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放射生物学的原初反应以及辐射对生物分子高级结构的损伤
纪极英
1980, 4(1): 1-3.
摘要:
本文仅就用电子顺磁共振研究放射生物学的原初反应以及辐射对生物分子高级结构的损伤作了初步小结。其中穿插了一些在日本各研究所参观访问的所见所闻。
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与生物分子和生物系统的辐射化学
沈恂
1980, 4(1): 3-9.
摘要:
辐射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第六届辐射研究国际会议上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属于辐射化学课题的讨论会和论文报告会的次数分别占总数的24%和21%,仅次于生物学课题。
辐射化学进展现状
吴季兰
1980, 4(1): 9-13.
摘要:
七十年代辐射化学的进展是比较迅速的,其发展趋势大致为三个方面:1.加强了辐射化学的基础研究,特别对短寿命中间产物的研究。
高分子化合物的辐射化学
陈文琇
1980, 4(1): 13-17.
摘要:
高分子化合物的辐射化学,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反应堆的发展,必需试验在辐射条件下高分子材料的稳定性而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它已成为辐射化学和高分子化学这两个学科中重要的分支。
辐射剂量学研究概况
史元明
1980, 4(1): 17-19.
摘要:
这次讨论会中有关辐射剂量学的报告共60余篇,其中高LET射线(中子、质子、高能重粒子和-π等)剂量学报告约占一半。
DNA损伤修复
沈淑敏
1980, 4(1): 19-21.
摘要:
为什么DNA损伤修复受到那么多的重视,分析起来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1)从能源问题上看,人类面临寻找新的能源,无疑核能是最经济最干净的一种。将来工业用能源必然是核能占主要地位。
辐射生物化学研究概况
陆如山
1980, 4(1): 21-25.
摘要:
目前,国际上在辐射生物化学研究中,以电离辐射对DNA分子的损伤和修复机制的探讨最为活跃,这是因为它和致畸、致癌、非致癌性的辐射远后效应,遗传效应、人和修复缺陷性疾病以及肿瘤的放疗等许多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密切相关,它也是射放生物学前沿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电离辐射对细胞更新系统的影响
朱壬葆
1980, 4(1): 25-27.
摘要:
机体对射线的反应,最敏感而且最显著的是细胞更新系统。这类细胞的损伤与修复,是机体对电离辐射的反应具有决定意义的。
辐射防护剂与致敏剂的研究及两者相互关系
朱壬葆
1980, 4(1): 27-29.
摘要:
辐射化学防护研究,在这次国际会议中论文不多,在少数论文中也看不出任何新的进展,除了几篇复方研究和防护机理论文外;很少新的东西。另一方面,辐射致敏剂的论文却很多,而且有的学者论及致敏剂的关系,这一新动向值得注意。现将两方面工作及两者的关系简述如下。
电离辐射与染色体畸变
贾先礼
1980, 4(1): 29-32.
摘要:
遗传基因的载体-染色体与辐射的关系早为人们所注意。大量的研究证明,电离辐射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同样,电离辐射也可以引起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无疑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突变与染色体畸变联系起来研究势必成为一个方向。
辐射对生物的远后期效应
高凤鸣
1980, 4(1): 32-37.
摘要:
本文从辐射对生物整体水平的远后期效应,将这次会议上所报告的有关文章及在日本参观几个大学及研究所所做的有关研究工作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放射毒理学研究近况
吴德昌
1980, 4(1): 37-40.
摘要:
从会议中有关放射毒理学报告及会下的交谈中,可对研究动向作如下简要的分析:
1.目前研究的核素以239Pu及3H为重点(各约占论文数的三分之一),这是与当前核能的军事与平时应用密切联系的。
氚的生物学效应
江口精美, 陈文霞
1980, 4(1): 40-41.
摘要:
在第六届国际辐射研究大会的座谈会上,报告了5篇有关氚的论文。
环境辐射、辐射流行病学和群体辐射危害分析
魏履新
1980, 4(1): 41-45.
摘要:
本文根据参加第六届国际辐射研究会议和国际远期效应小组协会(简称IALEG)广岛会议所了解的情况和资料,会后在日本有关研究单位参观访问所得的资料,结合与一些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交谈、讨论得到的印象,对环境辐射、辐射流行病学和辐射危害分析的研究动态作一简要介绍。
海洋及大陆的放射生态学
小柳卓, 陈文霞, 张景源
1980, 4(1): 45-46.
摘要:
第六届国际辐射研究大会在5月14日到18日的科学讨论会及座谈会上,共发表了930篇论文,其中包括保健物理及放射生态学范畴的论文约60篇。在环境辐射及与环境放射性有关的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1篇,海洋放射生态学11篇,大陆放射生态学10篇。
放射病临床研究概况
叶根耀
1980, 4(1): 46-50.
摘要:
我国首次向国际发表“四例急性放射病人的14年随访”,受到有关人员的重视。
肿瘤的临床和实验性放射治疗
高凤鸣
1980, 4(1): 50-55.
摘要:
在这次会议中大会及专题讨论会上报告的有关肿瘤的临床和实验性治疗研究的文章共有40篇。
文摘
空气中钋的测定方法
黄星辉
1980, 4(1): 55-55.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再现性相当好的测定空气中210Po的方法,该法是将空气中210Po收集在气溶胶滤膜上,滤膜经湿灰化后使210Po从盐酸溶液中电化化学沉积在镍片上以及测量镍片的α放射性。
海水和各类合成吸附剂中铀的分光光度测定
陈希贤, 张子良, 陈志盛
1980, 4(1): 56-56.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测定海水中铀的方法,包括用羟基喹啉-氯仿萃取铀、盐酸反萃取及与铀试剂Ⅲ生成络合物三个过程。
放射性元素在矾土上的吸附及其在测定尿总α放射性中的应用
诸洪达, 苏龙能, 王功鹏
1980, 4(1): 56-57.
摘要:
矾土(Alumina,Al2O3)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无机吸附剂。Dobyohill曾把它的吸附特性与其它吸附剂进行比较。吸附效率高是由于它表面的极性和均匀的微孔所致。
用锗(锂)探测器快速监测人甲状腺131
诸洪达, 张景源
1980, 4(1): 56-56.
摘要:
由于全身计数技术要求经训练的人员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操作以及成本太高而不可能普遍应用于紧急情况的监测,作者提出用锗(锂)探测器局部测量人甲状腺中131碘的方法。
用过各种放射性药物的注射器和药瓶中放射性的残留率
许树声, 邵鹤生
1980, 4(1): 57-58.
摘要:
为了从核素的使用量来确定废弃器械中放射性废物的残留量,我们测量了注射器和药瓶中放射性的残留量,从而获得了确定放射性废物保存量的基本资料。
243,244锔在C57BL/D0小鼠的肿瘤与分布
王崇道, 赵兴成
1980, 4(1): 58-58.
摘要:
作者研究了243,244锔以柠檬酸络合物形式腹腔注射后在C57BL/DO小鼠的储留与分布,并将结果与作者们以前所作的的239钚的情形作了比较。
DTPA对肝钚的作用:DTPA所致的大鼠胆汁排钚量的定量
王崇道, 赵兴成
1980, 4(1): 58-59.
摘要:
在大鼠DTPA对钚的胆汁排除早有报道,但在注入DTPA后胆汁中鈈含量和肝钚丧失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未曾研究过。为此目的作者测定了DTPA法入胆道插管大鼠后胆汁中的排鈈量。
DTPA整合的241镅、65锌在大白鼠体内,[14C]DTPA在大白鼠及猫狗体内的滞留及分布
李明君, 赵兴成
1980, 4(1): 59-59.
摘要:
对于人体内锕系元素的促排,Ca-DTPA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污染的早期。虽然用狗实验已证明连续用药或大剂量用药都能导致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从而产生严重的毒性效应。
化学防护剂复方对照射小鼠骨髓和胸腺淋巴样组织再生的影响
杜德林, 葛忠民, 郭裕中
1980, 4(1): 59-60.
摘要:
全身照射C57BL系小鼠诱发胸腺淋巴瘤。曾经发现500伦X线照射后,恢复期间骨髓有特殊的髓有特殊的淋巴样细胞的暂时性堆积。作者曾认为这种暂时性淋巴样细胞堆积可能与胸腺淋巴瘤的发展有关系。
5-羟色胺和-5羟色氨酸对哺乳动物细胞体外照射的防护效应
罗成基, 苏竹
1980, 4(1): 60-60.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5-羟色胺(5-HT)和5-羟色氨酸(5-HTP)对不能合成5-HT的FM3A和C2W系细胞,以及对能合成5-HT的Furth's肥大细胞瘤细胞(FMA)的辐射防护效果。
重新评价白细胞数的改变作为辐射效应生物学指标的意义
罗成基, 苏竹
1980, 4(1): 60-60.
摘要:
本文研究了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的改变与照射剂量的关系。小鼠用137铯γ-源照射,按照射剂量分成25、50、100、200及400拉德组,对照小鼠不进行照射。
AET对3H-胸苷内照射的辐射防护效应:分离肾细胞再分化的反应
罗成基, 苏竹
1980, 4(1): 60-61.
摘要:
在体外对分离肾细胞的再分化进行定量及形态发生学分析,来研究AET在体内对体细胞内照射的防护效应。
子宫颈癌病人放射治疗后T-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变化
罗成基, 李光宇
1980, 4(1): 61-61.
摘要:
按甲基泛影酸钠/聚蔗糖法由全血制成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悬液,用此悬液测定放疗后的94名宫颈癌患者循环的造血干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变化。放疗的方法是用直线加速器的引出束照射骨盆区(16×16厘米),结合60Co的腔内照射,一个月的总剂量为6000拉德。
受照射的培养细胞中蛋白合成的变化
罗成基, 刘树挣
1980, 4(1): 61-61.
摘要:
虽然已经知道辐射引起死亡的主要靶子是DNA分子,但是还不清楚致死性损伤是如何表现为细胞的生理状态死亡。本研究中采用的是培养的FM3A小鼠乳腺癌细胞。用致死剂最5000拉德X线照射细胞,在照射以后40小时,细胞开始死亡。
用抗血小板血清两次重复注射对小鼠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罗成基, 刘树挣
1980, 4(1): 61-61.
摘要:
采用ddY-SLC系及ddN系雄性小鼠,研究了抗血小板血清(ATS)两次重复注射对辐射死亡率及辐射引起之造血改变的影响。小鼠在X线照射以前注射适量的ATS,第1次注入ATS后间隔不同时间(2小时到7天)给予同样剂量的第2次注射。
加热对集落形成能力的钝化作用以及对不同种系细胞体外辐射反应的影响
罗成基, 刘树挣
1980, 4(1): 61-62.
摘要:
4个细胞系(鼠类白血病、HeLaS3、V-79及Ehrlich's腹水瘤细胞)体外培养后,比较它们对加热(42℃及44℃)及电离辐射(140千伏峰值)合并或单独作用的反应。
小鼠脾脏辐射耐受性T细胞的免疫功能
罗成基, 刘树挣
1980, 4(1): 61-61.
摘要:
成年的健康雄性C3Hf/HeMsNrs系小鼠行胸腺摘除术,以后给注2×106绵羊红细胞,3天后受致死量(1050伦)照射,并给注入同系供体的骨髓细胞2×106个。
W/Wv和SL/SLd小鼠全身照射后红系造血的不同类型
白玉书, 常世琴
1980, 4(1): 62-62.
摘要:
以往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全身照射后红系造血的开始时间与一定范围的照射剂量成正比。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W/Wv和SL/SLd两个种系有遗传缺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小鼠对全身照射后的反应是否相同。
同种异系辐射嵌合体的长期活存
张世民, 张卿西
1980, 4(1): 62-63.
摘要:
GVHD是组织不相容个体间骨髓细胞移殖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同种异系骨髓含有成熟的T细胞,在移植后能辨认宿主抗原并对之起反应,因而产生了导致急性或慢性发病和死亡的综合症。
在人和食蟹猴的G0期淋巴细胞中双着丝粒体产额的剂量-率效应
罗成基, 周焕庚
1980, 4(1): 63-63.
摘要:
文章研究了人及食蟹猴受γ线急性(49.6拉德/分)和慢性(17.1拉德/小时)照射后G0期淋巴细胞双着丝粒体产额的种属差异。
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B淋巴细胞察觉染色体畸变
罗成基, 周焕庚
1980, 4(1): 63-64.
摘要:
在遭受原子弹重度照射的活存者中,可以见到白血病和肿瘤的高度发生率。这些人的T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中也表现出中等到高百分率的畸变。
单次或分隔全身X线照射后家兔周围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章静波
1980, 4(1): 64-65.
摘要:
迄今有许多报导认为放射诱导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染包体的畸变可用作为分析淋巴细胞动力学的一种标记。然而这些观察都是在部分照射或体外照射的情况下进行的。
X线诱发人类T细胞系染色体畸变的特点
许廷贵, 虞价礼, 刘及
1980, 4(1): 64-64.
摘要:
以前的研究表明,人类T细胞系(CCRF-HSB2)对射线极其敏感,而B细胞系和正常T淋巴细胞则相对具有抗力。
癌症病人在分次放疗后外周血液计数及染色体畸变率的变化
罗成基, 周焕庚
1980, 4(1): 64-64.
摘要:
为了探讨接受放疗的病人的淋巴细胞恢复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研究了淋巴细胞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鈈工作者血液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慢性放射效应
黄祥寿, 郭裕中
1980, 4(1): 64-64.
摘要:
在第一届国际环境致突变因素会议上,我们曾报告过40例鈈工作者和对照者之淋巴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初步观察结果(Mutation Res 21:211,1973)。现已将此项研究增加到超过200例鈈工作者和对照者(>30000细胞)。
111锢-博来霉素闪烁扫描对子宫颈癌浸润程度的诊断
高炎, 黄须美, 周前
1980, 4(1): 65-65.
摘要:
治疗开始前正确地判断子宫颈癌向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对治疗方针的选择及其预后的判断是很重的要。作为了解这种浸润程度的方法已经试用的有血管造影法,淋巴管造影法等。这些方法的临床评价虽然很高,但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对患者也增加相当负担。
用培养的人淋巴细胞作染色体畸变分析时,第一次分裂中期的鉴别
黄祥寿, 李光宇
1980, 4(1): 65-65.
摘要:
在存在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的条件下,培养淋巴细胞,然后作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这种技术可精确鉴别中期是属于第一次、第二次抑或第三次分裂。
坏血病的骨闪烁图
林福生, 李长风, 张金谷
1980, 4(1): 66-67.
摘要:
坏血病是一种少见的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营养失调,成人的临床表现为齿龈肿胀出血,滤泡性角化过度、瘀斑等。小孩则以骨的症象突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201铊心肌闪烁显影
闵长庚, 林治湖, 刘秀杰
1980, 4(1): 67-68.
摘要:
201铊心肌闪烁显影是检出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方法。但它也可在运动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肌缺血的病人中出现阳性。
免疫放射性测量分析法对血中铁蛋白测定——尤以恶性肿瘤患者血中铁蛋白值
常御飙, 张永令, 郭裕中
1980, 4(1): 68-69.
摘要:
铁蛋白(ferritin)是人体内主要的含铁蛋白,它在肝、脾,造血组织中存在较多,心、肾、胰腺、粘膜、胎盘等也有少量存在。
用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术分析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塞病人的右心室喷血比数
陈凡, 刘秀杰
1980, 4(1): 68-68.
摘要:
99m锝-焦磷酸盐弹丸式静脉注射最初通过心脏期间的高频时间-放射性曲线可以检查右心室喷血比数。作者检查了4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确立了22例无心肺疾病证据患者的正常值,对右心室和左心室的喷血比数进行了讨论。无心肺疾病患者的右心室平均喷血比数为0.52±0.04,左心室平均喷血比数为0.60±0.06,左心室与右心室喷血比数的平均比值是1.17±0.10。在随后得到的99m锝-焦磷酸盐显影图中,无1例对照患者显示异常放射性浓集区。急性前壁或前外侧壁心肌梗塞患者显示左心室喷血比数降低,但未见右心室喷血比数降低。
131碘治疗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并发甲亢的标准剂量
朱玉森, 张永令, 马寄晓
1980, 4(1): 69-71.
摘要: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鉴别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是是由抑制结节外组织的功能自主性结节即是Plum-mer氏病引起的,还是由结节外组织弥漫性功能亢进即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Grave氏病引起的。在计划放射性碘治疗时,这一区别对于治疗和预后都是重要的。因为功能自主性结节并发的甲亢,对131碘的耐受性普遍高于Grave氏病。
用于放射免疫测定的125Ⅰ标记胰岛素的制备——乳过氧化物酶和氯胺T碘化法的比较
朱衍庆, 张钜清, 吴从愿
1980, 4(1): 69-69.
摘要:
本文对猪胰岛素的二种放射碘化法——乳过氧化物酶和氯胺T法进行了比较,指出前者除了适用于低浓度血浆胰岛素的测定外,在免疫反应活性及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后者。
TSH刺激后高功能甲状腺结节的消失
陈凡, 马寄晓
1980, 4(1): 71-71.
摘要:
本文介绍1例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反应异常的患者。其甲状腺结节不仅对放射性碘的摄取明显降低,而且在TSH刺激后结节完全消失。
资料
78070例病人的性腺估算剂量
欧阳兆明, 郭俊渊, 徐海超
1980, 4(1): 71-72.
摘要:
本文分析了从1973.3~1975.2在欧鲁大学放射诊断科检查的病人其性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目的在于确定哪些病人接受了较大的性腺剂量。在这两年中78070例病人进行了200088次X线检查。
X线和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对儿童的辐射剂量
周益勤, 张万亨
1980, 4(1): 72-73.
摘要:
本文总结了某些X线检查的剂量测量和同类性质的核医学检查的估算剂量。资料表明,毫无例外,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比X线检查给病人造成的剂量要高。
一次由钛-192放射源急性照射的辐射损伤病史
欧阳兆明, 王令仪, 王燮华, 卢正福
1980, 4(1): 73-74.
摘要:
本文报导一例由放射照相机照射的病人的病史。估算了皮肤和睾丸的剂量并详细叙述了辐射损伤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