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43卷  第6期

述评
拓展PET分子影像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军
2019, 43(6): 493-49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1
摘要:
PET多模态神经分子影像
纳米技术在阿尔兹海默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张凯, 施可欣, 金晨涛, 田梅, 张明荣, 张宏
2019, 43(6): 496-5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2
摘要: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渐进性认知和记忆功能减退等为特征,在疾病晚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AD的早期诊断仍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β淀粉样肽(Aβ)沉积形成的Aβ斑块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为AD的标志性病理改变,Aβ和Tau蛋白的检测对实现AD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基于纳米技术的Aβ或Tau蛋白靶向检测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笔者对基于纳米技术的AD诊断研究进行综述。
PET分子影像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中的研究进展
钟燕, 金晨涛, 张明荣, 张宏
2019, 43(6): 503-50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3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证实神经炎症在A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AD的重要标志物之一。PET是一种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技术,可无创、在体研究AD神经炎症发生发展过程。笔者就神经炎症在AD中的分子基础及PET分子影像在AD神经炎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海马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陈奕帆, 崔春蕾, 苏玉盛, 梁志刚
2019, 43(6): 510-5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4
摘要:
海马是学习记忆相关的重要脑区,其结构、功能的异常与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RI、PE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能提供海马的结构、功能与葡萄糖代谢等指标,能对早期筛查和诊断MCI提供更多的影像学支持。笔者主要综述了遗忘型MCI患者海马结构、海马的功能连接及海马葡萄糖代谢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以期发现更加敏感的影像学指标用于MCI的诊断。
PET 多模态神经分子影像
PET受体显像在肥胖人群神经功能改变成像中的作用
施可欣, 张晓辉, 金晨涛, 田梅
2019, 43(6): 523-52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6
摘要:
全球肥胖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肥胖导致的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也显著升高。虽然肥胖人群的大脑结构和脑区兴奋模式变化已通过一些MRI和功能MRI研究揭示,但其神经功能在分子水平上的改变尚不完全清楚。PET受体显像能够在体评估神经受体功能变化,目前已开始用于肥胖相关的神经功能研究。笔者主要综述PET受体显像在肥胖人群神经功能成像中的作用。
基础研究
131I-PAMAM(G5.0)介导靶向肽在甲状腺髓样癌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冯成涛, 张海波, 郑皓, 王梓延, 邓赟, 赵继华, 朱高红
2019, 43(6): 528-5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7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分子靶向探针131I-PAMAM(G5.0)-SR、131I-PAMAM(G5.0)-GP及131I-PAMAM(G5.0)-SR/GP[其中,PAMAM(G5.0):第五代聚酰胺-胺;SR: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组氨酸-脯氨酸(SRESPHP,简称SR);GP:甘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精氨酸(GPLPLR,简称GP)]在荷瘤甲状腺髓样癌(MTC)模型中的靶向性。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和分析靶向肽SR、GP及SR/GP,分别将其与修饰后的PAMAM(G5.0)共价连接,合成前体药物PAMAM(G5.0)-SR、PAMAM(G5.0)-GP及PAMAM(G5.0)-SR/GP。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法检测PAMAM(G5.0)键合靶向肽前后的纳米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氯胺T法对修饰后的PAMAM(G5.0)、PAMAM(G5.0)-SR、PAMAM(G5.0)-GP、PAMAM(G5.0)-SR/GP进行131I标记,合成阳性对照组[131I-PAMAM(G5.0)]及实验组[131I-PAMAM(G5.0)-SR、131I-PAMAM(G5.0)-GP、131I-PAMAM(G5.0)-SR/GP]的4种探针。通过薄层色谱法分别测定探针的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及稳定性。经模型鼠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Na131I)、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探针后,分别于4、8、12、24及48 h进行SPECT/CT显像,并计算靶/非靶值(T/NT),同时处死裸鼠取肿瘤及重要脏器测定放射性,以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表示。组间同一时间点T/NT、组内不同时间点T/NT及组间24 h肿瘤放射性摄取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纯化后的靶向肽SR、GP和SR/GP的纯度均达99%。PAMAM(G5.0)键合SR、GP、SR/GP前后的纳米粒径分别为4.47、5.70、4.71、5.95 nm,Zeta电位分别为+37.95、+20.02、+28.34、+24.37 mV。131I标记4种探针的标记率均>75%,放射化学纯度均>90%,48 h的体外稳定性显示,放射化学纯度均在85%以上。SPECT/CT图像显示,实验组探针在不同时间的T/NT均较对照组有增高趋势:131I-PAMAM(G5.0)-GP 在4 h的T/NT(6.03±1.45)与阳性对照组(2.18±0.39)、阴性对照组(1.36±0.00)比较,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5,P=0.033;t=3.843,P=0.019);而131I-PAMAM(G5.0)-SR在8、12、24 h的T/NT(5.12±1.65、4.82±0.09、3.41±1.01)均较阴性对照组(1.50±0.00、1.43±0.65、1.34±0.81)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4,P=0.017;t=3.388,P=0.027;t=4.180,P=0.009)。实验组组内比较,131I-PAMAM(G5.0)-SR在24 h的T/NT(3.41±1.01)较131I-PAMAM(G5.0)-GP(2.10±0.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0,P=0.016)。注射131I-PAMAM(G5.0)-SR的肿瘤放射性摄取在24 h[(1.80±0.18)%ID/g]均较实验组其他探针、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66,P=0.059)。T/NT及肿瘤放射性摄取的达峰时间:131I-PAMAM(G5.0)-GP和131I-PAMAM(G5.0)-SR/GP 为4 h,131I-PAMAM(G5.0)和131I-PAMAM(G5.0)-SR为8 h。131I-PAMAM(G5.0)-GP的放射性洗脱较快,12 h的T/NT较4 h下降约57%。 结论 SR及GP提高了131I-PAMAMM(G5.0)对MTC的靶向性,131I-PAMAM(G5.0)-GP靶向MTC肿瘤新生血管使其在瘤体的摄取及代谢较快,有望应用于MTC SPECT显像,而131I-PAMAM(G5.0)-SR对MTC细胞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滞留性,有望应用于MTC的靶向诊治及预后评估。
131I-Tyr-Nivolumab用于结肠癌PD-1表达相关诊疗一体化的初步研究
李丹妮, 任胜男, 苏维维, 彭烨, 李潇, 左长京
2019, 43(6): 538-5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8
摘要:
目的 研制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131I-Tyr-Nivolumab诊疗剂,并研究其在高表达PD-1的原位结肠癌小鼠模型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采用间接标记法制备131I-Tyr-Nivolumab,测量产物的放射化学纯度及评估体外稳定性。PD-1高表达原位结肠癌小鼠10只,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尾静脉注射131I-Tyr-Nivolumab(11.1 MBq/10 μg)后,通过SPECT/CT观察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2、4、24、65 h)诊疗剂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治疗5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量化治疗组肿瘤组织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 结果 131I-Tyr-Nivolumab放射化学纯度>99%,24 h的体外稳定性>90%。131I-Tyr-Nivolumab主要分布于心脏、肝脏及肠道肿瘤,通过肾脏代谢清除,给药后2 h,肿瘤组织摄取131I-Tyr-Nivolumab逐渐增加,给药后4 h可见肝脏显影,给药后24 h肠道疑似肿瘤区显影清晰,给药后65 h肝脏非特异性摄取几乎被排出;给药后4、24、65 h肠道疑似肿瘤区放射性计数与全身总放射性计数的比值分别为(2.8±0.3)%、(8.4±0.2)%和(1.8±0.5)%。治疗组比未治疗组的Bax蛋白表达率明显增高[(22.23±1.61)% vs.(13.64±2.43)%,t=−5.476,P=0.006],治疗组比未治疗组的Bcl-2蛋白表达率明显降低[(13.81±4.64)% vs.(25.57±2.33)%,t=3.902,P=0.017)]。 结论 成功合成靶向PD-1的131I-Tyr-Nivolumab诊疗剂,其可作为结肠癌SPECT显像及内照射的诊治试剂,为实现诊疗一体化提供了依据。
褪黑素对人结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王芹, 徐畅, 杜利清, 王彦, 柳杨, 刘强
2019, 43(6): 544-5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09
摘要:
目的 分析褪黑素联合γ射线照射对体外和体内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褪黑素在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 方法 将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褪黑素组(给予褪黑素,给药浓度为1 mmol/L,给药时间为2 h)、照射组(接受6 Gy γ射线照射)及褪黑素+照射组(在照射前2 h给予褪黑素,给药浓度为1 mmol/L,然后接受6 Gy γ射线照射)。体外实验: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分别进行2、4、6、8 Gy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进行6 Gy照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 h后细胞周期以及24 h和48 h后细胞的凋亡;采用彗星实验检测2 h后细胞DNA的损伤。体内实验:将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接种于裸鼠体内建立肿瘤模型,检测结肠癌瘤体体积和瘤体质量的变化并计算抑瘤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①体外实验:照射前给予褪黑素处理的人结肠癌HCT 116 细胞的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05);褪黑素+照射组停留在G2期的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比例显著增加(53.04%±4.67%),与照射组(42.83%±7.10%)和褪黑素组(12.95%±0.9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20.66,P=0.017、P<0.01);褪黑素+照射组在处理后24 h和 48 h大量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达到(12.15±0.41)%和(30.57±1.91)%,与照射组(9.00%±0.70%、8.69%±0.71%)和褪黑素组(3.03%±0.42%、12.56%±0.8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6、17.75、29.12、14.80,均P<0.01);褪黑素+照射组HCT 116细胞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和Olive尾矩均明显高于照射组(t=4.72、4.16、4.74、4.50,均P<0.01)和褪黑素组(t=20.27、22.80、13.81、18.85,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体内实验:褪黑素+照射组结肠癌生长速度减慢,到处理后的第15天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照射组和褪黑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2.72, P=0.006、P=0.021);褪黑素+照射组抑瘤率最高(54.7%±8.0%),远远高于照射组和褪黑素组(t=7.50、4.12,均P<0.01)。 结论 褪黑素联合辐射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提高了细胞对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
Meta分析
不同类型CT和MR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的Meta分析
王道英, 李海洋, 王海军, 李星辉, 田金徽
2019, 43(6): 552-56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10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不同类型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瘤(IAN)的准确率。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lle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以前有关不同类型CTA和MRA诊断IAN的中、英文文献,按照诊断性研究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依据诊断准确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2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及Meta-Disc 1.4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别比较CTA、MRA及亚组之间的合并灵敏度(SEN合并)、合并特异度(SPE合并)、诊断比值比(DOR)、合并阳性似然比(PLR合并)、合并阴性似然比(NLR合并)、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等性能指标,绘制森林图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Stata 12.0统计分析软件绘制Deek's漏斗图评估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通过Q检验和I2进行异质性分析。 结果 检索获得1754篇文献,最终纳入38篇临床诊断研究,包括52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CTA诊断IAN的SEN合并、SPE合并、DOR、PLR合并、NLR合并、AUC、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分别为0.947(95%CI:0.926,0.963)、0.916(95%CI:0.864,0.949)、195.328(95%CI:97.367,391.847)、11.218(95%CI:6.861,18.341)、0.057(95%CI:0.040,0.082)、0.98(95%CI:0.96,0.99)、20%和74%;②MRA诊断IAN的SEN合并、SPE合并、DOR、PLR合并、NLR合并、AUC、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分别为0.935(95%CI:0.899,0.958)、0.956(95%CI:0.917,0.977)、311.421(95%CI:126.935,764.038)、21.285(95%CI:11.114,40.766)、0.068(95%CI:0.044,0.107)、0.98(95%CI:0.97,0.99)、20%和84%;③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CTA和MRA诊断IAN之间AU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类型CTA与MRA均可以诊断IAN,诊断准确性均较高且基本一致,CTA和MRA均可作为诊断IAN的首选检查手段。
综述
太阳辐射对皮肤损伤及其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红艳, 李德冠
2019, 43(6): 561-56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11
摘要:
近年来,皮肤癌特别是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据报道,90%的皮肤癌与紫外线辐射损伤有关。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特别是户外紫外线(290~320 nm)和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320~400 nm)刺激皮肤后,表皮黑素细胞通过合成黑素,转移至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对皮肤起光保护作用。皮肤受到过量紫外线刺激后会出现一系列损伤反应,包括晒黑及炎症反应、细胞DNA损伤、光致癌作用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可见光(400~700 nm)和臭氧同样可造成皮肤损伤。而环境暴露造成的皮肤损伤主要是由活性氧的产生引起对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细胞组分的氧化损伤,进而引起皮肤内部复杂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受损的皮肤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最终损伤。因此,进一步掌握光致皮肤损伤的机制及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对太阳光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臭氧对皮肤损伤的影响以及太阳辐射对皮肤晒黑的基因位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描述,旨在探究预防和治疗太阳辐射引起皮肤损伤的新途径。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进展
王新霞, 马腾闯, 崔亚利
2019, 43(6): 569-5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12
摘要: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有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新型治疗方法,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笔者就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策略——药物靶向治疗、肽受体核素靶向治疗、局部精准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PET分子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吴思敏, 周瑞, 吴爽, 田梅
2019, 43(6): 576-58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13
摘要: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5%。对于无法进行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如果能够明确病灶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采用针对EGFR突变位点的靶向药物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对于不能行手术及穿刺活检的患者,难以通过获取病理组织检测病灶的EGFR突变状态,因此临床上对NSCLC患者EGFR突变的无创活体检测具有较大需求。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PET分子显像技术可选用针对EGFR突变的特异性示踪剂,具有巨大潜力。笔者主要针对各种示踪剂PET分子显像在EGFR突变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18F-FDG PET/CT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恶变一例
张倩, 马超, 吕中伟
2019, 43(6): 582-58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14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恶变病例,从临床症状、CT、18F-FDG PET/CT检查、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及预后等方面介绍并分析该病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该病例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恶变,疾病进展快,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通过病理及预后诊断。肌纤维母细胞瘤一般以良性为主,恶性发病率少,一旦发生,容易误诊,需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治疗效果及预后综合考虑。
颅内间变性血管外皮细胞瘤伴骨转移一例
苑丽丽, 谭建, 吴德坤, 朱雁冬, 朱亚丽, 黄承明
2019, 43(6): 585-58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15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颅内间变性血管外皮细胞瘤(AHPC)伴骨转移的病例,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全身骨显像检查以及术后病理综合分析了该病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AHPC骨转移的认识。多数恶性肿瘤常见骨转移,而颅内AHPC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较少发生骨转移。通过全身骨显像发现了该例患者多处骨骼病变,术后病理提示颅内AHPC骨转移,因此提示恶性肿瘤尤其是少见骨转移者应把骨显像检查作为随访的一个重要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骨转移、确定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心肌灌注显像引导下行PCI治疗的Graves甲亢合并冠心病一例
张建萍, 刘雪辉, 于泓煦, 刘娜, 沈慧, 陈兵
2019, 43(6): 589-59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6.016
摘要:
笔者介绍了一例因心悸、胸闷、憋气入院的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冠心病的病例。其Graves甲亢诊断明确,且合并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行两日法静息+三磷酸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发现患者存在大范围心肌缺血,其冠心病危险度分层为高危,权衡利弊后建议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血运重建良好且无甲亢危象发生。本研究旨在提示甲亢合并可疑冠心病患者在排除相关禁忌后应采用核医学MPI进行冠心病危险度分层,以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