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2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综述与编译
核医学与基因治疗
杨卫东, 朱承谟
1999, 23(2): 49-52.
摘要:
将基因治疗与核医学结合产生的基因表达显像、基因诱导受体显像、基因靶向性放射性核素治疗等,不仅为基因治疗开拓了核医学的研究领域,也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基因治疗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核医学在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CCKB/胃泌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系统
项鹏, 陈曼玲
1999, 23(2): 53-56.
摘要:
CCKB/胃泌素受体是一类在中枢及外周组织广泛分布的脑肠肽受体,其介导的功能多种多样。通过对其分布、结构与功能、染色体定位及信号转导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发现与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枢神经递质转运蛋白显像剂123I-β-CIT研究进展
孙文善, 朱承谟
1999, 23(2): 57-61.
摘要:
中枢神经递质转运蛋白显像剂123I-β-CIT的SPECT显像在临床帕金森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值,123I-β-CIT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5HT转运蛋白显像剂,并已逐渐用于5HT系统功能异常有关的精神紊乱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123I-β-CIT在标记制备、体内代谢与显像方案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在神经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多价微型抗体的研究
杨卫东, 朱承谟, 吴祥甫
1999, 23(2): 62-65.
摘要:
单链抗体(ScFv)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抗体进行改造以降低分子量而有利于放免显像,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多价微型抗体则进一步提高了抗体的特性。多价微型抗体基因工程的制备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在ScFv基因后连接一段能自我折叠形成多聚体的肽段序列,融合基因经E. Coli表达,表达蛋白质由于自我折叠区的肽段相互组合形成多聚体,从而制备出多价微抗。目前已有从二价到四价微抗的成功制备,其主要区别是自我折叠区肽段的不同或者ScFv内VH与VL之间连接方式的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多价微抗由于抗原结合位点数目的增加而有效地提高了其亲和性,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更为稳定,更适宜于放免显像和放免治疗。
多巴胺受体显像剂的研究概况
曹国祥, 谭天秩
1999, 23(2): 65-67.
摘要:
多巴胺受体的表达及功能与多种精神和神经性疾病的病理相关联,多巴胺受体显像是目前分子核医学的研究热点,其显像剂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最近几年来研制和应用的多巴胺D1受体显像剂和D2受体显像剂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14C-尿素呼气检查程序指导
徐仁铎, 夏振民
1999, 23(2): 68-70.
摘要:
本指导旨在帮助核医学科医生,指导有关14C尿呼气检查(UBT)的推荐和操作,对检查结果解释以及指导如何作出报告。该检查方法已得到美国FDA批准。
放射损伤性心脏病
曹京旭, 王迎选, 李志旺
1999, 23(2): 76-78.
摘要: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开展的肿瘤综合治疗,使某些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而一些放射治疗所致的正常组织晚期放射损伤的发病机会也增加,尤其是因胸部肿瘤接受放疗而引发的心脏放射损伤变得较为常见,因此受到放疗学界的日益重视。本文综述了放射损伤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诊治、心脏的放射耐受及其影响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的放射损伤及其处理
骆建华, 曾兴炳, 常力方
1999, 23(2): 79-82.
摘要:
系统综述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指出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与受照射体积、分次剂量、分割次数及照射总剂量密切相关,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将增加脑、脊髓急性放射损伤的发生率。强调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预防。
大脑发育和电离辐射
刘建军, 汪涛
1999, 23(2): 82-85.
摘要:
电离辐射对处于发育时期的大脑神经细胞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暴露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本文从人类调查统计和动物实验资料两方面就大脑发育的电离辐射危害效应及其机制作一概述。
应用细胞因子治疗放射损伤的研究现状
刘玉龙, 周剑影, 王国权
1999, 23(2): 86-89.
摘要:
细胞因子是一类在体内有广泛生物效应的多肽物质,种类较多功能各异。本文概述了白细胞介素、造血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在治疗放射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与肿瘤
李秀娟, 李修义
1999, 23(2): 89-91.
摘要:
机体免疫功能和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密切相关,因此,低水平辐射诱导的免疫增强效应和适应性反应对肿瘤影响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