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35卷  第4期

指南解读
解读美国甲状腺协会和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2011年甲亢诊治指南
孟召伟, 谭建
2011, 35(4): 193-20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1
摘要:
最近,美国甲状腺协会和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发表了甲亢诊治指南,总共提出了100项指南性的参考建议。该指南系统介绍了甲亢的诊断和治疗,重点强调了131I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准备、治疗方法和随诊策略,并详细介绍了儿童甲亢、妊娠期甲亢、甲亢突眼和一些少见甲亢的诊治原则。
实验核医学
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在肿瘤诊治研究中的应用
黄斌, 俞杨, 王自正
2011, 35(4): 202-2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2
摘要:
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是将高度多样性的多肽与噬菌体衣壳蛋白融合表达,呈现于噬菌体表面的多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 能与配体结合, 从而筛选特异性分子表位,其已成为肿瘤诊治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有力工具。筛选与肿瘤细胞或血管表面细胞特异结合的多肽作为核素载体,制成探针,可以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转移灶的定位,还可以进行核素治疗;以多肽为基础的靶向药物,可以弥补化学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弊端,使得肿瘤治疗进入一个新时代。
多模式分子影像PET-MRI的研究进展
覃春霞, 兰晓莉, 张永学
2011, 35(4): 207-21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3
摘要:
PET-CT已成为当今恶性肿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MRI具有比CT更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还可提供多种生理功能、多序列和多参数成像,且无放射性损伤,其与PET提供的分子信息互补、融合,有望成为新的双模式显像工具,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PET与MRI结合在技术上具有很多挑战,近几年来成为分子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该文对PET-MRI融合技术及设备、初步应用及多模式探针的研究进展等作相关综述。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显像及治疗研究进展
唐波, 郑磊, 李前伟
2011, 35(4): 212-21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4
摘要: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属胰高血糖素-胰泌素家族,通过其受体(VIPR)介导,调节正常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膜上表达高密度及高亲和力VIPR,为实现肿瘤放射性核素标记VIPR显像及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基础。新的VIPR放射性配体的研发极大地推动了肿瘤VIPR显像及治疗的研究,有望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及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99Tcm-HL91和18F-FDG显像与放疗关系的实验研究
杨爱民, 于燕, 邓惠兴, 李杰
2011, 35(4): 217-219, 2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5
摘要:
目的99Tcm-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Tcm-HL91)和18FFDG为显像剂,探讨肿瘤放疗前、后的乏氧状态与放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 ①动物:选取20只昆明种、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小鼠供实验用(另备5只用于腹水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②细胞:将S180腹水瘤细胞株复苏后分别接种于5只小鼠腹腔,待腹水形成后,抽取1 ml稀释至活瘤细胞计数大于2×106个/ml瘤细胞悬液,于每只小鼠右后肢皮下接种0.2 ml。待瘤体长至1~1.5 cm时用于实验。③99Tcm-HL91显像: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99Tcm-HL91 37 MBq,4 h后分别于放疗前、放疗后1 h、2 d和10 d进行显像。④18F-FDG显像:分别于放疗前和放疗后11 d进行18F-FDG显像。显像前12 h禁食,小鼠尾静脉注射18F-FDG 11.5 MBq,30 min后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麻醉。⑤放射治疗:第1次99Tcm-HL91和18F-FDG显像结束后,2组小鼠分别给予0 Gy和8 Gy的X线照射。⑥图像处理和半定量分析:于图像上肿瘤部位和小鼠肺野设等大感兴趣区(ROI),获得显像中瘤/非瘤(T/NT)摄取比值(UR)。 结果 ①放疗前和放疗后1 h、2 d、10 d99Tcm-HL91的UR分别为3.53±1.62、3.41±1.42、2.55±1.57和1.26±0.03,表明放疗后肿瘤出现再氧合,乏氧状态依次减低。对照组各时相的UR值分别为3.62±1.65、3.02±1.94、4.10±1.48和2.96±2.02,UR无明显递减趋势,表明肿瘤乏氧状态未见减低,甚至在2 d时段出现加重。②放疗前和放疗后11 d18F-FDG显像的UR分别为2.49±1.29和1.49±0.56,UR亦呈现依次递减趋势,与99Tcm-HL91显像一致。表明放疗后肿瘤葡萄糖代谢活性减低。对照组的UR分别为2.22±0.45和1.89±0.08,UR也出现减低,但变化不明显,而且大部分小鼠在显像前死亡。 结论 放疗前后99Tcm-HL91显像的UR能够较好地评价肿瘤乏氧水平,并可初步评价疗效,为在活体评价放疗后肿瘤再氧合过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临床核医学
18F-FDG PET-CT评价淋巴瘤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李倩, 刘建军
2011, 35(4): 220-22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6
摘要:
18F-FDG PET-CT作为一种反映能量代谢底物葡萄糖跨膜转运速率和数量的分子影像技术,目前已经被作为恶性淋巴瘤的初始分期、再分期及疗效随访的标准影像技术。但其在淋巴瘤疗效评价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尚未明确,该文就近年来18F-FDG PET-CT在淋巴瘤疗效评价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31I治疗对Graves眼病转归的影响
王任飞, 谭建, 张桂芝, 尹亮
2011, 35(4): 223-22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7
摘要:
目的 分析131I治疗后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疗效与Graves眼病转归的相关关系,探讨131I治疗对Graves眼病转归的影响。 方法 652例Graves甲亢合并Graves眼病的患者,均按照常规程序一次性给予治疗量的131I。服用131I前测量患者眼球突出度,并详细记录眼部症状和特征。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评价疗效。 结果 患者服用131I后Graves甲亢治疗的总有效率约为94.3%,Graves眼病的总好转率约为73.3%,而Graves甲亢及Graves眼病治疗均有效者约占总病例数的71.2%。131I治疗后Graves眼病的转归与Graves甲亢是否得到有效缓解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 0.302,P < 0.05)。131I治疗后Graves甲亢治愈组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组比较,Graves眼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6,P > 0.05)。 结论 通过131I治疗来缓解Graves甲亢是控制Graves眼病的根本措施。患者服用131I后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和纠正甲减可有效避免Graves眼病的加重。
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显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苏福, 张红, 傅雪妹, 王卫星
2011, 35(4): 227-2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核素深静脉显像(RN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 临床疑似下肢DVT的患者45例,均行99Tcm-MAA双下肢RNV,并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43例共51条患肢经临床确诊,51条血栓性患肢中,左下肢36条、右下肢15条,左下患肢数明显多于右下患肢,左、右患肢数之比为2.4∶1。99Tcm-MAA RNV共检出下肢DVT阳性患者38例,共44条患肢,其中,12例患者同时获得肺动脉栓塞诊断。99Tcm-MAA显像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6.3%、92.3%和88.9%。下肢深静脉各段均可形成血栓,以髂、股静脉段患病率最高。 结论 RNV不仅能对下肢DVT作出定位诊断,而且能清晰显示侧支及交通支血管部位、行径及与阻塞部位的关系,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该检查具有无创、灵敏度高、准确及可重复应用等优点。
131I治疗Graves病对甲状腺相关眼病转归的相关因素分析
段炼, 陆克义, 陈霞, 李险峰, 孙斌, 赵德善, 刘建中, 李思进
2011, 35(4): 230-2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09
摘要:
目的 分析Graves病131I治疗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对562例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其中,131I治疗前伴TAO的患者243例,未伴TAO的患者319例。随访观察TAO的好转、无变化及进展三级转归情况,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随访的未伴TAO的患者中,出现10例新发TAO(3.13%);伴TAO的243例中,好转134例(55.14%),无变化99例(40.74%),进展10例(4.12%)。伴TAO与不伴TAO的Graves病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P > 0.05),单纯性突眼组与浸润性突眼组间患者的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93,P < 0.05),其好转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1,P < 0.05)。131I治疗后,TAO的转归及各相关因素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1I治疗前,吸烟史、促甲状腺素水平、TAO的分类、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是131I治疗后TAO转归的危险因素,131I治疗后,合用强的松是TAO转归的保护因素。 结论 131I治疗对Graves病伴或不伴TAO患者的进展无明显影响,且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强的松有利于TAO的转归。
18F-FDG PET-CT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吴冰, 石洪成
2011, 35(4): 234-2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10
摘要: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18F-FDG PET-CT集功能影像与解剖成像于一体,能够反映肿瘤组织的代谢和细胞增生水平,以及肿瘤组织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因此,其在胰腺癌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该文综述了18F-FDG PET-CT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过程中18F-FDGPET-CT与化疗前Ki-67、COX-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鲁胜男, 冯彦林
2011, 35(4): 238-2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11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过程中18F-FDG PET-CT的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变化与其化疗前Ki-67(一种增殖细胞核抗原)、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初治乳腺癌患者19例,在新辅助化疗前、第1疗程结束后及第2疗程结束后分别行18F-FDG PETCT,并计算病灶的SUVmax变化率,在新辅助化疗前取患者乳腺肿瘤组织标本进行Ki-67、COX-2免疫组化检查,并比较不同Ki-67和COX-2表达组之间的SUVmax变化率。 结果 新辅助化疗前、第1疗程及第2疗程结束后的SUVmax变化率在化疗前Ki-67、COX-2不同表达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疗前Ki-67、COX-2的表达情况无法充分解释病灶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18F-FDG的摄取变化,而其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细胞之间复杂的能源需求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临床放射医学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王政, 郭阳, 姜炜
2011, 35(4): 241-24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12
摘要:
嗅神经母细胞瘤(ENB)为临床少见的来源于鼻腔顶部的恶性肿瘤。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文献报道的ENB仅有1000余例。该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影像、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特征。但目前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颅面联合手术仍为ENB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因其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故总体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该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对ENB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最新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多层螺旋CT与MRI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谢君伟, 左庆国, 王都
2011, 35(4): 245-24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MRI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经手术证实、同时具备CT和MRI影像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包括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梯度回波反相位或钆-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增强T1加权成像。对20例患者行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 结果 2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肿瘤发生在肾上腺者23例、腹主动脉旁者1例、纵隔脊柱旁者1例,其中良性肿瘤22例、恶性3例。多层螺旋CT与MRI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形,部分伴有坏死、囊变及出血。CT三维重建及MRI多序列成像能清晰显示肿瘤的立体形态、内部结构、毗邻关系及部分组织成分。 结论 多层螺旋CT和MRI多序列成像能明显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
容积倍增时间在64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的价值
安彩霞, 王云生, 杨丽娟, 桑俊文, 张文莉, 王哲, 贺进军, 张凤艳, 刘静
2011, 35(4): 249-25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14
摘要:
目的 探讨容积倍增时间(DTV)在64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价值。 方法 初次胸部CT检查后,于第一个月末及第三个月末行2次以上随访的SPN患者46例,分别采用普通平扫横断面测量直径及LungCARE软件测定体积,计算所有结节的直径倍增时间(DTD)和DTV,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对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并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方法评价DTV在恶性SPN不同复查时期及不同病例类型之间的差异。 结果 经临床和病理证实,46例SPN患者中,恶性肺结节29例(包括18例腺癌和11例鳞癌)、良性肺结节17例。DTV法与DTD法在恶性SPN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3.10%、94.11%、96.42%、88.89%和0.87 vs.79.31%、70.59%、82.14%、66.67%和0.50,DTV法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DTD法(χ2=10.211,P < 0.05)。腺癌与鳞癌患者第一个月末与第三个月末的D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27和U=0.066,P均 > 0.05)。第一个月末及第三个月末,腺癌患者恶性肺结节的DTV显著大于鳞癌患者(U=-3.193和U=-2.810,P均 < 0.01)。 结论 DTV法在64层螺旋CT诊断SPN中的效能优于DTD法。DTV可作为观察指标,评估不同性质SPN的生长特征,为肺结节的早期随访及定性诊断提供帮助。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谢振鹰, 张应和
2011, 35(4): 253-2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4.015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 在后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MSCTA的后胡桃夹综合征1 4例,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血管重建。 结果 MSCTA的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可清晰地显示左肾静脉主干变异位置、形态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准确测量数据以了解左肾静脉主干受压迫的程度。 结论 MSCTA在诊断后胡桃夹综合征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它提供的详尽信息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