及百分比[(5.6±1.0)%对(11.5±3.0)%,t=4.163,P<0.05]均上升,HSC中活性氧水平降低(3994.5±1119.0对2415.7±122.9,t=2.375,P<0.05),骨髓细胞CFU-GM增加(30.8±3.9对38.2±4.4,t=2.964,P<0.05)。 结论 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综述
SUV测量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隋秀莉, 石洪成
2021, 45(8): 521-52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7041-00080
摘要:
标准化摄取值(SUV)是18F-FDG PET/CT在临床应用中最重要的半定量指标,其在多种疾病的诊断、肿瘤疗效的评价和预后的评估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SUV的测量准确性受生物学因素和技术性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SUV的测量准确性,更精准地评估病情,笔者就SUV测量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类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潘登, 于丽娟
2021, 45(8): 527-53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9004-00082
摘要:
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影响着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的预后。虽然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某些特殊情况无法明确组织病理学类型或亚型。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直观地反映肿瘤代谢程度,其代谢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像组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旨在从医学图像中提取自动化的定量成像特征,并能无创地预测肺癌的病理类型。笔者就18F-FDG PET/CT在预测NSCLC病理类型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放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茵, 吴茜茜, 刘来昱, 官键
2021, 45(8): 532-53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7039-00077
摘要: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TAMs可根据表型及功能的不同分为M1型和M2型,分别与抗肿瘤免疫和促进肿瘤进展有关。放疗是大多数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也可以间接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包括TAMs),导致TAMs向放疗抵抗型或放疗敏感型发展,从而影响放疗的疗效。靶向TAMs来抑制其促肿瘤作用以及促进TAMs向M1型复极化已经成为极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方式。靶向TAMs与放疗联合治疗能够协同抑制肿瘤进展、增强疗效并减少放疗抵抗。笔者就TAMs在肿瘤放疗中的角色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靶向TAMs与放疗联合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核医学诊疗中患者内照射的研究进展
何鑫雨, 尚兵, 姜晓燕, 丁库克
2021, 45(8): 539-54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7033-00087
摘要:
在核医学诊疗中,放射性核素不仅照射患者体内的靶器官,同时对其他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也会产生照射。笔者介绍了国内外与核医学有关的人体辐射剂量模型发展趋势,重点针对核医学常用的3种放射性核素(18F、99Tcm131I)标记的显像剂导致患者内照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研究核医学诊疗患者内照射剂量与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