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47卷  第3期

封面
2023 年 3 期封面
2023, 47(3).
摘要:
2023 年 3 期目录
2023, 47(3): 1-4.
摘要:
临床研究
基线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伴有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夏连爽, 王洋洋, 董娴宁, 杨光杰, 李晓旭, 高宅崧, 张驹, 王振光
2023, 47(3): 133-140.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8004-00280
摘要:
目的 探究治疗前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原发灶与转移灶代谢参数对接受放化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6例接受放化疗的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8例、女性8例,年龄(63.9±8.8)岁。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治疗方式。以40%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作为阈值,勾画治疗前食管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灶的感兴趣区(ROI),获得相应的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原发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p),原发灶的病灶糖酵解总量(TLGp)和全身病灶的MTV(MTVwb),全身病灶的TLG(TLGwb),转移灶与原发灶SUVmax,MTV,TLG的比值(R-SUVmax、R-MTV、R-TLG)。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预测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生存(OS)期的预后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MTVp、TLGp、MTVwb、TLGwb及R-TLG是影响接受放化疗ESCC患者PFS期和OS期的危险因素(χ2=4.105~27.992,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及R-TLG为ESCC患者PFS期(HR=2.210,95%CI:1.307~3.737,P=0.003;HR=3.118,95%CI:1.414~6.875,P=0.005)及OS期(HR=1.885,95%CI:1.072~3.317,P=0.028;HR=2.584,95%CI:1.186~5.629;P=0.017)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T分期及R-TLG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3组,结果显示,各组患者间PFS期及OS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392、19.857,均P<0.001)。 结论 ESCC患者放化疗前T分期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R-TLG为PFS期及OS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非小细胞肺癌PD-L1蛋白表达与18F-FDG PET/CT代谢指标的关系研究
刘建宇, 郑飞波, 朱宗平, 石德道
2023, 47(3): 141-147.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9011-00282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PET/CT代谢层面的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青岛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被组织病理学检查(穿刺活体检查或手术)结果证实的5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66.5±9.3)岁。 18F-FDG PET/CT检查于治疗前进行,采用PET体积计算机辅助判读图像处理系统对肺癌原发病灶行代谢指标的测定,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和肿瘤代谢体积(MTV)。以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比例分数(TPS)=1%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PD-L1蛋白表达阳性组(TPS≥1%)和阴性组(TPS<1%);以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50%为临界值,将阳性组患者分为PD-L1蛋白高表达组(TPS≥50%)和低表达组(1%≤TPS<5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病灶SUVmax与PD-L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病灶TLG和MTV与PD-L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勾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SUVmax的最佳临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高SUVmax组与低SUVmax组,观察2组的PD-L1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NSCLC病灶SUVmax与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呈正相关(r=0.604,P<0.001);而MTV和TLG与TPS均无相关性(r=0.083、0.102,均P>0.05)。55例患者中,PD-L1蛋白表达阳性组34例、阴性组21例,阳性组SUVmax高于阴性组(12.58±6.35 对 5.60±4.83,t=2.576,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以SUVmax=5.15为最佳临界值,高SUVmax组36例、低SUVmax组19例,2组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56%(29/36)和28.16%(5/19),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分别为12.50%±3.21%和1.28%±0.46%,高SUVmax组患者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TPS均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0,t=2.671,均P<0.05)。 结论 NSCLC患者18F-FDG PET/CT中SUVmax与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呈正相关,可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两种场强磁共振IDEAL-IQ序列对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和铁含量定量分析的初步对比研究
贺小红, 洪居陆, 高明勇, 吴李贤, 杨镜全
2023, 47(3): 148-15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8007-00283
摘要:
目的 比较3.0 T和1.5 T MR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IDEAL-IQ)序列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和铁含量(R2*)测量值的异同。 方法 于2019年12月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志愿者20名[其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年龄(23.7±2.5)岁]并用不同脂肪含量的塑料试管模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在3.0 T(A组)和1.5 T(B组)2台 MRI设备上应用IDEAL-IQ序列进行扫描。在自动生成的FatFrac图和R2*图上自动勾画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模型、健康志愿者的肝脏和皮下脂肪的PDFF、R2*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齐)和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不齐)进行比较。 结果 模型A1组和B1组PDFF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20.59±14.39)%和(21.89±14.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0,P=0.121);A1组和B1组R2*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84.86±116.43) Hz和(43.61±54.59)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48,P=0.001)。健康志愿者3.0 T和1.5 T MRI肝脏、皮下脂肪PDFF测量平均值分别为(3.33±2.95) %和(4.39±2.80) %、(81.78±6.33) %和(81.54±5.53)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67、t=−0.301,均P>0.05);A组肝脏、皮下脂肪的R2*测量平均值为(52.42±12.22) Hz、(50.88±10.32) Hz,分别高于对应的B组[(32.73±5.62) Hz、(39.41±9.11) Hz],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20、t=4.372,均P<0.001)。 结论 基于IDEAL-IQ序列的3.0 T和1.5 T MR模型、健康志愿者肝脏和皮下脂肪的PDFF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0 T MRI的PDFF测量值可能比1.5 T MRI更接近临床实际情况;2种场强获得的R2*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影响因素需进一步研究。
基础研究
辐射合并减压暴露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效应观察
刘光盛, 刘敏, 赖宏豪, 陈锐勇, 何颖
2023, 47(3): 155-162.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8019-0028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辐射暴露对快速上浮脱险致大鼠减压病急性肺损伤及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53只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以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减压组(10只)、4 Gy照射+减压组(11只)、6 Gy照射+减压组(11只)以及8 Gy照射+减压组(11只)。照射组大鼠先进行4、6、8 Gy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空白对照组及单纯减压组大鼠在相同环境下不进行照射;照射结束后1 h各减压组再进行减压处理实验(57 m停留45 min后,37 s快速减压至大气压),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肺湿干重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水平的变化。各组大鼠死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其他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死亡数量和肺湿干重比均增加,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肺湿干重比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6,LSD-t=2.758、2.959;均P<0.05);各实验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更为显著;各实验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80~78.270,均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20、51.370,均P<0.01)。与单纯减压组比较,4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死亡数量增加,但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925,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湿干重比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901、1.818、2.020,均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其中8 Gy照射+减压组损伤程度最重;各照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SOD、GSH-Px、MDA)均变化显著(LSD-t=3.081~8.265,均P<0.01),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变化最为显著。 结论 辐射会加重快速上浮脱险造成的肺组织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表现为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加重及死亡率增加,从而增加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发生的风险。
综述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温晓霞, 赵德善
2023, 47(3): 163-16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6008-00277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当DTC发生复发和转移时,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因此,对DTC患者复发和转移的诊断、评估以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PET/CT在肿瘤学领域研究的不断开展,其在DTC复发和转移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为其精准诊疗提供重要信息。笔者就PET/CT在DTC复发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纳米载体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方法研究进展
安杰, 李亚渊, 武志芳, 李思进
2023, 47(3): 169-174.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10013-00284
摘要:
基于纳米医学策略改善放射性核素递送效率、提高获取病灶信息的灵敏度和肿瘤治疗疗效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虽然不同类型的纳米载体已被用作放射性示踪剂,但放射性标记仍然是一个关键步骤。为确保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标记率和稳定性,根据纳米载体类型、放射性核素和反应条件选取最合适的放射性标记策略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主要综述了目前有螯合剂和无螯合剂两大类放射性核素的标记策略及其优缺点,以期为放射性核素标记不同纳米载体进行核素诊疗提供帮助。
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研究进展
梁浩然, 徐万帮, 唐刚华
2023, 47(3): 175-181.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4034-00266
摘要:
谷氨酰胺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氨基酸,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依赖于谷氨酰胺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如谷氨酸、乳酸、脯氨酸、氨等),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与细胞内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的浓度密切相关,谷氨酰胺与谷氨酸在肿瘤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摄取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的机制主要涉及氨基酸转运与蛋白质合成。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在肝细胞癌、脑肿瘤、胶质瘤以及其他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优势,可以弥补18F-氟脱氧葡萄糖 PET显像的一些不足。笔者主要对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靶向PD-L1的PET/CT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白鹭, 唐刚华
2023, 47(3): 182-189.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4022-00281
摘要: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肿瘤免疫治疗中重要的免疫检查点,PD-L1主要在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髓样细胞中表达。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PD-L1分子探针可被PET/CT检测,使PD-L1表达在分子层面可视化,是指导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靶向PD-L1的PET探针有抗体、多肽、小分子及其他类,目前部分探针应用于临床。笔者对靶向PD-L1的分子探针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正电子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贾路路, 郭昆冈, 唐红军, 付巍
2023, 47(3): 190-195.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9012-00279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症状始于轻微的记忆困难,逐渐演变为认知功能障碍、复杂的日常活动功能障碍等。目前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在AD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笔者就AD诊断相关的正电子显像剂进行综述,以期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新的核医学显像技术,从而对AD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延缓病情的恶化。
病例报告
125I粒子植入局部治疗晚期Merkel细胞癌患者1例并文献复习
胡天鹏, 沈婕, 邵梦麟
2023, 47(3): 196-198. doi: 10.3760/cma.j.cn121381-202208017-00276
摘要:
Merkel细胞癌(MCC)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笔者报道了1例经125I粒子植入局部治疗的晚期MCC患者,通过治疗前后的18F-FDG PET/CT显像评估其疗效,分别从临床症状、影像表现、治疗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MCC的特点,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MCC的认识并为125I粒子植入局部治疗晚期MCC患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