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培养 成长奉献——怀念张景源研究员二三事

赵启仁

引用本文:
Citation:

党的培养 成长奉献——怀念张景源研究员二三事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65
  • HTML全文浏览量:  1363
  • PDF下载量: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18
  • 刊出日期:  2021-06-25

党的培养 成长奉献——怀念张景源研究员二三事

  •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 300192

English Abstract

  • 张景源研究员是我国放射卫生事业的开创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简称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简称放射所)的奠基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放射卫生事业以及放射所的创建和发展事业。张景源研究员去世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他宽厚、勤劳和坚韧的品德与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张景源研究员是我的良师、领导和同事,为抒发我们对他的无尽怀念,特写此文。

    • 张景源研究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并留校任教。1954至1958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公共卫生医学院攻读劳动卫生学研究生学业,获前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在学期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到前苏联访问,张景源研究员向钱部长提出在前苏联学习放射卫生的申请,获得了钱部长的批准和推荐。后来,在一次会议上,张景源研究员回忆这段历史时深情地说:“没有钱部长的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1959年1至4月,医科院派遣张景源等4名留苏归国人员访问考察了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前苏联中央放射线研究所。党的培养为张景源研究员在放射卫生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11月17日,医科院放射所正式成立,当时称生物物理所,1962年改称放射所。张景源研究员在放射所筹备、成立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和所长等职务,贡献了他的全部精力和智慧。

    • 张景源研究员主要从事放射卫生与辐射防护专业的研究工作,他以科学的态度潜心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统计,他负责组织领导的重大研究课题所获得的各级奖项有: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各1项,1980、1981和1985年分别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各1项,198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1年参加协作研究项目并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二等奖1项,1988至1998年组织领导的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医用X射线工作者放射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张景源研究员编著了《中国食品放射性及所致内剂量》一书,发表文章5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张景源研究员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参与了医科院放射医学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多次在全国专业学习班上授课,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他曾任国家科委预防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原子医学与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医用射线卫生防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顾问、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核学会常务理事和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及顾问。张景源研究员亦热心参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曾任《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副主编及顾问,《辐射防护》副主编,特别是任《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现为《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编19年,顾问18年。

    • 放射所由简阳搬迁到天津建新址,为的是放射所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件很重要,但又很复杂的大事。1983年初,放射所在天津成立筹迁组,由张景源研究员等领导负责。为便于联系四川、天津和北京的有关部门,张景源研究员有很长一段时间一个人住在北京天坛南里医科院招待所二层楼拐角处的一个小房间里。这间房既是他的卧室,也是办公室和会议室,人员往来不断。后来,他又住在筹迁组的临时办公地点天津师范大学招待所,白天外出办公,回来晚了,食堂下班了,他就在马路边的大排档吃一碗面条。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本来就很严重的胃病复发了。很多同志劝他去医院看病或住院治疗,但他怕耽误工作,一直带病坚持。许多同志受他影响,也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工作。

    • 放射所迁津这件事的涉及面很广,有的事直接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例如:随迁职工和家属子女如何界定,哪些能随所迁津,哪些受政策限制留在简阳等。张景源研究员一方面与天津市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强调迁津后能尽快形成生产力,出成果和人才,同时人员配套是必须的,以尽量多争取一些进津户口;另一方面,对受政策限制不能随迁的人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后来,由于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大力支持放射所迁津,在进津户口上给予照顾,这一大的难题得以解决。张景源研究员心系职工,特别是职工子女,使放射所内部和谐团结,使迁津大事顺利进行。

    • 天津市1983年2月7日以津政函〔1983〕第6号文批准放射所迁入天津。1983年4月11日,卫生部批准《 放射医学研究所计划任务书》,同意在天津选址建所。在筹迁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农转非”的指标问题。根据政策,建设用地后,应有相应数量的农业户口人员转为非农业户口,并由建设用地单位安排工作,但放射所多次向医科院申请“农转非”指标未果,因而建设用地手续一直办不下来,后续工作也无法开展。当时社会上又有传言,大意是从1984年开始,还没有开工的回迁三线建设单位就不再办理回迁了,眼看就要到1983年年底了,形势很急,如果错过这次机会,放射所可能就要长期坐落于山沟里。张景源研究员带着3名相关人员,再次去医科院人事处申请“农转非”指标。人事处答应尽快向卫生部申请,可是时间怕是来不及了。从人事处出来后,大家在医科院大门口的石狮子旁开会商量办法,天冷风寒,心情不好,一时也合计不出好办法。张景源研究员急中生智,说直接到卫生部人事司去申请指标,还说“越级责任由我承担”。当时2名同志直接去了卫生部人事司,说明来意后,人事司负责人马上给医科院人事处打电话说“你们先把指标转给天津市,然后部里补给你们,时间很紧了,别误了大事”。第二天相关文件就送到天津市了,随后为新址修路、填土等工作就陆续开始了,终于在1984年前开始了新址的建设工程。时间过去37年了,但我们对当时的情况仍记忆犹新,张景源研究员以大局为重、敢于担当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放射所迁津建新址的工程设计由机械部第五设计院承担。放射所是一所新型的、综合性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各研究室对实验室的需求各有特点,工程设计环节充分体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设计院希望实验室尽量简化,而研究室希望实验室配置尽量完善,因而设计图纸出了一版又一版。每版图纸都需要张景源研究员审阅签字。张景源研究员对图纸审阅非常认真,还经常与研究室和设计院联系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张景源研究员审阅后的图纸,设计院工程师们看后都称赞说“张景源研究员非常认真负责,我们几经审校都没有发现的问题,他竟然发现并提出了改正意见,这是不容易的,是下了大功夫的”。工程师们都非常尊重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 放射所从1959年建所到2009年走过了50年,为我国放射医学和核医学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以史为鉴益处多多,放射所决定编写《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史(春华秋实)》 (简称所史)。所里聘请张景源研究员任主编,这是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大困难是资料的收集。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有的老了,有的调走了,更有甚者已经故去;早期档案管理制度有的不够完善;更没有现在已经普及的计算机。张景源研究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当时他已经76岁或77岁了,身体也不比当年了,更没有年轻人掌握的计算机能力。

      张景源研究员任所史主编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

      1. 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他一直坚持所史是全所的历史,不能以偏概全;所史以事实为依据,要事出有据;所有事实要准确,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2. 亲自核实,不留疑点。对于放射所组织沿革和大事记所涉及到的文件,对科研项目、获奖科研成果和科技开发等方面涉及的关键事项以及对科技骨干和荣誉称号获得者的重要内容等,他都到档案室亲自查阅核实,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疑点。

      3. 注释清楚,不留歧义。我们在所史的获奖科研成果栏目里,经常会看到“参加部分工作”、“负责某部分工作”、“负责某分题工作”、“承担某实验部分”等字样。张景源研究员尽最大努力注释清楚准确,不留歧义。

      4. 竭尽所能,尽善尽美。张景源研究员为这部所史竭尽所能,力求完美。例如,他请王世真院士写了序,大家都很满意,但是他觉得王先生签字用的笔太细,字不够醒目,又找王先生用粗点的笔重签。他为了选一张满意的照片,把收集来的照片摆在桌面上,反复对比挑选。

      浩繁工作终成大功。张景源研究员用他一生的知识积累,历经6年左右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主编成了这部所史。当我们拿到这部记载放射所50年辉煌历程的书时,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据不完全统计,这部书正文227页,共计约32万字,主要图像50多张,题字等4篇。

      我们向已故的张景源研究员、我们敬爱的老所长致以崇高敬意,我们将继承他的遗志,再接再厉,有所作为,续写辉煌。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