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44卷  第2期

2020-02期封面
2020, 44(2).
摘要:
2020-02期目录
2020, 44(2).
摘要:
临床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的影响因素及出院时间的探讨
冼嘉朗, 吴菊清, 卢建杏, 欧阳伟, 冯会娟, 陈盼, 王静, 邓玉颖, 陈艳莹, 罗嘉欣
2020, 44(2): 73-8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1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131I 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 方法 选取2015 年5月至 2018 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131I 治疗的 PTC 患者167 例,其中男性 43 例、女性 124 例,年龄(37.14±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3 例)和低剂量组(104 例),于治疗后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 1 m处的辐射剂量率,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131I 活度为 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 t 检验。 结果 PTC 患者首次行131I 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高剂量组治疗后的 24、48 h 辐射剂量率[(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81、−7.952,均 P <0.01)。81.0%(51/63)和 90.5%(57/63)的高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 和 72 h 后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 后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31I剂量和2 h摄碘率对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9.23,复相关系数R2=0.212,P<0.01),高剂量组 24 h 辐射剂量率与 2 h 摄碘率和131I 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率和残甲法3对高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34.45,复相关系数R2=0.622,P<0.01),48 h 辐射剂量率与 24 h 摄碘率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2.76,复相关系数R2=0.186,P<0.01),低剂量组 24 h 辐射剂量率与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 结论 PTC 术后患者首次131I 治疗24 h后,影响其辐射剂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131I 的剂量,而 48 h 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24 h 甲状腺摄碘率、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 2 d左右。
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评价中的价值
田晓娟, 乔英
2020, 44(2): 81-8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2
摘要: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简称骨髓成像)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骨外恶性肿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2.4±10.5)岁]的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同期均行双源双能CT成像与 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以临床随访诊断或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及骨髓成像3种方法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在骨髓成像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3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骨髓CT值。 结果 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确诊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椎体135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数为127个,常规CT诊断数为119个,骨髓成像诊断数为129个,骨髓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5.56%、94.82%、84.31%、98.65%和94.98%。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骨髓成像的阴性预测值(98.17%、96.60%、98.65%)和准确率(92.81%、95.82%、94.98%)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91、5.591,P=0.087、0.061);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骨髓成像的灵敏度(94.07% vs. 95.56%)、特异度(92.44% vs. 94.82%)及阳性预测值(78.40% vs. 84.3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2.190、1.811,P=0.583、0.139、0.178);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 HU vs.(−55.03±75.6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06,P=0.000)。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临界值为−119.6 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0%和96.50%)。 结论 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检测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
NET632型SPECT与Symbia T16型SPECT/CT在全身骨骼显像中的图像对比
赵振峰, 王雪梅, 王瑞, 白华军, 祁迎春
2020, 44(2): 87-9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3
摘要:
目的 研究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NET632型SPECT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ymbia T16型SPECT/CT在全身骨骼显像中的等效性。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Symbia T16型SPECT/CT全身骨骼显像结果为阳性病灶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60.87±12.25)岁。32例患者均使用NET632型SPECT行全身骨骼显像。将两种仪器的显像图像采用图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阳性病灶累及区域和病灶数量。 结果 Symbia T16型SPECT/CT的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的患者有18例、4分的有14例,无3分及以下的患者;NET632型SPECT的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的患者有16例、4分的有16例,无3分及以下的患者。Symbia T16型SPECT/CT全身骨显像共发现阳性病灶累及区域数为84个,累及部位为胸部、脊柱、骨盆、四肢和颅骨,病灶数量分别为19、24、20、16、5个;NET632型SPECT在相同位置发现与其数目相等的病灶。 结论 永新医疗的NET632型SPECT与西门子公司的Symbia T16型SPECT/CT在全身骨骼显像探测病灶方面具有等效性。
基础研究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赵徵鑫, 王强, 杨陆婷, 杨勇, 王海华, 景丽艳, 焦玲
2020, 44(2): 92-9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4
摘要:
目的 分析全国核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国家科学、有效地利用核医学资源及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核医学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 依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对中国核医学现状的5次普查结果,从学科基本信息、药物制备情况、设备情况、人员情况、教学及人才培养情况和制约科室发展等情况对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核医学相关科室数量出现显著增长,2018年的相关科室数量达到927个,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5.94%。其中,核医学科室增长最为明显,由2010年的601个,增长至2018年的765个,增长幅度为27.29%。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自制单位数由2012年的46家增长至2018年的107家。正电子显像设备数量由2012年的138台增长至2018年的307台,增长了122.46%,单光子显像设备数量由2012年的605台增长至2018年的857台,增长了41.65%。核医学科室人员的数量,2010年为6838人,2018年为9090人。2018年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学机构有112家(2014年为52家),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有223家(2010年为98家)。制约科室发展的因素包括行政和经济制约、人才和设备缺乏、知识和科研不足、宣传不足。 结论 全国核医学现状基本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核医学人才培育、学科建设等方面日趋完善。但仍存在诸多制约核医学发展的因素,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引导和支持。
综述
PET/CT不同评价体系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李梦丹, 敬兴果
2020, 44(2): 99-10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5
摘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发病率较高的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该病进展较快、病死率较高。如何通过现有的检查技术精确地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是研究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PET/CT以其能同时提供解剖及功能图像的独特优势,广泛地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中,但采用哪种评价体系对图像进行判读的准确率更高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综述了PET/CT定性、半定量及其他新的评价体系在DLBCL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核医学影像技术在烟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傅鹏, 魏玲格
2020, 44(2): 105-10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6
摘要:
烟雾病(MM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儿童期可出现脑梗死等缺血性症状,成人期则可因颅底异常血管网破裂并发出血。核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明确MMD的受累部位、范围和程度、研究患者脑血流储备等情况提供了新方法和丰富的信息,对指导MMD的临床治疗和评价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核医学影像技术在MM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高丽, 张洪明, 李险峰
2020, 44(2): 109-1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7
摘要:
放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放疗过程中心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照射,引起早期或晚期的心脏结构或功能损伤,严重降低了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放疗在胸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其所致心脏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步升高。因此,对诊断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方法(如血液学和影像学等)的研究,力求早发现和指导早干预是当代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姜婧晨, 王雪梅, 张凯秀
2020, 44(2): 114-1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8
摘要: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是目前被公认的监测患者存活心肌的“金标准”,在冠心病的临床诊疗、血管再通术的预后评价等方面起指导作用。保证合格的图像质量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然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血糖水平、胰岛素功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整显像前饮食结构、禁食时间、长期服用药物、检查日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的方法以及注射显像剂的时间等可提高图像质量,并提升显像的成功率。为此,笔者对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双膦酸盐在骨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曹敏, 李亚明, 刁尧, 王绍凯
2020, 44(2): 119-12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9
摘要:
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双膦酸盐类功能化显像剂在核医学骨显像中也被广泛应用。放射性示踪剂可通过螯合作用与双膦酸盐偶联,偶联后的探针作为骨靶向的示踪剂应用于骨显像。双膦酸盐的分子结构中含有P-C-P键,在人体内不易被酶水解。因其与骨组织中的无机物羟基磷灰石晶体有较高的亲和力,故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选择性沉积。基于双膦酸盐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笔者概述了双膦酸盐功能显像剂、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双膦酸盐应用于骨转移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病例报告
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肺内结外NK/T细胞淋巴瘤PET/CT显像一例
梁婉媚, 王欣璐, 孙绮桦, 全江涛, 王瑞敏, 尹吉林, 张金赫
2020, 44(2): 125-12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10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以四肢乏力为首发症状入院的病例,分别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CT、18F-FDG及68Ga-1, 4, 7, 10-四氮杂十二烷-N, N, N, N-四乙酸-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PET/CT影像学诊断等方面分析了该病例的特点,并对原发性肺内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了文献回顾。由于该病发生率低,笔者意在提示影像医师在遇到类似病例时,应把握整体,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交叉异位融合肾并左肾区囊肿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一例
卢婷婷, 霍宗伟, 王晓慧, 孔琪, 杨国仁
2020, 44(2): 129-13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11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交叉异位融合且左肾区囊肿患者的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该类肾畸形发病罕见,且缺乏特异性症状。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该病特点,还通过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评估畸形肾的功能状态,旨在为该疾病的检出、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参考。
疑难病案分析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刘晓园, 马文超, 黄慧, 张宇帆, 韩峰, 徐文贵
2020, 44(2): 133-13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12
摘要: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原名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单克隆起源的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疾病,此组织细胞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征,主要以骨质破坏、良性局灶性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目前LCH发病原因不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50%以上病例发生于1~15岁的儿童,可累及多系统及多器官,起病情况不一,严重者可出现广泛的脏器浸润伴发热和体重减轻。以单纯骨破坏为表现的LCH易被误诊,因此笔者选取2例LCH病例,通过对其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