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PET-CT在临床决策中的优势

赵军

引用本文:
Citation:

充分发挥PET-CT在临床决策中的优势

  • [1]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2012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简报.中华核医学杂志, 2012, 32(5):357, 362.
    [2] Buck AK, Herrmann K, Stargardt T, et a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PET and PET/CT in oncology:evidence and methodologic appro-aches. J Nucl Med, 2010, 51(3):401-412.
    [3] Delbeke D, Coleman RE, Guiberteau MJ, et al. Procedure guideline for tumor imaging with 18F-FDG PET/CT 1.0. J Nucl Med, 2006, 47(5):885-895.
    [4] Wahl RL, Jacene H, Kasamon Y, et al. From RECIST to PERCIST: evolving considerations for PET respons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J Nucl Med, 2009, 50 Suppl 1:122S-150.
    [5] 黄钢, 赵军, 刘建军, 等.客观评价18F-FDG PET/CT肿瘤显像误诊现象.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7, 27(3):129-130.
    [6] Beyer T, Czernin J, Freudenberg LS. Variations in clinical PET/CT operations: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active PET/CT users. J Nucl Med, 2011, 52(2):303-310.
    [7] Karantanis D, Kalkanis D, Allen-Auerbach M, et al. Oncologic 18F-FDG PET/CT:referring physicians' point of view. J Nucl Med, 2012, 53(10):1499-1505.
  • [1] 王嘉兴朱汇庆 . PET-CT在儿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9, 33(1): 30-3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1.030
    [2] 董孟杰林祥通赵军 . PET-CT在卵巢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5): 209-213.
    [3] 司宏伟耿建华陈盛祖 . PET-CT在调强适形放疗中的临床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5): 223-226.
    [4] 张国建王雪梅刘艳阳 . PET-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0, 34(5): 274-2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0.05.005
    [5] 尹培霍红旗柴鹏赵剑平冯小伟刘春海游志鑫 . PET-CT在胸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2, 36(6): 329-33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3
    [6] 夏伟罗全勇袁志斌 . PET-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6, 30(6): 331-335.
    [7] 文立莲 . PET-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2, 36(3): 148-15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3.006
    [8] 林端瑜唐明灯李生栩刘道佳张杰平蔡志华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2, 36(6): 352-35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6.008
    [9] 季仲友 . PET-CT中诊断性CT的必要性与临床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5): 197-200.
    [10] 华逢春管一晖赵军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及PET-CT在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5): 216-219,22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45
  • HTML全文浏览量:  926
  • PDF下载量: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11-03
  • 刊出日期:  2012-11-25

充分发挥PET-CT在临床决策中的优势

  • 200235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PET 中心

English Abstract

  • 自1998年全球第一台PET-CT原型机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应用于临床以来,近些年国内外PET-CT发展迅速。根据2012年1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组织的全国PET-CT配置与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PET-CT(包括PET单机)装机数达到162台,2011年完成PET-CT(包括PET单机)检查总数30.7247万例,其中肿瘤患者占77.38%,神经疾病患者占3.09%,心血管疾病患者占0.62%,行体格检查者占16.30%,其他2.61%[1]。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新增PET-CT设备160台。PET-CT是目前分子影像技术中临床应用最成熟和最广泛的技术,其在肿瘤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等方面有明确的临床价值[2]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部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联合组稿介绍PET-CT临床应用的新经验和新进展,旨在进一步推动PET-CT的发展。本期将集中刊出有关PET-CT肿瘤疗效评价、肿瘤胸腹膜转移、卵巢癌术后复发和转移、孤立性肺结节及肺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论著及综述,另外,苏鸣岗等对PET肿瘤筛查的价值进行了文献综述。

    美国核医学学会和放射学学会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发布了18F-FDG PET-CT肿瘤显像操作指南[3],指出肿瘤显像的适应证包括:①鉴别良性和恶性病变;②当首先发现转移灶或表现为副癌综合征时寻找肿瘤原发病灶;③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④监测恶性肿瘤治疗效果;⑤治疗后肿瘤残余或纤维化、坏死的鉴别;⑥探测肿瘤复发,特别是当肿瘤标志物升高时;⑦选择最佳肿瘤穿刺活检部位;⑧指导放射治疗计划;⑨非肿瘤方面的应用。该指南同时指出,PET-CT检查的适应证并不仅局限于上述情况,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其检查的灵敏度也不同,多种显像剂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我国核医学学会目前正在组织专家修订核医学操作技术规范。

    肿瘤疗效的早期客观评价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常规的肿瘤疗效判断标准主要是观测实体肿瘤大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ET-CT可早期预测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有利于提前识别治疗失败的表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其免受不当治疗所带来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同时可减轻经济负担。欧洲肿瘤研究和治疗委员会制订了18F-FDG PET判断肿瘤临床和亚临床疗效标准,通过测定标准化摄取值变化将治疗效果分为完全代谢反应、部分代谢反应、疾病代谢稳定和疾病代谢进展等类型。近年Wahl等[4]提出实体瘤PET判断标准,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检查准备和检查时机的标准化、基线测量的要求以及靶病灶和非靶病灶记录的标准化。

    目前,国内PET-CT图像引导下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开展得还不够。通常放疗靶区的确定是以CT等解剖影像技术为基础,如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存在时,CT不能很好地区分肿瘤和非肿瘤组织,而PET可以很好地显示18F-FDG高摄取的肿瘤组织,而且放疗靶区的确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小,个人之间的变异较小。PET可以利用反映组织细胞不同的代谢和增殖过程的多种正电子显像剂得到的多方面信息确定肿瘤的生物靶容积,因此,生物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主流,以呼吸门控技术为基础的四维采集有助于肿瘤的精确放疗。

    18F-FDG虽是PET-CT最常用的显像剂,但是其对肿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正确认识18F-FDG PET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和表现、各种治疗对18F-FDG摄取的影响,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PET-CT结果[5]。PET-CT临床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病史资料,包括肿瘤类型和部位、确诊时间和诊疗情况等;②标准化的显像操作流程便于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开展多中心研究;③诊断性CT对腹部和盆腔病变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国外,诊断性CT在PET-CT中应用的频率也不尽相同,Beyer等[6]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128个国际PET-CT中心的调查资料显示,31%的单位不用静脉造影剂,而20%的单位对大多数患者(76%~100%)应用静脉造影剂,24%的单位仅对部分患者(26%~75%)应用静脉造影剂。46%的单位对大多数患者应用口服CT造影剂。73%的单位应用低剂量CT(管电压100~140 kV,管电流10 mAs)作衰减校正。美国麻省总医院对80%以上的患者应用静脉造影剂,PET-CT检查程序为CT定位扫描(33 mAs,120 kV),CT平扫(11 mAs,120 kV),PET扫描,增强CT扫描(130~180 mAs,120 kV)。根据临床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加做静脉期和实质期。由于PET-CT中的CT采用的是低剂量扫描,扫描过程中为平静呼吸,考虑到与PET图像的融合,CT扫描过程未进行屏气,大多数情况下CT为平扫,CT和PET检查时间不同步,有一定的间隔,造成呼吸伪影和胃肠道活动伪影。④应该清醒地认识到18F-FDG PET-CT肿瘤显像还存在一定的限度和问题。重视相关影像学诊断信息之间的互补和印证,强调综合影像诊断和思维。⑤利用不同显像剂对肿瘤不同表型进行检测,有助于弥补18F-FDG在肿瘤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的不足。如11C-胆碱对前列腺癌的探测,11C-乙酸盐与18F-FDG联合显像诊断肝细胞肝癌等。⑥少数疑难患者最终仍需要由创伤性检查、手术和病理检查诊断。⑦PET-CT在神经和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亟需加强:如Alzheimer病β淀粉样斑块显像、椎体外系疾病的多巴胺转运蛋白和D2受体显像、冠心病CT冠状动脉成像、钙化分数、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谢显像的“一站式”诊断等。

    为了充分发挥PET-CT在临床决策中的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大家商讨:

    (1) 重视和加强从业人员的上岗前系统培训,在全国选择若干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对PET-CT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使用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整体与系统的思维能力。

    (2) 重视非18F-FDG显像剂的研制与应用:除葡萄糖代谢显像外,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氨基酸、核苷酸、乏氧、血管形成、酶的底物、受体的配体和一些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等在临床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由于18F-FDG肿瘤显像的非特异性以及某些肿瘤的低敏感性,对个别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几种显像剂的合理联合应用。

    (3) 加强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使PET-CT检查结果在疾病诊疗决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还有不少工作值得我们去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arantanis等[7]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2%的临床医生对18F-FDG PET-CT肿瘤显像有明确的了解,有62.3%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是否需要进行PET检查,有96.8%的被调查者认为PET读片医师的水平和经验很重要。

    (4) 多模式分子影像(multimodality molecular imaging)是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合理、有序地选择,制订科学的疾病诊治临床路径,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