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显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苏福 张红 傅雪妹 王卫星

引用本文:
Citation:

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显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通讯作者: 苏福, sufuxm@sina.com

The value of 99Tcm-MAA radionuclide venography in detec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

    Corresponding author: Fu SU, sufuxm@sina.com ;
  • 摘要: 目的 探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核素深静脉显像(RN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 临床疑似下肢DVT的患者45例,均行99Tcm-MAA双下肢RNV,并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43例共51条患肢经临床确诊,51条血栓性患肢中,左下肢36条、右下肢15条,左下患肢数明显多于右下患肢,左、右患肢数之比为2.4∶1。99Tcm-MAA RNV共检出下肢DVT阳性患者38例,共44条患肢,其中,12例患者同时获得肺动脉栓塞诊断。99Tcm-MAA显像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6.3%、92.3%和88.9%。下肢深静脉各段均可形成血栓,以髂、股静脉段患病率最高。 结论 RNV不仅能对下肢DVT作出定位诊断,而且能清晰显示侧支及交通支血管部位、行径及与阻塞部位的关系,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该检查具有无创、灵敏度高、准确及可重复应用等优点。
  • 图 1  左侧髂-股静脉血栓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显像图

  • [1]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01-403.
    [2]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1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616-1617.
    [3] 吕玲环, 王星, 王磌, 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的探讨.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1, 17(8): 601-603.
    [4] 陆恩祥, 任卫东. 血管超声诊断图谱.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1-95.
    [5] 陈永亮. 深静脉血栓诊断的进展. 山西医药杂志, 1996, 25(1): 60-61.
  • [1] 杜贵永朱兴建付绍祥李天兰 . 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9, 33(6): 348-35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09.06.009
    [2] 曹飞 .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肺血分布的99mTc-聚集白蛋白灌注显像研究.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7, 31(6): 370-370.
    [3] 闫晓敏蔡敏冯贵生 . 肾脏核素显像在重复肾畸形诊疗中的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 45(2): 105-11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00238-00020
    [4] 刘惠惠李险峰 . 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和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6, 40(5): 374-37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6.05.008
    [5] 季仲友 . PET-CT中诊断性CT的必要性与临床应用.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5): 197-200.
    [6] 蒋铭敏楼铁柱毛秉智 . 急性放射病早期临床分类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3, 27(6): 278-280.
    [7] 闵锐李雨潘真 . 辐射损伤的分类及诊断——介绍美国国家战略储备辐射工作组关于急性放射病治疗的建议之一.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5, 29(4): 179-185,封三.
    [8] 吴娇娇严颖卫华 .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3, 47(8): 503-50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1001-00326
    [9] 叶敏张永学夏晓天 .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肾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 44(9): 575-58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1905013-00067
    [10] 邵丹高强徐卫平王淑侠 . 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与静脉肾盂造影评价肾功能的比较.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8, 32(6): 340-342.
  • 加载中
图(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04
  • HTML全文浏览量:  635
  • PDF下载量: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6-03
  • 刊出日期:  2011-07-25

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显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通讯作者: 苏福, sufuxm@sina.com
  • 361004,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

摘要:  目的 探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核素深静脉显像(RN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 临床疑似下肢DVT的患者45例,均行99Tcm-MAA双下肢RNV,并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43例共51条患肢经临床确诊,51条血栓性患肢中,左下肢36条、右下肢15条,左下患肢数明显多于右下患肢,左、右患肢数之比为2.4∶1。99Tcm-MAA RNV共检出下肢DVT阳性患者38例,共44条患肢,其中,12例患者同时获得肺动脉栓塞诊断。99Tcm-MAA显像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6.3%、92.3%和88.9%。下肢深静脉各段均可形成血栓,以髂、股静脉段患病率最高。 结论 RNV不仅能对下肢DVT作出定位诊断,而且能清晰显示侧支及交通支血管部位、行径及与阻塞部位的关系,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该检查具有无创、灵敏度高、准确及可重复应用等优点。

English Abstract

  •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在西方国家的年发病率约为1.0‰,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1]。下肢DVT是引发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的常见病因, 因此, 其早期的准确诊治显得尤为重要。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groaggregated albumin, 99Tcm-MAA)核素深静脉显像(radionuclide venography, RNV)是目前诊断DVT的有效和准确的无创性方法之一。本研究对来我院诊治的45例疑似DVT患者的99Tcm-MAA RNV结果进行分析, 以探讨99Tcm-MAA RNV对DVT的诊断价值。

    • 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行99Tcm-MAA RNV的下肢肿痛疑似DVT的患者45例, 其中, 男性23例、女性22例, 年龄18~86岁, 平均56.8±17.5岁。以深静脉影近端细小、远端放射性滞留、显影中断、侧支循环形成和延迟显像放射性残留“热点”(99Tcm-MAA黏附在血栓上)作为下肢DVT的诊断标准。

    • 99TcmO4-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 MAA由江苏原子能研究所提供。显像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spx-6型SPECT仪。

    • 患者仰卧于探头下, 先用生理盐水在双下肢足背静脉穿刺成功后, 于双踝关节上方用止血带阻断浅静脉回流。自双足背静脉同时缓慢匀速注入等量99Tcm-MAA 111 MBq, 3 ml/侧, 同时启动SPECT仪行全身扫描, 采集矩阵256×512, 速度45 cm/min, 从足背自下而上进行扫描至双肺尖; 适度活动双下肢, 10 min后行延迟显像, 再次从足背自下而上扫描至双肺尖, 了解深静脉通路上有无核素残留“热点”及双肺放射性分布情况。

    • 45例疑似下肢DVT的患者中, 43例共51条DVT患肢经临床确诊, 另外2例分别因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小腿部脓肿所致下肢肿痛而排除DVT。43例临床确诊为DVT的患者中, 有1例患者并发下腔静脉血栓, 8例患者双下肢DVT; 51条血栓性患肢中, 左下肢36条、右下肢15条, 左、右患肢数之比为2.4∶1。按静脉血栓的累及部位分为3型, 其中: 中央型30条(58.8%)、周围型12条(23.5%)、混合型9条(17.7%)。

      99Tcm-MAA RNV提示DVT患者38例, 共47条患肢, 其中3条因小腿部血栓形成与临床诊断不符, 最终排除DVT, 并分别确诊为: 2条深静脉炎和1条静脉瓣功能不全。99Tcm-MAA RNV检出的44条患肢中, 左下肢31条、右下肢13条, 其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6.3%(44/51)、92.3%(36/39)和88.9%(80/90)。同时, 12例患者获得PE诊断。根据99Tcm-MAA显像结果, 按静脉血栓的栓塞程度分为2型, 其中: 完全型12条、不完全型32条; 按累及部位分3型, 其中: 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26条(图 1)、周围型(包括腘静脉及小腿DVT)10条、混合型(全下肢DVT)8条。

      图  1  左侧髂-股静脉血栓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显像图

    • 下肢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 主要指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及小腿部静脉内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具有3个要素: 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2]。而产后、手术后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期卧床和肢体固定等是DVT常见的病因。静脉血栓形成后, 其堵塞静脉管腔, 导致血液回流障碍, 可引起肢体肿胀、发热、疼痛, 并可继发血栓性静脉炎和浅静脉曲张, 甚至引发急性PE, 因此,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DVT预后有重要影响。

      临床上常将下肢DVT按形成部位不同分为3型, 其中: 血栓在小腿肌肉静脉丛为周围型; 髂-股静脉血栓为中央型; 整个肢体静脉血栓为混合型。DVT因形成部位不同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腘静脉及小腿静脉血栓可致深静脉瓣及踝交通支破坏、小腿肿胀、皮炎及浅静脉曲张等; 而高位血栓无交通支破坏, 深静脉血通过大隐静脉向心回流, 表现为整个下肢、大腿内侧或会阴部的肿胀。因此, 可根据临床表现初步判断血栓的部位。RNV诊断下肢DVT时, 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 再结合手术、卧床、肢体固定等病史, 不仅能够早期诊断, 而且可以准确评估栓子的部位、范围以及栓子形成的时间; 并能清晰显示侧支及交通支血管部位、行径及与阻塞部位的关系, 同时还可了解肺部有无栓塞及栓塞范围, 肢体运动后有无残留放射性“热点”, 若“热点”出现则提示为新鲜血栓形成。本组临床确诊的51条患肢中, 血栓位置为中央型30条(58.8%)、周围型12条(23.5%)、混合型9条(17.7%), 即股、髂静脉是下肢DVT好发部位。另外, RNV还能反映深浅静脉功能状况和浅静脉曲张部位、范围及形状, 并有助于解释不明原因的下肢肿胀。

      下肢DVT和PE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液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据报道, 50%~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 特别是从腘静脉上端到髂静脉段的下肢近端深静脉[1]。因此, 临床上在诊断PE的同时, 必须注意是否存在下肢DVT; 同样, 在诊断下肢DVT时, 需要排除有无并发PE。本组资料共发现12例PE患者, 其发病率为27.9%(12/43)。因此, 早期诊治DVT可防止血栓脱落造成PE的危险, 亦有利于动态观察, 评估治疗效果。

      本组资料显示, 51条血栓性患肢中, 左侧36条、右侧15条, 左侧明显多于右侧, 左右侧患肢数之比为2.4∶1, 与吕玲环等[3]的报道一致。下肢DVT多发生于左侧肢体, 与解剖结构有关, 右髂总动脉在骶骨处跨越左髂总静脉, 使左髂总静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 管腔相对狭窄, 故易形成血栓[4]

      下肢RNV也有局限性, 瓣膜病、静脉炎或外部肿块压迫都可引起局部放射性的浓集, 出现假阳性, 而轻度梗阻、陈旧性血栓等可引起假阴性。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首先, 需要提高显像质量, 检查时止血带阻断浅静脉要松紧适当, 保持双下肢体位一致并同时显像, 以利于左右两侧对照; 其次, 阅片时要熟悉血管的解剖结构、走行特点,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选择重点关注的可疑病变部位。本研究中7条患肢99Tcm-MAA RNV为阴性, 主要发生在小腿部深静脉, 病程较长、轻度梗阻的患者中, 其表现为在小腿部容易出现放射性浓集影, 需要仔细鉴别。

      X线静脉造影虽是诊断DVT的“金标准”[5], 但因其存在有创、造影剂过敏及栓子脱落等危险, 又加之短期内不宜重复等局限, 使其在常规应用和患者的随访中受到限制。RNV可以显示血栓位置、新旧血栓、侧支静脉及有无PE, 对临床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 下肢99Tcm-MAA RNV可以了解下肢深静脉全程和侧支的循环情况, 对有或无下肢症状的DVT的检出率均较高, 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性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尤其是对于有高危因素和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 应该将RNV作为诊断DVT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另外, RNV可以同时了解有无新血栓及PE, 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还可作为药物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后临床随访疗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