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9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创世纪的伟大发现─—纪念X射线发现100周年
张景源
1995, 19(5): 193-193.
摘要:
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至今已整整100年。x射线的发现在科学史上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件,它揭开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序幕。
纪念X射线发现100周年,为发展我国医学影像学而奋斗!
刘玉清
1995, 19(5): 194-198.
摘要:
X射线的发现是自然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X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开创了X线诊断学、放射学的新纪元,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医学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进程,为人类的疾病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纪念伦琴发现X射线,造福人类的伟大功绩,本文简述X射线发现、X线诊断学和放射学的形成和进展,以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兴起、发展和展望,愿与广大同道共同为发展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而努力奋斗。
放射肿瘤学发展史概要
杨天恩
1995, 19(5): 199-203.
摘要:
概述了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肿瘤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放疗的两大基础即放射治疗物理学(剂量学)和放射治疗生物学的进展过程。同时,由之而促使了临床肿瘤学的长足发展而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疗效逐日改观。当然本文也指出本专业尚待解决的问题即努力方向。为使读者醒目而便于摘用,文章以编年表大事记的体裁书写,并加了作者自己的若干述评。
辐射危害的阈值问题──纪念伦琴发现X射线100周年
刘树铮
1995, 19(5): 204-207.
摘要:
自伦琴发现X射线一个世纪以来,核辐射和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促进了放射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低水平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倍受重视,其中对辐射致癌的危险尤为关注。辐射致癌有无阈值,既涉及放射生物学理论,又关系辐射防护实践。辐射兴奋效应的研究获得了日益增多的科学证据,对辐射致癌的“无阈”假说提出了疑问。已知低水平辐射诱导适应性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这是辐射兴奋效应研究中三个相互联系的核心问题。从分子水平阐明三者的本质,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辐射致癌有无阈值的理解。
辐射防护的基本概念框架:一些概念的转变
潘自强
1995, 19(5): 208-215.
摘要:
讨论了辐射防护一些基本概念,论述了准确理解新的辐射防护基本要领框架,积极促进对一些过时的概念的转变,建立和明确一些新概念,对于推动我国辐射防护工作是有意义的。
辐射防护剂量学最新进展
张良安
1995, 19(5): 216-220.
摘要:
重点介绍1980年ICRU第33号报告以来辐射防护剂量学的进展情况。文章除描述了与限制量有关的辐射量的进展外,主要介绍了用于外辐射的实用量,周围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和人员剂量当量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刻度方法等。
医用诊断X射线对人员的照射和防护发展趋势
王燮华
1995, 19(5): 221-224.
摘要:
伦琴发现X射线至今已整整100周年,给人类科学、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在医学诊断X射线应用中产生的辐射问题,推动了射线防护、技术装备、屏蔽材料的发展。本文介绍国内外有关医用诊断X射线对人员的受照剂量、有关防护现状并展望今后辐射防护的发展趋势。
氡研究的近况
孟文斌
1995, 19(5): 225-228.
摘要:
围绕ICRP第65号出版物的新建议,简述关于住宅和工作场所氡的防护问题,并回顾了氡研究热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以及有关热点问题。
核医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叶维新
1995, 19(5): 229-232.
摘要:
以促进核医学重大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标志,将核医学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学科萌芽阶段、学科奠基阶段及学科形成阶段。根据核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阐述了核医学今后发展至关紧要的三个问题,即重视基础性研究、重视新技术开发和新理论创立、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摘
淋巴瘤的99mTc-MIBI与67Ga-柠檬酸显像比较
钱忠豪, 蒋长英, 赵惠杨
1995, 19(5): 233-233.
摘要:
比较了何杰金病(HD)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99mTc-MIBI与67Ga-柠檬酸显像结果,并分析了与CT和MRI的关系。
99mTc-MIBI和111ln-Octreotide连续功能显像:预测小细胞肺癌对化疗的反应
钱忠豪, 赵惠杨
1995, 19(5): 233-233.
摘要:
1例56岁男性吸烟者于1993年1月因过度疲劳发生背部疼痛、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实验室检査发现其除了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达60ng/ml外(正常值:l0ng/ml),其余均正常。CT见右上叶后部存在大块病灶并延伸至肋间,胸膜增厚。纤维支气管镜检显示右叶支气管上分支阻塞,活检证实为小细胞肺癌(SCLC)。骨显像无转移证据,病变局限于胸部。
99mTc-DTPA和99mTc-HMPAO诊断脑死亡的效果比较
沈钰如, 马寄晓
1995, 19(5): 233-234.
摘要:
回顾分析同一天做99mTc标记的DTPA和HMPAO脑灌注显像诊断脑死亡的效果。
99mTc-HMPAO使带状疱疹感染灶显像
沈钰如, 马寄晓
1995, 19(5): 234-234.
摘要:
报告一例71岁男性病人,患面部带状疱疹6个月,以后又出现眩晕和下肢无力。头颅CT示脑室周围的皮层下白质中有数个小的低密度灶。注射99mTc-HMPAO 740MBq作SPECT显像,见面部软组织和枕颞部有放射性浓集,准确地与左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的带状疱疹病变位置相符。
定量分析潘生丁介入201Tl心肌灌注显像和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评价
张晓丽, 刘秀杰
1995, 19(5): 234-235.
摘要:
改善心肌功能是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主要目的,因此冠脉搭桥术前确认存活心肌是极为重要的。26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5岁,88%患有陈旧性心肌梗塞;经心血管造影确诊为三支病变伴有左心衰竭。术前及术后平均18天行常规潘生丁心肌显像及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均采用平面显像,仪器为移动式γ照相机。将心脏分为相对应的10个节段。术后改善标准:心肌显像放射性摄取正常或缺损区减少50%,室壁运动提高1分(5点分级法)。77%患者均行三支或更多支的搭桥。
癫痫发作期和发作间期99mTc-ECD脑断层显像
刘兴党, 林祥通
1995, 19(5): 234-234.
摘要:
方法:16例患者行23次脑SPECT像研究,其中8次为发作期显像,15次为发作间期显像。发作间期显像应至少在发作休止后24小时以上注射ECD(590-770MBq)并进行EEG(脑电图)监视。发作显像是在EEG监护下于发作开始的最初2-20秒后注入ECD,于30分钟时进行显像,其中5例患者发作时SPECT行2次采集 (间隔41±8分钟)。
123l-lPPASPECT显像估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心肌脂肪
丁海勤, 刘秀杰
1995, 19(5): 235-235.
摘要:
静息状态下心肌运动所需能量的85%以上是由游离脂肪酸提供的,碘苯十五烷酸(IPPA)是研究心肌脂质代谢(与11C-掠榈酸相类似)的显像剂。IPPA SPECT显像是一种无创性检测心肌梗塞、评价心肌活力的有效方法。
201Tl腺苷SPECT显像的4分钟与6分钟静脉给药方案的比较
丁海勤, 刘秀杰
1995, 19(5): 235-235.
摘要:
目前临床上对201Tl腺苷负荷实验中减轻患者副作用的具体给药方案尚无统一的规定。实验对730例冠心病患者静脉给药6分钟与621例静脉给药4分钟所产生的副作用和SPECT显像结果进行了对比。
发生器制备的脑灌注PET显影剂62Cu-PTSM的临床应用
沈钰如, 马寄晓
1995, 19(5): 235-235.
摘要:
研究63Cu(p, 2n)62Zn、62Zn/62Cu发生器制备的能发射正电子的62Cu标记 Pyuvaldehyde-bis-N4-methylthiohiosemicarbazone(62Cu-PTSM)脑灌注PET显像结果,并与H215O脑血流PET显像比较,探讨62Cu-PTSM脑显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定量意义。
性别是影响胞质分裂阻断淋巴细胞微核自发率的重要变量
刘青杰, 白玉书
1995, 19(5): 236-237.
摘要:
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愈来愈多地被用于评估染色体损伤的程度,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供血者年龄、性别对微核率的影响,但均由于样本量太小或各年龄组样本不充足而受限。为准确评估年龄、性别对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对265名健康个体的微核自发频率进行了研究。
正常人胃排空速率测定方法的探讨
沈钰如, 马寄晓
1995, 19(5): 236-236.
摘要:
重点探讨从进餐到胃放射性计数比初始值开始减少的时间,即延迟相。
甲状腺分化癌病人手术后放射性碘治疗剂量的评价
沈钰如, 马寄晓
1995, 19(5): 236-236.
摘要:
分析了87例甲状腺分化癌(60%为乳头状癌或乳头-滤泡状癌,40%是滤泡状癌)病人的治疗效果,提出选择适当剂童的依据。
Goiânia(巴西)辐射事故中人微核计数与年龄、吸烟、137Cs剂量相关
姚波, 蒋本荣, 白玉书
1995, 19(5): 237-237.
摘要:
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在细胞遗传学中产生变化是如何与电离辐射相互作用的至今仍不清楚。研究者对Goiania事故中的受照者探讨了此问题。
用丝裂霉素C和γ射线处理后B、T4和T8细胞中的微核和有丝分裂指数
姚波, 蒋本荣, 李雨民
1995, 19(5): 237-237.
摘要:
用不同剂量的丝裂霉素C(MMC)和γ射线(0-250nmol/L和0-2Gy)在体外处理淋巴细胞,孵育在 RPMI1640培养基中,以PHA为丝裂原,72小时后应用免疫磁性方法将淋巴细胞分成T4(CD4)、T8(CD8)、和B(CD19),然后将细胞涂于玻片上,Giemsa染色。分析具有完整胞桨的被激活的T4、T8、B淋巴细胞中的微核和有丝分裂频率。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正常人肺上皮细胞的高敏反映
李海玉, 萧佩新
1995, 19(5): 238-239.
摘要:
放射治疗及放射防护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探索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哺乳动物细胞的生物效应。研究报道以极低剂量(0.05-4Gy)的单一 X射线直接照射正常人肺上皮细胞的生物效应。
用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诱发染色体畸变
卓维海, 于文儒, 王知权
1995, 19(5): 238-238.
摘要:
实验研究了10名甲状腺癌患者,经口服131I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其目的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能否用于评估事故时 释放的放射性碘所致全身性照射的剂量。放射性碘治疗分两次,每次1850MBq,间隔24小时;血样采集一般分为:治疗前(1例例外)、第一次治疗后24小时、 第二次治疗后24小时和出院后7-10天。0.5ml全血在Ham's F-10培养液中培养48小时,常规制备中期染色体标本及染色。盲法阅片,每例一般分析100个中期分裂相。
用细胞遗传学分析来建立和验证γ射线剂量效应曲线
姚波, 蒋本荣, 王知权
1995, 19(5): 238-238.
摘要:
方法:选择无诱变剂(包括辐射)接触史者的血样,用66Co照射,剂量为0、0.1、0.25、0.5、0.75、1、1.5、2、3、4和5Gy剂量率为117.5-107cGy/min照射按IAEA推荐方法进行。同时用相同条件对6名个体的外周血样照射2Gy,其中3名职业性受照的准确剂量为5.29-25.21mSy。另3名为对照组照射后血祥在含有20%胎牛血清、抗菌素和PHA(植物血凝素)的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48小时,收获前2小时加入秋水仙素。收集第一次中期分裂细胞时,培养液内加入12μg/ml BrdU(溴代脱氧尿苷\染色用荧光加Giemsa方法。0和0.lGy剂量至少计数5 000个中期分裂细胞,0.25和0.5Gy计数2 000个中期分裂细胞,其余剂量计数至少观察到100个双着丝粒体所需的中期分裂细胞为止。
激光和超高频电磁波对血细胞辐射效应的研究
杜悦娇, 刘雯, 张卿西
1995, 19(5): 239-239.
摘要:
研究者探讨了激光和超高频电磁波对血细胞的辐射效应,同时观察了对临床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93例血液病病人的综合治疗的效果。在实验研究中,取10名供血者和32名血液病病人的血液和骨髓进行培养。超高频电磁波源为电磁振荡发生装置,频率为2450mHz,波长12.6cm和65cm,激光由氦氖激光器发生,波长为0.63m.研究指标为粒/单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祖细胞的形成克隆能力、白细胞吞噬能力、血液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
体外照射后人骨髓微环境中粘附分子的表达
裴雪涛, 张卿西
1995, 19(5): 239-239.
摘要:
粘附分子是人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虽然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已被广泛研究,但辐射对微环境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却很少研究。伴有TNF-α(种瘤坏死因子-α)和IL-1(白细胞介素-1)产生的炎症反应是照后最重要的机体反应之一。因此,集中研究了与炎症相关的粘附分子ELAM-1(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乎-1)、V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和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
氡在住宅中的分布
张志刚, 齐建平, 王燮华
1995, 19(5): 239-240.
摘要:
美国的一个专家小组分别用半导体探测器和α-闪烁室同时测定住宅楼中的氡浓度,并作出适当的解释。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后引发的甲状腺癌
1995, 19(5): 240-240.
摘要:
研究者分析了14351名患皮肤血管瘤的瑞典婴幼儿(1920-1959年)接受电离辐射治疗后引发的甲状腺癌危险。用于治疗的辐射类型有β粒子、γ射线和X射线。接受放射治疗时甲状腺的平均吸收剂量为0.26Gy(<0.01-28.5Gy,中位数为0.04Gy),其中男性平均0.22Gy、女性平均0.27Gy,在不同治疗年间,其值变化不大。根据瑞典癌症登记中心1958-1986年的数据,这些婴幼儿中有17名患了甲状腺癌〔标化发病比(SIR)为2.28,95%置信限(95%CI)为 1.33-3.65〕,按性别分女15名,男2名,按类型分有15名是乳头状和乳头-滤泡状、1名滤泡状和1名髓样。患甲状腺癌者在治疗期间其甲状腺的吸收剂量平均为1.07Gy(<0.01-4.34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