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存——忆王世真院士二三事

赵启仁

引用本文:
Citation:

精神永存——忆王世真院士二三事

  • [1] 李怀芬 . 永远怀念慈父般的王世真院士.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6, 40(4): 243-243.
    [2] 郑钧正 . 一代宗师功德圆满,大家风范永垂青史——沉痛悼念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6, 40(4): 239-240, 241.
    [3] 赵启仁 . 党的培养 成长奉献——怀念张景源研究员二三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 45(6): 341-343.
    [4] WagnerJr. HN . PET与精神疾病的脑化学.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9, 13(2): 88-91.
    [5] 周平坤夏寿萱 . 真核基因损伤修复和基因表达的辐射兴奋效应.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6, 20(5): 223-226.
    [6] 王登高徐建人麦智广 . 高等真核生物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诱导修复.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87, 11(2): 93-94.
    [7] 宋少莉林祥通 . PET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9, 23(1): 8-10.
    [8] 党连荣汪旭强谢君伟裴根祥 .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X线胸片表现分析并文献复习.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8, 32(6): 363-366.
    [9] 蔡莉高硕 . PET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1, 35(2): 69-7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1.02.002
    [10] 李培勇朱承谟 . 青少年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99mTc-HMPAO脑SPECT显像.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996, 20(4): 167-16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88
  • HTML全文浏览量:  686
  • PDF下载量:  5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6-07-25

精神永存——忆王世真院士二三事

English Abstract

  • 王世真院士仙逝了,离我们远行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忆先生严谨治学和永不停歇的精神;忆先生尊重他人和谦虚好学的品质,至今历历在目、不时涌现在脑海中。回忆中好像还在和这位慈祥的长辈在交谈。现写上与先生接触中的二三事,以表示对先生的不尽思念。

    • 王先生总说凡事都要十分认真,他不但自己这么做,也要求我们这样做。王先生不仅在选择科研课题、制定科研计划、实验设计和执行、实验总结和写科研论文时,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不能有半点马虎,就连文字书写和标点符号都必须标准。记得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后,先生就送我一张汉字简化表,要求对每个字都能默写。有一次,我送一篇论文稿给他,请他审改,他翻看了一下,显然对有的字写得不满意,就挑出几个字用纸把这个字的上下左右全遮盖起来,要求我单独读写出来,我有的对了,有的错了。先生说这不行,搞科研专讲认真,就是要尽心竭力认真去做,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酿出大错。这件事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 王先生主编的《分子核医学》出版了,先生通知我到北京取书,发给相关同志。当我来到他的办公室时,看见先生正摘下眼镜,吃力地查新华字典。我问先生查什么,他说要赠给樊所长一本,“樊”字笔划多难写,我怕写错了,就帮先生查到字,并放大写在白纸上,先生工工整整写下了赠言,并端端正正地盖上了私章,并对我说,所长很年轻,又才来了几年,不像你们与我一起这么多年了,我们要充分尊重他。

      他让我坐在他身边,他指着刚出版的新书说,我们的出版时间用得长了些,书才拿到手,有的部分就显得过时了,我们必须马上着手再版,增补新的内容,我已经约了一些稿,科技进步太快了,我们也得快才行啊!我听了很感动,这样一位长者,他一刻都不停歇,总是催着自己往前走,因此,王先生成为核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奠基人和引领者。

    • 王先生经常做学术报告,面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先生总是用尽心思,让听的人听得懂、有所收获。在学术会议上,先生总是讲得很专业、很透彻,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而在一些科普型的会上,先生总是讲得通俗易懂,让不了解本专业的人,也能有所受益。为此,先生总是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经常准备到深夜。他总是说,要想让人明白,首先自己明白,不明白的不讲,没悟透的不说。记得有一次先生在一个大型科普会上,讲到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时,他说在这样的大会场上,要找到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事前让他手里拿上小红旗,那我们就说要找的人就是拿小红旗的那位同志,这就容易多了。小红旗就是标志物,拿小红旗的人就是被标记的人,就成了标记物。在场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核医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学科很多。王先生总是说有很多知识他必须去学,总感觉还差很多。他从不满足,一生谦虚好学。记得有一次他写了一份科普材料,其中涉及到回旋回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先生把写好的材料送给我,说是要我对有关段落给把把关。我深受感动,认真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并提出几处修改建议,当我向他汇报时,他高兴地采纳了。我当时只是一名实习研究员,而他已是享有盛名的教授了。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 197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去“五七”干校、西北医疗队和矿山等地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人员陆续回到四川简阳放射医学研究所新址。王先生也随队从干校回来了。先生一个人在简阳,没有家属宿舍,一个人住在实验楼里的一间办公室里,那里有一张单人床和一桌一椅。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铁皮做的煤油炉和一个小铝锅。王先生经常学习、写作到深夜。饿了,就用小煤油炉煮点挂面充饥。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先生受卫生部委托,1973年在四川简阳放射医学研究所举办了全国同位素新技术经验交流学习班。他邀请来许多教授、专家任学习班教员。记得有北大陈家耳、北医刘鼎新、上二医夏宗勤、解放军蔡荣叶等许多人。由于准备时间短和实验仪器不足,交流班遇到了很多困难。先生和这些教员们就在这间房中,制定教学计划,审查讲义,研究克服困难的措施,经常进行到深夜。最终交流班成功地举办了,这批学员原来的水平就比较高,经过培训后,大多数成了全国核医学界的骨干。王先生经常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还经常说只要肯干,又能坚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 王先生很注意锻炼身体,身体一直很健康。70多岁时,晚饭后还经常和学生们打乒乓球,还经常骑自行车。遇有急事时,还跑步去办,每当这时,我们总是劝他不用着急,慢点,怕他摔倒了。先生总是有办不完的事,一件接一件,甚至一件压一件,日程总是很满,每日工作到深夜,已是常规,直至晚年。先生总是不服老,总是说我能行,我自己来。记得先生90岁那年,因为一位给研究生院学生讲核医学课的老师请假,先生临时连夜备课,第二天准时登上讲台,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既传统又生动的课。学生们很受感动,90岁院士亲自登台授课传为佳话。年过90的先生还亲自写文章和发表文章,为我国医学教育和核医学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大力呼吁医院要发扬协和精神,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对技术要精益求精。

    • 王先生从不以工作为苦,从不以学习为累,他一生总是以工作为乐,以学习为乐,享受着工作和学习。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他快90岁时,我去向他请教一个研究项目时,看见他正在操作计算机。他高兴地对我说,近来他初步学会了使用计算机,他正在打一篇报告,因为等着用,让我稍等一会儿。果然没过多长时间,他把报告输入完并打印了出来。他笑着让我看了他的杰作,并说学会使用计算机方便多了,写东西快多了。用计算机写东西,对今天的青年们来说这是常规,可是对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来说就不容易了。

      王先生走了,每次追忆都好像是和他促膝谈心一样,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品质和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