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1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放射医学部分
辐射和病毒致癌的分子基础
许廷贵, 麦智广
1987, 11(1): 1-4.
摘要: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大量的实验动物已明确揭示,辐射可以致癌,但对射线致癌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尽管辐射和病毒致癌已为人们所知,但其致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仍在探索。
DNA链断裂、修复与细胞辐射敏感性
殷建林, 苏燎原, 刘及
1987, 11(1): 4-8.
摘要:
DNA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通过RNA的转录与翻译,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主宰细胞的结构与代谢活动。由于DNA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它的辐射损伤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镭的放射生态及有关防护
万玉松, 王燮华
1987, 11(1): 8-12,16.
摘要:
镭是居里(P.Curie)夫妇于1898年首次在沥青铀矿中发现的第一个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开始以工业规模从铀矿提取。由于镭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从而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
小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国际讨论会概况
张景源, 王燮华, 王知权
1987, 11(1): 13-16.
摘要:
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发起和组织的小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国际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ical Effects of Low Level Radiation)于1986年11月23日~26日在中国南京召开。
非硝基类辐射增敏剂
陈英, 郭裕中, 肖祥铭, 徐承熊
1987, 11(1): 16-19.
摘要:
除了硝基咪唑类以外,过去20年间也研究过一些其他类型的辐射增敏剂,尽管大多数侧重于在单细胞体系中对其药效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解,但是也有少数药物被做过临床评价。
苏联卫生监督机构对环境放射性的监督
章仲侯
1987, 11(1): 20-22.
摘要:
随着核能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排入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和废物对居民所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苏联保健部所属监督和科研机构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对全国环境放射性状况进行了有计划的系统研究。研究对象是放射性沉降物、大气、土壤、水和其他环境客体。
文摘
利用“高放射性”建材建造的建筑物的辐射水平评估
章仲侯, 李章
1987, 11(1): 22-23.
摘要:
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来源于宇宙线和地球辐射源的天然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在地球上传统的人口稠密区的剂量变化范围为50~2,500mrem·a-1;在都市化条件下,居民受照的主要来源与石造建筑物的建材所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有关。
饮用水中天然本底辐射的贡献
陈志盛, 史元明
1987, 11(1): 23-23.
摘要:
饮用水中核素的贡献与其它天然放射性源的总剂量(约为2m Sv/a或200m rem/a)的比较是重要的,而特别与来自食品或空气中各个照射源的比较也是重要的。尽管从饮用水中核素所致的年有效剂量当量的全部贡献占天然本底总的有效剂量当量的份数很小,但从一些同位素的特殊贡献而言,是值得重视的。
小猎犬体内污染钚、镅后延缓注射LICAM(C)或Zn-DTPA的的促排作用
王永鑫, 沈彬源, 章仲侯
1987, 11(1): 23-24.
摘要:
儿茶酚胺多聚体之衍生物LICAM(C)是一种新型络合剂,它对钚(Ⅳ)有特殊的络合能力。实验证明,LICAM(C)对清除小鼠或小猎犬的钚,比单用CaNa3-DTPA更有效。
胎儿骨骼中Sr的分布
强永刚, 章仲侯
1987, 11(1): 24-25.
摘要:
人胎中Sr的吸收和代谢资料在评价由放射性核素引起的一般公众的辐射剂量上很重要,但资料仍很缺乏。ICRP参考人资料中没有列出胎儿中该元素的测量数据。
人体对毫米波段电磁辐射的反应
王寿祥, 赵兴成, 王燮华
1987, 11(1): 25-26.
摘要:
众所周知,功率密度10mW/cm2以下的超高频电磁辐射的局部通量对机体无明显热影响。同时也确定了它对人体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治疗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彼得拉罗那洞内天然辐射剂量
孟文斌, 史元明
1987, 11(1): 26-27.
摘要:
彼得拉罗那(Petralona)洞位于希腊北部的哈尔基季基半岛(Chalkidiki),它起源于第四纪的中更新世时代。洞内空气中222Rn浓度比室外高100~1000倍。
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各组居民照射水平的估计
刘学成, 李章
1987, 11(1): 26-26.
摘要:
俄罗斯加盟共和国1979年居民总数为135百万人,如以天然辐射的有效剂量当量(HE)等于2mSv/年计算,则该共和国居民天然辐射源所致集体有效剂量当量(SE)为260·10~3人·Sv/年,其内、外照射份额相应为80·10~3和180·10~3人·Sv/年。
人淋巴细胞质分裂阻断的微核方法:体内老化效应和低剂量X线照射结果分析
刘锦文, 刘及
1987, 11(1): 27-28.
摘要:
为了克服常规微核方法不能区分分裂和不分裂细胞,使微核分析能用于人淋巴细胞研究,并能排除细胞动力学问题,特发展了细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技术(CB法)。为此,本文研究自然微核率与年龄的关系,以及X线低剂量照射的效应与其它方法的灵敏性比较。材料与方法:体内老化组和X线低剂量照射组分别选择健康者42名(20~85岁)和12名(20~30岁)。
辐射诱发正常、杂合易位(T70H)小鼠精原细胞易位的剂量-效应关系
蔡露, 金玉珂, 麦智广
1987, 11(1): 27-27.
摘要:
典型的辐射诱发小鼠精原细胞易位剂量-效应曲线为铃形。精原干细胞有敏感性不同的亚群,另外,它的不同细胞周期对诱发易位和细胞死亡的敏感性也不同。
小剂量率照射实验
刘士新, 陈桂章
1987, 11(1): 28-29.
摘要:
本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型清用小剂量率和小剂量照射时对生物影响的程度及其相关性。
以造血干细胞动力学为基础对辐射诱发粒细胞白血病生成的研究
张鸿来, 刘及, 高凤鸣
1987, 11(1): 29-29.
摘要:
辐射对造血的远期效应可分为两种:一是随机效应,如白血病生成;二是非随机效应,如造血组织的再生不良。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适宜的与人员受到照射后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有关的实验模型。
γ线连续全身照射对狗淋巴造血祖细胞(CFU-GM、CFU-L)及可能存在的造血调节细胞群的效应
张鸿来, 刘及, 高凤鸣
1987, 11(1): 29-30,62.
摘要:
为了研究小剂量辐射对造血组织的作用,探索辐射诱发造血增殖紊乱的规律,作者采用(60)Coγ射线对狗连续小剂最的(0.02,0.04,0.11Gy/天)全身照射,继之进行体外CFU-GM,CFU-L及CFU-F的克隆培养,检测造血增殖能力。根据照射后狗的临床表现,分三组(表现正常组、细胞减少组和白血病组)加以比较叙述。
不同商品裂变99Mo/99mTc发生器洗脱液的化学、放射化学和放射性核素纯度
张瑞亭, 夏振民, 王功鹏
1987, 11(1): 56-56.
摘要:
目前,99mTc是核医学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它是通过盐水洗脱99Mo/99mTc发生器得到的。99Mo以钼酸铵形式固定在氧化铝柱上,这样,发生器洗脱液中放射核素杂质和放射化学杂质的存在,是造成病人辐射危害的原因。
用正电子CT研究脑血管损害的局部脑循环代谢的变化
于公吉, 闵长庚, 罗锡圭
1987, 11(1): 57-57.
摘要:
在脑血管损害时,同时定量地评价脑循环状态和能量代谢是重要的,但至今仍停留在定性评价上。
应用磁力分离B/F的TSH RIA研究
孙守正, 罗锡圭
1987, 11(1): 57-57.
摘要:
新开创的Amerlex-M TSH药盒是将一种铁粉加在Amerlex颗粒中,在颗粒表面涂布第二抗体,为固相双抗体法。这与过去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是利用磁力来分离B/F。
99mTc-MDP、67Ga-柠檬酸盐和111In白细胞扫描检查术后髋关节感染
刘新平, 朱晓鸥, 马寄晓
1987, 11(1): 58-59.
摘要:
鉴别有无感染,对处理髋关节修复术后疼痛的病人是很重要的。但是,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的方法对确定术后髋关节感染均不可靠,而扫描技术已被证明较有价值。
乳腺癌患者骨显象的适应症
孙守正, 罗锡圭
1987, 11(1): 58-58.
摘要:
从1976年4月到1984年3月,在病理确诊的406例乳腺癌手术中,329例术前及术后两周进行了骨显象。
肿瘤对111铟标记白细胞的摄入
陆凤麟, 张永令
1987, 11(1): 59-59.
摘要:
本文进行回顾性研究,目的在于确定由于肿瘤而引起的白细胞扫描的假阳性率,观察其中骨外肿瘤究竟有多少,以及摄入强度是否有助于肿瘤与脓肿的鉴别诊断。
肾移植术后发热病人应用111In白细胞扫描的限度
陆凤麟, 张永令
1987, 11(1): 59-60.
摘要:
肾移植后发热,一直是诊断上的难题。本文通过病例复习,评价111In标记自体白细胞(111In WBC)扫描这一影象技术用于异体肾移植术后原因不明发热或隐性脓肿病人时的诊断可靠性和价值。
甲亢时甲状腺扫描的作用
马玉琪, 常国钧, 林祥通
1987, 11(1): 60-61.
摘要:
甲状腺结节的甲状腺扫描具有特殊价值几乎无疑义,但对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常规地作甲状腺扫描尚有不同看法。
诺卡氏菌脑脓肿的111In-白细胞阳性显象
罗云霄, 马世盐, 张水令
1987, 11(1): 61-61.
摘要:
CT脑显象能够鉴别的颅内高密度病灶包括原发或转移性脑肿瘤、脑脓肿、脑血管意外和多发性硬化。尽管CT能提供有力的鉴别诊断依据,但有时欲做出一个正确的诊断仍是困难的,尤其对非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
核医学部分
心脏的正电子断层显象
刘秀杰
1987, 11(1): 30-33.
摘要:
正常与异常的心脏功能取决于收缩心肌的生化代谢、电生理特性和细胞的存活。但测定活体内正常与异常的心肌中间代谢仍然很困难,一些无创性心脏检查方法如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和心肌显象、X线CT和数控式减影血管造影(DSA)等主要是描述心脏或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心功能特点,并不能反应心肌的生化变化。
up>99mTc(V)-DMSA——一种新的亲肿瘤显象剂
匡安仁, 谭天秩, 朱晓鸣
1987, 11(1): 34-38.
摘要:
99mTc因其理想的半衰期和γ-射线能量,是用于临床显象的最佳核素。人们早就试图寻找一种用99mTc标记的亲肿瘤显象剂。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方法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路超, 林祥通, 卢倜章
1987, 11(1): 38-42.
摘要: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由三肽构成,广泛存在于体内的许多组织中,作为一种激素和神经调节物,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理作用。
日本核医学的概况及进展
闵长庚, 赵惠扬
1987, 11(1): 42-46.
摘要:
目前日本开展核医学诊疗工作的病院有1 230余所,其中除京都大学医学部等八所病院设有独立的核医学科外,其余均隶属于放射线科。至1985年8月31日止,日本核医学会有普通会员3 269人,赞助会员30家公司。
1990年核医学展望——面临变革的挑战
施庆新, 吴照迈, 赵惠杨, 周前
1987, 11(1): 47-52.
摘要:
过去我曾说过:“核医学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而不去转折是错误的”。这次第32届美国核医学年会清楚表明,核医学正在开始转折,而且面临着变革的挑战。加速器和正电子正在成为核医学的新焦点。
神经受体在活人脑中的定量显像
金稚奎, 马材芳, 张金谷
1987, 11(1): 52-56.
摘要:
当今核医学的进展是药理学的另一次重大突破,即可以直接测定病人趋神经药物对受体的特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