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45卷  第10期

显示方式:
临床研究
18F-FDG PET/CT 联合 CA125、HE4 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周莹, 涂宁, 冯洪燕, 王科, 谢新立, 韩星敏, 卜丽红
2021, 45(10): 611-62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8048-00079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联合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在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断和腹膜转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18F-FDG PET/CT显像的8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59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复发组,中位年龄51(26~82)岁]、30例卵巢癌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良性腹膜增厚患者[未复发组,中位年龄55(34~79)岁]。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分别计算18F-FDG PET/CT和CT增强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术后残端复发、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腔外其他转移灶的效能。绘制18F-FDG PET/CT、CA125、HE4及其联合检测复发性卵巢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效能。诊断效能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评估多种因素对复发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计算95%置信区间(CI)。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单个预后因素对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 结果 18F-FDG PET/CT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22%(55/59)、 93.33%(28/30)、 93.26%(83/89)、96.49%(55/57)、 87.50%(28/32),高于增强CT[79.66%(47/59)、73.33%(22/30)、77.52%(69/89)、85.46%(47/55)、64.71%(22/34)],各项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93~8.828,均P<0.05),同时,18F-FDG PET/CT对术后残端复发、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除腹膜转移阳性预测值、淋巴结转移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外)均高于增强CT(χ2=2.885~8.868,均P<0.05)。18F-FDG PET/CT联合CA125及HE4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1%(58/59)、 96.67%(29/30)、97.75%(87/89)、98.31%(58/59)、 96.67%(29/30),高于三者单独应用或CA125+HE4联合应用,除18F-FDG PET/CT单独应用外,其他各项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27.101,均P<0.05),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诊断临界值为5.60,血清CA125的诊断临界值为91.80 U/mL,HE4的诊断临界值为196.89 pmol/L。腹膜转移是复发性卵巢癌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95%CI:3.784~819.477,P=0.003),腹膜转移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高于腹膜转移阳性患者(χ2=30.320,P<0.001),腹膜转移病灶多分布于腹膜种植转移易感区。 结论 18F-FDG PET/CT在复发性卵巢癌复发诊断及转移灶评估中的效能优于增强CT;其代谢参数与血清肿瘤学标志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断效能。
18F-FDG PET/CT结合薄层螺旋CT、增强CT和临床资料在孤立性肺空洞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王珍英, 王卫星, 马超
2021, 45(10): 621-63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8049-00108
摘要:
目的 分析鉴别孤立性肺空洞良恶性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临界值以及综合影像分析法诊断孤立性肺空洞性质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薄层螺旋CT和增强CT检查的56例孤立性肺空洞患者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41~82(54.7±13.4)岁。通过构建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UVmax的最佳临界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和随访结果为参考标准,结合临床资料计算18F-FDG PET/CT、薄层螺旋CT和增强CT 3种影像学方法以及综合影像分析法(对3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综合评估)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空洞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56例孤立性肺空洞患者中,恶性病变39例(69.6%),SUVmax=7.04±2.3;良性病变17例(30.4%),SUVmax=5.91±2.17,良恶性病变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4,P=0.09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max的最佳临界值为7.05,ROC曲线下面积为0.652,95%置信区间:0.494~0.809。当SUVmax= 7.05时,SUVmax对孤立性肺空洞诊断的灵敏度为46.2%(18/39)、特异度为82.4%(14/17)、阳性预测值为85.7%(18/21)、阴性预测值为40.0%(14/35)、准确率为57.1%(32/56)。综合影像分析法、18F-FDG PET/CT、薄层螺旋CT和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肺空洞的灵敏度分别为94.9%(37/39)、76.9%(30/39)、82.1%(32/39)和71.8%(28/39);特异度分别为76.5%(13/17)、64.7%(11/17)、35.3%(6/17)和76.5%(13/1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2%(37/41)、83.3%(30/36)、74.4%(32/43)和87.5%(28/3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13/15)、55.0%(11/20)、46.2%(6/13)和54.2%(13/24);准确率分别为89.3%(50/56)、73.2%(41/56)、67.9%(38/56)和73.2%(41/56)。 结论 SUVmax对孤立性肺空洞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有限,综合影像分析法有助于提高孤立性肺空洞诊断的效能。
PTW 729电离室矩阵不同验证方法用于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验证结果分析
曹丽媛, 鞠永健, 李克新, 高璇
2021, 45(10): 631-63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04016-00110
摘要:
目的 分析PTW 729电离室矩阵不同验证方法用于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验证的结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至12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的10例女性患者的放疗资料。患者年龄44~69岁,中位年龄59岁,均采用七野均分方式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在4.2 cm厚的固体水+电离室矩阵+5.0 cm厚的固体水组成的RW3固体水模体图像上生成二维射野角度归0°验证计划(V1),在PTW Octavius 4D模体图像上生成二维射野角度归0°验证计划(V2)、二维实际射野角度验证计划(V3)和三维实际射野角度验证计划(V4)。在加速器上实测后分析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不同验证模体(V1 vs. V2)、二维射野角度归0°和二维实际射野角度验证(V2 vs. V3)、二维和三维验证(V1、V2、V3 vs. V4)的结果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1)V1的计划验证通过率高于V2[(99.72±0.44)%对(94.95±6.13)%,t=2.621,P<0.05],而评估点数低于V2(311±50对392±61,t=−6.992,P<0.05)。(2)V2的 180°和232°射野的单野验证通过率均高于V3[(96.86±3.79)% 对(95.72±3.56)%,(98.50±2.28)%对(92.98±5.04)%,t=2.294、4.052,均P<0.05 ]。(3)V1、V2、V3的计划验证通过率显著高于V4 [(99.72±0.44)%、(94.95±6.13)%、(94.72±6.43)%对(86.91±2.63)%,t=17.912、6.645、5.962,均P<0.05],而评估点数显著低于V4 (311±50、392±61、391±60对726 034±61 656,t=−37.244、−37.253、−37.252,均P<0.05)。 结论 PTW 729电离室矩阵不同验证方法获得的调强放疗计划验证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180°和232°的单野验证结果。评判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是否通过验证需结合所采用的验证方法并对剂量差异区域的评估点进行分析。
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中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免疫系统变化的20年医学随访
卢志娟, 郝建秀, 李旭光, 刘强, 江波, 焦玲, 王雯, 姜恩海
2021, 45(10): 636-64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6015-00084
摘要:
目的 观察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中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免疫系统的远期效应,总结急性辐射损伤后免疫系统长期的变化特点。 方法 对1999年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中2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天”和“旺”,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7岁和8岁)和1例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梅”,女性,38岁)进行临床随访。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患者的外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的水平以评估体液免疫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CD3+、CD3+CD4+、CD3+CD8+T细胞的百分比及CD3+CD4+/CD3+CD8+T细胞的比值以评估细胞免疫情况。 结果 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9月4日,共随访11次。体液免疫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梅”在受照后半年和第2年,补体C3水平均下降,第5、11、13、20年,IgG水平均升高;患者“天”在受照后第3年,IgM水平下降,第5年,IgG水平升高;患者“旺”在受照后第1、5年,补体C3水平均升高。Ig的异常频次及延续时间表现为“梅”>“天”=“旺”。细胞免疫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梅”在受照后半年,CD3+、CD3+CD4+ T细胞的百分比及CD3+CD4+/CD3+CD8+T细胞的比值均显著下降,第7、11年,CD3+、CD3+CD4+、CD3+CD8+ T细胞的百分比均下降,第15年,CD3+、CD3+CD4+ T细胞的百分比均下降;患者“天”在受照后第5、11年,CD3+CD4+ T细胞的百分比均升高,第7年,CD3+、CD3+CD8+ T细胞的百分比均下降;“旺”在受照后第7年,CD3+、CD3+CD4+、CD3+CD8+ T细胞的百分比均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频次及延续时间表现为“梅”>“天”>“旺”。 结论 急性照射对免疫系统的损伤存在长期性、剂量依赖性和可逆性。对于个体而言,免疫系统的受损情况与受照剂量呈正相关,年龄和性别是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基础研究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杨涛, 胡强, 周云泷, 金晓峰, 明慧, 余辉
2021, 45(10): 642-64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9013-00105
摘要:
目的90Sr-90Y敷贴治疗进行EBT3胶片剂量的测量,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快捷的剂量验证方法。 方法 选用能量响应较好的辐射直接显影EBT3胶片,并与固体水模进行比较,通过直线加速器建立0~500 cGy的胶片灰度-剂量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组织等效性。将20片6 cm×6 cm的EBT3胶片(每张胶片厚0.28 mm)重叠放置,将90Sr-90Y敷贴器放置在胶片最顶层,辐照4 min。通过灰度-剂量标准曲线计算出每张胶片中心轴附近的平均吸收剂量,根据胶片厚度计算距离敷贴器不同深度处的辐射剂量及等剂量线分布。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U检验比较不同能量的电子线照射前后所测得的吸收剂量的差异。 结果 胶片替换等厚度固体水模后测量结果略高于纯固体水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P=0.84)。不同深度处胶片对应的中心区域随着灰度值的降低吸收剂量迅速下降,在0.5 cm深度处,剂量仅为7.0 cGy。4 min照射后,距离敷贴器不同深度处的吸收剂量满足拟合曲线y=739.07e−0.56x−44.8,等剂量线范围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 结论 EBT3胶片验证能够很好地满足90Sr-90Y敷贴治疗的剂量验证,具有简单、易行、准确的特点,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应用。
综述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蒋皆恢, 代双杰, 左传涛
2021, 45(10): 648-65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0025-00108
摘要:
近年来,我国核医学事业飞速发展,放射性核素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心脏疾病和神经疾病的诊疗中。正电子类药物分装是核医学诊疗前的必要步骤。由于手工分装会对核医学工作者造成一定的核辐射以及产生抽取剂量准确性等问题,因此研制全自动核素分装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系统回顾了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现有产品在核素分装、原液稀释、气泡检测方面的功能,并提出现有产品存在的维护困难、价格昂贵、功能不完善等不足,最后对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在核素注射、核素剂量计算、功能模块化等未来发展方向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18F-FDG PET/CT在心包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李超群, 王科, 冯洪燕, 卜丽红
2021, 45(10): 654-65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1011-00104
摘要:
心包炎通常是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的一部分以及某些全身疾病的首发表现。因此,找到并去除全身疾病的病因,尽早干预并延缓疾病的进程则有助于预防长期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由于心包活检获得心包积液或心包组织的难度相对较大,阳性率较低,因此,鉴定心包炎的病因一直都是难点。18F-FDG PET/CT可一次性将全身的生理代谢信息和解剖学信息融合,在判定心包炎的病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其在确定疾病的分期和分级、疗效评估和预后,尤其是早期鉴别肿瘤复发、肿瘤再分期、寻找肿瘤原发病灶和定位放疗生物靶区等方面都极具优势。笔者就18F-FDG PET/CT在心包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薛令玉, 陈璟
2021, 45(10): 659-66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2008-00101
摘要:
脊柱感染(SI)是一种由致病菌沿中轴骨血行播散引起的疾病。虽然MRI是诊断SI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亦有其局限性。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作为一种一站式的全身检查方法,在鉴别感染原发灶和脊柱术后感染及评估治疗疗效等方面较具优势。笔者重点从SI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三个方面综述18F-FDG PET/CT在SI诊治中的应用及其与MRI的比较。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申江玉, 晋建华
2021, 45(10): 663-66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04027-00109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发生远处转移时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差、生存率明显降低。肺是DTC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占DTC远处转移的55%~85%。DTC肺转移是造成甲状腺癌患者病死的主要因素。故针对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评估以及治疗决策的制定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甲状腺癌诊治的差距、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笔者就近年来有关DTC肺转移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动态评估以及治疗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病例报告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李丹, 朱冬灵, 朱小华
2021, 45(10): 669-67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9041-00099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的病例,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全身骨显像结果呈阴性,而经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结果呈阳性,通过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了该病的特点。综合分析结果提示131I Rx-WBS有利于发现DTC骨转移灶,且131I治疗对其效果显著。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王茸, 张文文, 王永乐, 王海军
2021, 45(10): 673-67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1002-00098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右侧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例,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等方面分析了其特点。顶骨的IMT较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笔者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了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旨在提高影像科医师对IMT的认识和诊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