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3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著
不同剂量137Cs γ射线照射对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王月英, 吴红英, 李德冠, 王小春, 宋娜玲, 路璐, 张俊伶, 孟爱民
2013, 37(1): 1-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0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对不同品系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用137Cs γ射线分别对IRM-2、ICR、615品系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4.0 Gy γ射线照射,在照后不同时间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BMNC)的变化。对IRM-2小鼠、C57BL/6小鼠进行6.0 Gy γ射线照射,照后第45日,检测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 结果 IRM-2、ICR、615品系小鼠经4.0 Gy照射后第2日,白细胞和BMNC数量降至最低值。第9日,IRM-2小鼠的BMNC计数与ICR、615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5,P<0.01;t=8.487,P<0.001)。第12日,IRM-2小鼠白细胞计数与ICR、615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1和4.302,P均<0.001)。第21日,IRM-2、ICR、615小鼠白细胞计数分别恢复到正常值的52.0%、60.7%、50.8%;BMNC计数分别恢复到正常值的90.8%、82.1%、75.4%。IRM-2、C57BL/6小鼠经6.0 Gy γ射线照射后第45日,IRM-2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计数均明显高于C57BL/6小鼠(t=5.629、7.788、4.929和6.064,P均 < 0.001);IRM-2小鼠白细胞、红细胞、Hgb、Hct数量分别恢复至正常值的75.00%、98.95%、98.78%、97.55%;C57BL/6小鼠白细胞、红细胞、Hgb、Hct数量分别恢复至正常值的40.60%、93.88%、93.31%、93.84%。 结论 IRM-2、ICR、615、C57BL/6小鼠受照后造血功能的恢复趋势相同,但IRM-2小鼠在辐射损伤后其造血功能的恢复较快于ICR、615、C57BL/6小鼠。
电离辐射对原代成骨细胞M-CSF表达的影响
韩英, 杨冰, 唐泉, 周慧, 樊体强, 樊飞跃, 张晓东, 孙元明
2013, 37(1): 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02
摘要:
目的 研究辐射对于原代成骨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表达的影响,进而研究辐射导致骨损伤的分子机理。 方法 采用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经0、2、4 Gy 137Cs γ射线照射后,采用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辐射对M-CS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2 Gy和4 Gy γ射线照射均能引起成骨细胞M-CSF mRNA(t=-17.329, P < 0.01;t=-3.841, P < 0.05)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4 Gy照射后则会导致成骨前体细胞M-CSF mRNA表达水平上调(t=-4.478, P < 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两者的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 2 Gy和4 Gy γ射线照射后,成骨细胞M-CSF表达水平上调能增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强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
18F-FDG PET/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萨日, 赵红光, 关锋, 林承赫
2013, 37(1): 9-1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03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早期及化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或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的34例DLBCL患者的PET/CT结果。所有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6疗程后行PET/CT,比较化疗前后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病灶最大直径(Dmax);其中12例患者于化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第4疗程结束后行PET/CT,比较3组间的SUVmax与Dmax。对在化疗6疗程后行PET/CT显像已达到完全缓解的8例和部分缓解的10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年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 ①34例患者化疗前和6疗程化疗后,SUVmax之间和Dmax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和2.96,P均 < 0.05)。② 12例患者在化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第4疗程结束后,SUVmax之间和Dmax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4和4.33,P均 < 0.05);第2疗程结束后与化疗前相比,病灶Dmax未见显著变化(t=1.05,P > 0.05),SUVmax显著降低(t=5.37,P < 0.05);第4疗程结束后与化疗前相比,SUVmax之间和Dmax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56和3.90,P均 < 0.05)。③对18例患者进行的随访发现,完全缓解的8例中,PFS > 1年者6例,PFS < 1年者2例;部分缓解的10例中,PFS > 1年者2例,PFS < 1年者8例。 结论 在DLBCL化疗早期及化疗后的疗效评价上,PET比CT更灵敏,以两种显像方法相结合的PET/CT在淋巴瘤疗效评价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9401对H22肝癌小鼠放射增敏效应的研究
刘晓秋, 王芹, 周则卫, 韩英, 王德芝, 沈秀
2013, 37(1): 13-15, 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04
摘要:
目的 探讨9401对H22肝癌小鼠的放射增敏作用。 方法 建立H22肝癌小鼠模型,按照给药和照射的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烟酰胺联合照射组、9401高剂量联合照射组、9401中剂量联合照射组和9401低剂量联合照射组。照射后观察H22肝癌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记录肿瘤照射后的生长时间,并计算肿瘤生长的延迟时间和各组的放射增敏系数。照射后28 d处死小鼠,剥瘤称重,计算抑瘤率。 结果 9401高、中、低各剂量联合照射组均能延缓肿瘤生长,其中9401高、中剂量联合照射组与烟酰胺联合照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和7.5,P均<0.01),且9401高、中剂量组辐射敏感性均显著增高,增敏系数分别为2.13、1.73,明显高于烟酰胺联合照射组的增敏系数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和9.04,P均<0.05);9401高、中、低各剂量联合照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4.5%、50.9%、42.6%,烟酰胺联合照射组的抑瘤率为53.2%,9401高剂量组抑瘤效果显著高于烟酰胺联合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 < 0.05)。9401高、中、低各剂量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抑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0和2.2,P均<0.05)。 结论 9401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肿瘤作用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强,放射增敏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巯基-聚乙二醇修饰的不同尺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光学特性
陈婕, 张晓东, 吴迪, 宋莎莎, 孙元明, 刘培勋, 丁艳秋, 焦玲, 冯鑫, 樊飞跃
2013, 37(1): 16-1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05
摘要:
目的 利用氯金酸和不同的还原剂(如柠檬酸三钠和硼氢化钠)制备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GNPs),同时制备巯基-聚乙二醇(SH-PEG)修饰的PEG-GNPs。 方法 将氯金酸溶液加热至沸腾,之后加入不同量的柠檬酸三钠或硼氢化钠溶液,搅拌30 min即可制备不同尺寸的GNPs。之后加入一定量的SH-PEG,搅拌1 h,即可制备PEG-GNPs。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GNPs和PEG-GNPs的光学特性和尺寸。 结果 利用1%的柠檬酸三钠溶液可以制备10、25、45 nm的GNPs,而用0.11%的硼氢化钠溶液可以制备5 nm的GNPs。通过加入一定量的SH-PEG,可以制备PEG-GNPs。将不同尺寸的GNPs和PEG-GNPs的紫外可见吸收谱相比,发现随着GNPs尺寸的增加,表面等离子共振峰会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结论 通过调节氯金酸与柠檬酸三钠或硼氢化钠的比例,可以制备不同尺寸的GNPs。同时,颗粒尺寸越大,表面等离子共振峰红移的现象越明显。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刺激状态Tg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龙再颖, 汤春静, 于立明, 赵燕霞, 单英丽, 赵旭龙
2013, 37(1): 27-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08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45例P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L1和L0 2组,检测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t=-0.675,P > 0.05)、性别(χ2=1.20,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 < 0.01)。L1组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水平呈正相关(r=0.676,P < 0.01)。 结论 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是评价PTC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综述
SPECT、PET神经受体和转运体显像技术在海洛因成瘾研究中的应用
袁杰, 刘兴党, 韩梅
2013, 37(1): 30-33, 4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09
摘要:
海洛因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健康问题。目前对海洛因成瘾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其神经递质、受体机制仍不清楚。该文综述了海洛因成瘾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及SPECT、PET神经受体和转运体显像技术在海洛因成瘾研究中的应用。
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中重要的修复蛋白
王芹, 刘晓秋, 刘强, 李进, 樊飞跃
2013, 37(1): 34-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10
摘要:
DNA双链断裂修复是DNA损伤最主要的修复途径之一,修复基因可以修复DNA损伤,保持遗传信息的完整性,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目前已知参与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机制有两种——非同源性末端连接和同源重组修复机制。该文介绍了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同源重组修复机制的几种重要的修复蛋白。
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
谢彦婷, 郑容
2013, 37(1): 42-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12
摘要:
随着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成为食管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准确的肿瘤分期和精确的靶区勾画是食管癌精确放疗成功的先决条件。常规影像在指导食管癌精确放疗计划、早期疗效监测以及检测肿瘤复发中有很大帮助,但仍存在许多局限性。PET/CT作为一种功能与解剖的融合影像,可以弥补传统影像的某些不足,在食管癌的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主要对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放疗前分期、放疗靶区勾画、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转运调控及与心肌活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蔡琳婷, 陈文新
2013, 37(1): 47-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13
摘要:
葡萄糖是心肌能量代谢的主要底物之一,在心肌缺血时是心肌的主要能量来源。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是心肌细胞葡萄糖代谢的第一步,也是心肌细胞利用葡萄糖的主要限速步骤。葡萄糖是依靠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而进入细胞内的,GLUT4是心肌细胞主要的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质和量对心肌葡萄糖的跨膜转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明确心肌葡萄糖转运及心肌细胞GLUT4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转位调控机制、内在活性调控机制,对临床诊断心肌能量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有关心肌葡萄糖转运及GLUT4调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王新艳, 管一晖
2013, 37(1): 52-5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1.014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已经成为我国和发达国家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疾病,如何防治是目前脑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神经影像学技术(如PET、MRI等)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实现了无创条件下对脑进行结构描述和功能定位,为人类研究认知功能、认知障碍及其发病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也使得这类研究的多层次、跨学科结合成为可能。该文就神经影像学技术对AD的诊断进展进行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