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小剂量和低剂量率电离辐射对细胞膜的损伤效应
郭喜给, 朱壬葆, 麦智广
1984, 8(3): 131-136.
摘要: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效应是细胞损伤综合的表现,而其损伤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低水平电离辐射对人的损害效应
王继先, 朱壬葆
1984, 8(3): 136-141.
摘要:
低水平照射一般认为是职业照射容许剂量范围内的照射(每年5雷姆以下)[1],包括职业照射、诊断照射、环境污染所致职工和居民的照射及天然本底辐射等这样一些辐射防护领域中最常见的照射。
洗肺疗法的促排作用
王崇道, 赵兴成
1984, 8(3): 142-145.
摘要:
放射性核素能经呼吸道、消化遭和伤口等途径进入机体,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
14碳的代谢及生物学效应
苏崑源, 赵兴成
1984, 8(3): 145-149.
摘要:
碳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元素之一,又是构成某些无机化合物和一切有机化合物不可缺少的成分。
低水平电离辐射的生理益处
韩平戎, 夏世钧, 查永如
1984, 8(3): 150-152.
摘要:
已有较多的资料报道了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有害影响。
化学药物对辐射反应的修饰作用——问题与前景
王兆霖, 罗祖玉, 夏寿萱
1984, 8(3): 153-155.
摘要:
在化学药物对辐射反应的修饰作用的研究中,着重点总是主要针对但不是唯一针对着放射增敏药物或放射防护药物在放疗中的利用问题。
1976年美国汉福特工厂241Am照射事故——Bair WJ教授访华学术报告之一
王嘉栋, 李光宇
1984, 8(3): 155-158.
摘要:
在1976年的一次事故中,一名工人受到居里量级的241Am污染。
极严重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和医疗后送阶段的治疗
陈德政, 葛忠良, 孙世则
1984, 8(3): 158-159.
摘要:
美国侵略集团研制和改进核武器,迫使我们要更详细地研究10戈瑞以上照射所致的极严重急性放射病。
辐射诱导细胞转化中的修复机理
马海官, 徐承熊
1984, 8(3): 160-162.
摘要:
虽然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用于辐射效应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但成功地用于研究辐射诱发肿瘤转化却只有十年左右。
核电站职业性放射线照射的动向
贾馨如, 张衡, 任恕
1984, 8(3): 163-165.
摘要:
日本从1966年开始建立核电站以来,目前已有20多个核电站在工作。
氚的放射卫生——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强亦忠, 章仲侯, 朱昌寿
1984, 8(3): 166-168.
摘要:
在进一步开展原子能的利用时,氚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
文摘
不同年龄人骨226Ra浓度及其从膳食到人体某些组织的转移因子
诸洪达, 章仲侯
1984, 8(3): 168-169.
摘要:
食品是人自然摄入镭的主要来源。
Zn-DTPA对注入于田鼠肺中的238Pu-TBP的促排效应
孙金锴, 武在炎, 吴德昌
1984, 8(3): 169-170.
摘要:
用HNO3-TBP煤油溶液从辐照过的核燃料中回收钚叫Purex流程,Pu(Ⅳ)以中性复合物Pu(NO34·TBP被萃取到有机相(以下简称Pu-TBP),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吸入TBP是可能的摄入模式。
加拿大两个铀矿中氡钍子体的荷电和末结合态份额的测定
宋海秀, 胡文森, 王功鹏
1984, 8(3): 170-171.
摘要:
选择两个铀矿进行了氡钍子体的荷电和未结合份额的测定。
测定生物和环境样品中镅-锔、钚和钍的快速方法
刘飙, 王功鹏
1984, 8(3): 171-1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个测定生物和环境样品中镅-锔、钚和钍的快速,可靠方法。
离子交换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铀
段忆翔, 王孟才, 石玉成
1984, 8(3): 171-172.
摘要:
本文用改进了的一种基于固相分光光度测定的灵敏方法测定水样中微量的铀(Ⅵ)。
人白细胞功能和美国射频辐射的安全标准
许迁贵, 张卿西
1984, 8(3): 172-173.
摘要:
世界上所有的人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射频或微波能量的照射。
鼠肺照射后胶原的积聚:经用青霉胺后的改进
袁玉兰, 杨品清, 孙世则
1984, 8(3): 173-174.
摘要:
正常组织受照后的进行性不可逆的组织纤维化是临床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1976年Hanford镅照射事故——血液学效应
袁志强, 王洪复
1984, 8(3): 174-175.
摘要:
在一次工业爆炸中,1例64岁男性受害者由于吸入和伤口污染而受到241Am(NO33的照射,除皮肤和面部伤口外,241镅的初期体负荷为200μCi;皮肤和面部伤口的初期沉积约5mCi。
骨髓长期培养的造血基质祖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陈德政, 陈家佩
1984, 8(3): 175-176.
摘要:
骨髓的长期培养体系使造血干细胞等所有造血细胞活存数周。
X射线诱致的人体G0淋巴细胞互相易位和双着丝点
王文勇, 邵松生, 冯嘉林
1984, 8(3): 175-175.
摘要:
在染色体分带技术推广应用以前,理论上曾设想辐照诱致的对称的或不对称的染色体互换畸变的比率是1:1。
89Sr引起的骨髓增生不良:对干细胞和微环境的影响
黄士敏, 叶常青, 杨品清
1984, 8(3): 176-177.
摘要:
亲骨性同位素89Sr可引起小鼠骨髓增生不良,而通过脾脏替代干细胞功能予以代偿。
利用内源性CFU-S方法评价8-溴咖啡因对一次和两次照射的辐射作用的影响
陈德政, 毛秉智, 孙世则
1984, 8(3): 176-176.
摘要:
以前,作者曾用外源性CFU-S方法证明,8-溴咖啡因对骨髓CFU-S细胞群有辐射致敏作用,并认为这种作用首先与细胞照射后修复的抑制有关。
高温对小鼠造血祖细胞的作用
卢绍平, 徐承熊
1984, 8(3): 177-178.
摘要:
作为放疗和化疗的一种辅助措施,加温目前正被实验性地用于癌症的治疗。
黑色素的181I标记单克隆显象
马云鹏, 蒲瑞章, 唐谨
1984, 8(3): 188-189.
摘要: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已试用于临床扫描定位恶性肿瘤,但因与肿瘤组织结合的特异性差,故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闪烁照相对剧烈运动心肌损伤的评价
张继和, 卢调章
1984, 8(3): 189-190.
摘要:
本研究企图用核医学技术来评价剧烈运动后,骨与肌肉的损伤情况。
99mTc-201Tl相减扫描对甲状旁腺肿定位的新前景
任邦明, 倪济苍, 林祥通
1984, 8(3): 190-190.
摘要:
甲状旁腺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是手术重要的一环,但目前较困难。
放射性核素常规扫描在鉴别甲状腺孤立结节为实质性或囊性的潜力的评价
高玉成, 林祥通
1984, 8(3): 190-191.
摘要:
孤立性甲状腺结节放射性核素扫描的主要目的是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SPECT诊断肝脏病变
陈绍亮, 赵惠扬
1984, 8(3): 191-191.
摘要:
本文以TCT作为参照,通过与习用的闪烁显影比较,评价SPECT检测转移性肝脏疾病病灶的能力。
关于肾上腺皮质闪烁扫描术的双侧显影
金稚奎, 常国钧, 马寄晓
1984, 8(3): 191-192.
摘要:
一名28岁妇女因闭经及进行性多毛症2年而就医。
儿科骨扫描中单个病灶的意义
任均田, 张驰, 唐谨
1984, 8(3): 192-193.
摘要:
在已知或怀疑有恶性病变的患者中,骨闪烁照象在初期检查和随访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甲状腺肿瘤201铊闪烁照相、特别在延迟图象方面的诊断意义
张开文, 教艳, 张永令
1984, 8(3): 193-194.
摘要:
最近开展201铊氯化物(201Tl)闪烁照像诊断甲状腺疾病,201Tl在甲状腺及其病变中浓集率高。
核医学部分
肾脏放射性药物的进展
王全林, 管昌田, 莫廷树
1984, 8(3): 178-181.
摘要:
当前,评价肾脏疾病的核医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诊断泌尿系统疾病不可缺少的工具。
β2微球蛋白的放免测定及临床应用
张金谷, 林汉
1984, 8(3): 182-186.
摘要: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以下简称β-m)为低分子量蛋白,最初由Berggård和Bearn在1968年从肾小管病人尿中分离出来[1],其分量为11,800,它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和人IgG多肽链的恒定范围(CH1,CH2 CH3)有很髙的一致性[2]
131碘和锂合用治疗GRAVES病
闵长庚, 张永令
1984, 8(3): 186-188.
摘要:
锂是治疗躁狂忧郁症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