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4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2020-04期封面
2020, 44(4): 0-0.
摘要:
2020-04期目录
2020, 44(4): 1-1.
摘要:
临床研究
胸部肿瘤放疗后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表现及分析
卢婷婷, 王雪, 王晓慧, 霍宗伟, 杨国仁
2020, 44(4): 205-21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2031-00017
摘要:
目的 分析行胸部肿瘤放疗后全身骨显像所示椎体对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的摄取变化及其与临床放疗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进行胸部肿瘤放疗前后行全身骨显像的110例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58.2±11.9)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史、肿瘤因素及放疗计划等,通过半定量分析将骨扫描所示结果分为椎体摄取正常组和椎体摄取异常组。按照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进行分组:60~120 d组(23例)、121~180 d组(30例)、181~240 d组(27例)、241~365 d组(30例)。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椎体对99Tcm-MDP摄取的改变及其与临床放疗因素的相关性;计算(T/N)−(T/N)/(T/N)(T为靶区受照中心3个完整椎体的99Tcm-MDP摄取值,N为靶区外3个正常椎体的99Tcm-MDP摄取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椎体对99Tcm-MDP摄取变化率的最佳诊断阈值。 结果 110例患者中,48例(43.6%)出现椎体局部对99Tcm-MDP摄取减低,出现摄取异常的椎体受照剂量为1039.5~4488.7(2139.5±839.8) cGy,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最短为61 d,最长为326 d,中位时间为160 d;余62例(56.4%)患者椎体对99Tcm-MDP摄取未见异常。椎体99Tcm-MDP摄取减低程度与总放疗剂量(χ2=4.401,P=0.036)、放疗次数(χ2=2.241,P=0.027)、椎体受照剂量(χ2=5.913,P=0.015)及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χ2=12.542,P=0.013)有统计学相关性,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单次放疗剂量、计划靶体积、计划靶体积剂量、椎体受照体积及放疗靶区中心至椎体中心的距离无统计学相关性;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的组间比较发现,60~120 d、120~180 d组分别与181~240 d、241~365 d组相比,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15.429,均P<0.05),时间间隔<180 d出现椎体99Tcm-MDP摄取异常的患者较多,占总摄取异常组的66.7%(32/48)。半定量分析评估椎体对99Tcm-MDP摄取异常的灵敏度为74.6%,特异度为82.9%。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椎体99Tcm-MDP摄取异常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161。 结论 放疗后行骨显像的时间越早,椎体损伤的检出率越高;椎体摄取99Tcm-MDP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椎体放射性损伤的程度。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诊断性全身显像周围剂量当量率动态变化的研究
武含露, 闫志华, 李祥周, 陈伟娜, 贾静, 崔丽萍, 叶垚杉, 刘阳, 韩星敏, 程兵
2020, 44(4): 212-21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7038-00023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6个月行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期间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动态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DTC患者8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7例,年龄(43.9±12.0)岁;≥55岁患者18例、<55岁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空腹服用131I 148 MBq(4 mCi),2 d后行 Dx-WBS。治疗后效果为极好反应者,即131I治疗后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1 μg/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阴性组)48例,生化不全反应、结构不全反应及不确定性反应者(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131I后2、24、48 h时测定距体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对3个时间点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采用t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治疗效果组之间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比较。 结果 (1)服131I后2、24、48 h时距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6.55±1.42)、(1.92±0.65)、(0.58±0.22) 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30,P=0.000);距离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不同性别组在服131I后 2、4、48 h时 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5岁组在24 h时 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年龄<55岁组(t=2.29,P=0.02),2 h和48 h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和阳性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DTC患者131I治疗后服诊断剂量131I后 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于WS533-2017《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规定的1.40 μSv/h,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门旅行要求,且不会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损害。
甲状腺结节术前检查对其良恶性诊断的预测价值
苑丽丽, 朱亚丽, 段崇玲, 郭猛, 黄承明, 安琳
2020, 44(4): 217-22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2034-00014
摘要:
目的 探讨预测甲状腺结节(TN)良恶性的术前检查指标。 方法 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接受甲状腺手术的513例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1例、女性402例,年龄13~80(49.02±12.95)岁。以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275例)和恶性组(238例)。检测患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患者行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静态显像检查,采用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进行分级。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单因素回归、Logistic多因素回归对所有指标进行分析,并预测甲状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2组TN患者的年龄(χ2=26.716,P=0.000)、体重指数(t=−2.301,P=0.022)、结节功能状态(χ2=16.882,P=0.001)、结节直径大小(χ2=151.817,P=0.000)、TSH水平(Z=−4.430,P=0.000)和超声检查(χ2=225.712,P=0.000)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性别、肿瘤家族史、文化程度、合并症、体重、身高、Tg、TgAb和TPOAb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患者的年龄、体重、文化程度、TSH和Tg水平、结节直径大小、超声检查(OR=1.004、0.980、0.514、1.280、1.002、1.222、0.589,均P< 0.05)可能与甲状腺癌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水平(OR=1.198,P=0.046)、年龄(OR=0.962,P=0.001)和结节直径大小(OR=0.251,P=0.000)是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检查(OR=16.390,P=0.000)预测意义较大。 结论 超声检查对预测甲状腺癌有重要意义,结合患者年龄、血清TSH水平和结节直径大小,预测甲状腺癌的价值可能更大。
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癌MRI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石琴, 张文, 付志明, 卢晓娟, 贝金玲
2020, 44(4): 225-23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3008-00019
摘要:
目的 探讨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术前磁共振的DWI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72(48.5±4.7)岁;其中肿块型49例,非肿块型19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的表达,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癌、不同生物学标记物及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ADC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ADC与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型乳腺癌的ADC低于非肿块型[(0.95±0.13)×103 mm2/s vs.(1.03±0.12)×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3,P=0.023)。19例非肿块型乳腺癌中ER(−)、PR(−)、Ki-67>14%者的ADC低于ER(+)、PR(+)、Ki-67≤14%者(t =2.742、2.054、2.323,均 P<0.05),HER-2过表达型的ADC高于其他分子亚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5、2.336、2.721,均P<0.05)。49例肿块型乳腺癌中ER(−)、Ki-67>14%者的ADC低于ER(+)、Ki-67≤14%者(t=3.291、2.183,均 P<0.05),HER-2过表达型的ADC高于其他分子亚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3、2.453、2.512,均P<0.05)。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ADC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与Ki-6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94、0.360、−0.407,均P<0.05);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ADC与ER(+)表达呈正相关,与Ki-6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71、−0.397,均P<0.05)。 结论 非肿块型乳腺癌的ADC高于肿块型乳腺癌,肿瘤ADC与分子生物学表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靶区体积的比较
朱云云, 傅志超, 陈杰, 廖绍光, 冯静, 沈志勇, 应文敏
2020, 44(4): 231-23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8031-00024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中,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等结果确诊为宫颈癌Ⅱb~Ⅲb期的患者12例,年龄50~64岁。所有患者接受外照射及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后行CT和MRI扫描,在OMP计划系统上进行影像融合,由3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CT和MRI图像上2次勾画GTV,包括子宫体、子宫颈及宫颈原发病灶。CT、MRI图像分别勾画得到36个GTV(称为GTVCT、GTVMRI),计算GTVMRI与GTVCT的比值R,其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GTVCT为(93.8±11.8) cm3,GTVMRI为(71.1±3.1) cm3。3位医师勾画的GTVCT、GTVMRI最大与最小体积的差值分别为41.3 cm3、11.3 cm3。与医师3相比,医师1、2分别勾画的GTV均较大,比值R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4、−5.043,均P=0.000)。3位医师勾画的GTVMRI更接近,靶区体积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小。 结论 CT影像引导的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受人为因素等影响,勾画GTV存在差异,应用MRI和CT影像融合技术可缩小这种差异。
基础研究
富天冬酰胺蛋白增强拟南芥辐射抗性的研究
贺俊博, 张雪莹, 朱彤, 樊赛军
2020, 44(4): 236-24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07-00020
摘要:
目的 研究富天冬酰胺蛋白(NRP)对拟南芥辐射抗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野生型(WT)、NRP过表达型(Pro35S:NRP-GFP)、NRP突变型(nrp) 3种拟南芥种子,分别分为照射组(120 Gy γ射线照射)和对照组(不照射)。(1)3种基因型拟南芥种子培养至第3天进行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至第7天,统计各组根长。(2)3种基因型拟南芥种子于MS培养基中培养至第7天进行照射,照射后分别移栽至基质土中继续培养至第30天,观察各组植株的生长和形态。(3)WT拟南芥种子培养至第7天进行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WT植株中NRP和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2(PARP2)2种基因在照射前后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4)Pro35S:NRP-GFP拟南芥种子培养至第7天进行照射,分别于照射后不同时间取幼苗进行荧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辐射导致WTnrp幼苗的根长缩短,分别为(2.73±0.43) cm和(1.31±0.53) cm,与对照组[(4.56±0.41) cm和(2.89±0.60) c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12、6.490,均P=0.000);而Pro35S:NRP-GFP幼苗的根长在照射前后无明显差异[(3.01±0.34) cm vs.(2.96±0.34) cm,t=0.253,P=0.801]。(2)辐射导致WTnrp幼苗植株的发育不良、生长受限,其中株高和莲座叶直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61~12.250,均P=0.000),而Pro35S:NRP-GFP幼苗植株则维持正常形态。(3)辐射导致WT植株中NRPPARP2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7、7.776,P=0.002、0.000)。(4)Pro35S:NRP-GFP幼苗在照射后各时间点均出现NRP入核现象。 结论 NRP可能对拟南芥辐射抗性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植物辐射抗性靶点进行深入研究。
综述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肝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商明艳, 张丽萌, 李坤, 李文
2020, 44(4): 243-24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2002-00015
摘要: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延伸与补充,可进一步揭示生物体内水分子运动的非高斯扩散模型,更适合反映人体内微环境,较DWI、DTI技术可提供更准确、真实、丰富的组织微观结构信息。DKI技术问世以来,逐渐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的研究,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出良好的临床价值。DKI可反映微观信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肝脏疾病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笔者就DKI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颅内生殖细胞瘤放疗的研究进展
张巍, 赵伟伟, 高丽, 南贤秀, 李险峰
2020, 44(4): 248-25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2025-00016
摘要:
近几十年以来,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疗方案基本都是基于全脑全脊髓或全脑室放疗,因此,患者具有较高的生存率。近年来对于放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尝试减少照射体积或强度,以求进一步减少放疗所带来的并发症。笔者回顾性总结了部分国内外学者在颅内生殖细胞瘤放疗方案的选择上所做的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质子束放疗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宋帅, 罗辉, 葛红
2020, 44(4): 253-26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1009-00012
摘要:
肿瘤放疗的基本准则是提高肿瘤靶区的放射剂量,同时更好地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器官。质子束治疗(PBT)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放疗技术之一,其能更好地体现这一准则。理论上,质子束以其特有的Bragg峰和优越的相对生物学效应,可给予肿瘤靶区最大剂量,同时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接受剂量,实现对肿瘤靶区的“定向爆破”,提高肿瘤的局部治疗率和控制率,优于传统光子治疗。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研究包括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儿童恶性肿瘤等多种病变,但多为回顾性研究,而且建立和维护质子设备的成本巨大,因此用PBT治疗恶性肿瘤尚存争议。PBT面临的挑战是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和不明确的生物学效应等,克服这些不足可能会更好地促进PBT的快速发展。笔者详细论述了PBT的物理、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衰减校正技术在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应用分析
薛及弟, 张磊, 卫华
2020, 44(4): 262-266.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3060-00022
摘要:
心肌灌注显像(MPI)的伪影对其图像质量以及图像的判别产生较大影响,造成假阳性率较高。目前针对软组织衰减所造成的伪影主要有以下2类校正技术,非X射线校正法(如变换体位采集、门控采集和固体153Gd线源穿透式采集)和CT衰减校正法。明确2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使临床医师在阅片中对伪影有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周雨菁, 刘兴党
2020, 44(4): 267-27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812028-00011
摘要:
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以广泛的、渐进的骨骼肌质量和力量减少或丧失为特点,并可能导致机体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综合征。肌少症可导致罹患者行动障碍、跌倒及骨折风险增加,从而造成日常生活能力丧失和残疾等严重后果。双能X线吸收法(DXA)具有经济、快速、可重复性强、辐射剂量小及能同时呈现肌肉、脂肪和骨量等优点,现已成为研究及临床应用中估测肌肉质量的首选方法。笔者就DXA肌肉质量测定在肌少症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