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放射医学部分
电离辐射危险度的估计和应用
沈恂
1984, 8(2): 65-70.
摘要:
危险度的正确估计是制定辐射防护标准的基础,换句话说,如果实施正确的防护标准,在工作人员和广大公众中所予期产生的辐射危害将是能被社会接受的。
放射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沈恂
1984, 8(2): 70-75.
摘要:
改进放射治疗的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放射配合加热疗法(Hyperthermia)、分次照射(Fraetionation)、放射配合化疗、使用辐射敏化剂、重带电粒子治疗和提高肿瘤定位的精确性(Localisation)。
辐射诱发肿瘤效应的研究
邓志诚
1984, 8(2): 76-81.
摘要:
众所周知,研究辐射诱发肿瘤只靠整体实验是不可能圆满解决肿瘤病因及生长情况的。
辐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罗祖玉
1984, 8(2): 81-85.
摘要:
单链断裂动力学(以仓鼠细胞CHO为材料);不同时相的大鼠肝细胞SSB重接时间有区别,G05hr,G150',S37'。
肿瘤放射生物学
罗祖玉
1984, 8(2): 85-88.
摘要:
Gray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快速,正确的测定肿瘤内低氧细胞比例的方法。
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水平和限制量研究
孙性善, 章仲候, 徐海超
1984, 8(2): 88-93.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每天在建筑物内度过的时间逐渐增加。
电离辐射
李光明, 刘雄华, 高风鸣
1984, 8(2): 93-95.
摘要:
有一工作人员曾由于工作事故受到超过职业性照射允许年剂量约5倍的γ射线的全身照射,剂量约为25雷姆。
文摘
玉川温泉沉淀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测定
宋达勤, 刘及, 王孟才
1984, 8(2): 96-97.
摘要:
在核能使用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有必要了解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动态。
用溶剂萃取和α谱仪测定软组织中铀的α辐射同位素
段忆翔, 王功鹏, 张晓薇
1984, 8(2): 97-98.
摘要:
铀不仅存在于天然的环境样品中,而且也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NaCi:Ca的热释光性能及其在γ辐射剂量学中的应用
岳钖明, 史元明
1984, 8(2): 98-99.
摘要:
本课题是从剂量学观点出发,对NaCl:Ca的热释光特性进行检查,并研究它在γ剂量学中应用的一个尝试。
对ICRP关于吸入放射性气溶胶的胃肠放射性活度的阐释
苏昆源, 李章
1984, 8(2): 99-101.
摘要: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给出了估算吸入放射性活度向胃肠道转移分数的线性微分方程,这些方程是以3种不同类别气溶胶的生物清除常数为基础的。
放射毒理学中14CO2的测定
高平印, 赵兴成
1984, 8(2): 99-99.
摘要:
通过测定尿中14C和呼出气体中14CO2可确定由14C引起的个人内沾染。
Miso对低氧细胞的DNA损伤和修复的作用
王兆霖, 罗祖玉
1984, 8(2): 101-102.
摘要:
用碱性蔗糖梯度法测定单链断裂时,在氧中的断裂量是氮中的4倍。
摄入含有2.85μCi241Am的陶瓷粒子及其结局:病例研究
孙金锴, 武在炎, 查永如
1984, 8(2): 101-101.
摘要:
作者报告了一青年女技术员在常规的自我监测中测知污染,立即报告了辐射防护部,测得污染局限于体内的241Am源。
一种研究高等细胞内DNA双、单链断裂修复的新方法——病毒探针法
王兆霖, 罗祖玉
1984, 8(2): 102-102.
摘要:
电离辐射引起的DNA双链断裂是细胞最重要的生物损伤之一。
染色质结构是哺乳动物细胞中辐射诱导的DNA单链断裂和重接的一个因素
王兆霖, 罗祖玉
1984, 8(2): 102-103.
摘要:
在L929小鼠细胞中,所有具poly(A+)RNA或核蛋白DNA转录活性的DNA顺序经30~100Gy60Co照射后,发现其链断裂是细胞总DNA链断裂的5~6倍。
2-6二叔丁基对甲酚(Дибунол)在皮肤和粘膜放射损伤治疗上的应用
毛秉智, 陈德政, 杨品清
1984, 8(2): 103-103.
摘要:
作者报道了(Дибунол)(别名Ионол)对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皮肤和粘膜放射损伤的治疗作用。
X射线诱发猕猴干细胞型精原细胞相互易位:剂量和分次照射的效应
张儒林, 高凤鸣
1984, 8(2): 103-104.
摘要:
为估计电离辐射对人类遗传的危险性,有必要研究电离辐射诱发干细胞型精原细胞的相互易位。
AET降低受γ射线照射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
霍来文, 李藏珍, 白玉书, 刘及
1984, 8(2): 104-105.
摘要:
已经证明,AET是最有效的辐射防护剂之一,其化学性质稳定、低毒,并能与DNA结合防止DNA分子辐射损伤。
应用两种核素减法闪烁显象与选择性血管造影比较诊断原发性肝癌
孙守正, 张永令
1984, 8(2): 127-128.
摘要:
一、对象和方法:经手术、活检、CT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及血液检查等方法诊断的38例原发性肝癌。
ABERDEEN大学两年来核磁共振显象的临床经验:关于磁场对人体损伤和防护的报告
闵长庚, 张永令
1984, 8(2): 128-129.
摘要:
自1946年发现核磁共振(NMR)现象以来,主要用来作为分析的手段。
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改变
庄祥云, 许长成, 张永令
1984, 8(2): 128-128.
摘要:
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含量比放射免疫扩散法和琼脂蛋白电泳法更敏感、更精确。
肝细胞性肝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肝扫描检查的关系
李美颖, 沈成鑫, 马寄晓
1984, 8(2): 129-129.
摘要:
在肝细胞性肝癌的许多诊断方法中,血清αFP测定、肝扫描、肝动脉造影、碱性磷酸酶和同功酶已经是长期应用的重要方法。
99mTc-胶体硫探测深部静脉血栓的进展
廖光祥, 赵德明, 卢倜章
1984, 8(2): 130-130.
摘要:
作者和Vieras在狗的试验中发现血栓摄取99mTc肢体硫(Suliur Colloid)与非血栓组织之比超过4:1,即使作周围静脉注入用γ照相机显像,也容易显示腿部深静脉血栓形成。
核医学部份
游离甲状腺素测定方法学进展及临床研究
钟志端, 林祥通
1984, 8(2): 105-110.
摘要:
血清甲状腺素(T4)呈结合及游离二种存在形式。
核医学检查过程中某些因素及药物对放射性药物分布的影响
赵惠扬, 张亚田, 卢倜章
1984, 8(2): 110-116.
摘要:
近几年来,很多学者注意到某些药物及因素对放射性药物的分布(即药物动力学)有影响。
食道和胃的闪烁显象
管昌田, 马寄晓
1984, 8(2): 116-120.
摘要:
食道和胃的闪烁显象是消化系统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无论对方法学的改进和临床应用的研究都很活跃[1]
99mTc发生器的杂质
朱玉森, 孙懋怡
1984, 8(2): 120-123.
摘要:
所有的99mTc发生器都含有几种放射性核素杂质,探测出这种核素的数量取决于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闪烁照像和CT检查肝占位性病变的意义
于公吉, 阂长庚, 张永令
1984, 8(2): 123-125.
摘要:
闪烁照像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患的诊断,对肝脏功能的诊断和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构-分配关系法引导99mTc默绕费宁(Mebrofenin)的发展:一种改进的胆计闪烁显像剂
何晓娃, 冯国良, 刘秀杰
1984, 8(2): 125-127.
摘要:
1975年发现的2,6-二甲基HIDA(肝胆IDA)确立了一类新型的肝胆显像剂,并且增加了胆闪烁显像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