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44卷  第12期

目录
2020-12封面
2020, 44(12): 0-0.
摘要:
2020-12目录
2020, 44(12): 1-4.
摘要:
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转归胸部CT评价
赵建华, 柴军, 张晓琴, 贺燕林, 刘瑞, 孙德俊
2020, 44(12): 737-74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4048-00101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胸部CT的差异,以提高对COVID-19转归的影像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29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COVID-19病例库的42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的胸部CT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7个月~86岁[(48.74±17.18)岁]。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或危重型)将患者分为未转为重症的A组(n=29)和转为重症的B组(n=13),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表现,评价感染肺叶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密度(CT值)和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占比等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1.000)。B组患者的年龄高于A组[(65.62±11.24)岁对(41.17±13.66)岁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B组患者感染肺叶数以及各肺叶感染体积占比、总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3.605,均P<0.05)。2组患者肺部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6,P=0.146),B组患者各肺叶感染体积及双肺总感染体积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3.254,均P<0.05);B组患者在各CT阈值范围内的肺部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5~3.578,均P<0.05)。胸部CT和人工智能病灶识别图的图像结果显示,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双肺下叶感染较多,右肺中叶较少。 结论 转为重症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CT明显有别于未转为重症的患者。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可尽早评估有重症转归倾向的患者,有助于COVID-19重症率的控制。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肿瘤放疗中的研究进展
侯震, 李双双, 闫婧
2020, 44(12): 744-74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4004-00107
摘要:
影像组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图像分析方法,能够深度发掘隐藏在医学影像背后的临床信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将影像组学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了其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价值。笔者从影像组学的研究背景出发,就其在肿瘤放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核医学病房中的初步应用与展望
周伟娜, 张凯秀
2020, 44(12): 750-75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3036-00104
摘要:
人工智能(AI)是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也是一门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科学。AI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其与机器人的结合应用非常广泛,并较早应用于医学领域。但是,AI应用于核医学病房的时间相对较晚,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针对临床上常用的AI机器人在核医学病房中的应用现状,笔者从入院宣教、环境监测、查房和消毒等4个主要功能方面进行了综述。笔者通过探讨其所涉及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旨在推动核素诊疗的长足发展。
临床研究
基线18F-FDG PET/CT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来瑞鹤, 蒋冲, 滕月, 孙一文, 李爱梅
2020, 44(12): 755-76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50-00110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前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代谢参数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确诊为转移性MM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7例,中位年龄59(23~86)岁。对所有患者行化疗、免疫或靶向治疗。随访时间为0.5~53.6个月。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期(MS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定义为从18F-FDG PET成像到患者病死的时间和疾病进展或病死的时间。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以SUV>40% SUVmax的体素边界作为临界值,分别测量并计算全身肿瘤代谢体积(MTV)和全身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PET参数的最佳临界值,并以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临界值为界分别将患者分为2组,共6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预测2组间MSS和PF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评估PET参数和临床变量的预后意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PET参数是否为MSS和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结果 SUVmax、全身MTV和全身TLG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86、8.12 cm3和91.45。全身MTV和全身TLG以临界值为界的2组患者PF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02,均P<0.05);SUVmax和全身TLG以临界值为界的2组患者MS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4.38,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245 U/L、淋巴结转移、SUVmax>10.86和全身TLG>91.45是MSS的预后危险因素;M1期、全身MTV>8.12 cm3和全身TLG>91.45是PFS的预后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UVmax>10.86是MS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是转移性MM患者病死的最佳预测因素,而全身MTV和全身TLG对转移性MM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肾上皮样与类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影像与病理学表现的对照分析
刘子蔚, 胡秋根, 罗纯, 杨少民, 陈海雄, 张榕, 曾晓峰
2020, 44(12): 763-76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2049-00111
摘要: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与类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诊断为肾EAML的2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48.9(22~72)岁。将所有病灶组织的标本重新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并根据此次观察的标本中上皮样成分占比,分为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CT图像上的肿瘤长径、形态、坏死液化、出血、肿瘤内脂肪、强化模式等CT征象并测量各期CT值,计算皮质期和髓质期的强化比值,并用皮质期强化比值反映皮质期强化程度。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肾EAML组(15例)的上皮样细胞占86.7%,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巢状、片状排列,部分核不规则,具有核异型性;类上皮样AML组(7例)的上皮样细胞占23.6%,其他多为梭形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在肿瘤长径[(8.40±4.26) cm对(4.90±1.84) cm]、坏死液化[73.3%(11/15)对14.3%(1/7)]、肿瘤内脂肪[86.7%(13/15)对14.3%(1/7)]、强化模式[73.3%(11/15)对14.3%(1/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P<0.05);在皮质期增强CT强化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0.56, 0.67)对0.96(0.92, 0.97),Z=−3.56,P<0.001],且临界值≤0.73时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981(0.813~1.000),Youden=0.87],Youden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肿瘤内无脂肪、“快进慢出”强化模式、有坏死液化、肿瘤长径>8 cm。 结论 肾EAML具有特征性CT征象,尤其当皮质期强化比值≤0.73时,应高度怀疑肾EAML。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心绞痛斑块性质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
傅晓明, 李宝新
2020, 44(12): 770-77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1022-00109
摘要: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心绞痛斑块性质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绞痛分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0)和非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89)。所有患者均行CTA,比较2组患者的斑块性质情况并分析斑块性质与预后的关系。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UAP组患者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41.99%(152/362)对18.24%(31/170),χ2=28.92,P<0.01],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SAP组患者[38.12%(138/362)对61.76%(105/170),χ2=26.06,P<0.01]。UAP组的89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力衰竭5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UAP反复发作15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72.73%(80/110)对28.57%(72/252),χ2=61.29,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的患者[7.27%(8/110)对51.59%(130/252),χ2=63.75,P<0.05]。SAP组的5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发展为UAP4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89%(11/19)对13.25%(20/151),χ2=22.57,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21.05%(4/19)对66.89%(101/151),χ2=15.01,P<0.05]。 结论 冠状动脉CTA能有效评估斑块性质,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综述
18F-FDG PET/CT在胃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王欣, 李迎辞, 田墨涵
2020, 44(12): 775-77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8004-00097
摘要: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胃癌中的应用既有优点又有局限性。胃癌原发灶对18F-FDG的摄取与癌症分期、组织学分型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早期胃癌18F-FDG摄取阳性预示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不可治愈性。进展期胃癌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在肠型与印戒细胞癌(SRC)或弥漫型胃癌间的差异显著,SRC的SUVmax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18F-FDG PET/CT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较低,但其特异度很高,区域淋巴结对18F-FDG摄取呈阳性是预后不良的指征。18F-FDG PET/CT可检出隐匿的远处转移(7.2%~10.0%),其中大部分(4.7%~8.8%)使用腹腔镜也不能检出。常规性应用18F-FDG PET/CT并联合腹腔镜检查对明确胃癌分期的意义重大。因此,笔者就18F-FDG PET/CT在胃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疗进展
刘雪辉, 高志民
2020, 44(12): 780-78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0002-00108
摘要:
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AFTN)是发生于甲状腺腺体的以良性结节为主的疾病,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正常、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毒性结节前期)和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毒性结节期)。AFTN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131I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等。笔者对AFTN的诊断和治疗及其特殊的临床情况(如恶性结节、Marine-Lenhart综合征和131I治疗后诱发的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进一步的开展提供依据。
SENPs调控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罗娜, 勾文峰, 吴红英, 李祎亮
2020, 44(12): 786-79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2038-00099
摘要:
小类泛素修饰因子特异性蛋白酶(SENPs)调控的小类泛素化修饰在放射敏感性的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ENPs会导致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升高。据报道,SENPs通过参与DNA损伤修复、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和调控信号通路等机制调控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目前,以SENP1为主的SENPs抑制剂主要分为短发卡RNA类、肽类和拟肽类、合成小分子类、虚拟筛选类和天然产物来源类。SENPs抑制剂或可作为新型的放射增敏药物,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优化。笔者总结了SENPs调控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开发SENPs抑制剂作为放射增敏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病例报告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孙绮桦, 梁婉媚, 王欣璐, 尹吉林, 张金赫
2020, 44(12): 796-79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2037-00092
摘要:
笔者介绍了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8F-FDG PET/CT显像的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等方面分析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了解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特点。该病发病率极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难以与常见肝脏肿瘤相鉴别,在临床上易造成误诊。且该病预后欠佳,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或根治性手术切除。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巨大甲状旁腺腺瘤99Tcm-MIBI SPECT/CT显像一例
王静, 朱玉春, 周伟
2020, 44(12): 799-80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0012-00103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HPT)伴巨大甲状旁腺腺瘤的99Tcm-MIBI SPECT/CT显像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了该病的特点,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三发性HPT的认识。三发性HPT常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透析患者,其甲状旁腺长期受到低血钙的刺激,部分组织增生后转变为具有自主分泌功能的腺瘤,其发病率较低,内科治疗效果欠佳,及时进行99Tcm-MIBI SPECT/CT显像可以进一步定性、定位,利于为患者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