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王茸 张文文 王永乐 王海军

引用本文:
Citation: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通讯作者: 王海军, whj1425@126.com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parietal bone: a case report

    Corresponding author: Haijun Wang, whj1425@126.com
图(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23
  • HTML全文浏览量:  2058
  • PDF下载量:  9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1-0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2-06
  • 刊出日期:  2021-10-25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通讯作者: 王海军, whj1425@126.com
  • 1. 甘肃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兰州 730000
  • 2. 甘肃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00
  • 3.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摘要: 笔者报道了1例右侧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例,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等方面分析了其特点。顶骨的IMT较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笔者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了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旨在提高影像科医师对IMT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English Abstract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由肌纤维母细胞伴炎性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1],骨骼系统的IMT较为少见,发生于顶骨的更是罕见。我们分析了1 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顶骨IMT患者的资料,并通过文献复习探讨了骨骼系统IMT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患者女性,48岁,因“体检时CT图像显示颅骨肿瘤一周”于2019年5月30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活动自如且肌力和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图像显示,右侧顶骨可见骨质破坏区,局部穿透颅骨内外板,内缘可见细小骨脊和菲薄骨壳,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图1A);增强CT扫描后呈明显强化,肿块与邻近顶叶皮质分界清晰(图1B)。头颅MRI结果显示,右侧顶骨可见多个结节状混杂长T1、T2信号影,T2-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肿瘤较大者约2.6 cm×1.5 cm,周围脑组织受压,弥散加权成像未见异常高信号(图1C~F)。全身骨显像显示,右侧顶骨可见结节状骨质代谢异常活跃灶,其余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图2A)。在全麻下对患者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手术可见肿瘤位于骨瓣内层,包膜完整,大小约4.5 cm×4.0 cm×1.5 cm,色灰红,血供一般。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为IMT(图2B)。

      图  1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女性,48岁)的CT和MRI检查图

      Figure 1.  CT and MRI images of a patient (female, 48 years old) with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parietal bone

      图  2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女性,48岁)的全身骨显像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图

      Figure 2.  Whole body bone scan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mages of a patient (female, 48 years old) with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parietal bone

    • IMT具有潜在的侵袭性,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2],病理基质多呈黏液样或胶原样,并有明显的血管形成。IMT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无明显的性别差异[3]。内脏器官和软组织是IMT的好发部位,最常见于肺部[4]。骨骼系统的IMT较为少见,其中,股骨和颞骨分别是长骨和颅面骨易受累的部位,较少累及扁骨和脊柱,顶骨受累较为罕见[1]。患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需依据病变部位和生长方式决定,颅底外侧骨受累最常见的症状是听力下降,本例患者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骨骼系统的IMT的术前诊断具有挑战性,CT和MRI检查是术前评估的关键方法,CT在骨侵蚀和治疗反应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骨骼系统的IMT的CT显像通常表现为溶骨性病变,病变范围局限,骨小梁增粗,骨膜反应少见,部分还可以看到骨皮质破坏并延伸到周围的软组织,从而出现侵袭性恶性肿瘤,增强CT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1]。依据IMT病灶内所含细胞成分比例的不同,病灶可呈现出不同的MRI表现,T1加权成像(weighted image,WI)大多表现为等信号,而T2WI多表现为等低信号[5]。Galindo等[6]报道,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等低信号,这可能是由纤维化反应相对缺乏活动质子造成的。本例患者在T2WI上表现为混杂高信号,可能与胶原纤维增生活跃、伴有较多黏液及透明变性有关。另外,顶骨IMT的MRI信号特点不典型,且其发病部位罕见,这使得术前诊断更加困难。全身骨显像为功能影像,一次成像可显示全身的骨骼情况,具有灵敏、直观等优点,可反映病灶骨的功能代谢信息和全身其余骨组织的情况,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当病灶骨血供丰富、骨质代谢活跃时,骨显像剂摄取增加并形成放射性浓聚影。尽管核医学检查方法的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低,很难直接对单发病灶进行良恶性诊断,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资料进行鉴别诊断。本例患者右侧顶骨病灶呈骨质代谢异常活跃灶,这与T2WI表现为混杂高信号相一致,同时无其余骨组织病变。

      在诊断IMT时,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①血管瘤,膨胀性骨质破坏,蜂窝状或放射状的骨针为特征性征象;②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其肿块多呈分叶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侵袭性相对较强;③骨纤维肉瘤,依据病灶形态和边界可以有效进行鉴别;④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有原发肿瘤病史;⑤嗜酸性肉芽肿,受累骨质常表现为斜坡状边缘,硬化边缘不明显。虽然上述病变都能浓聚骨显像剂,但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检查做出鉴别诊断。

      总之,骨骼系统的IMT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术前准确诊断具有挑战性,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很难确诊,组织病理学检查才是诊断IMT的“金标准”。临床医师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考虑IMT的可能。

      利益冲突 本研究由署名作者按以下贡献声明独立开展,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王茸负责论文的撰写;张文文、王永乐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王海军负责论文的审阅。

参考文献 (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