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44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封面
2020-09期封面
2020, 44(9): 0-0.
摘要:
目录
2020-09期目录
2020, 44(9): 1-4.
摘要:
临床研究
高分辨率CT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影像学征象预测肺腺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
苗文杰, 杨光杰, 聂佩, 颜蕾, 郭柄州, 龚爱迪, 赵钰鋆, 崔景景, 王振光
2020, 44(9): 541-54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9006-00075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影像学征象的综合模型预测肺腺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微血管浸润状态明确的肺腺癌患者65例(微血管浸润阳性30例、阴性3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32例,年龄34~83(60.7±10.3)岁。以患者HRCT检查时间为编号,通过系统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按约3∶1等距抽样分为2组:训练组46例,验证组19例。训练组用于模型的建立,验证组用于模型的效能评价。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筛选训练组中微血管浸润阳性与阴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传统影像学征象。勾画2组患者的肿瘤三维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训练组中有鉴别价值的最优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得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影像组学得分和传统影像学征象预测肺腺癌微血管浸润的综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进行效能评价。 结果 共提取影像组学特征1308个,最终得到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传统影像学征象中仅肿瘤最大径在微血管浸润阳性与阴性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10±11.39)mm对(22.32±6.26) mm;t=5.580,P=0.035],其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48(95%CI:0.493~0.783)、灵敏度为38.1%、特异度为88.0%;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783(95%CI:0.538~0.936)、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0.0%。预测肺腺癌微血管浸润的综合模型在训练组中的AUC为0.880(95%CI:0.750~0.957),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72.0%;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811(95%CI:0.568~0.951),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80.0%。 结论 基于HRCT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影像学征象的综合模型对肺腺癌微血管浸润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肺腺癌患者的术前评估。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陈涛, 樊建中, 李文菲, 吴彩云
2020, 44(9): 548-55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09-00072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肿瘤患者80例(恶性肿瘤35例、良性肿瘤4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0~80(45.5±10.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身18F-FDG PET/CT及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2种检查的间隔时间在2周内。分别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扫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 结果 35例恶性肿瘤中胸腺癌15例,淋巴瘤10例,恶性生殖细胞瘤7例,神经内分泌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滑膜肉瘤各1例。18F-FDG PET/CT诊断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93.3%(42/45)]及准确率[95.0%(76/80)]均高于增强CT[71.4%(25/35)、77.8%(35/45)、75.0%(60/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2、4.357、12.471,均P<0.05);18F-FDG PET/CT对胸腺癌、淋巴瘤及恶性生殖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93.3%(14/15)、100.0%(10/10)、85.7%(6/7)]均高于增强CT[60.0%(9/15)、50.0%(5/10)、28.6%(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3、6.333、4.333,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对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优于增强CT,可作为该病主要的检查方法。
儿童骨外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MDP的特点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刘思敏, 武凤玉, 蔡海东, 郑慧, 郁霞青, 马超, 吕中伟, 王辉
2020, 44(9): 554-56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4008-00070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骨显像中骨外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的特点,以及其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骨显像的33例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2例,年龄3个月~10岁。根据病理学结果将肿瘤类型分为母细胞瘤、间叶组织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3大类。根据骨显像等影像学结果,将骨外软组织肿瘤的最高放射性浓聚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和“+++”, 分析骨显像的特点及其与肿瘤病理学的关系。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MDP的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i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 33例患儿中母细胞瘤26例(78.8%,包括神经母细胞瘤15例、肾母细胞瘤6例、肝母细胞瘤4例和胰母细胞瘤1例)、间叶组织肿瘤5例(15.2%,包括骨肉瘤肺转移灶3例、恶性肾外横纹肌样瘤1例和左大腿脉管瘤1例)和生殖细胞肿瘤2例(6.0%),软组织肿瘤的3种类型摄取99Tcm-MDP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93,P=0.369)。所有患儿骨外软组织肿瘤骨显像内部特点为钙化、坏死和其他特点(含有骨化基质或实性肿块无明显坏死及钙化),摄取99Tcm-MDP为“+” 的6例(6/33,18.2%)、 “++”的11例(11/33,33.3%)和 “+++”的16例(16/33,48.5%),肿瘤内钙化伴坏死、钙化、坏死和其他原因引起的99Tcm-MDP摄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13,P=0.315)。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摄取99Tcm-MDP为“+”的6例(18.2%,包括母细胞瘤5例、间叶组织肿瘤1例)、“++”的11例(33.3%,包括母细胞瘤9例、间叶组织肿瘤2例)和“+++”的16例(48.5%,包括母细胞瘤12例、间叶组织肿瘤2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 结论 骨显像时患儿骨外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MDP多提示为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其程度与组织病理学分类无明显相关性。
血清MK和Gal-3水平在甲状腺结节及DTC术后转移灶中的诊断价值
武晨, 杜芬, 刘师伟, 马浩华, 张海涛, 刘静, 张迎伟, 罗丽萍, 程艳
2020, 44(9): 561-56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04-0007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midkine(MK)和galectine-3(Gal-3)水平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首次131I治疗前转移灶中的评估价值。 方法 ①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4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男性11例、女性30例,年龄29~73(48.61±11.59)岁]的术前血清样本,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23例)和良性组(18例),同时收集32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前血清MK和Gal-3水平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中是否存在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两者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②DTC患者术后是否存在转移灶的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首次服131I治疗前的51例DTC术后患者[男性12例、女性39例,年龄25~72(44.41±10.21)岁]的血清样本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2次131I治疗,并于每次治疗后5~7 d行全身碘扫描,根据其结果及其他检查(超声、CT、PET/CT)结果,判断是否有淋巴结和(或)肺转移。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血清MK和Gal-3水平的差异性,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MK和Gal-3水平间的相关性。 结果 ①手术前恶性组的血清MK和Gal-3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及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0、5.08,均P<0.05)。对于术前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MK的最佳阈值为318.87 p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5%CI: 0.81~0.99)、特异度为78.1%、灵敏度为88.5%;Gal-3的最佳阈值为1.61 ng/mL、AUC为0.72(95%CI: 0.57~0.86)、特异度为70.4%、灵敏度为69.8%。②51例DTC患者中,转移阳性组8例、转移阴性组43例。转移阳性组甲状腺球蛋白、MK、Gal-3水平均明显高于转移阴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4.01、−2.89,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r=0.67,P<0.05)及DTC患者术后(r=0.84,P<0.05)血清MK、Gal-3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结论 血清MK和Gal-3水平可用于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并且可以评估DTC术后是否存在肿瘤转移。
3种不同放疗技术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柴林燕, 王科峰, 张晓智, 范秋红
2020, 44(9): 569-57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12030-00078
摘要:
目的 比较3种调强放疗技术在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例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年龄32~50(42.4±6.8)岁。分别设计基于固定角度适形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VMAT)和切线弧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t-VMAT),并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参数以及治疗效率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3种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3DCRT+IMRT和t-VMAT两种计划相比,3DCRT+VMAT的靶区剂量学指标适形性指数(0.84±0.05对0.74±0.06对0.79±0.06)和均匀性指数(0.10±0.03对0.14±0.03对0.13±0.03)最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1~6.47,均P<0.05);3DCRT+IMRT对患侧(左)肺的V5[(35.92±8.01)%对(49.33±12.05)%对(60.58±12.94)%]、V10[(25.50±6.91)%对(26.92±7.23)%对(41.25±10.37)%]、Dmean[(10.14±2.43)Gy对(11.07±2.88)Gy对(14.52±3.32)Gy]和健侧(右)肺的V5[(0.50±1.45)%对(2.17±3.76)%对(3.00±4.94)%]、Dmean[(0.55±0.21)Gy对(1.79±0.58)Gy对1.75±0.70)Gy]及健侧(右)乳腺的V5[(0.17±0.58)%对(1.92±4.10)%对(8.25±8.61)%]、Dmean[(0.86±0.38)%对(1.65±0.45)%对(2.46±0.86)%]的保护最好。3DCRT+VMAT的心脏V30[(4.50±2.88)%对(5.00±3.25)%对(8.42±2.78)%]、V40[(2.50±2.11)%对(3.25±2.53)%对(4.58±2.07)%]明显优于3DCRT+IMRT和t-VMAT,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1~3.45,均P<0.05)。3DCRT+IMRT的平均机器跳数最小(280.90±52.18),t-VMAT的治疗时间最短。 结论 3DCRT+IMRT在低剂量区(<20 Gy)对健侧肺、患侧肺,健侧乳腺等危及器官的保护比较好,3DCRT+VMAT在提高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性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在高剂量区(>20 Gy)对患侧肺及心脏保护更好,t-VMAT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患者舒适度。
综述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肾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叶敏, 张永学, 夏晓天
2020, 44(9): 575-58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13-00067
摘要:
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分期和分型对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有重要影响,对原发肿瘤和转移部位的早期检测和准确定位是临床诊疗的关键需求。笔者就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显像在RCC分期和分型、转移性RCC的检测以及RCC治疗疗效的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作简要综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医学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刘炳楠, 王颖, 要少波
2020, 44(9): 582-58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12-00062
摘要:
核医学显像作为无创性功能影像检查手段,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医学显像的关键点在于分子靶向探针,目前已报道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像的核医学分子探针可分为靶向生长抑素受体类和其他类,其中,靶向生长抑素受体类显像剂又可分为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笔者对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核医学显像剂进行综述。
放疗促进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曹玉霖, 殷媛, 李杰, 周乐源
2020, 44(9): 589-59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7024-00068
摘要:
肿瘤细胞从原发病灶迁移到远处部位形成转移病灶的过程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放疗可通过电离直接或通过产生活性氧间接导致DNA损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疗诱导的肿瘤微环境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可促进肿瘤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放疗后肿瘤微环境变化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笔者对放疗如何通过诱导细胞因子表达、缺氧、整合素表达水平升高以及外泌体变化等因素从而促进肿瘤的转移进行综述。
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测量身体成分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郑玲玲, 周雨菁, 刘兴党
2020, 44(9): 594-59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05-00069
摘要:
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XA)具有辐射剂量低、重现性好、扫描时间短和容易获得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中。DXA体成分分析可检测骨密度、脂肪质量、瘦体质量、去脂肪质量和体脂率等多种身体成分。目前,DXA体成分分析在各种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风险评估中被广泛地应用,笔者就DXA体成分分析在一些临床疾病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病例报告
肝脏异位胰腺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一例
麦锦慈, 谭志强, 唐勇进, 凌雪英, 徐浩
2020, 44(9): 600-60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16-00073
摘要:
异位胰腺多发生在消化道,肝脏异位胰腺临床非常罕见。笔者报道了1例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肝脏异位胰腺病例,其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肿块并伴有18F-FDG异常摄取,考虑为与肝脏异位胰腺相关的炎性病灶表现。笔者拟通过对该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加深对肝脏异位胰腺影像学特征的认识。
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阴性的散发性甲状旁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杨冬竹, 龙再颖, 单英丽, 李燕萍
2020, 44(9): 604-60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6015-00071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散发性甲状旁腺癌(PTC)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显像阴性病例。PTC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严重高钙血症引起的多个系统及器官的改变,需依赖于超声、甲状旁腺核素扫描(99Tcm-MIBI)、CT等检查明确定位后予以手术治疗,其中99Tcm-MIBI显像具有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有少数病例存在检查结果阴性的可能,易造成患者误诊、漏诊。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99Tcm-MIBI显像阴性的PTC患者的认识:对于怀疑PTC,但99Tcm-MIBI显像阴性的患者,需考虑到可能存在假阴性,并应分析讨论导致假阴性可能的原因,进而结合其他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误诊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