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46卷  第9期

封面
2022-09期封面
2022, 46(9).
摘要:
2022-09期目录
2022, 46(9): 1-4.
摘要:
临床研究
基于18F-FDG PET代谢参数及临床参数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价值
蒋冲, 丁重阳, 来瑞鹤, 胡玲莉, 滕月
2022, 46(9): 521-52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09015-00212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代谢参数及临床参数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以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3例未经治疗的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4例、女性179例,年龄19~93(47.3±14.9)岁。按照7∶3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268例)和验证组(n=115例)。勾画并计算患者总肿瘤代谢体积(T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生存(OS)期进行预后分析并构建生存预测模型。通过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校准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以及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行为状态(ECOG PS)评分、Ann Abor分期、大包块、TMTV及TLG为预测PFS期的危险影响因素(HR=1.670~3.277,均P<0.05);年龄、LDH水平、B症状、ECOG PS评分、Ann Abor分期、大包块、TMTV及TLG为预测OS期的危险影响因素(HR=1.661~4.193,均P<0.05)。训练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LDH水平、Ann Abor分期及TLG是预测DLBCL患者PFS期和OS期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89~3.367,均P<0.05)。校准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一致性;C-index评估结果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PFS期:0.724对0.762; OS期:0.749对0.753)。临床DCA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结论 基于18F-FDG PET代谢参数TLG及临床参数(年龄、LDH水平、Ann Abor分期)生存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为精准个性化治疗提供可能。
利尿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黄世明, 林志春, 孙永锋, 刘菲, 尹亮, 岳建兰, 于龙华
2022, 46(9): 530-53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1005-00213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尿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延迟显像对前列腺癌(PCa)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最佳延迟显像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显示前列腺病变的235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77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158例,年龄50~87(69.6±13.6)岁。所有患者均行利尿前及利尿后延迟显像(1、2、3、4 h),获得利尿前、后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利尿后SUVmax>2.5且利尿前、后SUVmax的储留指数>15%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2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利尿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7±1.58对4.32±1.01、7.04±3.03对4.62±1.84、7.28±2.90对4.73±1.88,t=3.399、3.676、2.660,均P<0.05);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3,P=0.286)。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8~0.865,均P>0.05)。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良性病变患者(t=2.013、3.910、3.554,均P<0.05),而2组患者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9,P=0.181)。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2、3 h比延迟1 h显像的SUVmax高(t=2.220、2.400,均P<0.05)。利尿后18F-FDG PET/CT延迟1、2、3、4 h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中,延迟2 h显像的特异度[74.5%(38/51)]和准确率[76.3%(61/80)]最高,而延迟3 h显像的灵敏度[84.6%(11/13)]最高。 结论 PCa患者利尿后延迟显像可提高显像效果和临床诊断的效能,利尿后延迟2 h显像的诊断效果较优。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郑玮, 洪梅, 常远
2022, 46(9): 536-54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12021-00216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行调强放疗的216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4例、女性122例,年龄37~83(61.5±9.6)岁。根据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组和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包建立预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绘制校正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 结果 216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有65例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0.09%。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V5、V20、V30、平均肺剂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及图像验证是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6~4.688,均P<0.05)。建立预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19(95%CI:0.789~0.853),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相接近,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6%~100%时,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 结论 基于年龄、V5、V20、V30、平均肺剂量、FEV1、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及图像验证建立的列线图对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风险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张仲良, 李静喆, 何玉奇, 康祺, 龚飞
2022, 46(9): 544-54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5004-00217
摘要:
目的 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穿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2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50例,年龄39~75(60.4±4.4)岁。以接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69例),以接受单纯TACE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5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依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1.1版进行疗效评估。采用χ2检验进行2组间的比较。 结果 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疼痛频率≤2次/d的患者占94.2%(65/69)、≥3次/d的患者占5.8%(4/69),对照组疼痛频率≤2次/d的患者占70.4%(38/54)、≥3次/d的患者占29.6%(16/54),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0,P<0.001)。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无痛和轻度疼痛患者占71.0%(49/69)、中度疼痛占24.6%(17/69)、重度疼痛占4.4%(3/69),对照组无痛和轻度疼痛的患者占46.3%(25/54)、中度疼痛占40.7%(22/54)、重度疼痛占13.0%(7/54),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0,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4.1%(58/69)和92.8%(64/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2%(12/54)和51.9%(28/54),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47.234、36.883,均P<0.001);治疗后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3%(43/69)和79.7%(55/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9/54)和44.4%(24/54),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25.871、17.999,均P<0.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5.4%(52/69)和40.6%(28/69)、对照组分别为33.3%(18/54)和13.0%(7/54),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1、11.349,均P<0.001)。 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规范与共识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930—2021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测质量控制规范》 解读
杨梦迪, 李煜, 王如刚, 赵芳红
2022, 46(9): 550-55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5005-00215
摘要:
为正确贯彻执行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930—2021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测质量控制规范》,更好地指导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机构遗传学检测工作,笔者对该标准的制定背景、主要依据及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解读。该标准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广泛征求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该标准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中,开展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和微核检测的基本要求、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要求以及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该标准的解读可指导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机构遗传学实验室更加规范、科学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综述
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
张友, 黄钢, 魏伟军, 刘建军
2022, 46(9): 555-56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10007-00207
摘要:
纳米抗体凭借其优越的靶向性、稳定性、溶解度及组织穿透能力,已成为分子影像领域中的热门靶向分子。多种基于纳米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均已展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笔者主要介绍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其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啮齿动物18F-FDG脑摄取影响因素的分析
赵京序, 崔曹哲, 胡奕奕, 武志芳
2022, 46(9): 561-56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5007-00220
摘要:
小动物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脑显像是脑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动物实验中,饮食、麻醉、显像剂的给药途径、温度及光照等实验条件均会影响其脑部活动,使脑灌注和代谢显像出现整体偏倚,进而影响对脑认知功能的判断。笔者就啮齿动物显像研究中不同实验条件对18F-FDG脑摄取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动物显像研究提供指导。
131I SPEC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殷海霞, 赵德善
2022, 46(9): 565-57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08012-00219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131I全身显像联合SPECT/CT(简称131I SPECT/CT)常可发现残留和(或)漏诊的淋巴结转移灶,可能会改变患者的术后再分期及危险度分层,从而影响后续的手术或131I治疗的方式选择。131I治疗是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而131I SPECT/CT可以诊断淋巴结转移灶。笔者对131I SPECT/CT在DTC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
梁鑫鑫, 敖兴坤, 周圣辉, 顾永清
2022, 46(9): 571-57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10030-00218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重要的成纤维细胞因子,其表达水平能反映肺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放射性肺损伤(RILI)包括早期的放射性肺炎(RP)和晚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RIPF)。RP向RIPF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TGF-β1表达水平的升高。了解及掌握TGF-β1在RP和RIP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RIL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TGF-β1在RILI发生过程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尤文肉瘤多发骨转移致高钙血症微钙化骨显像一例
高峰, 王明华, 谢莉
2022, 46(9): 576-57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4003-00221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尤文肉瘤多发骨转移致高钙血症微钙化的病例。恶性肿瘤致高钙血症并不少见,但该病例恶性骨肿瘤高钙血症微钙化在全身骨显像检查中的表现典型且较少见。笔者讨论了全身骨显像对该病例检查的局限性,指出了其对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微钙化征象检查的敏感性优势,这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所不具备的,值得核医学及临床医师重视。
河南“4.26”60Co源辐射事故一例受照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探讨
卢志娟, 张曼曼, 王雯, 焦玲, 赵风玲, 吕玉民, 姜恩海, 王津晗
2022, 46(9): 580-58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109012-00214
摘要:
关于电离辐射是否可诱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未获得一致结论。笔者报道了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中1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第13年患NHL的病例,结合患者的受照史、病史特点、诊断及国际多项大型研究,从流行病学资料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患者“天”患非霍奇金淋巴瘤与电离辐射的关系,为电离辐射致NHL提供辐射流行病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