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43卷  第3期

临床研究
帕金森病痴呆和路易体痴呆在11C-PIB PET/CT脑显像及脑脊液检测中的差异分析
张宗鹏, 吴锐先, 郭佳, 陆国秀, 王治国, 张国旭
2019, 43(3): 197-2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1
摘要:
目的 通过11C-匹兹堡化合物B(PIB)PET/CT显像及脑脊液中不同蛋白的检测,分析帕金森病痴呆(PDD)和路易体痴呆(DLB)患者在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方面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8年2月已被临床诊断为PDD患者10例(PDD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7~79(69.90±6.57)岁;DLB患者11例(DLB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62~80(71.09±5.65)岁。使用11C-PIB PET/CT进行脑扫描,分别测定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丘脑、纹状体与小脑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的比值。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脊液中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和丛生蛋白的浓度。2组患者不同脑区相对于小脑的SUVmean比值、脑脊液不同蛋白水平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 结果 DLB患者各脑区相对于小脑的11C-PIB SUVmean的比值均高于PDD患者,且2组在额叶(DLB组:1.52±0.28,PDD组:1.21±0.25)、纹状体(DLB组:1.46±0.26,PDD组:1.20±0.21)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6、−2.504,P=0.018、0.022)。DLB组的tau蛋白水平[(582.7±304.50) ng/L]高于PDD组[(344.10±133.37 ) ng/L],而Aβ42、丛生蛋白的水平[(491.73±136.54) ng/L、(5219.45±1999.10) μg/L]均低于PDD组[(644.70±311.77) ng/L、(8358.30±3014.51) μg/L],且2组之间tau蛋白和丛生蛋白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2.838,P=0.034、0.011)。 结论 PDD和DLB在11C-PIB PET/CT脑显像及脑脊液检测中存在多项明显差异,可为临床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判断Ⅱ~Ⅲ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价值
丁重阳, 丁磊, 李天女, 柳卫, 唐立钧
2019, 43(3): 203-20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2
摘要:
目的 探讨Ⅱ~Ⅲ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中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预后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85例初诊Ⅱ~Ⅲ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资料。以SUVmax的41%作为阈值,得出病灶的SUVmax、MTV和TLG。由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SUVmax、MTV及TLG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最佳界值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 85例DLBCL患者的SUVmax、MTV及TLG的中位数分别为23.9(16.3)、25.1(95.3)cm3、424.4(1404.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max的曲线下面积(AUC)=0.610(95%CI=0.483~0.736,P=0.109),MTV的AUC=0.729(95%CI=0.621~0.838,P=0.001),TLG的AUC=0.726(95%CI=0.621~0.831,P=0.001)。由于SUVmax的AUC较小,不能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界值点,因此以SUVmax的中位数23.9作为界值点进行分组。MTV的界值点为39.1 cm3(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69.5%);TLG的界值点为404.5(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大肿块、国际预后指数(IPI)、SUVmax、MTV、TLG是Ⅱ~Ⅲ期DLBCL患者PFS的影响因素(χ2=19.118,P=0.000;χ2=12.310,P=0.000;χ2=4.861,P=0.027;χ2=7.731, P=0.013;χ2=19.693, P=0.000;χ2=6.414, P=0.011;χ2=14.538,P=0.000;χ2=13.089, P=0.000)。Ann 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大肿块、IPI、MTV、TLG是患者总体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χ2=14.550, P=0.000;χ2=5.473, P=0.019;χ2=5.643, P=0.018;χ2=15.943, P=0.000;χ2=13.877, P=0.000;χ2=12.677, P=0.000)。由于MTV与TLG呈高度相关,多因素分析时,二者中仅纳入了TLG,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TLG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RR=4.891, 95%CI=1.332~11.955,P=0.017;RR=0.195, 95%CI=0.058~0.660,P=0.009),IPI、TLG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RR=0.508, 95%CI=0.270~0.956,P=0.036;RR=0.433, 95%CI=0.227~0.826,P=0.011)。 结论 18F-FDG PET/CT所测得的TLG是影响Ⅱ~Ⅲ期DLBCL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TLG比SUVmax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8F-FDG胸部符合线路SPECT/CT半定量分析与PET/CT的对比研究
郑玉民, 金超岭, 崔慧娟, 戴皓洁, 颜珏, 许百灵, 韩萍萍
2019, 43(3): 210-21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采集的图像进行物理校正,提高其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并使之可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以PET/CT半定量参数为标准,评价校正后半定量符合线路各参数的准确性。 方法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采集的图像经过衰减校正、散射校正、点扩散函数校正等处理过程,去除影像中物理衰减、散射、噪声等干扰,提高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并通过点源及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模型测试,确定图像分辨率、对比度以及其测定18F-FDG放射性浓度的准确性。于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集已确诊胸部肿瘤的患者15例(男性13例),患者均先、后采集胸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和胸部PET/CT扫描,并将符合线路图像经第三方软件校正后重建为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对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与PET/CT显像的肿瘤病灶分别测量最大化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瘦体质量标准化摄取值(SULpeak)、肿瘤代谢体积(MTV)半定量参数,并采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做相关分析。 结果 在模型研究中,经过校正的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平面半高宽从(13.1±1.2)mm减少至(9.5±0.8)mm [PET为(7.4±0.4)mm],而轴向半高宽从(13.5±1.1)mm减少至(9.8±0.7)mm[PET为(7.6±0.5)mm],同时图像对比度提高到6.32(传统符合线路为1.79,PET为6.69)。在对患者进行的研究中,配对t检验示半定量符合线路的各参数,包括SUVmax、SUVmean、SULpeak以及MTV,与PET各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6、3.90、3.92和3.98,均P<0.01);但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218、0.8390、0.8171和0.8791。改变SUVmean和MTV的阈值,并不影响其与PET的相关性。 结论 经过校正,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的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得到显著提高,可显示更小的病灶,同时具备了类似PET/CT的半定量分析能力。
分化型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TgAb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
胡文悦, 刘娇, 刘保平
2019, 43(3): 217-22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4
摘要:
目的 分析经手术+131I清甲治疗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且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预后,并观察TgA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41例经手术+131I治疗后血清TgAb阳性(>115 IU/mL)的DT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7例,年龄15~74(40.86±11.21)岁。根据DTC患者是否合并HT分为DTC合并HT组(G1组,n=49)和DTC不合并HT组(G2组,n=92)。比较2组在疾病持续或复发率方面有无差异,同时分析TgAb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DT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2(12~56)个月。2组间预后评估及TgAb趋势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同组间TgAb水平及其变化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结果 G1组患者年龄比G2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5,P=0.026),其他临床及病理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G1组患者疾病持续或复发率(3/49,6.12%)明显低于G2组(20/92,21.7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2,P=0.017)。G1组患者手术+131I治疗前后TgAb水平呈下降趋势的比例(46/49,93.88%)明显高于G2组(60/92,65.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3,P<0.001)。G1组患者中TgAb水平下降的疾病持续或复发率(1/46,2.17%)低于TgAb水平持续或上升(2/3,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无检验值,P=0.008);G2组患者中TgAb水平下降的疾病持续或复发率(4/60,6.67%)低于TgAb水平持续或上升(16/32,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34,P=0.000)。G1组术前TgAb水平、手术+131I治疗前后TgAb下降水平及下降率均大于G2组(558.70 IU/mL vs. 352.35 IU/mL,398.09 IU/mL vs. 124.84 IU/mL,85.15% vs. 4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581.00、1210.00、1113.00,均P<0.05)。 结论 手术+131I清甲治疗后血清TgAb阳性且合并HT的DTC患者的预后较好,TgAb水平的变化趋势可作为DTC患者疾病预后的监测指标。
DTC患者术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健康管理
何曦, 徐颖
2019, 43(3): 223-2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健康管理。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的DTC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术后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合并低血钙(甲旁减组);另外30例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正常(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常规检查甲状旁腺素(PTH)、维生素D、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AL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并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BMD)的测定与健康管理相关指标检测。甲旁减组的PTH、维生素D、血清钙、血清磷、ALP采用配对t检验;甲旁减组及对照组之间的组间比较(FT3、FT4、TSH及L2~L4、股骨颈、股骨粗隆 、华氏三角的BM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①甲旁减组患者在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PTH、血清钙、血清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H:t=−2.467、−2.753 ,P=0.021、0.033;血清钙:t=−2.941、−3.652,P=0.007、0.002;血清磷:t=4.550、4.167,P=0.000、0.004),维生素D、AL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生素D:t=2.153、1.965,P=0.062、0.074;ALP:t=1.970、1.672,P=0.061、0.066);②术后12个月时,甲旁减组患者股骨颈的BMD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P=0.002);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甲旁减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甲状腺功能水平(FT3、FT4、TSH)及腰椎(L2~L4)、华氏三角、股骨粗隆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1.82,均P>0.05);③随着钙剂及维生素D的服用,甲旁减组患者低血钙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至术后12个月时,以手足麻木、肌肉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占6.67%,但服用钙剂及维生素D的依从性下降至80%。 结论 ①甲旁减组患者股骨颈的BMD在术后12个月时出现降低,腰椎(L2~L4)、华氏三角、股骨粗隆的BMD影响不显著;②DTC术后合并甲旁减组患者多有低血钙的临床表现,在给予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但患者服药依从性逐渐下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管理。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不能或不愿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郭永涛, 张遵城, 霍小东, 董华
2019, 43(3): 230-2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6
摘要: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IA、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58例,根据治疗前的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和不合并COPD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术后2~6个月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变化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4.3±10.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2.3±7.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的中位值为112.8 Gy。随访6个月,不合并COPD组与合并COPD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0.20,均P>0.05)。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563),但不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P=0.019)。治疗前后,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2、1.26,均P>0.05),但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在治疗前后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9.96,均P<0.001)。根据术后质量验证MPD和D90大小分为2组(>110 Gy组和≤110 Gy组),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的FEV1%之间、FV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0.37、0.21、0.22,均P>0.05)。 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早期NSCLC对患者FEV1%和FVC%无明显影响,但能够改善不合并COPD且肿瘤明显缩小患者的肺功能。
基于CTA对肾动脉狭窄与肾动脉主干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朱玉春, 傅行礼, 周伟, 王静, 邢伟
2019, 43(3): 235-24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7
摘要:
目的 研究肾动脉狭窄与肾动脉主干的形态学特征,特别是与肾动脉变异曲度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62例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36~78(52.64±16.32)岁]进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分别测量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肾动脉主干的平均管腔直径、管腔横截面积、长度、主干CT值、肾动脉主干强化CT值与腹主动脉强化CT值的比值(RA/AA)、肾皮质的平均强化CT值、最大曲度、肾动脉主干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以及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狭窄近端的距离。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肾动脉狭窄62支,对侧肾动脉正常62支,伴有斑块形成的肾动脉狭窄侧,其肾动脉走行的最大曲度(0.15±0.02)明显大于非狭窄侧(0.0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87,P<0.05),而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肾动脉主干的平均管腔直径、管腔横截面积、长度、肾动脉主干CT值、RA/AA、肾皮质的平均强化CT值分别为(5.39±0.53) mm、(20.52±7.22) mm2、(34.51±13.12) mm、 (349.54±51.23) HU、(94.25±3.46)%、(278.41±35.47) HU和(5.27±.062) mm、(18.97±5.05) mm2、 (35.27±14.74) mm、(353.31±54.37) HU、(93.46±3.62)%、(284.21±37.92) HU,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8、1.385、0.303、0.397、1.242、0.879,均P>0.05)。狭窄侧与非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分别为(9.62±1.34) cm和(9.79±1.47)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3,P>0.05)。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狭窄近端的距离为(9.42±1.61) cm,与肾动脉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9.62±1.34)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2,P>0.05)。 结论 CTA能够直接显示肾动脉水平的形态,其变异曲度与肾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
CT灌注成像联合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周伶伶, 梁瑞金, 殷亮
2019, 43(3): 242-2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8
摘要: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4例[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19~76(54.05±13.70)岁]。将发生SAE作为观察组(38例),不发生SAE作为对照组(46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天检测血清闭锁蛋白(Occludin)、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水平,并行脑部CT灌注成像,计算感兴趣区(ROI)的脑血流量(rCBF)、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及CT灌注成像结果。组间、组内比较均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SAE发生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变量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脑病的临床价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第1、3天rCBF分别为(45.63±16.56)、(34.83±15.64) mL·100 g−1·min−1,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3.61±16.61)、(56.34±15.74) mL·100 g−1·min−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5、8.003,均P=0.000);第1、3天rCBV分别为(2.04±0.95)、(1.59±0.86) mL/100 g,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53±1.04)、(2.06±1.04) 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2.240,均P=0.028);第3天rMTT为(3.92±0.93) s,高于对照组的(3.43±1.04) 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4,P=0.027)。入院后第3天,观察组患者血清Occludin、NOS、NSE、S100β、GFAP、EAA水平分别为(128.37±15.61) ng/L、(56.04±10.54) U/mL、(23.03±4.96) mg/L、(0.39±0.05) μg/L、(125.39±37.83) ng/L、(5.88±2.63) μmol/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15.21±12.56) ng/L、(51.67±11.30) U/mL、(20.43±3.34) mg/L、(0.35±0.06) μg/L、(82.67±16.55) ng/L、(4.73±1.05) μmol/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82、2.379、2.858、5.732、10.351、2.718,P=0.000、0.020、0.005、0.000、0.000、0.00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AE的发生与入院后第3天的rCBF(95%CI: 0.629~1.006,r=−0.624,P=0.037)、rCBV(95%CI: 0.010~1.174,r=−0.709,P=0.040)呈负相关;与第3天的Occludin(95%CI: 1.011~1.553,r=0.722,P=0.039)、GFAP(95%CI: 1.005~1.154,r=0.688,P=0.035)水平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入院后第3天rCBF+rCBV+Occludin+GFAP 联合检测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9。 结论 脓毒症患者早期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经元损伤,CT灌注成像联合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检测对SA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评价Karl迭代重建技术对胸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
周慧, 朱莉, 尹小花, 梁凯轶, 何之彦
2019, 43(3): 250-25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09
摘要:
目的 评价Karl迭代重建技术对胸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 ①模体研究:以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140 mAs扫描为常规剂量组;降低管电流50%,以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70 mAs扫描为低剂量组,2组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Karl迭代重建技术(重建等级1~9级)进行图像重建,采用噪声功率谱(NPS)和标准差对图像噪声进行测量。②临床研究:基于模体研究结果,选取行胸部CT的受检者12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9例,年龄35~75岁,BMI为(23.95±0.27)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分别为60例,扫描参数同模体研究,分别采用Karl 5级迭代重建技术和FBP法进行图像重建。比较2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及图像噪声、信噪比等客观指标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指标。客观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主观评分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①模体研究:常规剂量组采用Karl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图像的平均噪声均低于FBP法重建图像噪声,且随着Karl迭代重建技术等级的升高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4~47.50,均P<0.01)。通过NPS曲线对比,Karl 1~9级重建图像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保持了与FBP法重建图像的噪声纹理特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9, P=0.42)。低剂量组Karl 5级迭代重建图像的噪声[(6.40±0.16) Hu]与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图像的噪声[(6.30±0.38) Hu]较其他Karl迭代重建技术等级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34,P=0.423)。②临床研究:低剂量组的CTDIvol[(5.56±0.01) mGy]、DLP[(170.74±18.40) mGy]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11.06±0.01) mGy、(348.93±26.16)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7.7,P=0.003;t=39.23,P=0.005);ED[(2.58±0.16) mSv]较常规剂量组[(5.01±0.17) mSv]降低了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4,P=0.004)。低剂量Karl 5级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图像与常规剂量FBP重建图像比较,噪声(升主动脉:t=0.24,P=0.38; 降主动脉:t=1.51,P=0.70)和信噪比(升主动脉:t=0.45,P=0.45; 降主动脉:t=0.08,P=0.7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纵隔窗图像(χ2=2.32,P=0.317; χ2=1.38,P=0.268)和肺窗图像(χ2=0.97,P=0.614; χ2=0.59,P=0.760)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Karl迭代重建技术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图像噪声。降低常规管电流的50%至70 mAs、采用Karl 5级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图像可获得与常规剂量FBP相同的图像质量。
基础研究
维生素 E对果蝇辐射氧化损伤机制的影响
贺特, 马云, 王五洲, 贺俊彦, 蒋雨薇, 曹旭琴, 何淑雅
2019, 43(3): 257-26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10
摘要:
目的 探索不同浓度维生素E对γ射线照射后果蝇幼虫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100、500、1000、1500 mg/L)维生素E处理W1118果蝇幼虫,137Cs γ射线 50 Gy 进行照射,测定果蝇幼虫的蛹化率和羽化率、羽化后48 h死亡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分析其抗氧化能力和氧化损伤状态。组间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1000、1500 mg/L维生素E组果蝇幼虫的蛹化率、羽化率、攀爬能力、CAT活性、GSH含量均明显比单纯照射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4~16.462,均P<0.05)。与未照射对照组比较,1000 mg/L和1500 mg/L维生素E组的果蝇幼虫羽化为成虫48 h内的死亡率分别从(54.0±5.0)%降低至(36.1±7.6)%和(37.5±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6,P=0.028;t=3.718,P=0.021)。 结论 维生素E通过减少氧化性应激来减缓果蝇幼虫辐照后的氧化损伤,并能提高果蝇的辐射抗性。
综述
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纳米材料在恶性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张佳佳, 樊鑫, 尹宇振, 余飞
2019, 43(3): 263-26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11
摘要: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核医学纳米载体系统的出现满足了现阶段医学科研及临床医学对恶性肿瘤诊疗的需求。用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纳米材料,可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粒径小、表面可修饰等优点,实现肿瘤形成过程中关键分子可视化,从而实现早期诊断的目标。与此同时,还可最大程度地提高131I的靶向浓度,将放射性核素本身的治疗效果发挥至最佳,开创了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新模式。笔者拟对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不同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Graves病131I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吕进泰, 尹雅芙
2019, 43(3): 268-27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12
摘要:
Graves病是甲状腺毒症最常见的病因。目前131I治疗在Graves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131I治疗也可能会失败或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研究131I治疗的预后因素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清学指标、131I治疗剂量、甲状腺体积和质量、131I的有效半衰期、甲状腺的摄锝率和摄碘率、131I转换率等多项指标均可能对131I的治疗效果有所影响,其中部分指标尚存争议。笔者就131I治疗的预后因素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的决策提供帮助。
双能量CT在肺部肿瘤中的应用和现状
邹全梁, 孙凯
2019, 43(3): 274-27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13
摘要:
肺部肿瘤良恶性鉴别、肺癌分期及治疗后疗效评估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双能量CT(DECT)技术的出现,使DECT在肺部肿瘤领域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笔者概述了DECT技术以及如何使用该技术鉴别肺部良性和恶性结节肿块、DECT在肺部肿瘤分期和治疗反应中的应用等。
规范与共识
GBZ 97-2017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解析——放射性肿瘤病因概率方法的不确定性
孙志娟, 刘强, 涂文军, 王芹, 王津晗, 王彦, 杜利清, 徐畅, 王继先
2019, 43(3): 280-28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14
摘要:
放射性肿瘤病因概率(PC)方法具有先天的不确定性,这是我国国家标准中亟待加强的部分。笔者总结了放射性肿瘤PC方法不确定性的来源和主要内容,以及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评估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降低PC方法不确定度的几种措施。
GBZ 97-2017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 解析——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计算机软件
孙志娟, 刘强, 涂文军, 王芹, 王津晗, 王彦, 杜利清, 徐畅, 王继先
2019, 43(3): 285-2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15
摘要:
GBZ 97-2017《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领衔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发了其配套的计算机软件。笔者主要介绍了该软件的计算逻辑,即GBZ 97-2017的病因概率估算的方法学,包括病因概率可进行病因判断的理论基础、辐射致癌危险模型及其中国化的人群间危险模型、使用吸烟校正因子剔除肺癌的吸烟归因份额、使用剂量和剂量率校正因子估算低剂量照射危险和使用潜伏期校正因子校正肿瘤潜伏期内照射危险,以及GBZ 97-2017配套软件研发的概况及不足之处,并建议开发网络版软件。
疑难病案分析
结核病的18F-FDG PET/CT诊断辨析
卢笛, 刘建井, 尹国涛, 于筱舟, 付蔷, 朱湘, 徐文贵
2019, 43(3): 291-29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3.016
摘要:
结核病可以发生于全身多个脏器,且有多种多样的影像学表现,因此结核病与其他全身性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较为困难。18F-FDG PET/CT在全身性疾病的诊断中有一定优势,但工作中仍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灶的CT征象及18F-FDG浓聚程度等信息进行辨析。笔者选取了临床实践中误诊的3个病例,分别为肠结核、肺结核和骨结核,分别从临床特征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梳理诊断思路,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