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33卷  第6期

实验核医学
分子核医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方圣伟, 奚望, 张宏
2009, 33(6): 321-3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1
摘要:
分子核医学是分子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PET和SPECT技术。目前,CT、MRI、超声、光学成像等影像技术与分子核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以及多模式放射性药物探针的研究及应用成为核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分子核医学在疾病的生物治疗疗效评估研究,基因治疗及其监测,干细胞生长、繁殖、迁移监测,以及新药的开发和筛选等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将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淋巴瘤细胞株Raji摄取18F-氟脱氧葡萄糖和18F-氟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体外实验研究
袁航, 章斌, 邓胜明, 吴翼伟
2009, 33(6): 327-3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2
摘要:
目的 研究测定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摄取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和18F-氟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8F-FLT)的方法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淋巴瘤细胞株Raji对18F-FDG和18F-FLT的细胞结合率:细胞数量1×105~1×107/瓶;18F-FDG和18F-FLT的放射性活度1.85~29.6 kBq;反应时间20~120min;葡萄糖浓度0~11.1mmol/L。结果 每瓶1×107个细胞、加入3.7 kBq 18F-FDG、葡萄糖浓度在0~2.78 mmol/L、作用100min,18F-FDG细胞结合率达到(50.42±1.07)%;每瓶1×107个细胞、加入3.7 kBq 18F-FLT、作用100min,18F-FLT细胞结合率达到(59.48±0.77)%;18F-FDG和18F-FLT的细胞结合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1192.805,P<0.001)。结论 Raji细胞与18F-FDG的结合率与细胞数量、作用时间及葡萄糖浓度有关,与18F-FDG的放射性活度无关;Raji细胞与18F-FLT的结合率与细胞数量和作用时间有关,与18F-FLT的放射性活度及葡萄糖浓度无关;同等条件下,Raji细胞对18F-FLT的细胞结合率高于18F-FDG。
生长抑素类似物介导靶向显像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高玉婷, 王自正
2009, 33(6): 330-3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3
摘要:
放射性核素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靶向诊断和靶向治疗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大多数生长抑素类似物仅对生长抑素受体2具有较高的亲和力,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新一代生长抑素类似物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N,N',N",N'"-四乙酸-1-萘丙氨酸-奥曲肽(DOTA-NOC)等,可与更多亚型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且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可由发射不同射线的多种核素标记,已引起广泛重视。该文在介绍常规生长抑素类似物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新的螯合剂、新的标记核素及其新的组合,展望生长抑素受体介导肿瘤显像及治疗的前景。
放射性榄香烯三羰基铼配合物在荷小细胞肺癌裸鼠体内的分布及其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付晓昉, 王秀梅, 许建春
2009, 33(6): 335-336,3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4
摘要:
目的 观察放射性榄香烯三羰基铼(ETRC)对荷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并分析其在裸鼠体内的分布、靶向性。方法 以中草药有效成分β-榄香烯为起始原料,人工合成ETRC;制备荷H128小细胞肺癌BALB/c裸鼠模型,12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ETRC,分别在不同时间测量肿瘤组织及各器官的放射性,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将2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榄香烯治疗组;③188Re治疗组;④ETRC治疗组。尾静脉注射相应试剂后24d比较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结果 给药后6h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最强,为(6.35±0.33)%ID/g,此时肿瘤/血液放射性比值为2.59,肿瘤/肝放射性比值为4.07,肿瘤/脾放射性比值为3.87.给药后24d,肿瘤体积和质量分别为①组:(2.945±0.567)cm3,(5.438±1.232)g;②组:(1.860±0.263)cm3,(4.876±0.621)g;③组:(1.861±0.896)cm3,(4.691±1.595)g;④组:(0.601±0.152)cm3,(1.602±0.194)g。ETRC治疗组显着好于其他各组。结论 ETRC能有效抑制裸鼠小细胞肺癌的生长,对小细胞肺癌治疗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临床核医学
PET脑显像对致痫灶的定位方法
白侠, 王雪梅
2009, 33(6): 337-3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5
摘要:
癫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综合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智力及日常生活。但是癫痫的治愈率却非常低,因为之一就是致痫灶的准确定位。临床上用于致痫灶定位的主要方法有: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扫描、脑磁图以及PET脑显像等。PET腩显像可以从脑组织代谢、血流灌注、生化、功能、氧耗、化学递质及神经受体等方面对致痫灶进行定位,提高了致痫灶的检出率,从而为癫痫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指明了方向。
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化时血清胃泌素和幽门螺杆菌的变化及其作用
荆卫娟, 杨永青
2009, 33(6): 341-3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6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向胃癌转化时血清胃泌素(Gs)和幽门螺杆菌(Hp)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了63例CAG(其中随访1年者48例、3年者35例和5年者30例)、90例胃癌和61例正常对照者血清Gs水平及Hp感染率,并做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63例首诊CAG、48例随访1年CAG、35例随访3年CAG、30例随访5年CAG和90例胃癌者血清G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4.716、5.218、5.624、6.179和6.572,均为P<0.01),Hp感染率分别为65.1%、70.8%、82.9%、86.7%和88.8%。90例不同部位胃癌患者血清Gs的水平:胃窦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560,P>0.05),胃体癌和胃底贲门癌患者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t=4.221,P<0.05;t=4.436,P<0.01),以胃底贲门癌患者为最高。结论 CAG患者血清Gs水平和Hp感染率的随访测定可达到胃癌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之目的。
99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对糖尿病肾功能的评价
姚立新, 李昨非, 刘波, 郭雷鸣
2009, 33(6): 343-3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7
摘要:
目的 探讨,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价值。方法 糖尿病(DM)患者90例,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4组:①DM正常尿白蛋白(DM1)组;②DM微量尿白蛋白(DM2)组;③大量尿白蛋白(DM3)组;④肾功能不全(DM4)组;与正常对照(NC)组40例一起行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同时测定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 DM1组GFR明显高于NC组(t=12.5,P<0.01),DM2组GFR与NC组相比无差异,但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20min残流率(C20)增高。DM3、DM4组GFR明显低于对照组,T1/2更加延长,C20更高,随着DN的进展,UAER逐渐上升,GFR依次降低,二者呈显着负相关(r=-0.497,P<0.05)。结论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DN,并可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是反映DN损害的敏感指标。
562例原发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
杜晓光, 闫志华, 孟玉葆
2009, 33(6): 346-3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8
摘要:
目的 通过核素骨显像检查,探讨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肺癌的骨转移规律。方法 对562例已确诊的原发肺癌患者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 MDP)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的结果和肺癌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类型肺癌骨转移平均发生率为43.06%,肺腺癌和小细胞癌骨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5.43%和45.16%,腺鳞癌、鳞癌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35.19%。结论 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肺腺癌和小细胞癌较其他类型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核素全身骨显像是诊断肺癌早期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对帮助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杜贵永, 朱兴建, 付绍祥, 李天兰
2009, 33(6): 348-35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利用SPECT对177例可疑下肢DVT患者进行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核素静脉显像(RNV)。结果 RNV对下肢DV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1%(129/140)、83.7%(31/37)、90.3%(160/177),DV工具有较为典型的RNV影像表现。结论 RNV安全无创、简便易行,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能较准确反映DVT后深浅静脉功能状态,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下肢DVT方法。
131I不同剂量法治疗甲亢疗效对比
何建华, 喻文才, 张顺琼, 曾钦文
2009, 33(6): 351-35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0
摘要:
目的 比较131I固定剂量法和计算剂量法治疗甲亢的近期疗效。方法 148例甲亢患者随机分配为固定剂量组和计算剂量组,131I治疗后6个月随访,检测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评价131I治疗效果。结果 131I治疗后6个月固定剂量组、计算剂量组甲减发生率分别为31.1%、28.4%,统计学差异无意义(χ2=0.742,P=0.528),总治愈率分别为93.3%、85.2%,统计学差异无意义(χ2=0.958,P=0.403)。不同治疗结果(甲亢、甲状腺功能正常和甲减)之间甲状腺质量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F=13.639,P=0.000),患者年龄、24h甲状腺吸碘率(RAIU)统计学差异无意义(F=1.374,P=0.241;F=2.534,P=0.137)。结论 131I固定剂量法简化治疗步骤,节约治疗费用,是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
血清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查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袁超, 陶健, 袁媛, 孙伟莉
2009, 33(6): 353-3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5-3(carbon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测定联合全身骨显像(WBS)对提高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A15-3、CEA检测和WB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组,血清CA15-3和CEA水平显着增高,与无骨转移的乳腺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CA15.3:t=91.8342;CEA:t=77.6323,P<0.01)。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88.89%,较单独检测某项指标诊断效率均有提高。结论 血清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率,特别是全身骨显像结果模棱两可时意义更大。
甲亢患者尿β2-微球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联检及临床分析
崔丽群, 杨宝军
2009, 33(6): 356-3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2
摘要:
目的 评价尿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G(IgG)联检在甲亢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放免法检测120例甲亢患者和45名健康体检者尿β2-MG、Alb、IgG和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对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尿β2-MG、Alb、IgG水平在甲亢A(原发组)组与B组(未治愈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甲亢C组治愈组(t=6.682,P<0.01);甲亢B组又高于甲亢A组(t=2.385,P<0.05);甲亢C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t=0.568,P>0.05)。甲亢组尿β2-MG、Alb、IgG分别与血清FT3、FT4水平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88、0.93、0.87、0.94、0.85。结论 联合检测尿β2-MG、Alb、IgG对于早期发现甲亢患者肾功能损害、确定肾脏受损部位及肾小球损伤的程度等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改良注射核素骨显像剂的拔针方法可提高图像质量
秦咏梅, 王来好, 赵丽华, 郭晓岗, 孔庆峰
2009, 33(6): 358-3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3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注射核素骨显像剂的拔针方法对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射核素骨显像剂后用两种方法拔针。常规组117例,拔针方法以一根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改良组117例,拔针方法以两根棉签置于针头进皮肤及血管两点,拔出针头同时按压两个进针点5min以上。2h后行SPECT全身骨骼平面显像。结果 常规组注射部位显像剂浓聚的发生率为16.24%,改良组为2.56%。结论 改良注射核素骨显像剂的拔针方法使注射部位显像剂浓聚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
放射生物学
DNA损伤修复及细胞周期检控点激活的研究进展
程晋, 邹仲敏
2009, 33(6): 360-36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4
摘要:
新近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和分子事件,特别是与DNA损伤反应和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激活以及在DNA损伤部位的募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细胞周期检控点的激活以及随后的细胞周期调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电离辐射诱导旁效应的研究现状
陈凤, 涂彧
2009, 33(6): 364-36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5
摘要:
辐射旁效应是一种电离辐射引起的间接效应。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证实了旁效应的存在,并对其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旁效应研究也逐渐从单细胞扩展到多细胞,从离体扩展到整体,从体外扩展到体内,为解释旁效应的发生及调控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尤其为以后的放射肿瘤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临床放射医学
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与分析
张洪胜, 于萍萍
2009, 33(6): 368-37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6
摘要: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特征。结果 (1)CVST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只有少数病例可见典型的"条索状"直接征象(3.57%);最常见的间接征象为非典型性的脑出血(50.00%)及脑梗死(CT:32.14%,MRI:39.29%),发病部位以双侧性较多(75.00%)。(2)大部分CVST患者的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或CT静脉血管成像(CTV)出现静脉窦连续性中断,充盈缺损区,完全性或虫蚀状改变等直接征象(CTV:100%,MRV:83.33%),还可出现远端静脉窦增粗及引流静脉扩张等间接征象。结论 CVST的CT及MRI常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而CTV和MRV影像学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若怀疑CVST应尽早行MRV或CTV检查以明确诊断。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诊断价值
侯朝华, 张敬
2009, 33(6): 372-3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17
摘要: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表现:①肿瘤超过颈内动脉(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颈内动脉(ICA)被包绕50%以上,甚至被完全包裹。结论 MRI以无创伤、无骨伪影、软组织分辨率高、解剖背景清楚及三维成像等优点,是术前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