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I治疗甲亢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杨宝军

引用本文:
Citation:

131I治疗甲亢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图(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33
  • HTML全文浏览量:  1345
  • PDF下载量: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05-06
  • 刊出日期:  2015-11-25

131I治疗甲亢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English Abstract

    • 患者女性,24岁,全身散在瘀斑半月余,伴双足背及双下肢疼痛,加重4 d。入院前半个月受凉,伴乏力、头痛,自认为“感冒”,采用服感冒药、拔火罐等治疗手段后症状略好转。随后四肢及躯干部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及瘀斑,伴口腔血疱,化验血小板:55×109/L(125×109~350×109/L),未予重视。入院前4 d无诱因出现双足背及双下肢疼痛,行走活动时明显,休息后能缓解,局部使用止疼膏,效果较差,皮肤出血点明显较前增多,入住血液科。

      血细胞分析:WBC:5.71×109 /L(3.50×109~9.50×109/L),血红蛋白:115 g/L(130~175 g/L),血小板计数:2×109/L(125×109~350×109/L)。血沉:14.3 mm/h(0~15 mm/h)。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110 IU/ml(0~100 IU/ml)。甲状腺功能指标:T3:3.35 ng/ml↑(0.78~2.20 ng/ml);T4:236.88 ng/ml↑(42~135 ng/ml);TSH:0.01 μIU/ml↓(0.25~4.00 μ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2017.12 IU/ml↑(0~35 IU/m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23.44 U/L↑(0~5.0 U/L);FT3:13.56 pmol/L↑(3.1~6.5 pmol/L);FT4:56.37 pmol/L↑(9.0~23.2 pmol/L);甲状腺球蛋白:30.52 ng/ml↑(11.45~20.25 ng/ml)。肝脏功能:总胆红素:27.2 μmol/L(5.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6.4 μmol/L(0~5 μmol/L);间接胆红素:20.8 μmol/L(1.7~16.0 μmol/L);谷丙转氨酶:20.6 U/L(9~50 U/L),谷草转氨酶:17.5 U/L(15~40 U/L);谷氨酰转肽酶:20.1 U/L(10~60 U/L);乳酸脱氢酶:279.6 U/L(135~225 U/L)。肾脏功能、电解质水平:正常。血糖:8.09 mmol/L(3.9~6.2 mmol/L)。便常规及潜血:(-)。尿常规:葡萄糖:2(+),其余指标均正常。

      影像学检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血流丰富;甲状腺显像示甲状腺体积明显增大,高度浓聚显像剂,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表现。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G:E=1.46:1,粒系比例正常,成熟受阻,红系比例增高,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比例正常,全片共见巨核细胞465个,分类25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4个,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核细胞21个,血小板少见。

      家族史:患者母亲有甲亢病史,经131I治疗后维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状态。

      诊断:甲亢(Graves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l,ITP)。

    • 患者经内科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改善(9×109/L)。经核医学科会诊后,拟行131I治疗。经查文献,131I治疗甲亢合并ITP的报道较少。内科医师不建议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危险性很高。

      经查文献,当甲亢合并ITP时,应首先控制甲亢,以减轻甲状腺激素对ITP的影响[1-3]。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抑制抗体与血小板的结合,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

      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2014年8月行第一次131I治疗(3.7×108 MBq)[给予剂量=甲状腺估重(80 g)×给予剂量(2.96×108 MBq/g)÷24 h摄碘率(64.02%)],患者无不适反应。1个月后复查,甲亢症状较前减轻,甲状腺较前明显缩小,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50×109/L)。3个月时,患者甲状腺明显缩小,全身出血点消失,右脚背处疼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右侧尤甚。甲状腺功能指标:T3:1.37 ng/ml;T4:96.88 ng/ml;TSH:0.02 μ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2217.30 IU/m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159.65 U/L↑;FT3:4.24 pmol/L;FT4:14.36 pmol/L;甲状腺球蛋白:38.91 ng/ml↑。

      2014年11月上旬,行第二次131I治疗(5.55×108 MBq)(计算方法同前)。患者于2014年12月开始出现体重明显增加等症状。2015年3月复查甲状腺功能提示甲减。血小板计数:165×109/L。甲亢虽已痊愈,但患者自述右下肢疼痛较前明显。查体:右侧胫前距离踝关节10 cm处软组织包块,隆起状,触之质韧,颜色呈暗红色。考虑黏液性水肿。

      131I治疗甲亢合并胫前黏液性水肿(pretibial myxedema)临床上少见[4-5],报道也较少,该病起病较为隐匿,容易误诊。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也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因而水肿伴发的斑块或包块持续时间较长。针对此情况,在纠正甲减的同时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环磷酰胺:50 mg/d,1次/d,连服8周)及局部激素注射治疗(地塞米松:20 mg/d,局部皮下多方向、多点、分层注射,每周1次)。2个月后患者自述症状较前缓解,肿块变平、变软,颜色呈灰白色,但面积较前只是略微缩小(图 1)。

      图  1  患者女性,24岁,黏液性水肿治疗前后对比。

    • 经过131I治疗后,甲亢和ITP均已治愈。但胫前黏液性水肿属原发还是继发尚不确定,患者入院时自觉下肢疼痛,可能已经合并有黏液性水肿,因局部表现、症状等不明显,查体时未能及时发现,可能当时严重的甲亢症状掩盖了病情。随着甲亢向甲减的演变,黏液蛋白聚集,加速了局部胫前黏液性水肿的进展。

      总之,对于这种甲亢合并ITP的治疗,查体非常重要,详细的查体会给诊疗带来很大的帮助。经过对该病例的随访,丰富了临床工作经验,对以后131I治疗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