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2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综述与编译
NEMA标准的参考资料、概念定义和测试设备
贺小红, 陈盛祖
1997, 21(2): 49-51.
摘要:
这是NEMA标准的第一部分。包括NEMA标准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基本概念定义和测试所需设备。
单晶体闪烁相机测试方法:性能标准
贺小红, 陈盛祖
1997, 21(2): 51-56.
摘要:
这是NEMA标准的第二部分。包括:①单晶体闪烁相机固有空间分辨率测试方法;②单晶体闪烁相机固有空间线性测试方法;③单晶体闪烁相机固有能量分辨率测试方法;④单晶体闪烁相机固有泛源均匀性测试方法;⑤单晶体闪烁相机多窗空间配准度测试方法。
单晶体闪烁相机测试方法:次级标准
岳殿超, 陈盛祖
1997, 21(2): 56-60.
摘要:
这是NEMA标准的第3部分。包括:①单晶体闪烁相机空气中固有计数率特性测试方法;②单晶体闪烁相机散射情况下系统计数率特性测试方法;③单晶体闪烁相机75kcps的固有空间分辨率测试方法;④单晶体闪烁相机75kcps的固有泛源均匀性测试方法;⑤单晶体闪烁相机有或无散射状态下系统空间分辨率测试方法;⑥单晶体闪烁相机系统平面灵敏度测试方法;⑦单晶体闪烁相机探头屏蔽性能测试方法。
用于SPECT的单晶体闪烁相机测试方法:性能标准
李小华, 陈盛祖
1997, 21(2): 61-62.
摘要:
这是NEMA标准的第4部分。介绍SPECT无散射重建空间分辨率测试方法。
用于SPECT的单晶体闪烁相机测试方法:次级标准
吴克宁, 陈盛祖
1997, 21(2): 62-64.
摘要:
这是NEMA标准的第5部分。包括:①SPECT有散射重建空间分辨率测试方法;②SPECT系统容积灵敏度测试方法;③SPECT重建均匀性测试方法。
单晶体闪烁相机全身显像的测试方法:次级标准
贺小红, 欧阳习, 陈盛祖
1997, 21(2): 65-66.
摘要:
这是NEMA标准的第6部分。包括:①单晶体闪烁相机全身扫描显像无散射条件下的系统空间分辨率测试方法;②单晶体闪烁相机全身扫描显像的均匀性测试方法。
放射自显影术在微剂量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王明席, 张良安
1997, 21(2): 67-71.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在核医学中利用微剂量学实验方法研究放射性药物在生物体内微剂量分布的工作,介绍了微观放射自显影术。这里的微剂量分布是指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剂量分布。只有掌握了准确的微剂量分布信息,才能较好地预测及评价放射性药物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90Y-玻璃微球治疗肝癌的吸收剂量及其估算方法
孙福印, 苑淑渝, 张良安
1997, 21(2): 71-73.
摘要:
90Y-玻璃微球(90Y-GTMS)组织间介入法治疗癌症,对晚期或不宜手术治疗的肝癌是一种新的、很有希望的疗法,并显示出明显的疗效。瘤体内部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所吸收的剂量的量值及其分布都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吸收剂量估算的准确程度及其分布状况,与剂量的估算方法密切相关,但在这方面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低剂量辐射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王树元, 于志强, 张景源
1997, 21(2): 77-80.
摘要: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人血液系统发生了变化。受1Gy以内辐射的参加消除事故人员,1年以后出现白细胞数异常,事故后3年发现某些白细胞核的光密度改变。消除事故中有41.5%直升飞机驾驶员在照后一周被诊断为各种临床综合征。事故后5~6年血液各类白细胞发生质和量的改变。6年后各类淋巴细胞比例和形态图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在照射后不同时期,分别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质和量的改变。
放射诊断中患者的受照剂量与评估
涂耽, 姜德智, 贾廷珍, 卢春林
1997, 21(2): 80-83.
摘要:
尽管放射诊断检查过程中病人的吸收剂量、有效剂量多半在mGy、mSv级,但一年十六亿人次的检查及在一次检查过程中0.01%的随机效应的诱发率促使人们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放射诊断中病人受照剂量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后,病人的受照剂量较以前已有了明显的下降。
染色体畸变自动计数技术研究近况
肖江, 郭勇, 金璀珍, 叶常青
1997, 21(2): 84-87.
摘要:
用双着丝粒畸变率估算人员受照剂量是公认的较为可靠的方法。应用自动寻找中期分裂细胞和自动计畸变数的系统观察染色体样本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扼要介绍了自动计数系统的核心技术,即用计算机对数字化染色体图像自动分割和自动寻找畸变染色体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个体辐射敏感性差异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于文儒, 王继先
1997, 21(2): 87-90.
摘要:
个体对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的敏感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早先发现的一些遗传性辐射敏感综合症中,其杂合子亦表现出较高的辐射敏感性和肿瘤易感性;通过对辐射敏感性不同的细胞系间的比较研究发现,某些特定基因改变与辐射敏感性相关。本文从p53基因突变、细胞凋亡和辐射诱导的遗传不稳定性等方面综述了个体辐射敏感性差异的机制及意义。
体细胞HPRT基因位点在电离辐射及其它致突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卜桂兰, 王彬
1997, 21(2): 91-93.
摘要:
体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位点是电离辐射研究中的一个经典位点。本文综述了该基因位点目前在辐射研究中的应用、检测方法新进展、突变频率与辐射剂量、(环境)化学诱变剂、肿瘤患者之间的关系。
文摘
123I-βCIT-FP的SPECT和18F-DOPA的PET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显像的比较
朱汇庆, 林祥通
1997, 21(2): 74-74.
摘要:
18F-DOPA的PET对黑质纹状体突触前多巴胺(DA)受体可行定量分析,但其运用受到PET设备和18F-DOPA合成的限制。可卡因类似物βCIT-FP对DA受体不仅有很高的结合力,而且结合速度也较快,用123I标记后可用于纹状体DA的SPECT。
氯苯安定介入测定脑代谢的重复性实验
朱汇庆, 林祥通
1997, 21(2): 74-74.
摘要:
药物急性介入试验下脑代谢测定可为了解药物的脑内特异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提供帮助。苯二氮-GABA受体激动剂介入测定脑代谢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方法之一。
99mTc-MIBI门电路心肌闪烁图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
闵长庚
1997, 21(2): 74-75.
摘要:
目的:以缺血性心脏病29例为研究对象,用99mTc-MIBI门电路心肌闪烁图中的一帧短轴断层图像研究左心室舒张功能。
定量99mTc-Tetrofosmin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判定冠状动脉疾病
方纬, 黄钢
1997, 21(2): 75-75.
摘要:
目的:评价一日法定量99mTc-Tetrofosmin运动-静息心肌显像诊断冠心病及判定病变冠状动脉血管的准确性。
发生器生产的62Cu-PTSM作为心肌灌注PET显像剂与13NH3的比较
钟建国, 夏振民
1997, 21(2): 75-75.
摘要:
目的:通过62Cu-PTSM[丙酮醛双缩(4-N-甲基)氨基硫脲]与13NH3相比较,确定62Cu-PTSM在广泛范围内测定心肌血流量的适用性。
用于肿瘤显像的最佳放射性标记脂质体
朱珺, 朱瑞森
1997, 21(2): 75-76.
摘要:
方法:将L-α-卵磷脂(PC)、L-α-二肉豆寇酰卵磷脂(DMPC)、L-2-三棕榈酰卵磷脂(DPPC)、L-α-二硬脂酰卵磷脂(DSPC)、L-α-二花生四烯酰卵磷脂(DAPC)、鞘磷脂(SM)、胆固醇(CH)等类脂通过不同超声时间和滤膜过滤,用67Ga、111In和99mTc标记制成胶囊。
99mTc-MIBI检查甲状腺癌转移灶
黄毅, 马璐娜, 孝延龄
1997, 21(2): 76-76.
摘要:
目的:通过与201Tl、131I、骨扫描等法的对比,研究了99mTc-MIBI对甲状腺癌转移灶检查的适用性。
放射性89Sr制剂SMS2P对伴有骨痛的转移性骨肿瘤的作用
白景明, 刘浩, 罗锡圭
1997, 21(2): 76-76.
摘要:
氯化89Sr注射液SMS2P是一种以治疗癌性骨痛为目的的开放性内照射的纯β核素新药,该药物一次性引入人体后,可以同时对全身的多处骨转移灶发挥治疗作用,镇痛效果可持续数月。
高密度50Hz磁场暴露增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突变
刘晓秋, 李雨民
1997, 21(2): 94-94.
摘要:
极低频电磁场(ELFMF)的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是当前颇有争论的问题。为此,研究了ELFMF和X射线照射对MeWo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prt)基因6-TGr突变诱导的影响。
加速氮离子诱发的DNA双链断裂的重接
袁雄, 叶常青
1997, 21(2): 94-94.
摘要:
对人神经胶质瘤、U-343 MG和中国仓鼠V79细胞用加速氮离子(LET约125keV/μm)和60Co光子经5~30Gy照射后,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双链断裂(dsb)的重接。
生长状态依赖辐射诱导的原癌基因c-fos在NIH3T3细胞的表达
史剑慧, 邵松生
1997, 21(2): 94-95.
摘要:
用中等致死剂量的60Coγ射线(剂量率为2.5Gy/min)照射指数生长期和密度阻滞的静止期NI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观察其c-fos mRNA的表达。
He2+和N6+加速离子诱发的人细胞DNA双链和单链断裂:相对生物效应依赖于直接和间接效应的相对贡献
袁雄, 叶常青
1997, 21(2): 94-94.
摘要:
用源于人细胞的三种DNA酶解物对由加速He2+离子(LET 10~220keV/μm,70%以上在35~55keV/μm范围,平均约为40keV/μm)和N6+离子(LET 125keV/μm)引起的DNA双链断裂(dsb)和单链断裂(ssb)进行了检测。
骨髓与外周血、脐血CD34亚群的比较
项莺松, 孟祥顺
1997, 21(2): 95-96.
摘要:
已有资料表明,骨髓比外周血、脐血造血祖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差,移植后造血重建也更慢。因此,用抗CD7、CD19、CD34、CD45 RA、CD38、GPA这些细胞的表面单克隆抗体,经双色或三色流式细胞仪分析了238份骨髓(BM)、301份外周血(PB)、37份脐血(CB)中CD34+细胞以及69份去白细胞收集物(Pher)中CD34+细胞各亚群的异同。
X射线诱导的大鼠肺癌中K-ras和p53基因途径分析
朱涵能, 邵松生
1997, 21(2): 95-95.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F344/N大鼠肺癌中K-ras、craf-1、p53、mdm2、cip1基因的变化,确定X射线诱导K-ras、p53和细胞调控途径的基因改变频率。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5年间一组日本人体内137Cs和40K的测量结果
阎效珊
1997, 21(2): 96-97.
摘要:
为了观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日本人健康的影响,日本国立放射科学研究所对千叶县20名健康男性成人体内的137Cs和40K含量用全身计数器进行了为期5年(1986年5月~1991年5月)的动态测量,每3个月检测一次。
双功能生物还原性药物致癌的潜在性
解荷芝, 金一尊
1997, 21(2): 96-96.
摘要:
在新型生物还原药物设计和发展中必须考虑药物本身潜在的致癌作用,以克服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第二次癌症的发生。实验对4个化合物RB90740、RB92816、吲哚醌类的E09和MMC的致癌潜在性进行了研究。
日本成年男子通过食入所致的内照射剂量
问清华, 诸洪达
1997, 21(2): 96-96.
摘要:
方法:首先根据文献资料估算日本成年男子放射性核素的代表性摄入量,然后根据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摄入量及ICRP报告的食入剂量转换系数按下式计算年有效剂量:年有效剂量=∑Ii×365×Di。式中,Ii为放射性核素i的日摄入量(Bq·d-1);Di是食入剂量转换系数(Sv·Bq-1)。
18F-DG和SPECT研究乳房瘤
钟建国, 夏振民
1997, 21(2): 97-97.
摘要:
目的:用配有特制的高能准直器的双探头γ相机结合全身技术进行18F-DG SPECT显像,研究评价乳房瘤的可行性。
胰腺癌:单纯中子辐射疗法及中子和化疗联合疗法
史芸, 蔡建明, 张景源
1997, 21(2): 97-97.
摘要:
患胰腺腺癌而不宜切除的病人,不论其是否进行过治疗,存活时间极少超过两年,而且其远期控制是不确定的。用中子照射治疗控制局部病灶和用化疗抑制远处转移,这种方法具有探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