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显象的临床应用

闵长庚 卢倜章

引用本文:
Citation:

核磁共振显象的临床应用

  • 摘要: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是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Bloch[1]和麻省哈佛大学的Purcell[2]分别独自发现的。五十和六十年代,主要用来作为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分析手段。自七十年代初,开始进入医学成象研究阶段。十几年来,进展非常迅速,研制了成象装置,建立了成象方法。八十年代初,已从成象实验阶段进入了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这是继超声断层摄影、X 线CT 及核医学成象技术之后,医学成象技术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 [1] . Biloch F et al:Phys Rev 69:127,1969.
    [2] . Purcel EM et al:Phys Rev 69:37,1969.
    [3] . Young IR et al:J Comput Assist Tomogr 6:1,1982.
    [4] . Damadian R et al:Science 194:1430,1976.
    [5] . Lauterhne PC:Nattye 270:722,1973.
    [6] . Hinshaw WS:J Appl Phys 47:3709,1973.
    [7] . Kumar A et al:J Magn Reson 18:68,1975.
    [8] . Mansfield P et al:Br J Radiol 51:921,1978.
    [9] . Hawkcs RC et al:J Comput Assist Tomogr 4:577,1980.
    [10] . Alfidi RJ et al:Radiology 143:175,1982.
    [11] . Ross RJ et al:Radiology 142,195,1982.
    [12] . Brady J et al:Radiology 144:599,1982.
    [13] . Doyle FE et al:AJR 138:193,1982.
    [14] . Crooks LE et al:Radiology 146;123,1983.
    [15] . Heneghan MA et al:Radiology 143:138, 1982.
    [16] . Hed:ing H et al:Radiology 146:425,1983.
    [17] . Moon KL Jr et al:Radiology 147:155,1983.
    [18] . Smith FW et al:Radiology 142:677,1982.
  • [1] 谭天秩卢倜章 . 核磁共振显象.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5, 9(3): 173-177.
    [2] 闵长庚张永令 . ABERDEEN大学两年来核磁共振显象的临床经验:关于磁场对人体损伤和防护的报告.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4, 8(2): 128-129.
    [3] 常御飙张永令张金谷123I闪烁照像及核磁共振显象对胸腔甲状腺肿的评价.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5, 9(4): 277-278.
    [4] 李骁扬田野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抗肿瘤血管药物早期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4, 38(5): 309-31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5.008
    [5] 闵捷李斌金凯梁维仁晁明 . 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4, 38(4): 261-26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4.04.013
    [6] 田海静 .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7, 31(6): 388-388.
    [7] 李怀芬谭天秩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学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2, 16(5): 220-223.
    [8] 刘影李传福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胶质瘤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3): 143-145.
    [9] 夏标吴海璐张天富李雪娜 .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2, 46(1): 58-63.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12025-00138
    [10] 屈喜梅王丽琴张文艺刘忠超崔松野冯鑫焦玲 . 电子顺磁共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3, 37(2): 104-106, 11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3.02.0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5
  • HTML全文浏览量:  209
  • PDF下载量:  0
出版历程

核磁共振显象的临床应用

  • 1. 大连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
  • 2. 天津医学院附院同位素室

摘要: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是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Bloch[1]和麻省哈佛大学的Purcell[2]分别独自发现的。五十和六十年代,主要用来作为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分析手段。自七十年代初,开始进入医学成象研究阶段。十几年来,进展非常迅速,研制了成象装置,建立了成象方法。八十年代初,已从成象实验阶段进入了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这是继超声断层摄影、X 线CT 及核医学成象技术之后,医学成象技术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