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44卷  第8期

显示方式:
2020-08期封面
2020, 44(8): 0-0.
摘要:
2020-08期目录
2020, 44(8): 1-4.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核医学及PET/CT病例解析》书评
2020, 44(8): 1-1.
摘要:
临床研究
胸腺上皮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与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的关系
周倩茹, 丁重阳
2020, 44(8): 475-47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23-00059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术前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结果证实的40例T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32~79岁。分析所有患者的术前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病灶的SUVmax。参照WHO(2015) TET病理分型将TET患者分为低危型胸腺瘤(A、AB、B1型)、高危型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C型)3组;采用Masaoka分期标准将TET患者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 3组;将TET患者分为胸腺瘤(包括低危型胸腺瘤和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2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UVmax和曲线下面积(AUC)。3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2组间的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低危型胸腺瘤11例(A型1例、AB型4例、B1型6例),高危型胸腺瘤15例(B2型10例、B3型5例),胸腺癌14例。Masaoka分期:Ⅰ期8例,Ⅱ期17例,Ⅲ期15例。低危型胸腺瘤、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中位SUVmax分别为3.78、5.21和10.44,3组间SUV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16,P<0.01);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88、−3.928、4.106,均P<0.01)。Ⅰ期、Ⅱ期、Ⅲ期的中位SUVmax分别为3.74、5.14、10.08,3组间SUV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5,P<0.01),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80、3.679、−3.644,均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AUC为0.953(95%可变区间:0.891~1.000,P<0.01);SUVmax=6.81是鉴别诊断胸腺瘤与胸腺癌的最佳临界值。 结论 18F-FDG PET/CT 的参数SUVmax与TET的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胃癌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潘雪艳, 林小敏, 刘道佳, 李生栩, 唐明灯
2020, 44(8): 480-48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31-00063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0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28例,年龄25~81(59.74±11.39)岁。分析PET/CT原发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厚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以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原发灶长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TNM(肿瘤、结节、转移)分期及临床分期为分组条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各组间SUVmax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的关系。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淋巴结转移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101例胃癌患者原发灶的SUVmax在原发灶长径D(<4 cm:3.774±1.062,4 cm≤D<8 cm:6.552±3.695,≥8 cm:5.592±2.305)、原发灶部位(胃底及贲门:7.157±4.425,胃体:4.710±2.010,胃窦:6.137±3.069)和病理类型(印戒细胞癌:4.176±1.724,非印戒细胞癌:5.998±3.295)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2, P=0.001;t=5.564,P=0.005;t=2.212,P=0.029)。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UVmax与胃癌原发灶的长径、短径、厚度呈正相关(r=0.209,P=0.036;r=0.245,P=0.013;r=0.359,P<0.001)。PET/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3%(57/80)、81.0%(17/21)、73.3%(74/1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分期是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648,95%CI:3.905~40.961, P<0.001)。 结论 胃癌原发灶SUVmax与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有关,T分期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
18F-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在胶质瘤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宁静, 于鹏, 刘家金, 党浩丹, 徐白萱
2020, 44(8): 486-49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3057-00064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综合评估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预测胶质瘤患者对替莫唑胺(TMZ)治疗的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的17例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手动勾画肿瘤的感兴趣体积(VOI)并进行纹理分析。通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分析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根据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分将患者为甲基化组和未甲基化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之间各个影像组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 17例胶质瘤患者中,9例(52.9%)MGMT基因未甲基化、8例(47.1%)MGMT基因甲基化。甲基化组与未甲基化组比较,患者的年龄和肿瘤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1、−0.016,P=0.806、0.198);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P=0.031)。MGMT基因甲基化组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最大肿瘤与正常组织摄取率(TNRmax)显著高于MGMT基因未甲基化组(SUVmax:18.83±7.77 对 9.66±4.13,t=−3.095,P=0.007;TNRmax:2.37±0.87对1.20±0.52,t=−3.402,P=0.004)。 结论 18F-FDG PET/CT图像的SUVmax和TNRmax可能是评估胶质瘤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键指标,或许可用于预测TMZ化疗患者的临床反应。
阿法骨化醇与131I治疗Graves病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陈栋, 朱宗平, 石德道, 郑飞波
2020, 44(8): 493-49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11-00065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是否参与Graves病(GD)的发生发展,以及补充维生素D能否提高131I治疗GD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GD患者2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140例,年龄13~78(42.1±12.1)岁。将200例GD患者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GD1组(100例)和GD2组(100例),另选取正常健康者200名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GD1组接受单纯131I治疗,GD2组接受131I治疗+阿法骨化醇治疗。检测治疗前GD患者组(GD1组+GD2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治疗后12个月,复查2组GD患者的TRAb、TgAb、TPOAb和25-(OH)D3水平。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行组间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GD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GD患者组的血清25-(OH)D3水平为(29.32±12.43) nmol/L,正常对照组为(51.46±25.92) nmol/L,GD患者组的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06,P<0.01)。GD患者组血清25-(OH)D3水平与TRAb、FT3、FT4、TgAb和TPOAb水平均呈负相关(r=−0.688~−0.219,均P<0.05),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259,P<0.05)。治疗后12个月,GD2组血清25-(OH)D3水平[(44.68±17.45) nmol/L]高于GD1组[(29.86±12.78)nmol/L],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0,P<0.01);GD2组血清TRAb、TgAb、TPOAb水平[(1.96±1.52) IU/L、(106.78±76.37) IU/mL、(59.74±37.26) IU/mL]均低于GD1组[(3.12±1.80) IU/L、(146.33±103.81) IU/mL、(100.41±63.11) IU/mL],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7、−4.106、−7.259,均P<0.01)。治疗后12个月,GD1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3%(63/100)、GD2组为78%(78/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9,P=0.020)。 结论 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GD的发生发展,补充维生素D可能提高131I治疗GD的疗效。
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的初步研究
邱晶, 王慧, 王蕾, 周治强, 徐雅洁, 顾卫国
2020, 44(8): 499-50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4004-00061
摘要:
目的 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脑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低频振幅(ALFF)值和低频振幅比率(fALFF)的变化,并分析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ALFF、fALFF异常脑区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的首发抑郁症患者17例(抑郁症组: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19~54岁)和17名正常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男性8名、女性9名,年龄20~58岁),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以及HAMD-17评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受试者均行rs-fMRI扫描。基于MATLAB R2017a平台,采用ALFF和fALFF方法对rs-fMRI数据分析,比较2组受试者的ALFF值和fALFF,提取2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脑区的ALFF值和fALFF分别与HAMD-17评分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患者右前扣带回(0.51±0.11对0.76±0.12)、右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0.56±0.08对0.77±0.16)的ALFF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4.56,均P<0.05),右前扣带回的fALFF降低(0.96±0.06对1.04±0.05)、左舌回的fALFF升高(1.11±0.09对0.9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4.61,均P<0.05)。首发抑郁症患者右前扣带回ALFF值与患者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640,P=0.006),而右旁扣带回ALFF值、右前扣带回及左舌回fALFF与患者HAMD-17评分均无相关性。 结论 静息状态下首发抑郁症患者右前扣带回及左舌回的ALFF值和fALFF可能发生变化,这些脑区的自发性脑神经活动异常可能与HAMD-17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综述
18F-AV1451 PET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蔡莉, 王颖, 杨海磊, 李彦生
2020, 44(8): 507-51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04-00056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使用特异性靶向Tau蛋白的PET分子探针可完成AD的无创精准检测,为AD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监测、发病机制和认知功能研究等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笔者以18F-AV1451为代表,对Tau蛋白PET显像在AD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EGFR、ALK、KRAS突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许莉, 李素平
2020, 44(8): 515-52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35-00066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类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肺癌驱动基因被发现,针对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因此,明确驱动基因的突变状态在临床的治疗决策中变得尤为重要。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NSCLC的早期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18F-FDG PET/CT在预测NSCLC驱动基因突变状态方面也有一定价值。笔者重点对18F-FDG PET/CT相关代谢参数与NSCLC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型淋巴瘤激酶、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等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冯成涛, 朱高红
2020, 44(8): 522-52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4004-00060
摘要:
甲状腺髓样癌(MTC)是一种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中度恶性肿瘤。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降钙素及其他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检测、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等,但这些方法的特异度均不高,且FNAC对技术的要求较高。MTC的治疗以及时根治性外科手术为主,对于手术难以切除的侵袭性、转移性及复发性病灶应选择综合治疗,但疗效不明确。目前降钙素原及新型分子靶向探针在MTC的诊治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但缺乏临床转化的支撑。因此,MTC的诊治目前依然是医学难题,笔者就MTC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MRI诊断新进展
刘君玲, 温生宝, 李文方
2020, 44(8): 528-53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3030-00046
摘要: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以往常因难于早期诊断而延误治疗以致患者脊柱、关节的不可逆性损害。当出现明显临床表现及阳性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表现时,病情已发展为晚期且出现不可逆的软骨结构性改变,此时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随着MRI及其各类新技术的发展,其不仅能精确检出早期脊柱关节炎,还能对病情进行定量分析。笔者就MRI新技术在早期脊柱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低剂量电离辐射职业接触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高宇, 赵凤玲, 王平, 吕玉民
2020, 44(8): 534-54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4013-00050
摘要:
职业性低剂量电离辐射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的健康风险备受关注。笔者结合国内外低剂量电离辐射所致健康效应的调查和研究进行综述,讨论目前放射生物学领域重点研究的健康效应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制,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保护和职业健康监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