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41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目录
2017-05封面
2017, 41(5): 0-0.
摘要:
2017-05目录
2017, 41(5): 1-4.
摘要:
论著
靶向肽结合131I-PAMAM(G5.0) 抑制甲状腺髓样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陈礼林, 谢丽君, 张海波, 杨洪文, 何蕊, 冯成涛, 朱高红
2017, 41(5): 307-3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1
摘要:
目的研究131I标记靶向肽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组氮酸-脯氨酸(SRESPHP)(简称SR)修饰的第五代聚酰胺-胺(PAMAM(G5.0))的体外性质及其作为甲状腺髓样癌细胞靶向探针的可行性。方法用氯胺T法进行PAMAM(G5.0)-SR和PAMAM(G5.0)的131I标记,通过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所制备的两种探针的标记率及稳定性,并考察131I标记物的脂水分配系数;通过阻断摄取实验分别考察两种探针的靶向性;计算两种探针对细胞的半数致死剂量并分析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GraphPad Prism 5.01分析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数据进行样本t检验。结果 131I-PAMAM(G5.0)-SR和131I-PAMAM(G5.0)的标记率均大于70%,纯化后的放化纯度均大于90%。两种探针在体外PBS体系中的稳定性好,且均显示出良好的水溶性。细胞阻断实验结果显示,加入PAMAM(G5.0)-SR阻断的131I-PAMAM(G5.0)-SR细胞摄取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5、22.590和22.570,均P < 0.01),提示131I-PAMAM(G5.0)-SR对细胞具有较好的靶向性。131I-PAMAM(G5.0)-SR的细胞半数致死剂量为513.6 kBq/mL。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迟,细胞对半数致死剂量下的131I-PAMAM(G5.0)-SR的摄取逐渐降低,但在48 h细胞摄取出现上升的现象,随后细胞摄取再次下降。结论 131I-PAMAM(G5.0)-SR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质,可靶向甲状腺髓样癌细胞并抑制细胞增殖。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对辐射所致大鼠卵巢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谭燕, 颜高姝, 刁鹏, 范子煊, 孙春堂
2017, 41(5): 314-3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2
摘要: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盆腔放疗辐射所致大鼠卵巢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1:雌性Fischer 344大鼠5只,于动情间期皮下给予GnRHa 0.25 mg后,动态观察其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变化情况。实验2:雌性大鼠4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GnRHa组、放疗组(R组)及GnRHa+R组并给予相应处理,盆腔照射后20 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体重、卵巢湿重、血清FSH、E2、AMH水平及卵泡数量的差异。对比各组大鼠卵巢凋亡指数和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1:皮下给予GnRHa后,大鼠卵巢功能受到抑制,FSH、E2水平持续下降,15 d左右达到谷值,再过20 d后恢复至给药前水平。实验2:盆腔放疗后,GnRHa+R组、R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卵巢功能损伤,但GnRHa+R组与R组相比受损程度较轻,表现为E2水平偏高(t=12.79,P < 0.01),FSH水平偏低(t=4.65,P < 0.01),AMH水平偏高(t=5.65,P < 0.01);卵泡计数显示,GnRHa+R组的原始及初级卵泡数显著高于R组(t=7.70,P < 0.01);Tunnel和CD31染色结果显示R组卵巢内细胞凋亡指数和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GnRHa+R组(t=8.20和9.83,均P < 0.05)。结论放疗前应用GnRHa能够有效减轻放疗辐射对大鼠卵巢功能的损伤,这可能与GnRHa将卵泡发育抑制在原始、初级卵泡阶段以及减少卵巢组织血供及氧合进而降低卵巢放射敏感性有关。
SPECT/CT融合显像在腰椎横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米彦霞, 郭晋纲, 王莉莉, 杨淑英, 任媛
2017, 41(5): 321-32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3
摘要: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腰椎横突骨折(LT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腰部不适并经X射线检查排除腰椎退变及转移的患者共203例,根据病理结果及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最终42例患者共49个病灶确诊为LTF,阳性病灶均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病灶进行CT及SPECT/CT阅片。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发现LTF病灶共45个,其中,第1至第5腰椎(L1-L5)分别为4、12、21、8、0个,以L2(26%)和L3(46%)发病率较高。CT扫描发现LTF病灶共38个。两种方法对LTF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P < 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诊断LTF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1C-胆碱与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王城, 王春梅, 邬心爱, 王雪梅
2017, 41(5): 325-330, 3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4
摘要:
目的比较11C-胆碱(11C-CHO)PET/CT、18F-FDG双时相PET/CT、常规18F-FDG PET/CT、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HRCT)4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8例SPN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注药后l h显像,2 h行延迟显像)和11C-CHO PET/CT显像(于注药10 min后进行)。PET图像判断以SPN最大截面勾画ROI,计算SUVmax作为半定量指标,SUVmax ≥ 2.5为阳性,18F-FDG PET/CT延迟显像SUVmax上升10%为恶性病变(阳性),下降或升高 < 10%为良性病变(阴性)。HRCT以是否有分叶征、短细毛刺、胸膜尾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为分析良恶性的指征。所有病例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及随访,以影像诊断是否符合临床随访及病理结果作为判断标准。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8例SPN患者中,病理或临床随访诊断发现肺癌17例,结核7例,结节病4例。常规18F-FDG PET/CT显像确诊21例,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确诊24例,11C-CHO PET/CT显像确诊23例,11C-CHO +18F-FDG双时相PET/CT+HRCT确诊27例。28例患者良恶性结节的18F-FDG及11C-CHO PET/CT的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和13.19,均P < 0.05)。良恶性结节分叶、毛刺、胸膜尾征、血管集束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0.36、14.31和17.52,均P < 0.05)。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联合显像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6.4%,明显高于非联合显像。结论 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能较好地鉴别SPN的良恶性,三者联合能提高对SPN的诊断率。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林小敏, 唐明灯, 倪雷春
2017, 41(5): 331-3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5
摘要:
目的通过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总肾及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价其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术前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定量测得总肾及分肾GFR。依据肾脏肿瘤直径大小分为≥ 4 cm组和 < 4 cm组,以了解术前患者GFR降低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GFR水平的比较。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预测因子。结果肿瘤 < 4 cm组患侧平均GFR为(52.94±8.57)mL/min,≥ 4 cm组患侧平均GFR为(45.78±13.27)mL/min,两组术前患侧GFR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 < 0.05)。术前总GFR水平、术前健侧GFR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52、1.255,均P>0.05)。术后新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比例为21.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健侧GFR降低(OR=3.6,P < 0.05)、术前总肾GFR降低(OR=5.64,P < 0.05)是术后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可以定量评价分肾和总肾GFR,对肾脏肿瘤患者术前指导及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规范颅颈联合CT血管成像照相格式的临床意义
梁琰, 张永强, 李展展, 杜鹃, 王昀璐, 赵杰, 阮成伟, 杜好利, 朱绍成
2017, 41(5): 335-33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6
摘要:
目的探讨规范颅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图像对临床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影像科(A组)和30例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B组)的颅颈联合CTA后处理图像,分别对图像的次序、表述、快速准确定位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以上各项得分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图像在照片格式满意度和血管定位快速准确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和7.01,均P < 0.01),说明采用A组的颅颈联合CTA照相格式较B组在快速准确定位某一血管病变方面有明显的优点。结论规范颅颈联合CTA照相格式对提高临床包括介入科医师的判读效率、减少差错率的效果明显。
综述
HBXIP蛋白表达对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姜勉, 董佳丽, 李航, 樊赛军
2017, 41(5): 340-3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7
摘要:
目的探讨用siRNA敲降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的表达对宫颈癌ME-180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别按两种分组方式进行分组。(1)把宫颈癌ME-180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HBXIP-siRNA转染组以及HBXIP-siRNA+γ射线照射联合组。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法来检测细胞增殖;采用q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id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AKT的磷酸化水平。(2)把宫颈癌ME-180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HBXIP-siRNA单独处理组、HBXIP-siRNA和AKT共转染组。对3组细胞进行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采用Student t-test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γ射线照射组相比,HBXIP-siRNA转染+γ射线照射联合组的宫颈癌ME-180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t=11.63、12.17,均P < 0.01),并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降低(t=10.88,P < 0.01)和促凋亡蛋白Bid表达的增高(t=9.31,P < 0.01)。γ射线照射明显上调了HBXIP蛋白的表达水平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而转染HBXIP-siRNA则抑制了γ射线照射导致的AKT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另外,与HBXIP-siRNA单独处理组相比,HBXIP-siRNA和AKT共转染组中HBXIP-siRNA对宫颈癌ME-180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降低(t=8.96,P < 0.01)。结论降低HBXIP蛋白表达可以抑制辐照诱导的AKT磷酸化水平,进而降低宫颈癌ME-180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增强其放射敏感性。
乏氧诱导因子在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孟媛媛, 杨福军, 徐文清
2017, 41(5): 347-3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8
摘要:
乏氧诱导因子(HIF)是维持体内代谢平衡的一个重要因子,目前对其研究已成为热点。以往的研究证实,HIF与众多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炎症、肿瘤以及辐射损伤。笔者简述国内外有关HIF的研究成果,为HIF作为治疗靶点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辐射防护药物研究最新进展
张源, 杨福军, 徐文清
2017, 41(5): 353-3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09
摘要:
电离辐射损伤不仅是一个公众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如何获得治疗效果优良、安全性高和不良反应小的辐射防护药物一直是科学家努力研究的目标。近年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目前,诸如5-雄烯二醇(5-AED)、CBLB502、Ex-RAD和HemaMax等药物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而新发现的具有潜在价值的LY294002和17-DMAG等药物也正处于研发之中。笔者基于近年来辐射防护领域国外相关刊物和专利的最新发现和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放在近几年来出现的药物新进展以及这一时间内治疗急性放射综合征的抗辐射新药上。
视网膜神经受体及其分子显像研究进展
刘淼, 刘兴党
2017, 41(5): 359-362, 3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10
摘要:
视网膜的合成、代谢等各项生理功能主要是由视网膜内的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多巴胺、5-羟色胺、σ受体等)协同作用完成。近年来核医学显像仪器及显像剂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分子水平研究,视网膜受体分子显像是将核医学、眼科学、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医学技术,是当前核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开拓性的新进展。笔者将从视网膜内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在核医学分子显像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以血管生成为分子靶点的放射性核素显像分子探针在肿瘤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
刘晓梅, 魏玲格, 张芳
2017, 41(5): 363-3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11
摘要:
血管生成对肿瘤生长至关重要,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机制以及治疗后产生的耐药性尚不明确。无创性放射性核素分子显像可阐明基本的药物机制以及耐药通路,并通过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靶点量化表达实现个体化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笔者重点讨论在血管生成过程中4个关键蛋白质,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整合素αvβ3、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在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显像探针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个体化抗血管生成疗法中的应用。
分化型甲状腺癌腹盆部131I显像假阳性分析
钞卫光, 张晶, 陆克义
2017, 41(5): 370-37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12
摘要:
全身131I显像时,除了甲状腺组织、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及复发灶显影外,非甲状腺组织来源的假阳性病变也常不同程度地摄取131I而显影。探讨DTC患者腹盆部非甲状腺组织来源的假阳性病变摄取131I的不同原因,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病变信息,可以给临床诊疗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就有关腹盆部131I显像假阳性研究进行综述。
脊髓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王丽丽, 张洪明, 李险峰
2017, 41(5): 374-37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5.013
摘要:
脊髓转移瘤(ISCM)是肿瘤晚期患者癌灶转移至脊髓,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躯体疼痛、感觉减退或麻木的一种危险的转移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机体瘫痪,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以及新型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ISCM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遗憾的是,针对ISCM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共识。虽然在以往的ISCM治疗中放疗的作用较为局限,但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对于存在手术禁忌证或化疗效果较差的患者,放疗已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笔者就近年来ISCM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