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核医学——核医学的发展方向

匡安仁 周前

引用本文:
Citation:

分子核医学——核医学的发展方向

  • 摘要: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在核医学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核医学的发展方向——分子核医学。分子核医学是从生理生化水平认识疾病,阐明病变组织代谢活性的高低和病变细胞是否存在可识别的特定标识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单克隆抗体的结构进行改造,使其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更理想,降低免疫原性,也可赋于抗体新的功能。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单克隆抗体,才可能真正被应用于临床。用放射免疫显像、受体显像、代谢显像和血流灌注显像等方法综合研究,对肿瘤的诊断、分型、分期及预测是否转移有极大价值。利用受体显像方法研究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定量测定体内神经介质的分泌量和受体密度的变化,正在将神经生化和人类思维及行为之间的联系逐步阐明。
  • [1] Newsline. J Nucl Med,1993;34(2):15N
    [2] Wagner HN. J Nucl Med, 1992;33(8):10N
    [3] Serafini AN. J Nucl Med, 1993;34(3):533
    [4] Schlom J.JAMA, 1989; 261(5):744
    [5] Goldenberg DM. Semin Nucl Med, 1989; 19(4):332
    [6] Mayforth RD. N Engl J Med,1990;323(3):173
    [7] Rodwell JD. Nature,1989;342(6245):99
    [8] Morrison SL. Hosp Pract, 1989; 15(1):65
    [9] Koppel GA. Bioconj Chem,1990; 1(l):13
    [10] Henze E.J Nucl Med,1993:34(2):17N
  • [1] 谭天秩 . 脑核医学重要发展方向——脑受体显像.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4, 18(2): 73-76.
    [2] 方纬 . 与临床精准诊断需求相适应的心血管核医学发展方向.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4, 48(1): 1-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308011-00380
    [3] 方圣伟奚望张宏 . 分子核医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9, 33(6): 321-3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1
    [4] 叶维新 . 核医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5, 19(5): 229-232.
    [5] 李思进 . 临床分子核医学.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4, 18(1): 35-40.
    [6] 林汉王世真 . 分子核医学浅议.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6, 20(3): 97-103.
    [7] 王文睿郝博闻张国建 . 国产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现状.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3, 47(8): 492-49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9020-00332
    [8] 乌海飞尹红燕刘帅张一帆 . 胰岛β细胞的分子核医学显像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0, 34(4): 203-20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4.003
    [9] 赵徵鑫王强杨陆婷杨勇王海华景丽艳焦玲 .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 44(2): 92-9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20.02.004
    [10] 赵惠扬 . 核医学仪器的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1, 15(2): 94-95.
    [11] 陈绍亮李蓓蕾李彪李林法罗全勇石洪成吴翼伟章斌赵晋华左传涛 . 核医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参加第52届美国核医学年会后的思考和体会.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4): 145-147,15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57
  • HTML全文浏览量:  425
  • PDF下载量:  3
出版历程

分子核医学——核医学的发展方向

  • 1. 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核医学科;
  • 2.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

摘要: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在核医学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核医学的发展方向——分子核医学。分子核医学是从生理生化水平认识疾病,阐明病变组织代谢活性的高低和病变细胞是否存在可识别的特定标识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单克隆抗体的结构进行改造,使其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更理想,降低免疫原性,也可赋于抗体新的功能。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单克隆抗体,才可能真正被应用于临床。用放射免疫显像、受体显像、代谢显像和血流灌注显像等方法综合研究,对肿瘤的诊断、分型、分期及预测是否转移有极大价值。利用受体显像方法研究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定量测定体内神经介质的分泌量和受体密度的变化,正在将神经生化和人类思维及行为之间的联系逐步阐明。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