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36卷  第6期

述评
充分发挥PET-CT在临床决策中的优势
赵军
2012, 36(6): 321-32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1
摘要:
PET-CT临床应用及新进展(重点专题)
PET-CT及PET-CT结合Lung VCAR软件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区淋巴结的诊断分析
于丽娟, 李迎辞, 王文志, 王欣, 陆佩欧, 田墨涵
2012, 36(6): 323-32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2
摘要:
目的 探讨PET-CT以及PET-CT结合肺部容积式计算机辅助诊断(Lung VCAR)软件对肺门区淋巴结的诊断效能。 方法 49例术前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高度怀疑非小细胞肺癌, 并行病灶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资料纳入本研究, 由两名PET-CT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 对肺门区淋巴结的PET-CT图像以及PET-CT结合Lung VCAR软件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 然后再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良、恶性淋巴结的CT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 P>0.05), 但良、恶性淋巴结的密度视觉分析、淋巴结短径和淋巴结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肺门区淋巴结良、恶性的判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37、27.40、20.06, P均<0.05);以CT上淋巴结短径≥1 cm、淋巴结密度等于或略低于同层血管密度和PET上淋巴结SUVmax≥2.5为判断标准, PET-CT对肺门区淋巴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6.5%、90.7%和88.3%, 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的CT和单独的PET(χ2=15.27, P<0.05);结合Lung VCAR软件发现, PET-CT诊断出的103个肺门区淋巴结中, 有4个不是肺门区淋巴结(3个为肺门区血管浓聚, 1个为支气管软骨)。 结论 采用淋巴结视觉密度分析结合淋巴结直径和SUVmax的PET-CT分析方法,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肺门区淋巴结的准确率较高; 肺门区血管的浓聚是影响肺门区淋巴结辨别的主要原因, 而Lung VCAR软件有助于诊断。
PET-CT在胸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尹培, 霍红旗, 柴鹏, 赵剑平, 冯小伟, 刘春海, 游志鑫
2012, 36(6): 329-33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3
摘要:
目的 评价PET-CT在胸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及不明原因胸腹腔积液, 临床高度怀疑胸腹膜转移瘤的37例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 经病历记录分析、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最终判断是否存在胸腹膜转移瘤, 并对已确诊胸腹膜转移瘤的患者记录病灶代谢分布形态及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 结果 37例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中, PET-CT诊断阳性的患者共29例, 其中, 假阳性3例; 诊断为阴性的患者共8例, 其中, 假阴性2例。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胸腹膜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66.7%、准确率为86.5%、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75%。在已确诊胸腹膜转移瘤的26例患者的全身显像中, 病灶摄取形态呈条形或环形分布者11例、呈点灶状分布者15例, 两组病灶SUVmax分别为5.97±3.39和2.89±0.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 P < 0.05)。 结论 PET-CT全身显像在胸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简单、无创和灵敏度高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判断胸腹膜转移瘤的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8F-FDG PET用于肿瘤治疗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进展
王玉婷, 黄钢, 蒋瑾, 陈加源
2012, 36(6): 334-33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4
摘要:
目前, 大部分抗肿瘤治疗只在某些患者亚组中有效, 对肿瘤治疗疗效的个体化监测的需求日益突出。传统解剖显像用于肿瘤治疗疗效的评价尚存在一些缺陷, 而18F-FDG PET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其meta分析等统计学证据不断增多, 该文将对其监测多种肿瘤的治疗疗效的应用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回顾。基于PET能早期显示肿瘤的代谢特征, 比传统解剖显像具有独特的优势, 多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用于疗效评价的准确率普遍较高。在某些肿瘤如淋巴瘤中, PET因其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已写入新的国际诊疗指南; 而在其他多种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等中, PET仍存在缺乏临床标准方案、各研究结果间异质性大等问题。此外, PET检查结果中还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在临床应用中需分析原因, 提高警惕。因此, 今后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化实验来充分验证PET在肿瘤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地位。
18F-FDG和18F-FLT PET-CT在肿瘤非手术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江茂情, 吴华
2012, 36(6): 339-3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5
摘要:
早期监测肿瘤在不同治疗方法中的疗效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PET可从分子水平上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 尤其是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特异度。18F-FDG为葡萄糖类代谢显像剂, 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显像剂, 因其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表现为对肿瘤的非特异性显像。3′-脱氧-3′-18F-氟胸腺嘧啶(18F-FLT)为核苷酸类代谢显像剂, 在细胞增殖显像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两者在肿瘤监测、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各具特点。该文就PET-CT在肿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同时探讨两者在监测非手术治疗疗效时何者更具有优势。
18F-FDG 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研究进展
陈聪霞, 李旭, 姚稚明
2012, 36(6): 344-3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6
摘要: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良恶性诊断非常困难, 在诊断不明确而手术切除的结节中, 约30%为良性。常规影像学技术虽然可以对大部分SPN做出定性诊断, 但对一部分SPN仍然诊断困难, 且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ET-CT作为一种新的显像技术, 能够综合提供SPN的代谢及形态信息, 在SPN的良恶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及准确率。近期多种新的显像方法的应用更进一步提高了SPN的诊断准确率。
18F-FDG PET-CT在探测卵巢癌术后复发与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李鹏, 赵卫威, 杨建伟
2012, 36(6): 348-3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7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探测和诊断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全身PET-CT结果。临床随访时间为3~57个月。确诊卵巢癌是否复发或转移的依据为手术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 结果 65例患者中, 55例有肿瘤复发、转移, 10例无肿瘤复发。65例卵巢癌患者中, PET-CT图像共显示阳性灶180个, 最后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为复发和转移的病灶为165个, 另15个病灶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18F-FDG PET-CT真阳性5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4例、真阴性9例, 18F-FDG PET-CT对卵巢癌患者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51/55)、90.0%(9/10)、93.8%(61/65)、98.1%(51/52)、69.2%(9/13)。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与18F-FDG PET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 47例患者的CA125升高, 其中, 44例患者PET-CT阳性, PET-CT阳性率为93.6%。 结论 PET-CT全身显像在检测卵巢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病灶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能够使卵巢癌术后再次分期更准确、更全面。同时, CA125升高时, PET-CT全身检查在发现隐匿及远处转移病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可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依据。
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林端瑜, 唐明灯, 李生栩, 刘道佳, 张杰平, 蔡志华
2012, 36(6): 352-35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8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HL)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HL患者化疗后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 最终结果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 并与治疗后单纯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四格表χ2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结果 ① 31例患者共发现病灶145处, 其中恶性94处、良性51处。18F-FDG PET-CT评价HL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87%、94.12%、96.84%、96.00%和96.55%, 均明显优于单纯CT检查(χ2=9.83、13.49、11.50、11.69、22.58, P均<0.05)。②31例患者经PET-CT显像后, 16例(51.61%)更改治疗方案。 结论 18F-FDG PET-CT是HL疗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PET肿瘤筛查:一项存在争议的检查方法
苏鸣岗, 谭天秩
2012, 36(6): 358-36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9
摘要:
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 早期发现及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肿瘤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肿瘤筛查手段要求的提高, PET这一高端影像学检查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筛查。虽然大量数据显示PET可在人群中发现一些亚临床的恶性肿瘤, 但在当代医疗实践中, PET用于肿瘤筛查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该文旨在分析PET在目前肿瘤筛查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对肿瘤筛查的意义和价值。
临床核医学
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Graves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邹劲涛, 余佩玲, 董经纬, 廖启洪, 刘东亮, 曾鸿毅
2012, 36(6): 362-36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1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Grave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的变化, 探讨Graves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0例Graves病患者和50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的比例, 同时测定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CD4+CD25+CD127- Treg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关系。 结果 90例Graves病患者与50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的比例分别为1.39%±1.09%和4.59%±1.14%,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 P<0.01)。CD4+CD25+CD127- Treg数量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24, P<0.05), 与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62、-0.65、-0.56、-0.71、-0.50、-0.15, P均<0.01)。 结论 Graves病患者CD4+CD25+CD127-Treg数量减少, 且CD4+CD25+CD127- Treg数量与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关系密切, 提示CD4+CD25+CD127-Treg数量减少可能与Graves病的发病有关。CD4+CD25+CD127-可能是人CD4+ T细胞中Treg的特异性标志物。
肿瘤乏氧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汪会, 徐慧琴
2012, 36(6): 366-3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11
摘要:
实体瘤快速生长, 中央区血供不充分, 导致乏氧区存在。而乏氧肿瘤细胞是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乏氧显像剂能选择性地滞留在乏氧组织或细胞中, 通过PET或SPECT可无创性评估实体瘤的乏氧状态, 对肿瘤的治疗指导、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该文简要介绍了乏氧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131I治疗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尿脑钠肽水平变化的研究
苏应瑞, 查金顺, 周竟雄, 林夏鸿, 许朝祥, 王耀国, 杜心清
2012, 36(6): 371-3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12
摘要:
目的 探讨尿液脑钠肽水平的测定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11例接受131I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和尿液脑钠肽浓度以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将111例甲亢患者分为单纯甲亢组(51例)和甲心病组(60例), 并对甲心病组患者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对其心功能进行分级, 其中, NYHAⅠ~Ⅱ级(A组)37例、NYHA Ⅲ~Ⅳ级(B组)23例。对正常对照组及131I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血浆和尿液脑钠肽水平以及FT3、FT4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A、B两组甲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浆和尿液脑钠肽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甲亢组(血浆:t=8.98、9.52, P均<0.01;尿液:t=10.83、12.73, P均<0.01)和正常对照组(血浆:t=8.97、9.52, P均<0.01;尿液:t=9.21、5.64, P均<0.01);甲心病B组131I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血浆、尿液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甲心病A组(血浆:t=5.98、5.87、6.35, P均<0.01;尿液:t=4.33、4.09、5.02, P均<0.01)。随着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加重, 尿液脑钠肽水平逐渐升高, 与血浆脑钠肽水平呈正相关(r=0.829, P<0.01);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0.751, P<0.01);与FT3、FT4水平呈正相关(FT3:r=0.635;FT4:r=0.672, P均<0.01)。 结论 甲心病患者尿液脑钠肽水平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尿液脑钠肽可以准确评价甲亢患者的心功能, 可作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 与血浆脑钠肽具有相同的应用价值。
硒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张怡, 袁卫红
2012, 36(6): 376-37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13
摘要:
硒作为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 在机体中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活化及代谢, 从而影响甲状腺功能。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中, 硒的水平低于正常值。低硒可能通过影响甲状腺的滤泡上皮细胞内多种含硒蛋白酶和(或)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导致AITD的发生与发展。给AITD患者补硒, 为该病的治疗和预后开辟了一条新路。
放射生物学
p53调控的能量代谢对辐射效应的影响
李继涛, 何明远, 袁德晓, 沈波, 邵春林
2012, 36(6): 380-38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14
摘要:
p53基因一直是肿瘤病因学、放射生物学的研究热点, 但受其调控的能量代谢在辐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还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了解p53基因调控的能量代谢对探讨肿瘤放射治疗疗效、辐射损伤、辐射致癌的早期筛选生物指标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概述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