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4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目录
2017-03封面
2017, 41(3): 0-0.
摘要:
2017-03目录
2017, 41(3): 1-4.
摘要:
论著
18F-FDG PET/CT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张亶, 章斌, 邓胜明, 吴翼伟
2017, 41(3): 159-16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1
摘要:
目的研究18F-FDG PET/CT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在治疗决策改变和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6年9月行18F-FDG PET/CT检查的59例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分析PET/CT对真阳性患者临床治疗策略的影响,并对真阳性组和真阴性组患者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在PET/CT显像真阳性组中,按照患者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乳腺癌亚型进行分组,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在5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7.5%、94.9%、92.1%、100%。PET/CT真阳性组与真阴性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58.33±37.69)个月和(47.40±25.99)个月,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3.58年和4.16年,PET/CT真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长于真阳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4和17.187,均P < 0.01)。35例PET/CT真阳性患者中,25例分期上调,30例检查后治疗策略改变。乳腺癌复发转移灶的SUVmax在年龄、ER、PR、HER2及亚型分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8、0.225、0.355、-0.426和-1.076,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能及时修正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再分期,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改变,在乳腺癌的术后随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原发鼻咽淋巴瘤与鼻咽癌的18F-FDG PET/CT诊断与鉴别
吕清湖, 唐明灯, 林端瑜, 刘道佳, 李生栩
2017, 41(3): 166-17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2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鉴别诊断原发鼻咽淋巴瘤(PNL)与鼻咽癌(NPC)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检查前未经过肿瘤治疗的33例PNL和71例NPC患者的PET/CT资料,对鼻咽部病变形态、范围、周围浸润、体积、SUVmax及淋巴结浸润或转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另单独选取PNL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NPC患者的鼻咽肿块体积、SUVmax进行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四格表χ2检验。 结果33例PNL患者中20例病变呈弥漫性浸润鼻咽全壁(双侧对称14例、双侧不对称6例),未完全浸润全壁13例(单侧7例、双侧6例);71例NPC患者中10例呈弥漫性浸润鼻咽全壁(双侧对称4例、双侧不对称6例),未完全浸润全壁61例(单侧39例、双侧22例);PNL、NPC组累及全壁与不全、单侧与双侧、对称与不对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75、10.38、16.74,均P < 0.001)。PNL、NPC病变患者局限于鼻咽壁者分别有26、17例,累及深部结构者分别有7、54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4,P < 0.001)。PNL、NPC患者中,病变凸入鼻后孔的分别有21、24例,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 < 0.05)。PNL、DLBCL和NPC患者鼻咽肿块体积分别为(3.70±5.53)×104、(5.05±6.89)×104、(2.06±2.31)×104 mm3,PNL、DLBCL患者与NPC患者鼻咽肿块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3、1.85,均P>0.05)。PNL、DLBCL、NPC患者肿块SUVmax分别为12.00±6.34、14.26±6.42、10.09±4.41,PNL患者与NPC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05),DLBCL患者与NPC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 < 0.05)。PNL患者中26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浸润,NPC患者中51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SUVmax、最大者长径、短径及平均直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1.37、2.03、1.71,均P>0.05)。26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浸润的PNL患者中3例可见轻度坏死,51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NPC患者中31例可见坏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 < 0.001)。26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浸润的PNL患者中淋巴结融合5例,51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NPC患者中淋巴结融合6例,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 结论18F-FDG PET/CT在PNL及NPC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PET/CT主要通过病变形态、范围、深部结构浸润、淋巴结坏死等方面进行鉴别;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可高于或低于NPC代谢,DLBCL代谢活性高于NPC;病变体积不能作为主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中的增益价值
秦丽军, 李万婷, 武志芳, 陆克义, 刘建中, 胡光, 李思进, 刘海燕
2017, 41(3): 173-1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3
摘要:
目的研究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其半定量分析指标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10月因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导致胸腰背部疼痛而就诊,最终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患者81例。选取SPECT/CT矢状位融合断层图像,利用ROI技术重复勾画病灶椎体(T)及与其相邻的正常椎体(NT),并计算病灶椎体与正常椎体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即T/NT值。将所收集病例根据椎体是否在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后进行手术分成两组,一组为手术组,包括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的患者,另一组为非手术组。对两组T/NT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手术组共计110个椎体,T/NT值为2.44±0.84;非手术组共计70个椎体,T/NT值为1.04±0.14,两组T/N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4,P < 0.05)。(2)发现椎体以外骨折,包括肋骨骨折29例、椎体附件骨折2例、骶骨骨折2例、耻骨骨折1例。 结论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其半定量分析指标在指导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其他部位是否有骨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液体试餐核素胃排空显像对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功能的研究
董森懿, 刘志翔, 耿雅文, 徐杨杨, 张军军, 王修霞
2017, 41(3): 178-18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4
摘要: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液体试餐行改良的胃排空显像,选择最佳检查体位及胃排空功能评价指标;进而评估糖尿病患者胃轻瘫发生率,并为其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提供依据。 方法5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试验组)分别口服99Tcm-DTPA液体试餐后,即刻应用SPECT仪同时行平卧前位、平卧后位动态显像。影像采集结束后,勾画胃区ROI,经计算机处理后获得时间-放射性曲线,分别计算平卧前位、平卧后位胃半排空时间(GET1/2)及30 min胃排空率(GER30min)。3 d后服用同等量放射性核素液体试餐后行坐立后位胃排空动态显像,数据采集及处理方式同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正常对照组及试验组胃排空显像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正常对照组平卧前位GET1/2为(12.76±2.22)min,其95%置信区间上限为17.1 min(可作为胃排空功能减退的判断标准)。对照组平卧前位和平卧后位、平卧后位和坐立后位GET1/2及GER30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5、11.20、-6.37、-9.77,均P < 0.01);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1组(无消化系统症状糖尿病患者组)和试验2组(有消化系统症状糖尿病患者组)平卧前位GER30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2、3.01,均P < 0.01),其中试验组平卧前位GER30min较对照组小,试验2组平卧前位GER30min较试验1组小。统计试验组GET1/2,41%胃排空功能减退,其中,9%胃排空功能重度受损。 结论液体试餐核素胃排空显像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胃排空功能检测方法。GET1/2和GER30min可作为胃排空功能减退程度的指标,并优选平卧前位进行检查,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的对比研究
张海嫦, 朱家丽, 万景亚, 冯学民, 秦岚, 沈婕
2017, 41(3): 184-18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5
摘要:
目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ECLIA)法与放射免疫(RIA)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健康体检者、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88例血清样本,利用ECLIA法和RIA法同时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质控血清进行两两对比分析,计算两种方法批内、批间差异系数(CV),评价其精确性;将质控血清加入低、中、高(100.2、201.9、310.7 nmol/L)已知浓度的皮质醇血清中,测定回收率。对样本测定结果的相关性作回归性分析。 结果ECLI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表达水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RIA法。ECLIA法检测的批内与批间CV均低于RIA法,但两种方法回收率相当。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r=0.991,P < 0.01)。 结论在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上,两种方法各有优势,ECLIA法自动化程度高,RIA法技术成熟、价格低廉。随着技术的发展,ECLIA法要更具优势,但ECLIA法在检测皮质醇方面是否可以完全替代RIA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腮腺肿瘤MSCT灌注扫描结果:入选动脉和病灶ROI选择的影响
徐志锋, 贺小红, 余田, 潘爱珍, 周嫦英, 雍昉
2017, 41(3): 188-19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6
摘要:
目的探讨入选动脉和病灶ROI选择对腮腺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结果的影响。 方法使用Philips ADW4.5工作站自带的灌注扫描软件对12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MSCT灌注后处理分析。记录选择不同入选动脉和病灶ROI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增强幅度(PEI)等灌注参数;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并比较上述各组参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腺淋巴瘤和非腺淋巴瘤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选取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和颈总动脉(CCA)为入选动脉时,BF、BV和PEI值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2、0.007和0.233,均P>0.05);当肿瘤取不同面积ROI时,上述各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220、0.033和0.283,均P>0.05)。选择ECA作为入选动脉、ROI为80%瘤体面积(S80%)时,PEI对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 结论入选动脉和病灶ROI的大小对腮腺肿瘤灌注结果无明显影响;但选择ECA作为入选动脉、ROI取S80%可能有助于提高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效能。
降低B7-H3蛋白对受照肺癌细胞A549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董佳丽, 罗丹, 李源, 肖惠文, 路璐, 崔明, 樊赛军
2017, 41(3): 193-19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7
摘要:
目的观察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降B7-H3蛋白的表达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将B7-H3蛋白siRNA瞬时转染于A549细胞(称为siB7-H3转染组)。实验分为4组,即对照组、siB7-H3转染组、照射组、照射+siB7-H3转染组。采用137Cs γ射线一次性照射,照射剂量为4 Gy;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B7-H3蛋白和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改变。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B7-H3转染组的B7-H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mRNA表达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2,P=0.013)。siB7-H3转染组细胞的G0/G1期细胞阻滞,S和G2/M期细胞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出现轻微的G0/G1期阻滞和明显的G2/M期细胞阻滞,照射+siB7-H3转染组的G0/G1、G2/M期均有明显的阻滞。照射后48 h,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细胞的坏死率和凋亡率明显升高,siB7-H3转染组和照射+siB7-H3转染组的坏死率和凋亡率均无明显改变。 结论降低肺癌A549细胞中B7-H3蛋白表达水平可明显增加辐射诱导的G0/G1期阻滞,从而提示B7-H3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通过调节G0/G1细胞周期检查点而对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产生重要的调节功能。
综述
SPECT/CT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宋其韬, 龙雷
2017, 41(3): 199-20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8
摘要:
关节置换手术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等并发症是患者术后不适的主要原因。在正确判断并发症方面,传统的影像手段各有利弊。SPECT/CT将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同机融合,可以明确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金属假体与邻近骨质情况,判断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笔者对CT三维影像测量在髋关节数据测量精确性方面的优势、方法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组织细胞反应、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内衬磨损、异位骨化、假体周围假瘤形成等SPECT/CT影像特点做一综述。
辐射防护基因治疗现状与展望
杨奇, 马云, 肖方竹, 何淑雅
2017, 41(3): 205-208, 21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09
摘要: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超过50%的肿瘤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接受放疗。尽管影像引导靶向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大大降低,但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正常组织细胞的辐射损伤。为了减少正常组织损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辐射防护的新方法。目前的辐射防护方法多是采用化学合成小分子物质及天然植物提取物作为辐射防护剂使用,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研究人员迫切想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辐射防护新方法。基因治疗以其靶向明确、细胞毒性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增强细胞和组织相关性能上具有很大优势,使其成为极好的辐射防护新方法。笔者对辐射防护的基因治疗研究及其未来的改进方向做一综述。
放射治疗诱发体内旁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行, 潘燕, 邵春林
2017, 41(3): 209-2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10
摘要:
随着肿瘤放疗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肿瘤放疗时引起的体内旁效应对肿瘤治疗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内旁效应的产生主要与放疗后引起的氧化应激信号的传递、DNA损伤和免疫系统的激活相关,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干预旁效应减少放疗对正常组织损伤并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笔者就近年来放疗引起的体内旁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新型辐射增敏药RRx-001
董正川, 段玉清, 樊赛军, 李祎亮
2017, 41(3): 214-21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11
摘要:
辐射增敏药可提高射线对肿瘤细胞,尤其是乏氧细胞的杀伤率,增强放疗效果,且其对有氧正常组织危害小,使用方便,因而有望成为放疗中的重要辅助药物。新型二硝基氮杂环丁烷辐射增敏药RRx-001源自航空产业。作为一氧化氮的供体分子,RRx-001可透过红细胞膜,与血红蛋白的β半胱氨酸93结合,并在乏氧环境中大量释放一氧化氮,从而提高乏氧细胞对照射的敏感度。临床实验显示RRx-00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目前其对胆管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的治疗正在进行临床Ⅱ期实验。
坏死性凋亡在肿瘤放化疗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董佳丽, 路璐, 樊赛军
2017, 41(3): 220-2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12
摘要:
肿瘤具有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抵抗作用,这是肿瘤细胞会产生放化疗耐受的原因之一。细胞程序性死亡不仅包括依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的细胞凋亡,也包括一种最近研究热门的非依赖caspase的死亡形式——坏死性凋亡。目前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是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以及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MLKL)进行调控。笔者简要地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坏死性凋亡相关的研究进展,为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肿瘤放化疗新靶点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前列腺癌miRNA生物标志物及其与辐射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刘谦, 白志杰, 伊晓勇
2017, 41(3): 227-23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7.03.013
摘要: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为19~23 bp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调节许多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行为,甚至在肿瘤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前列腺癌基于血液miRNA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不断涌现,但未发现特异性细胞外miRNA标志物。研究前列腺癌miRNA表达规律、作用机制,对深入探讨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意义重大。笔者主要综述针对健康人群、前列腺癌患者、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不同miRNA丰度的不同,及前列腺癌miRNA对辐射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试图探索miRNA作为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