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功德圆满,大家风范永垂青史——沉痛悼念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

郑钧正

引用本文:
Citation:

一代宗师功德圆满,大家风范永垂青史——沉痛悼念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

  • [1] 赵启仁 . 精神永存——忆王世真院士二三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6, 40(4): 241-242.
    [2] 李怀芬 . 永远怀念慈父般的王世真院士.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6, 40(4): 243-243.
    [3] Miller RFO'Dherty MJ . 呼吸核医学(一).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3, 17(2): 90-92.
    [4] 潘中允刘学成朱寿彭 . 临床核医学进展(一).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1, 15(2): 74-82.
    [5] . 以原始创新赋能放射医学核医学自立自强——第二届中国放射医学发展大会在津召开.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3, 47(9): 588-589.
    [6] 袁爱娜赵惠扬 . 90年代的核医学计算机系统.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7, 11(2): 115-118.
    [7] 黄勇智陈盛祖 . 一种核医学成像记录新技术.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2, 16(2): 96-96.
    [8] 兰继承马寄晓 . 核医学技术多选题问答(一).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6, 10(3): 186-193.
    [9] 刘民培张永令葛忠良 . 一种过氧化物歧化酶抑制剂:二乙基二硫代氨甲酸盐可降低中国田鼠细胞的抗辐射性.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1, 5(4): 247-248.
    [10] Langan JKet al . 一个核医学部门的设计构思.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0, 4(4): 268-269.
    [11] L. Roa Chervu . 放射药物进展-美国核医学代表团来华学术报告之一.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0, 4(3): 162-16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0
  • HTML全文浏览量:  809
  • PDF下载量:  4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6-07-25

一代宗师功德圆满,大家风范永垂青史——沉痛悼念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

English Abstract

  • 2016年5月27日16时16分,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核医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王世真先生仙逝。一代宗师功德圆满地走过了百年奋斗生涯,享年101岁(生于1916年3月7日)。5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庄严肃穆的告别大厅,王老院士的遗体披着党旗,安详地静卧菊花丛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以及刘云山、张高丽、李鹏、刘延东、赵乐际、杨晶等中央领导同志,中国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京内、外许多单位及其领导,中国核学会、中华医学会等有关各界领导与专家和王老院士生前好友敬献的花圈,鳞次栉比排满两侧。不仅北京,福建、天津、上海、江苏等许多外地单位也专程派员来瞻仰王老院士遗体与他做最后告别,其中不乏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专家教授。足见王老院士这位核医学巨星的陨落牵动着多少人的心!

    大师已去,风范长存。王老院士的严谨治学、勤奋敬业、开拓奉献精神永垂青史,并将永远激励着后生。出身名门望族且是书香门第的王老院士,祖父王仁堪是清朝光绪三年(1877)的状元,1879年曾联名上疏弹劾与沙俄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出使大臣崇厚;父亲王孝缃早年东渡日本学医,曾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远东医学大会,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母亲林剑言是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重孙女,乃富有爱国心的进步才女;因而王老院士自幼饱受“爱国之情、上进之心”的熏陶和影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激励着他从小就立志科学救国。他1946年先留学加拿大,后到美国,在美国很快获得博士学位并与核医学结缘;当在研究放射性核素标记领域崭露头角后,1951年毅然冲破美国的重重阻碍,变卖家产并拿出所有积蓄购置数百件医疗用品及当时不让进口的国外新药,携妻儿全家回来报效祖国,当时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宴请。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并任学部常委直至满80岁后为资深院士。王老院士是世界上合成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早期成功开拓研究者。回国后参与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迁“三线”四川—天津),他亲自领导团队先后合成了两百多种生命科学研究亟需的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剂。王老尤其在甲状腺素研究中开拓了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新领域;在开创标记化合物的研究与制备方面,率先标记合成了碳-14天门冬氨酸、碳-14甲状腺素,以及碳-14标记核酸衍生物的合成、全标记氨基酸的合成、标记固醇类激素的合成等等,取得许多世界一流和国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他不懈努力创建并大力普及推广放射免疫分析、医用活化分析、液闪测量、酶放射分析、放射受体分析等等核技术医学应用,在促进我国基础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的紧密结合方面,以及对有力推动生命科学深入发展真可谓功勋卓著。

    业界常用许多个“第一”来盛赞王老院士的杰出贡献。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率先合成“扑疟母星”为云南、缅甸抗日部队提供特效抗疟药;1951年回国后即首次合成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封”;20世纪50年代初参与起草把同位素医学应用首次列入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优先发展项目;他负责建成我国第一个半自动化放射性实验基地;合成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进行了我国第一次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1956年受卫生部委派负责承办第一期生物医学同位素应用训练班(西安);1958年又在北京主办第一期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医学应用训练班;1977年主编出版第一部《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专著;1980年推动成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并任学会第一届主任;接着又促成中国核学会成立核医学分会,他作为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兼任第一届核医学分会理事长;1981年创办《中华核医学杂志》,并亲任第一届主编;王老作为世界核医学联盟委员及亚太地区核医学联盟顾问,1983年率团出席巴黎第三届世界核医学与核生物学大会,并办成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团体会员加入世界核医学与核生物学联盟(WFNMB),密切加强了与国际的交流合作;1985年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在北京首次举办国际放射免疫师资培训班;1985年整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四个相关研究所与三甲医院核医学科获卫生部批准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任命他为中心主任,并建立我国第一个核医学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主编出版第一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1986年还主编出版我国第一本《英汉核医学词汇》;1985年起策划主编第一套“核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丛书”,至1996年陆续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七本专著;1998年在北京科学会堂第一次举办被国际权威杂志赞誉为高水平的国际核医学大会(ISNM′88);1993年筹办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辐射医学应用研讨会;1995年倡议并策划召开以“PET与21世纪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第49次香山科学会议,大力推动我国核医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耄耋之年的王老坚持数年执着奔波努力,于199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核医学科建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国第一个PET中心;在核医学迈向分子核医学的关键节点,王老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精心主编出版第一、二版首部专著《分子核医学》(荣获国家科技部出版基金资助,成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王老最早在国内开展了具有生物活性的99Tcm-Octreotide等多肽分子的放射性标记;他瞄准世界前沿,率先在国内引领开展了许多正电子核素药物的研制,例如18F-FDG、18F-FET、18F-Choline、18F-FLT、18F-FMISO和11C-Acetate等等……

    无需再继续罗列,仅以上述这25个突出的“第一”为例,足证王老对创建并发展他所钟爱的核医学事业完全倾注了毕生心血,表明他始终站在本领域发展的最前沿,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引领发展;彰显他为不断推动核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创建并发展我国的核医学事业,功德无量,彪炳千秋。

    王老院士上述功勋卓著的杰出贡献,一个重要原因是缘于他一生恪守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戴物”的校训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十分巧合,王老大学毕业于清华大学,1951年从美国回来报效祖国后就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恰好把清华大学校训与协和精神有机结合尤其是一以贯之地身体力行。

    王老90岁以后依然坚持亲自带博士生,不辞劳苦指导培养年轻一代。倍受感动的是他那发自肺腑之言:“青出于蓝,质重于量;这是我们这些超龄服役老兵的唯一愿望”。我有幸获邀参加最后几届博士生毕业答辩会,实在不忍心让已过鲐背临近期颐之年的王老操心过劳,婉言劝他控制工作量。而他一直坚持用协和精神的“三基”和“三严”培养学生。2010年5月,已过94岁的王老的博士生答辩会,还特地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生化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曼霁研究员来一起把关。

    2012年春节,王老是在协和医院高干病房度过的。当我去看望他时,只见他在病床上架起笔记本电脑,有关资料堆满床头柜。他说一辈子习惯了闲不住,只要身体稍好就要继续工作;自认为毕竟已是96岁多的老人,时不我待。可他那依旧敏捷的思维和豁达的心态反映了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要年轻许多。他还幽默地回忆起“文化大革命”中一起在江西“五七干校”,以及放射医学研究所搬迁“三线”到四川省简阳县的一些趣事。临别他郑重送给我一张珍贵的印有他头像的16联邮票(庆祝建党90周年发行的“时代先锋——中国优秀共产党人”纪念邮票);并送我一张他与福建老乡吴孟超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合影。王老深情诉说到福建素有“尊师重教爱惜人才”的淳朴民风,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我应当百倍珍惜当下大好时光,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懈刻苦钻研,永远自强不息。我越发深刻感受与具体触摸到了恩师真挚的家国情怀和刚毅的鞠躬尽瘁精神与境界,这是晚辈必须永永远远铭记和认认真真学习的典范。

    笔者1965年大学毕业即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从此有幸深受王老的言传身教恩泽;恰好又都是福建老乡拉近了师生距离;我虽学物理出身侧重研究电离辐射剂量学和放射防护,但王老提携我深入医学领域去不断挖掘相关学科交叉的有关医学物理与放射防护课题;并让我参与了编撰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卷、分子核医学以及ISNM′88国际会议、香山科学会议等。与王老半个世纪多的忘年之交使我获益终身。深情缅怀大师也只能挂一漏万,聊表学生的一点崇敬和感恩之心。

    再多的追思也无法表达大师的风范,不尽的回忆也难以倾诉对恩师的缅怀。遵照王老院士的遗愿,5月31日庄严肃穆的告别仪式之后,家属即把遗体捐赠给北京协和医学院(即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亦称清华大学医学部)。101岁大师身后还继续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这是何等感人呀!王老真是殚精竭虑为医学事业奋斗与奉献了毕生!这不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借喻的最佳写照吗!

    一代宗师功德圆满地驾鹤西去,其大家风范高山仰止,其开拓奉献名垂青史!101岁的王世真老院士留下了永远激励后人和必须认真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