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42卷  第6期

临床研究
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分析
周锦, 姜东朗, 谢芳, 朱利平, 管一晖, 华逢春
2018, 42(6): 481-48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1
摘要: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C)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及PET代谢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0月行18F-FDG PET/CT检查,经病原学或病理检查确诊为PC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类型(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肺炎型、混合型)及征象、PET代谢特征(低代谢型、高代谢型)。结果22例PC患者中,单发结节型9例,多发结节型7例,肺炎型1例,混合型5例。发病部位以下肺为主,累及一侧或双侧肺下叶15例(15/22,68.18%),其中仅累及右肺下叶9例(9/22,40.91%)、仅累及左肺下叶2例(2/22,9.09%)。22例PC患者中,有实性结节病灶21例,病灶CT征象以血管集束征(12/21)、毛刺征(10/21)、晕征(8/21)最常见,支气管充气征(6/21)及分叶征(4/21)次之。病变结节18F-FDG PE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1.00~12.67,以高代谢型为主(20/22),6例单发结节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PC以单发或多发结节为主,葡萄糖代谢标准化摄取值差异大,误诊率较高。肺内葡萄糖高代谢的单发结节在诊断为肺癌时需与PC相鉴别。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18F-FDG PET/CT表现
柳卫, 李天女, 范磊, 丁重阳
2018, 42(6): 486-4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2
摘要: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7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37例肺LCNEC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形态特征、代谢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SUVmax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7例肺LCNEC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周围型28例(28/37,75.7%)、中央型9例(9/37,24.3%)。30例病灶(30/37,81.1%)可见分叶征,多为浅分叶;10例病灶(10/37,27.0%)可见毛刺征。29例病灶(29/37,78.4%)边界清晰,9例病灶(9/37,24.3%)可见胸膜凹陷征,2例病灶可见液化坏死,1例病灶可见空洞形成,1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1例病灶内见充气支气管征。37例病灶18F-FDG代谢程度均高于肝脏,SUVmax为11.7±5.2(3.3~25.3),肿瘤最大径为(3.2±1.5)cm,SUVmax与肿瘤最大径呈正相关(r=0.569,P=0.000)。15例病灶伴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可见远处转移,包括骨转移4例、肾上腺转移1例、肝脏及骨转移2例、肾上腺及骨转移1例。约登指数最大为0.573,所对应的SUVmax为11.9,诊断效率最高,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7.3%。结论肺LCNEC的18F-FDG PET/CT多表现为周围型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晰,充气支气管征少见,18F-FDG摄取较高。原发肿瘤SUVmax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半定量指标。
18F-FDG注射残留放射性活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蔺楠, 张丽, 童冠圣, 蔡炯
2018, 42(6): 491-49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3
摘要:
目的分析18F-FDG药物注射过程中影响其注射后残留放射性活度的因素,以指导临床放射性药物的分装。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核医学科行PET/CT检查的患者100例,按其注射药物的体积和放射性活度分组,用放射性活度计记录注射后注射器针筒、注射器针头、三通及头皮针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以及空气中的放射性本底,并对总残留放射性活度和注射药物的放射性浓度进行曲线拟合。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注射后注射器针筒、注射器针头、三通及头皮静脉针残留的放射性活度的中位数(四分位距)分别为1.59(0.93)、3.35(3.43)、1.70(0.92)MBq,总残留放射性活度为7.09(4.31)MBq;总残留放射性活度与18F-FDG注射药物的放射性浓度呈正相关(r=0.594,P < 0.01),对其进行曲线拟合,放射性浓度 < 600 MBq/mL为宜。结论18F-FDG浓度进行稀释,降低其放射性浓度能减少总残留放射性活度,精确注射药物活度,同时能够降低对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腰椎能谱CT评估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31I治疗前后骨量变化的价值
王任飞, 田小丽, 谭建, 张桂芝, 张瑞国, 何雅静
2018, 42(6): 495-499, 5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4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量评估的价值,以及131I治疗对Graves甲亢患者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131I治疗的68例Graves甲亢患者[(男性13例、女性55例,年龄(40.6±10.7)岁],治疗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骨密度(BMD),能谱CT测定第3腰椎钙(水)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治疗后半年随访评价疗效,复查腰椎能谱C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131I治疗前后骨量变化。结果DXA的测定结果显示,68例Graves甲亢患者中有21例伴有骨量减少(30.9%),7例伴有骨质疏松(10.3%)。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为(64.33±14.65)g/cm3,骨量减少组为(48.29±4.45)g/cm3,而骨质疏松组为(41.65±1.21)g/cm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1,P < 0.001)。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BMD为(1.252±0.305)g/cm2,骨量减少组为(1.103±0.254)g/cm2,而骨质疏松组为(0.539±0.066)g/cm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68,P < 0.001)。Graves甲亢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与DXA测定的腰椎BMD呈高度正相关(r=0.794,假设检验水准α=0.01,t=10.605,P < 0.001)。由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第3腰椎钙(水)密度=24.485+34.529腰椎BMD。治疗后半年随访发现,甲亢治愈组患者131I治疗后腰椎钙(水)密度较治疗前增加,骨量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 < 0.001);而甲亢未愈组患者较治疗前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P=0.062)。结论能谱CT测得的腰椎钙(水)密度可用于评估Graves甲亢患者的骨量。患者经131I治疗后,骨量可随着甲亢的有效缓解而显著改善。
第3代双源CT低剂量Turbo Flash成像图像质量与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徐佳欢, 张文雯, 吕宇航, 籍庆余, 陈国强, 韩瑞娟, 苏宇航, 孙凯
2018, 42(6): 500-5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5
摘要: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Turbo Flash)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受第3代双源CCTA检查的患者1003例,其中有70例患者在CCTA检查后30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有效辐射剂量。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CCTA与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并进行U检验。结果(1) 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04% (3/835)。(2)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Force 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0% (289/298)、特异度为98.3% (706/718)、阳性预测值为96.0% (289/301)、阴性预测值为98.7% (706/715);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97.5% (159/163)、特异度为85.1% (40/47)、阳性预测值为95.8% (159/166)、阴性预测值为90.9% (40/44);基于患者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CTA与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高度一致(U=2.4,P=0.008)。(3)辐射剂量:有效辐射剂量为(1.17±0.29)mSv。结论第3代双源CT Turbo Flash模式可以在自然呼吸、无心率干预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成功率高,图像质量佳,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有效辐射剂量低。
能谱CT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沉积的定量分析价值
宾俊杰, 吴梅, 王忠启, 陈惠玲, 李冠
2018, 42(6): 507-51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6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第一跖趾关节及关节旁软组织尿酸盐沉积的定量分析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就诊并经临床证实的高尿酸血症患者84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影像学正常患者36例(A组)、单纯骨质破坏患者23例(B组)、骨质破坏+尿酸盐结晶形成患者25例(C组)。采用宝石能谱CT对A、B、C 3组患者的足部行宝石能谱CT扫描,分别测量3组患者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及关节旁软组织的尿酸(钙)的基物质浓度。3组患者的年龄、血尿酸值和基物质浓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方差齐者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性采用Tamhane's T2检验。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值与其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及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A组:(39.1±11.1)岁,B组:(48.5±13.9)岁,C组:(43.2±12.5)岁](LSD法,P=0.019)、血尿酸值[A组:(489.5±90.6)μmol/L,B组:(494.7±77.2)μmol/L,C组:(581.3±69.2)μmol/L](LSD法,P < 0.001)及第一跖趾关节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A组:(1169.58±7.88)mg/cm3,B组:(1193.13±16.35)mg/cm3,C组:(1308.20±85.89)mg/cm3](χ2=61.698,P < 0.00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A组:(1324.8±31.4)mg/cm3,B组:(1335.6±37.3)mg/cm3,C组:(1320.4±43.5)mg/cm3](LSD法,P=0.346)、骨松质尿酸(钙)浓度[A组:(1134.3±13.3)mg/cm3,B组:(1145.8±23.3)mg/cm3,C组:(1145.8±30.9)mg/cm3](χ2=3.464,P=0.177)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值与第一跖趾关节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的尿酸(钙)浓度没有相关性。结论能谱CT基物质图可以定量测量关节内外基物质浓度,明确尿酸盐沉积情况,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狭窄程度判定的效果比较
孙井来, 韦成相, 韩文淮, 徐杰, 陈风兰
2018, 42(6): 513-5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7
摘要: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判定的价值以及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可疑颈动脉狭窄患者90例,分别进行DSCTA与CDUS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对比斑块分布、大小、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结果90例患者双侧颈部DSCTA检查发现52例颈动脉狭窄,3例为双侧狭窄,其中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9例、重度狭窄12例,完全闭塞2例;检出斑块175处,其中钙化斑块133处、混合斑块30处、脂质斑块12处。90例患者双侧颈部CDUS检查发现54处颈动脉狭窄,3例为双侧狭窄,其中轻度狭窄26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16例,完全闭塞2例;检出斑块218处,其中钙化斑块138处、混合斑块39处、脂质斑块41处。DSCTA与CDUS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861);CDUS检查发现了更多的可见斑块及脂质斑块, < 5 mm的小斑块(60处)检出率明显高于DSCTA(25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5,P=0.002)。结论DSCTA与CDUS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均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CDUS对 < 5 mm斑块的检出优于DSCTA。
胸部肿瘤适形和调强常规分割放疗脊髓生物效应剂量研究
刘卫东, 刘建平, 郭猛, 杨海芳, 姜斌, 徐春雨
2018, 42(6): 518-5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8
摘要:
目的探讨对常规分割模式下胸部肿瘤适形和调强放疗技术进行脊髓生物效应剂量(BED)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16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唐山市人民医院放化疗科收治的胸部肿瘤患者30例,应用医诺RTIS治疗计划评估模块对所有患者的治疗计划进行评估,并进行物理剂量(PhD)和BED的比较。依据线性二次方程(L-Q模型)计算2.0 Gy照射1次和30次时脊髓在不同剂量曲线的PhD和RED。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脊髓的RED曲线位于PhD曲线左侧,计划靶体积(PTV)的BED曲线位于PhD曲线右侧。30例患者的治疗计划中,脊髓的最小、最大、平均PhD与BED分别为(80.41±274.75)、(3398.00±1200.95)、(1265.79±762.49)cGy和(74.71±249.34)、(3118.93±1181.96)、(1181.44±742.18)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826、6.143、5.234,P < 0.05);PTV的最小、最大、平均PhD和BED分别为(3615.51±1566.10)、(5505.26±1731.64)、(4984.33±1615.59)cGy和(3500.97±1576.92)、(5672.93±1791.98)、(5047.63±1646.57)cG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6.953、-2.164、-1.193,均P>0.05)。随着剂量曲线的下降,PhD和BED也随之降低,而且相应剂量曲线的BED较PhD更低。结论从增强靶区控制和脊髓保护的角度,胸部肿瘤精确常规分割放疗有必要进行脊髓的BED评估。
基础研究
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剂18F-FTHA的自动化合成与生物学分布研究
何玉林, 张晓军, 李剑波, 张国建, 张锦明, 王雪梅
2018, 42(6): 524-5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09
摘要:
目的实现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剂14(R,S)-[18F]-氟-6-硫杂十七烷酸(18F-FTHA)的全自动化合成,并评价其在正常昆明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自动化合成模块以苄基-14-(R,S)-对甲苯磺酰基-6-硫代十七烷酸脂为前体合成18F-FTHA。并对其物理(性状、放射性活度、比活度、半衰期和放射性核纯度)、化学(化学纯度、放射化学纯度和室温稳定性)和生物学(毒性、无菌和细菌内毒素)性能进行鉴定。昆明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5只),经小鼠尾部静脉分别注射18F-FTHA显像剂7.4 MBq(体积 < 0.2 mL),注射后15、30、60、90 min时各处死1组,分别取心脏、肝脏、脾、肺、肾脏、肌肉和骨等主要器官和血液,称重并测定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合成时间约50 min,合成产率为(10.0±1.7)%。18F-FTHA注射液为含10%乙醇的无菌、无内毒素、无色澄清透明溶液,pH值为6~7,比活度为65 GBq/mmol,放射性核纯度≥99%,放化纯度>98%。正常昆明小鼠体内生物学分布实验结果显示,18F-FTHA在血液中清除快,心肌摄取高,非靶器官摄取较低。在注射显像剂后60 min时,心肌、肺和肝脏的放射性摄取分别为(19.04±4.87)%ID/g、(3.05±0.52)%ID/g和(5.99±2.96)%ID/g,心肌与肺的摄取比值为6/1(t=0.27,P=0.01),心肌与肝脏的摄取比值为3/1(t=0.75,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脏摄取呈先高后低的趋势,在15 min和30 min时肝脏摄取略高于心肌摄取。结论实现了18F-FTHA的自动化合成,其放化纯度高,稳定性好。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鉴定结果证实其安全可靠,小鼠体内生物学分布实验证实其心肌摄取高于非靶器官,可用于实验研究。
综述
新标准引导下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诊疗现状
王梓延, 冯成涛, 朱高红
2018, 42(6): 530-5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0
摘要: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可以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目前临床诊断以超声检查为主,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和131I治疗。近年来,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居各甲状腺癌之首,同期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并提出新的诊治观点。为此,笔者拟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8F-FDG PET/CT在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周夜夜, 邓胜明, 章斌, 吴翼伟
2018, 42(6): 535-5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1
摘要:
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占所有儿科恶性肿瘤的10%~15%,其多为高度侵袭性肿瘤,较成人更易侵犯结外组织。准确的分期以及早期疗效评价对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患者具有重要价值。传统影像学方法(超声、CT、MRI及67Ga成像)在其诊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8F-FDG PET/CT是将PET的功能代谢显像与CT的解剖结构显像相融合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笔者通过对18F-FDG PET/CT检查在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中的分期、疗效评级、随访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发现18F-FDG PET/CT在淋巴结、脾脏监测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通过一次显像发现更多的病灶,在分期方面的准确性优于传统影像学方法。同时,因其代谢改变早于解剖形态的改变,能更早期、准确地评估疗效,对残留病灶的性质进行判断。由于其较低的复发率,需权衡在随访过程中监测复发及辐射暴露之间的利弊关系。
18F-FDG PET/CT在胃癌分期、复发检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徐鑫, 邓胜明, 李继会, 张玮
2018, 42(6): 541-5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2
摘要: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8F-FDG PET/CT作为一项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于一体的成像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胃癌的诊断、分期、复发、疗效的评估及生存预后。笔者就18F-FDG PET/CT在胃癌的分期、复发及预后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以了解18F-FDG PET/CT在胃癌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
肝细胞肝癌的葡萄糖代谢机制及在PET显像中的应用价值
陈佩和, 徐文贵, 李小凤, 黄慧
2018, 42(6): 547-5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3
摘要:
目的  肝细胞肝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较高,患者预后较差。众所周知,恶性肿瘤和正常细胞之间的葡萄糖代谢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恶性肿瘤摄取葡萄糖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然而,不同分化程度的HCC其葡萄糖代谢变化很大。18F-FDG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显像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包括HCC)的显像。全面了解HCC的葡萄糖代谢特性及其机制有助于临床更好地掌握PET显像在HCC中的应用价值,寻找更为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及新的分子探针应用于HCC的疗效评价。笔者就HCC的葡萄糖代谢特点及在PET显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PET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和进展
范敏, 邓玮玮, 朱娅华, 张春银
2018, 42(6): 553-5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4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约占痴呆病例的60%~80%。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AD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PET是一种先进的临床影像检查技术,在AD的诊断和研究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笔者就近年来PET在AD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放射性核素显像探针在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张凯秀, 王雪梅, 赵建民
2018, 42(6): 559-564, 57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5
摘要:
目前细胞凋亡的体外检测方法很多,但这些检测方法在取材、组织活检时具有创伤性,大多需要处死动物,且只能离体研究,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与转化。体内检测方法因可在活体内无创、实时监测凋亡,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放射性核素凋亡细胞显像技术因具备无创、早期、动态、灵敏、定量、可在活体内检测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体内细胞凋亡检测技术。核素凋亡显像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检测,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笔者主要通过对放射性核素显像探针在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病例报告
子宫内膜结核18F-FDG PET/CT显像误诊一例
赵子龙, 高燕峰, 武娟, 潘建英, 王泽民, 周茂荣
2018, 42(6): 565-56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6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头部胀痛伴耳鸣、双下肢无力入院的病例,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超声、MRI、PET/CT影像诊断等方面分析了该病例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回顾了子宫内膜结核的常用影像诊断方法,旨在提示核医学医师,在遇到相似病例时,即使有类似明确的恶性病变的间接征象也不可轻易地诊断恶性病变,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从而降低误诊率。
纵隔血管脂肪瘤99Tcm-MIBI SPECT/CT显像一例
赵艳军, 胡瑶, 唐平, 倪建明
2018, 42(6): 569-57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7
摘要:
笔者报道了一例纵隔血管脂肪瘤患者的99Tcm-MIBI SPECT/CT显像情况,分别从临床症状、CT及99Tcm-MIBI SPECT/CT亲肿瘤阳性显像、病理诊断等方面介绍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纵隔血管脂肪瘤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纵隔血管脂肪瘤99Tcm-MIBI SPECT/CT亲肿瘤阳性显像未见明显摄取,提示术前多种影像学检查有利于观察纵隔血管脂肪瘤的生长方式、内部成份等,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疑难病案分析
2例股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诊断辨析
江伟, 付蔷, 尹国涛, 于筱舟, 朱湘, 徐文贵
2018, 42(6): 572-57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8.06.018
摘要:
原发恶性肿瘤种类繁多,不同病种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笔者选取了临床工作中相对多见且易误诊的骨肉瘤和尤文肉瘤2个病种,分别从其临床特点及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诊断辨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